语文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 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 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 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 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 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 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 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 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 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 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 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 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 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 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 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 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髙水深”。可见他们 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 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 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 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 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 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 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 心理压力。 B.宋诗对唐诗的创新体现在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 人的优点。 C.宋代诗坛追求平淡为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瘦 硬的风格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 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 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 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 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 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 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 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 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 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 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 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 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 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 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 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 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 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 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 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 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 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 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 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 心理压力。 B.宋诗对唐诗的创新体现在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 人的优点。 C.宋代诗坛追求平淡为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瘦 硬的风格
职业教育招生制度 D.宋诗在艺 职业院校奖学金和学生补助 术上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的任何创新都 是模 职业教育财政投入 仿唐诗、对唐诗 风格 产教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进行陌生化的 结 积业教育法680 果 2、下限业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 列对原文论证 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材角度两方面 进行论证。 B.文章第三段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硏,终于在诗歌领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 证的手法。 C.文章第四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引出宋诗“平淡” 的内涵。 D.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 淡为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 有创新。 B.唐代诗人普遍不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会以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土为抒情 主人公。 C.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 的结果。 D.宋代诗人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 润绚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所谓“双元”, 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 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 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是学科 体系,而“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种侧重实践的教育形式非常受欢迎,很多年轻人选择“双元制”教育培训,而 不是去上大学。“双元制”教学体制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提 高了学生培训后就业的能力,有利于为劳动市场输送大量合格的劳动力 (摘编自网络,有删改) 材料二: 职业教育主要关注点分布
D.宋诗在艺 术上 的任何创新都 是模 仿唐诗、对唐诗 风格 进行陌生化的 结 果。 2、下 列对原文论证 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材角度两方面 进行论证。 B.文章第三段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研,终于在诗歌领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 证的手法。 C.文章第四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引出宋诗“平淡” 的内涵。 D.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 淡为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 有创新。 B.唐代诗人普遍不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会以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为抒情 主人公。 C.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 的结果。 D.宋代诗人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 润绚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所谓“双元”, 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 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 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是学科 体系,而“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种侧重实践的教育形式非常受欢迎,很多年轻人选择“双元制”教育培训,而 不是去上大学。“双元制”教学体制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提 高了学生培训后就业的能力,有利于为劳动市场输送大量合格的劳动力。 (摘编自网络,有删改) 材料二: 职业教育主要关注点分布
(摘自环球网《大数据透视两会教育热点一2019年全国两会教育热点问题分析报告》) 材料三: 最近,湖北潜江一所职业教育学院设立了“小龙虾专业”,该专业的学生还没 毕业就被“销售一空”,薪酬也着实可观。细品“小龙虾学院”这道“菜”,不难 咂摸出这样的“味道”:接地气、把握市场脉搏的职业教育其实有很广阔的前景。 直以来,就业市场存在结构矛盾:一边是大学生面临就业难,一边是企业面 临招工难、用工荒。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错位”。这恰恰说明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应 用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近年来,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成为社会共识。能力是最好的学历,本事是 最大的优势。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也需要在劳动观、价值观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 命。消除偏见和误解的坚冰,让广大青年凭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各行各业 的劳动者都拥有尊严与荣光,创新、创业、创造的无穷活力必然会竞相迸发。 (摘编自《“小龙虾学院”折射职业教育“大前景”》,有删改) 材料四: 3月15日,2019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人报考”“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等,这些重要举措迅速抬升了职业教育舆情热度,使之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教育主 两会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引发热议。《方案》指出, 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 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经过5~10年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 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 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髙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方案》要求,要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职业教育改革组织 实施和相关保障工作。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强职 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 (摘编自新华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一般的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 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B.职业教育学院设立“小龙虾专业”的事情说明,在经济社会中能够培养应 用型人才、把握市场脉搏的专业前景广阔。 C.两会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引发热议,使职业教 育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教育主题
(摘自环球网《大数据透视两会教育热点─2019 年全国两会教育热点问题分析报告》) 材料三: 最近,湖北潜江一所职业教育学院设立了“小龙虾专业”,该专业的学生还没 毕业就被“销售一空”,薪酬也着实可观。细品“小龙虾学院”这道“菜”,不难 咂摸出这样的“味道”:接地气、把握市场脉搏的职业教育其实有很广阔的前景。 一直以来,就业市场存在结构矛盾:一边是大学生面临就业难,一边是企业面 临招工难、用工荒。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错位”。这恰恰说明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应 用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近年来 ,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成为社会共识。能力是最好的学历,本事是 最大的优势。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也需要在劳动观、价值观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 命。消除偏见和误解的坚冰,让广大青年凭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各行各业 的劳动者都拥有尊严与荣光,创新、创业、创造的无穷活力必然会竞相迸发。 (摘编自《“小龙虾学院”折射职业教育“大前景”》,有删改) 材料四: 3 月 15 日,2019 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人报考”“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等,这些重要举措迅速抬升了职业教育舆情热度,使之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教育主 题。 两会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引发热议。《方案》指出, 从 2019 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 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经过 5~10 年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 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 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方案》要求,要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职业教育改革组织 实施和相关保障工作。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强职 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 (摘编自新华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与一般的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 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B. 职业教育学院设立“小龙虾专业”的事情说明,在经济社会中能够培养应 用型人才、把握市场脉搏的专业前景广阔。 C. 两会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引发热议,使职业教 育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教育主题
D.今后,我国将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职业教育将为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做出贡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元制”教学体制下的学生和企业有更多交流机会,具有更强的就业能 力,较其他大学生更受企业欢迎。 B.从材料二看,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舆论关注度最髙,说明国家对职业教育越 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前景广阔。 C.随着人们劳动观、价值观的转变,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职业 教育培训,而不是去上大学,市场将越来越重能力而轻学历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是解决我国就 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我国为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断桥 蒋寒 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天各一方,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只能靠树杆、木梯、 竹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郭家坨地势高,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 郭支书听了村民的反映,吧嗒着旱烟,思忖着,不急。乡亲们急啊,挤了他家满 满一屋子,支书娘子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山寨丙成代表大伙说:“就那样断着,不是个事啊!大人进进出出好办,娃娃 们上学呢?你不是常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吧嗒着,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 桥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以 便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了,近期还将有 持续暴雨,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汛警报。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这会儿,马 主任正带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上面要不拨款,我们 各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说:“钱,我来想办法,力,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第二天一早,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几天后回村,他就给望眼 欲穿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修桥款弄到了,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接
D. 今后,我国将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职业教育将为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做出贡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双元制”教学体制下的学生和企业有更多交流机会,具有更强的就业能 力,较其他大学生更受企业欢迎。 B. 从材料二看,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舆论关注度最高,说明国家对职业教育越 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前景广阔。 C. 随着人们劳动观、价值观的转变,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职业 教育培训,而不是去上大学,市场将越来越重能力而轻学历。 D.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是解决我国就 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我国为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断 桥 蒋寒 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天各一方,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只能靠树杆、木梯、 竹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郭家坨地势高,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 郭支书听了村民的反映,吧嗒着旱烟,思忖着,不急。乡亲们急啊,挤了他家满 满一屋子,支书娘子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山寨丙成代表大伙说:“就那样断着,不是个事啊!大人进进出出好办,娃娃 们上学呢?你不是常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吧嗒着,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 桥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以 便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了,近期还将有 持续暴雨,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汛警报。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这会儿,马 主任正带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上面要不拨款,我们 各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说:“钱,我来想办法,力,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第二天一早,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几天后回村,他就给望眼 欲穿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修桥款弄到了,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接
着就送来,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趁着阳光天气,两台吊车就轰轰隆隆开进断桥现场,洪水也下降 了许多,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了,大伙说说笑笑,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马主任抹了抹烟嘴,递给郭支书,白烟就从郭 支书的鼻孔里冒出来,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 大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50万。” 郭支书笑:“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 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连接着山寨与外 面的世界。 可是随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 少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大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 钱,又有话说了,不仗着他老爹是个支书,他能开公司吗?再说,50万啊,没有 好处的事情,傻子才干! 马主任听了,哭笑不得。 坐在断桥的残垣上,凝视着旁边雄伟的新桥,郭支书缓缓地吐着烟,对身旁 的马主任喃喃道:“汛期过后,我就辞职了,但愿这座桥能管一百年,一万年!” 倏地,山洪从马主任的眼眶奔涌而出。 (摘编自《金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古桥被毁,洪水泛滥,村民过河极其不便,不仅巧妙点题,也 为下文写郭支书带领村民设法修桥作铺垫 B.古桥冲垮后,作者将郭支书“不急”和乡亲们“急啊”进行对比,充分体现 出人物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心情。 C.郭支书在汛前关注古桥,在汛期中早作安排,整个修桥计划周密规划,体现 了郭支书深谋远虑的人物特点。 D.山寨部分村民对郭支书的猜疑,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 考,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8、请分析小说中的马主任有哪些作用?(6分) 9、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 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 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 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 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
着就送来,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趁着阳光天气,两台吊车就轰轰隆隆开进断桥现场,洪水也下降 了许多,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了,大伙说说笑笑,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马主任抹了抹烟嘴,递给郭支书,白烟就从郭 支书的鼻孔里冒出来,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 大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 50 万。” 郭支书笑:“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 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连接着山寨与外 面的世界。 可是随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 少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大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 钱,又有话说了,不仗着他老爹是个支书,他能开公司吗?再说,50 万啊,没有 好处的事情,傻子才干! 马主任听了,哭笑不得。 坐在断桥的残垣上,凝视着旁边雄伟的新桥,郭支书缓缓地吐着烟,对身旁 的马主任喃喃道:“汛期过后,我就辞职了,但愿这座桥能管一百年,一万年!” 倏地,山洪从马主任的眼眶奔涌而出。 (摘编自《金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描写古桥被毁,洪水泛滥,村民过河极其不便,不仅巧妙点题,也 为下文写郭支书带领村民设法修桥作铺垫。 B.古桥冲垮后,作者将郭支书“不急”和乡亲们“急啊”进行对比,充分体现 出人物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心情。 C.郭支书在汛前关注古桥,在汛期中早作安排,整个修桥计划周密规划,体现 了郭支书深谋远虑的人物特点。 D.山寨部分村民对郭支书的猜疑,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 考,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8、请分析小说中的马主任有哪些作用?(6 分) 9、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 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 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 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 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