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2013) 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精辟闭门羹纤绳阡陌殷切殷实 B炽热诚挚梦魇笑靥稽査稽首 C.唱和喝倒彩砒霜纰漏剽悍剽窃 D.联袂魅力蓦然募集累次累及 答案C( he pi piao;A。 pibi qianqian yin; B chichi yanyan Jv,D. mei momu lei) 2.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 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二是即使被抓, 处罚也轻,罚不当罪,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闯红灯在很多国家为人所不齿。“中国式过马 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即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中国式过马路”谈 不上劣根性,但肯定是一种通病。但全民讨论并且对此忧心忡忡,也是过度解读的表现。 A.调侃B.罚不当罪C.不齿D.忧心忡忡 答案:B.罚不当罪:指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瑞典文学院在11日的一份新闻公告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 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B.“元芳,你怎么看”一时成了热词,并被《人民日报》作为论述“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 政治理念,其中不仅关系到营造一种互动的氛围,而且涉及如何有效互动的机制和程序 C.近日,由央视记录频道摄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纪录频 道播出后,大大超过原时段电视剧播出收视率,让一度远离电视的许多年轻人重新回到了电 视屏幕前。 D.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 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答案:A(B句中“作为”缺少宾语,在“理念”后加上“的引子”C语序不当,“许多”放到 度”前:D主客体倒置,在“广大人民群众”后加“来说”。)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道德是历史范畴,道德功能又在于现实地规范行为,在行为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作用中历史现 实化 ①即是说,这个社会与这个个人必须具有一个共同体关系,否则,道德的行为规范性就无法 形成与发挥作用 ②这就是为什么政治道德对非政治群体中人不具有行为规范性,基督教道德对于非基督教群 体中人不具有行为规范性的原因 ③这个社会也不是任意社会,而是使个人得以存在的各种群体性生活构成的社会 ④个人在社会中生存,这种说法基于两个前提,即这个个人不是任意个人,而是在特定社会 群体生活中存在的个人 ⑤道德之于个体行为,其规范性获得于社会对个人的规定性与构成性
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2013) 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精辟闭门羹纤绳阡陌殷切殷实 B.炽热诚挚梦魇笑靥稽查稽首 C.唱和喝倒彩砒霜纰漏剽悍剽窃 D.联袂魅力蓦然募集累次累及 答案:C(hè pī piāo; A。pì∕bì qiàn∕qiān yīn;B.chì∕zhì yǎn∕yèn jī∕qǐ; D.mèi mò∕mù lěi) 2.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 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二是即使被抓, 处罚也轻,罚不当罪,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闯红灯在很多国家为人所不齿。“中国式过马 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即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中国式过马路”谈 不上劣根性,但肯定是一种通病。但全民讨论并且对此忧心忡忡,也是过度解读的表现。 A.调侃 B.罚不当罪 C.不齿 D.忧心忡忡 答案:B.罚不当罪:指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瑞典文学院在 11 日的一份新闻公告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 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B.“元芳,你怎么看”一时成了热词,并被《人民日报》作为论述“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 政治理念,其中不仅关系到营造一种互动的氛围,而且涉及如何有效互动的机制和程序。 C.近日,由央视记录频道摄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纪录频 道播出后,大大超过原时段电视剧播出收视率,让一度远离电视的许多年轻人重新回到了电 视屏幕前。 D.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 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答案:A(B.句中“作为”缺少宾语,在“理念”后加上“的引子”;C.语序不当,“许多”放到“一 度”前;D.主客体倒置,在“广大人民群众”后加“来说”。)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道德是历史范畴,道德功能又在于现实地规范行为,在行为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作用中历史现 实化。 。 ①即是说,这个社会与这个个人必须具有一个共同体关系,否则,道德的行为规范性就无法 形成与发挥作用。 ②这就是为什么政治道德对非政治群体中人不具有行为规范性,基督教道德对于非基督教群 体中人不具有行为规范性的原因。 ③这个社会也不是任意社会,而是使个人得以存在的各种群体性生活构成的社会。 ④个人在社会中生存,这种说法基于两个前提,即这个个人不是任意个人,而是在特定社会 群体生活中存在的个人; ⑤道德之于个体行为,其规范性获得于社会对个人的规定性与构成性
A.①⑤④③②B.⑤①②④③C.①④⑤③②D.⑤④③①② 答案:D(⑤紧承全面谈道德,并引出下文谈社会和个人,③句中的“也不是”呼应④句中的 不是”,所以应该确定④③:②为举例,应放在道理的后面,所以应放在最后。)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 (22分)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淅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 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 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 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 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 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 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 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 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 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 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 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 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 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 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 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 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 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脱有衅,吾当坐 衅:祸患 B.事闻,朝廷嘉之 嘉:赞许 C.勒其还趋直沽 勒:命令 D.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脱:脱离 答案:D脱:如果。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不上②悉去之,抚以恩意 B.①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 ②完所漕而还 C.①比待命,民且死 ②子孙贫且行乞 D.①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 答案:C(A.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拿、用;B.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A.①⑤④③②B.⑤①②④③C.①④⑤③②D.⑤④③①② 答案:D(⑤紧承全面谈道德,并引出下文谈社会和个人,③句中的“也不是”呼应④句中的 “不是”,所以应该确定④③;②为举例,应放在道理的后面,所以应放在最后。)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9 小题。(22 分)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 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 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 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 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 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 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 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 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 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 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 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 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 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 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 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 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 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脱有衅,吾当坐 衅:祸患 B.事闻,朝廷嘉之 嘉:赞许 C.勒其还趋直沽 勒:命令 D.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 脱:脱离 答案:D 脱:如果。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①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不上 ②悉去之,抚以恩意 B.①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 ②完所漕而还 C.①比待命,民且死 ②子孙贫且行乞 D.①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 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 答案:C(A.① 介词:因为 ②介词:拿、用;B.① 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顺承
C.①副词:将②副词:将D.①介词:在②介词:被)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 (3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 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 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⑤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⑥ 答案:A(②写征讨日本陷于其国的士兵向王克敬申诉:③表现王克敬的敢作敢当;④表现 王都中的为政爱民。)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 张接纳他。 B.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 为监察御史 C.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 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 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答案:B(“王克敬为他辩护”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没有因果关系。)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 乏此耶具论免之 答案: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 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2)翻译。(6分) ①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 ②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3分) 答案:①译文: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回归祖国却不接纳他的呢! ②(王克敬)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感激他。(3分,“德”1分, 大意2分。大意主要落实在“具”闻”“夺”三字上,每错一个扣1分,扣完2分为止。“具”也 可译成“全部”,“夺”也可译成“改变”。) 【参考译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出仕以后,多次升迁到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任检校。调任奉议 大夫、顺州知州,因遇父母丧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前往四 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互相贸易。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心理不可揣测,必然要 严密部署军队自卫,如同防备强大的敌人一样。王克敬到任,全部撤走军队,用恩惠抚安他
C.① 副词:将 ② 副词:将 D.①介词:在 ②介词:被)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 (3 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 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 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⑤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⑥ 答案:A(②写征讨日本陷于其国的士兵向王克敬申诉;③表现王克敬的敢作敢当;④表现 王都中的为政爱民。)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 张接纳他。 B.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 为监察御史。 C.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 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 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答案:B(“王克敬为他辩护”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没有因果关系。)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 分) 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 乏此耶具论免之 答案: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 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2)翻译。(6 分) ①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 ②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3 分) 答案:①译文: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回归祖国却不接纳他的呢! ②(王克敬)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感激他。(3 分,“德”1 分, 大意 2 分。大意主要落实在“具”“闻”“夺”三字上,每错一个扣 1 分,扣完 2 分为止。“具”也 可译成“全部”,“夺”也可译成“改变”。) 【参考译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出仕以后,多次升迁到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任检校。调任奉议 大夫、顺州知州,因遇父母丧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前往四 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互相贸易。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心理不可揣测,必然要 严密部署军队自卫,如同防备强大的敌人一样。王克敬到任,全部撤走军队,用恩惠抚安他
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此时跟从日本 商人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这样会成为祸端,王克敬说:“哪 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回归祖国却不接纳他的呢!如果有什么祸患,我承担罪责。”此事上报 朝廷,朝廷赞许他。鄱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 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鄱阳离此地有千里之遥,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 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们却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 监察御史,不久调任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 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协定的 人照例没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 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 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货,难道符合人情吗?”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 他,商人们感激他。被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司副使,改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绍兴百姓食 盐税五千引。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 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 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 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于是他 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入朝担 任吏部尚书,奉命出使到淮安,从马上摔下来,在吴中养伤。 元统初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 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 部门仍然每年征收,不够就混杂在松江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乱献 大米,求取名爵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 让全郡的人都受他的损害,国家的用度难道就少这一万石粮食吗?”详论此事,免除其所献 粮额。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4分) (2)结合下片,赏析“海棠红近绿阑干”一句。(3分) 答案:(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丝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1分)渲染倚楼人的愁绪 如万缕千丝。(1分)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了 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2分) (2)“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运用了以乐写哀的表达技巧。海棠绽放,满眼绿色,但词人久 滞客乡,故乡遥远,看到这满眼绿色,更添思乡之愁。以乐写哀的表达技巧的运用,把词人 的这种思乡之苦写得婉转而含蓄
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此时跟从日本 商人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这样会成为祸端,王克敬说:“哪 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回归祖国却不接纳他的呢!如果有什么祸患,我承担罪责。”此事上报 朝廷,朝廷赞许他。鄱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 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鄱阳离此地有千里之遥,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 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们却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 监察御史,不久调任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 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协定的 人照例没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 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 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货,难道符合人情吗?”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 他,商人们感激他。被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司副使,改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绍兴百姓食 盐税五千引。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 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 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 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于是他 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入朝担 任吏部尚书,奉命出使到淮安,从马上摔下来,在吴中养伤。 元统初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 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 部门仍然每年征收,不够就混杂在松江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乱献 大米,求取名爵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 让全郡的人都受他的损害,国家的用度难道就少这一万石粮食吗?”详论此事,免除其所献 粮额。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虞 美 人·梳楼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 (4 分) (2)结合下片,赏析“海棠红近绿阑干”一句。(3 分) 答案:(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丝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1 分)渲染倚楼人的愁绪 如万缕千丝。(1 分)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了 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2 分) (2)“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运用了以乐写哀的表达技巧。海棠绽放,满眼绿色,但词人久 滞客乡,故乡遥远,看到这满眼绿色,更添思乡之愁。以乐写哀的表达技巧的运用,把词人 的这种思乡之苦写得婉转而含蓄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3)樊迟未达。子曰:“ (4)春花秋月何时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 答案:(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 (3)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4)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文的文字,完成第12-15题 论中国的绘画 宗白华 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 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 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 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它所 描写的对象 人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动——气韵生动。但因为自然是顺 法则的,画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 也都像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至于山水画如倪云林的一丘一壑 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所得着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萃。它表现着无限的 寂静,也同时表示着是自然最深最后的结构。有如柏拉图的观念,纵然天地毁灭,此山此水 的观念是毁灭不动的 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生生 不已的创造力。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儒家名之为“天”。万象皆从空虚 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西洋油画先用颜色全部涂抹画底, 然后在上面依据远近法(或名“透视法”)幻现出目可睹手可捉摸的真景。它的境界是世界中 有限的具体的一域。中国画则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不知是人物在空间,还是空 间因人物而显。人与空间,溶成一片,俱是无尽的气韵生动。我们觉得在这无边的世界里, 只有这几个人,并不嫌其少。而这几个人在这空白的环境里,并不觉得没有世界。因为中国 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笪重光说: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 源泉、万动的根本。中国山水画是最客观的,超脱了小己主观地位的远近法以写大自然千里 山川。或是登高远眺云山烟景、无垠的太空、浑茫的大气,整个的无边宇宙是这一片云山的 背景。中国画家不是以一区域具体的自然景物为“模特儿”,对坐而描摹之,使画境与观者、 作者相对立。中国画的山水往往是一片荒寒,恍如原始的天地,不见人迹,没有作者,亦没 有观者,纯然一块自然本体、自然生命。所以虽然也有阴阳明暗,远近大小,但却不是站立 在一固定的观点所看见的 Plastic(造型的)形色阴影如西洋油画。西画、中画观照宇宙的 立场与出发点根本不同。一是具体可捉摸的空间,由线条与光线表现。一是浑茫的太空无边 的宇宙,此中景物有明暗而无阴影。有人欲融合中、西画法于一张画面的,结果无不失败
⒒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3)樊迟未达。子曰:“ , 。” (4)春花秋月何时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 。 答案:(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 (3)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4)往事知多少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文的文字,完成第 12—15 题。 论中国的绘画 宗白华 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 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 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 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它所 描写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动——气韵生动。但因为自然是顺 法则的,画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 也都像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至于山水画如倪云林的一丘一壑, 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所得着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萃。它表现着无限的 寂静,也同时表示着是自然最深最后的结构。有如柏拉图的观念,纵然天地毁灭,此山此水 的观念是毁灭不动的。 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生生 不已的创造力。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儒家名之为“天”。万象皆从空虚 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西洋油画先用颜色全部涂抹画底, 然后在上面依据远近法(或名“透视法”)幻现出目可睹手可捉摸的真景。它的境界是世界中 有限的具体的一域。中国画则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不知是人物在空间,还是空 间因人物而显。人与空间,溶成一片,俱是无尽的气韵生动。我们觉得在这无边的世界里, 只有这几个人,并不嫌其少。而这几个人在这空白的环境里,并不觉得没有世界。因为中国 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笪重光说: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 源泉、万动的根本。中国山水画是最客观的,超脱了小己主观地位的远近法以写大自然千里 山川。或是登高远眺云山烟景、无垠的太空、浑茫的大气,整个的无边宇宙是这一片云山的 背景。中国画家不是以一区域具体的自然景物为“模特儿”,对坐而描摹之,使画境与观者、 作者相对立。中国画的山水往往是一片荒寒,恍如原始的天地,不见人迹,没有作者,亦没 有观者,纯然一块自然本体、自然生命。所以虽然也有阴阳明暗,远近大小,但却不是站立 在一固定的观点所看见的 Plastic(造型的)形色阴影如西洋油画。西画、中画观照宇宙的 立场与出发点根本不同。一是具体可捉摸的空间,由线条与光线表现。一是浑茫的太空无边 的宇宙,此中景物有明暗而无阴影。有人欲融合中、西画法于一张画面的,结果无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