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15届高三5月总复习质检(二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庇荫/纰漏遮蔽/弊端省视/省吃俭用 B.中肯/中意证券/蜷伏瞠目/螳臂当车 C.眼眶/框架蔓延/藤蔓桂冠/弹冠相庆 D.解数/解读稗官/裨益伶仃/酩酊大醉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雨后千山铁铸成》画面的主体是雨后苍山,作者以焦墨为之,用笔老气横秋, 突出凝重之感,使其似一座纪念碑般巍然矗立,同时又染以石青,丰富色彩层次 整幅画面以浓墨为主,淡设色,远景是连绵的群山,中景是一座犹如一整块巨石 般的苍山,山前江渚上有稀疏的树丛和一座石塔,近景处一人泛舟江上,悠然自 得。整个山体皴擦点染,以浓墨为主,又不乏微妙的浓淡变化,笔墨语言丰富 A.老气横秋B.凝重C.连绵D.悠然自得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首支维和先遣分队27日飞抵南苏丹首都。根据部署,先遣分队官兵将在 任务区承担熟悉当地情况、营房建设、装备接收 B.《星形广场》这部1968年莫迪亚诺发表的处女作,小说离奇荒诞的内容和新 颖独特的文笔,使他一跃成为法国文坛一颗熠熠闪光的新星。 C.著名画家齐白石的鸿篇巨制《山水十二条屏》亮相北京保利艺术馆。该组作 品是白石老人风格转型期里最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也是目前可流通的尺幅最大 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 近年来,原创剧本少、主题雷同、过度追求票房和频遭盗版等原因,将导致 中国电影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了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②我比一捆麦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 ③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 ④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 了 ⑤是风把麦垛刮走了。 ⑥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 A.①⑥④⑤②③B.①⑥③⑤④②C.④⑤③②⑥①D.④⑤③②①⑥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题。(22分)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 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 占军匠三十。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 厘革。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 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 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空舍挫辱 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 其直。瑶怀其妻簪珥、桂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口遣之
广东省梅州市 2015 届高三 5 月总复习质检(二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庇荫/纰漏 遮蔽/弊端 省视/省吃俭用 B.中肯/中意 证券/蜷伏 瞠目/螳臂当车 C.眼眶/框架 蔓延/藤蔓 桂冠/弹冠相庆 D.解数/解读 稗官/裨益 伶仃/酩酊大醉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雨后千山铁铸成》画面的主体是雨后苍山,作者以焦墨为之,用笔老气横秋, 突出凝重之感,使其似一座纪念碑般巍然矗立,同时又染以石青,丰富色彩层次。 整幅画面以浓墨为主,淡设色,远景是连绵的群山,中景是一座犹如一整块巨石 般的苍山,山前江渚上有稀疏的树丛和一座石塔,近景处一人泛舟江上,悠然自 得。整个山体皴擦点染,以浓墨为主,又不乏微妙的浓淡变化,笔墨语言丰富。 A.老气横秋 B.凝重 C.连绵 D.悠然自得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中国首支维和先遣分队 27 日飞抵南苏丹首都。根据部署,先遣分队官兵将在 任务区承担熟悉当地情况、营房建设、装备接收。 B.《星形广场》这部 1968 年莫迪亚诺发表的处女作,小说离奇荒诞的内容和新 颖独特的文笔,使他一跃成为法国文坛一颗熠熠闪光的新星。 C.著名画家齐白石的鸿篇巨制《山水十二条屏》亮相北京保利艺术馆。该组作 品是白石老人风格转型期里最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也是目前可流通的尺幅最大 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 D.近年来,原创剧本少、主题雷同、过度追求票房和频遭盗版等原因,将导致 中国电影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了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②我比一捆麦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 ③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 ④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 了。 ⑤是风把麦垛刮走了。 ⑥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 A.①⑥④⑤②③ B.①⑥③⑤④② C.④⑤③②⑥① D.④⑤③②①⑥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 5~9 题。(22 分)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 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 占军匠三十。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 厘革。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 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 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空舍挫辱 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①瑶责 其直。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遣之
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 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苎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 疋。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驾旋,瑶扈至 宝应。中官邱得用铁緬系瑶,数日始释,竟扈至临清而返。扬人见瑶,无不感 泣。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口,名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 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 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 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 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 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 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 募直大减。口老致仕去 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 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节选自《明史·蒋瑶列传》 【注】①畀bi,给与②“疋pi同“匹”③緬geng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厘革:革除 B.彬即畀瑶责其直责:索要 C.微瑶,民且重困微:认为……卑贱 D.瑶规画咸称帝意称:符合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帝笑囗遣之 ②争出资建祠祀口 ③囗老致仕去 A.①且②之③于B.①而②之③以 C.①且②其③以D.①而②其③于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 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 C.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 D.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德年间,蒋瑶力陈时政弊端,他认为在内府各局担任监督的宦官人数増加 太多,这样会导致军队耗费太大,以致损耗国力。 B.武宗南巡至扬州,随行的权幸因扬州繁华富庶,向蒋瑶大肆索要财物,蒋瑶 对此抵制,后被权幸用铁绳捆绑数日才被释放,扬州人无不感慨落泪 C.皇帝对蒋瑶非常器重,在宴会上,他下令将蒋瑶的席位移至殿内,然后把皇 亲移到殿右来为蒋瑶让出席位。 D.嘉靖年间,朝廷工程繁多,耗费巨大,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 计,对此皇帝非常高兴,并多次对他进行赏赐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 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苎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 疋②。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驾旋,瑶扈至 宝应。中官邱得用铁縆③系瑶,数日始释,竟扈至临清而返。扬人见瑶,无不感 泣。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名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 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 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 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 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 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 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 募直大减。□老致仕去。 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 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节选自《明史·蒋瑶列传》) 【注】①畀 bì,给与 ②“疋 pǐ 同“匹” ③縆 gēng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 厘革: 革除 B.彬即畀瑶责其直 责:索要 C.微瑶,民且重困 微:认为……卑贱 D.瑶规画咸称帝意 称:符合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帝笑□遣之 ②争出资建祠祀□ ③□老致仕去 A. ①且 ②之 ③于 B. ①而 ②之 ③以 C. ①且 ②其 ③以 D. ①而 ②其 ③于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 B.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 C.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 D.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正德年间,蒋瑶力陈时政弊端,他认为在内府各局担任监督的宦官人数增加 太多,这样会导致军队耗费太大,以致损耗国力。 B.武宗南巡至扬州,随行的权幸因扬州繁华富庶,向蒋瑶大肆索要财物,蒋瑶 对此抵制,后被权幸用铁绳捆绑数日才被释放,扬州人无不感慨落泪。 C.皇帝对蒋瑶非常器重,在宴会上,他下令将蒋瑶的席位移至殿内,然后把皇 亲移到殿右来为蒋瑶让出席位。 D.嘉靖年间,朝廷工程繁多,耗费巨大,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 计,对此皇帝非常高兴,并多次对他进行赏赐。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3分) ②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4分) (2)文中表现蒋瑶全心为民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萧皋别业竹枝词 明)沈明臣 青黄梅气暖凉天,红白花开正种田。 燕子巢边泥带水,鹁鸠●声里雨如烟 【注】①萧皋别业:作者友人李宾父的别墅名。 ②竹枝词:“竹枝”是四川一带的一种民歌名称,文人常用来描写带有地方色彩 的乡土景物或民间风俗。 ③鹁鸠(boj0):鸟名,天将雨时其鸣甚急,俗称水鹁鸪。 (1)诗中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结合诗中的描写简要说明。(4分) (2)诗的前两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要分析(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1)孔子曰:“不知命,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 (2),;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3)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古代文学的写意手法和中和之美 古希腊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史诗和悲剧、 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悲剧 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种观念导致了西方文学 重叙事和写实的传统。西方文学最早成熟的史诗和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其描写方 法是逼真地再现生活。而中国古人则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抒情。早在《尚书·尧典》 中 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著名命题 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抒情性质使 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即使是叙事文学也不例外。例如《史记》 就因为洋溢着司马迁的悲愤情感而被鲁迅先生誉为“无韵之《离骚》”。而杂剧 《西厢记》、小说《红楼梦》也因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使人百读不厌。正是抒情性 质使我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例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可以处 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却往往以抒情手段 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他们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 外化。又如戏剧在西方历来是以写实为主的,但中国古代的戏曲作家及理论家却 强调戏曲首先要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 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指出“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元杂剧作家 在创作实践中也确实是如王国维所说“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写时代之情状” 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以下文化特征:首先,中国古代文学 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生动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
①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3 分) ②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4 分) (2)文中表现蒋瑶全心为民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 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萧皋别业①竹枝词② (明)沈明臣 青黄梅气暖凉天,红白花开正种田。 燕子巢边泥带水,鹁鸠③声里雨如烟。 【注】①萧皋别业:作者友人李宾父的别墅名。 ②竹枝词:“竹枝”是四川一带的一种民歌名称,文人常用来描写带有地方色彩 的乡土景物或民间风俗。 ③鹁鸠(bó jiū ):鸟名,天将雨时其鸣甚急,俗称水鹁鸪。 (1)诗中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结合诗中的描写简要说明。(4 分) (2)诗的前两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要分析(3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孔子曰:“不知命, ;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 (2) ,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3)此去经年, 。 ,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 ,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中国古代文学的写意手法和中和之美 古希腊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史诗和悲剧、 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悲剧 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种观念导致了西方文学 重叙事和写实的传统。西方文学最早成熟的史诗和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其描写方 法是逼真地再现生活。而中国古人则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抒情。早在《尚书·尧典》 中,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著名命题。 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抒情性质使 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即使是叙事文学也不例外。例如《史记》 就因为洋溢着司马迁的悲愤情感而被鲁迅先生誉为“无韵之《离骚》”。而杂剧 《西厢记》、小说《红楼梦》也因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使人百读不厌。正是抒情性 质使我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例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可以处 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却往往以抒情手段 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他们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 外化。又如戏剧在西方历来是以写实为主的,但中国古代的戏曲作家及理论家却 强调戏曲首先要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 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指出“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元杂剧作家 在创作实践中也确实是如王国维所说“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写时代之情状”。 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以下文化特征:首先,中国古代文学 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生动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
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假如我们要想了解禅宗思想与理学思想对 宋代士大夫的影响,最好的资料不是禅宗语录或理学讲章,而是宋诗。只要你仔 细阅读一下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就能对宋人融儒、道、释为一体 的思想面貌有直观而真切的把握。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 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化莫测、知其妙却 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界,正是在精练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基础上才有可能达 到的目标 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深刻的影响,孔子称赞《诗经》“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即主张 在文学作品中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感情表达得过分强烈。在这种文学思 想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一般说来, 中国古代文学中很少有剑拔弩张地表达狂怒或狂喜的作品。多数古代诗人都自觉 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诗教”的精神,以“怨而不怒”、“婉而多讽”的方式来批 判现实。诗人在抒写内心情感时总是委婉曲折,含蓄深沉。中国古代诗歌中决不 缺少深挚的感情,但从未达到过西方诗歌那种“酒神”式的迷狂程度。情感宣泄 的适度与表现方式的简约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艺 术特征,这正是中华民族平和、宽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征在古代文学中的 积淀。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 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我国古代文学重写意,只有在写物手法上重写实 B.“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说明中国古代戏曲不要求逼真地再现 生活。 C.阅读王安石等人的诗歌,可以使我们了解禅宗思想与理学思想对宋代士大夫 的影响 D.中国古代文学精练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境界是空 灵的。 E.“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对《诗经》的赞词,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中 庸”精神。 1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写意性的一项是(3分) A.《汉宫秋》第三折在创造了汉元帝和王昭君离别的戏剧情境后,以大量的抒情 歌唱抒写汉元帝的离别之痛,最后以寥寥数语写昭君投江。 B.《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是写崔莺莺和张生的离别,由离别的情境生发 出大量的抒情歌唱,把离别之情写得缠绵徘恻,哀感动人 C.《孔雀东南飞》和《羽林郎》对刘兰芝和胡姬的服饰外貌的大段的铺排夸张的 描绘。 D.《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写道:“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 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14.“中国古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抒情”表现在哪里?(4分) 15.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违 背)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请结合 文中观点理解这句话。(4分)
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假如我们要想了解禅宗思想与理学思想对 宋代士大夫的影响,最好的资料不是禅宗语录或理学讲章,而是宋诗。只要你仔 细阅读一下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就能对宋人融儒、道、释为一体 的思想面貌有直观而真切的把握。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 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化莫测、知其妙却 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界,正是在精练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基础上才有可能达 到的目标。 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深刻的影响,孔子称赞《诗经》“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即主张 在文学作品中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感情表达得过分强烈。在这种文学思 想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一般说来, 中国古代文学中很少有剑拔弩张地表达狂怒或狂喜的作品。多数古代诗人都自觉 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诗教”的精神,以“怨而不怒”、“婉而多讽”的方式来批 判现实。诗人在抒写内心情感时总是委婉曲折,含蓄深沉。中国古代诗歌中决不 缺少深挚的感情,但从未达到过西方诗歌那种“酒神”式的迷狂程度。情感宣泄 的适度与表现方式的简约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艺 术特征,这正是中华民族平和、宽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征在古代文学中的 积淀。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我国古代文学重写意,只有在写物手法上重写实。 B.“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说明中国古代戏曲不要求逼真地再现 生活。 C. 阅读王安石等人的诗歌,可以使我们了解禅宗思想与理学思想对宋代士大夫 的影响。 D.中国古代文学精练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境界是空 灵的。 E.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对《诗经》的赞词,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中 庸”精神。 1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写意性的一项是(3 分) A.《汉宫秋》第三折在创造了汉元帝和王昭君离别的戏剧情境后,以大量的抒情 歌唱抒写汉元帝的离别之痛,最后以寥寥数语写昭君投江。 B.《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是写崔莺莺和张生的离别,由离别的情境生发 出大量的抒情歌唱,把离别之情写得缠绵徘恻,哀感动人。 C.《孔雀东南飞》和《羽林郎》对刘兰芝和胡姬的服饰外貌的大段的铺排夸张的 描绘。 D.《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写道:“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 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14. “中国古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抒情”表现在哪里?(4 分) 15. 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违 背)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请结合 文中观点理解这句话。(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 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空巢 朱以撒 ①南方很难看到空巢 ②茂密的枝条浓郁的绿色,总是把内部遮盖得严严实实,让人的目光难以穿透绿 色进入内部,因此弄不清绿色的内部隐藏着什么秘密。这种遮蔽是没有季节性的, 无论是春夏或者秋冬,一概如此。但如果冬日去北方,空巢就很清晰的进入眼帘 了 ③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 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 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 ④空巢是没有什么实用意义的,空巢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淡淡的怅惘。空巢是 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 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⑤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现代 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 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朋友说不少房子没人住,只是每月请人来打扫 打扫罢了。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 只不过在这里,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 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 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 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 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 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 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 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⑥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 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 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尽管屋瓦上长 出衰草,天井的缝罅漫上青苔,外人还是羡慕这种大家族的团圆、集合,有时就 爱上门说说话儿,沾点旺气回去。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 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 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 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 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末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 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 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 影交迭,日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 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 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空巢 朱以撒 ①南方很难看到空巢。 ②茂密的枝条浓郁的绿色,总是把内部遮盖得严严实实,让人的目光难以穿透绿 色进入内部,因此弄不清绿色的内部隐藏着什么秘密。这种遮蔽是没有季节性的, 无论是春夏或者秋冬,一概如此。但如果冬日去北方,空巢就很清晰的进入眼帘 了。 ③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 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 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 ④空巢是没有什么实用意义的,空巢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淡淡的怅惘。空巢是 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 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⑤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现代 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 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朋友说不少房子没人住,只是每月请人来打扫 打扫罢了。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 只不过在这里,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 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 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 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 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 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 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 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⑥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 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 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尽管屋瓦上长 出衰草,天井的缝罅漫上青苔,外人还是羡慕这种大家族的团圆、集合,有时就 爱上门说说话儿,沾点旺气回去。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 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 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 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 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末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 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 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 影交迭,日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 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