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吕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奖励/船桨飘动/飙车识别/博闻强识B.镶嵌/砍伐急骤/昼夜切削 /削足适履 C.垫付/真挚钥匙/跳跃肥胖/心广体胖D.邻居/伶俐管辖/惊骇处 方/设身处地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网络信息卷帙浩鳘,传播速度快。网媒对信息“囫囵昋枣”,难以说得详尽、明 白,可能会使内容流于肤浅。有人讥讽网媒不过是“复制+粘贴”,虽然偏激, 但也道出了网媒的“原创性”短板。浏览国内几大门户网站不能发现,重点内容 很多类似。在信息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报道内容没有附加值,单调、单一的信息 产品很能满足受众需要。 A.卷帙浩繁B.囫囵吞枣C.流于 D.短板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微博快速浏览新闻、发布信息,在冲击传统纸质媒 体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提供更快更鲜活的新闻线索和新闻资讯 B.网络谣言就像存在于社会中的一颗毒瘤,随时可能侵入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 从而促成我们的社会不健康、不协调,甚至动荡、衰退 C.美国好莱坞摄制的纪录片《钓鱼岛真相》近日在洛杉矶公映,影片通过详尽的 历史资料表述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这一事实,并敦促日本正视和认真反 省历史 D.《时代》评价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 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坚韧的普通工人。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②在某些历 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 歌。③散文是批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 形式。④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 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⑤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 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⑥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 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A.⑥③⑤④①②B.③⑥①②⑤④C.③②①⑥⑤④D.⑥⑤④①②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和有题 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 死者也。问何不归,曰:“海船忌载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虑。吾 归之。”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 乎?请以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先生怒,卒载之行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 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
广东省汕头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吕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奖励/船桨 飘动/飙车 识别/博闻强识 B.镶嵌/砍伐急骤/昼夜 切削 /削足适履 C.垫付/真挚 钥匙/跳跃 肥胖/心广体胖 D.邻居/伶俐 管辖/惊骇 处 方/设身处地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网络信息卷帙浩繁,传播速度快。网媒对信息“囫囵吞枣”,难以说得详尽、明 白,可能会使内容流于肤浅。有人讥讽网媒不过是“复制+粘贴”,虽然偏激, 但也道出了网媒的“原创性”短板。浏览国内几大门户网站不能发现,重点内容 很多类似。在信息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报道内容没有附加值,单调、单一的信息 产品很能满足受众需要。 A.卷帙浩繁 B.囫囵吞枣 C.流于 D.短板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微博快速浏览新闻、发布信息,在冲击传统纸质媒 体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提供更快更鲜活的新闻线索和新闻资讯。 B.网络谣言就像存在于社会中的一颗毒瘤,随时可能侵入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 从而促成我们的社会不健康、不协调,甚至动荡、衰退。 C.美国好莱坞摄制的纪录片《钓鱼岛真相》近日在洛杉矶公映,影片通过详尽的 历史资料表述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这一事实,并敦促日本正视和认真反 省历史。 D.《时代》评价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 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坚韧的普通工人。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②在某些历 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 歌。③散文是批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 形式。④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 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⑤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 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⑥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 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A.⑥③⑤④①②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②①⑥⑤④ D. ⑥⑤④①②③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和有题 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 死者也。问何不归,曰:“海船忌载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 归之。”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 乎?请以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先生怒,卒载之行。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 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
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 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 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 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 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参将故粤人,访 其家而归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 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 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衡阳一县应童试者千余人,侍郎是岁县试,咸拟正案 第一,侍郎亦自谓然。至正案发,乃第三。越数日,县令召而语之曰:“以文论, 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谢不知。曰:“府尊意也。府尊曰:‘彭某他 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 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是岁侍郎竟不入学。后数年,乃隶 诸生之籍。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坚持B.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怪罪 C.先生见而才之才能 D.咸拟正案第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 ②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 B.①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 ②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 C.①问何不归 ②汝曹何纷纭乃尔 D.①至正案发,乃第三 ②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 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 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 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 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螺舟先生作为清国全都去册封琉球国王,看到乾隆年间一位护送册封使而在 琉球病亡的的参将的灵柩,因为禁忌不得送回,长久搁置在琉球。 B.高先生决意把灵柩送回国,回来时海上风浪大作,同船的人跪求高先生把灵柩 丢到海里。他坐在一块木板上,对众人说:“把我也丢到海中。 C.一番相持,海上又是风平浪静。高先生的封舟抵达粤东,参将的灵柩终于送归 祖国,终于得以安息在自己的故乡。 D.高螺舟先生任积衡州知府时,特意交代衡阳县令,降低童生彭雪琴县试成绩的 名次,他当年也没能考中秀才,而彭雪琴对髙先生却非常感激。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4分)
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 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 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 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 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参将故粤人,访 其家而归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 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 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衡阳一县应童试者千余人,侍郎是岁县试,咸拟正案 第一,侍郎亦自谓然。至正案发,乃第三。越数日,县令召而语之曰:“以文论, 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谢不知。曰:“府尊意也。府尊曰:‘彭某他 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 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是岁侍郎竟不入学。后数年,乃隶 诸生之籍。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 坚持 B.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 怪罪 C.先生见而才之 才能 D.咸拟正案第一 打 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 ②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 B.①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 ②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 C.①问何不归, ②汝曹何纷纭乃尔 D.①至正案发,乃第三 ②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 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 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 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 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螺舟先生作为清国全都去册封琉球国王,看到乾隆年间一位护送册封使而在 琉球病亡的的参将的灵柩,因为禁忌不得送回,长久搁置在琉球。 B.高先生决意把灵柩送回国,回来时海上风浪大作,同船的人跪求高先生把灵柩 丢到海里。他坐在一块木板上,对众人说:“把我也丢到海中。” C.一番相持,海上又是风平浪静。高先生的封舟抵达粤东,参将的灵柩终于送归 祖国,终于得以安息在自己的故乡。 D.高螺舟先生任积衡州知府时,特意交代衡阳县令,降低童生彭雪琴县试成绩的 名次,他当年也没能考中秀才,而彭雪琴对高先生却非常感激。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4 分)
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3分 (②)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说明髙螺舟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可自己概括,也 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淮上喜会梁川故友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作简要赏析。(3分) (2)诗的标题点明“喜会”,实际上全诗包含了哪几方面的感情?(4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谨庠序之教, (《寡 人之于国也》) (2)榆柳荫后檐, ,依依墟里烟。(陶潜 《归园田居》) (3)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王勃《滕 王阁序》) (4)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 夔《扬州慢》)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语言与文字 袁行霈 ①我们在广东或香港旅行时,言语不通,遇到困难,以纸笔来作“笔谈”,却是 最简单的一种解决的方法。原来,不管语言的如何分歧,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 在很早的时候便已寻找到一种统一的工具了,那便是“文字”的统一。在远东大 陆上的这个大帝国,所以会有那么长久的统一的历史者,“文字”的统一,当为 其重要的原因之 ②正同每个野蛮民族之必有其语言一样,最野蛮的民族也必各有其最幼稚的 文字的萌芽。语言只是诉之于听觉的,其保存,只是靠着人的记忆,其传达,只 是靠着人的口说,未必能传得远,传得久,传得广,或未必能够正确无讹。但文 字则不同,她是有语言所未必有之传达的正确性和久远性的。自有文字的发见 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往古的文化得以传述下去,异地的文化,得 以输传过来,所取用者益广,益博,于是所成就者也就愈伟大,愈光荣了。 ③语言和文字同为传达思想和情绪的工具。却一则诉之视官,一则诉之听官,其 发展并不是同循一辙的。在那时,文字还不过是绘画的或象征的符号,其作用至 为简单,只是帮助记忆而已。今日非洲及澳洲的土人们,每遣使人他适传达意志 时,则用一种树枝造成的木棒,以种种样式的符号刻划于上,以备遗忘:或对方 见了这棒也可以明了其意。秘鲁的土人昔尝用结绳的制度;这正与《易系传》所 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话相应。但较进步的民族,则应用 到更复杂的绘画或和绘画相类似的方法,以传达或记载某意或某事。最初的文字
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3 分) (2)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说明高螺舟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可自己概括,也 可引用原文)(3 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7 分) 淮上喜会梁川故友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1)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作简要赏析。(3 分) (2)诗的标题点明“喜会”,实际上全诗包含了哪几方面的感情?(4 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 人之于国也》) (2)榆柳荫后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潜 《归园田居》) (3)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 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 夔《扬州慢》)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语言与文字 袁行霈 ①我们在广东或香港旅行时,言语不通,遇到困难,以纸笔来作“笔谈”,却是 最简单的一种解决的方法。原来,不管语言的如何分歧,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 在很早的时候便已寻找到一种统一的工具了,那便是“文字”的统一。在远东大 陆上的这个大帝国,所以会有那么长久的统一的历史者,“文字”的统一,当为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②正同每个野蛮民族之必有其语言一样,最野蛮的民族也必各有其最幼稚的 文字的萌芽。语言只是诉之于听觉的,其保存,只是靠着人的记忆,其传达,只 是靠着人的口说,未必能传得远,传得久,传得广,或未必能够正确无讹。但文 字则不同,她是有语言所未必有之传达的正确性和久远性的。自有文字的发见, 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往古的文化得以传述下去,异地的文化,得 以输传过来,所取用者益广,益博,于是所成就者也就愈伟大,愈光荣了。 ③语言和文字同为传达思想和情绪的工具。却一则诉之视官,一则诉之听官,其 发展并不是同循一辙的。在那时,文字还不过是绘画的或象征的符号,其作用至 为简单,只是帮助记忆而已。今日非洲及澳洲的土人们,每遣使人他适传达意志 时,则用一种树枝造成的木棒,以种种样式的符号刻划于上,以备遗忘;或对方 见了这棒也可以明了其意。秘鲁的土人昔尝用结绳的制度;这正与《易系传》所 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话相应。但较进步的民族,则应用 到更复杂的绘画或和绘画相类似的方法,以传达或记载某意或某事。最初的文字
大都和实物是相差不远的。中国古代的象形字,如日、月、山、川、鸟、马等等, 皆不过是绘画而己。埃及的象形字,像说两匹马,便是实在的绘着两匹马的。但 后来,这些绘画的字形,渐渐的简单了,离开图画便一天天的远了。同时,许多 抽象的观念,也能以会意的字表之,如上下等字,都是由象征文字而出来的。 ④但文字如果不能和语言连合的话,便永远只会是一种绘画或象征的符号而 已。人类文化愈进步,于是文字不仅是实物的绘画的或象征的记录,而也是语言 的代表或符号了。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一面语言渐渐的得以统一了,一面文字也 更趋于复杂,滋生得更多,而同时,离象形字的状态也益远,更有许多象音、会 意的字创造出来。在这种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之下,千万年来,是那样精致的记录 下,或传达出人类的伟大的思想与情绪!所谓文学便是用这种特创的符号记录下 或传达出的人类的情思的最伟大的、最崇高的和最美丽的成就。 ⑤中国古代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至少,在中原的民族是合一的。其他各 地,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像在春秋的时候,楚地呼“虎”为“於菟”,便是 例);至于是否有不同的文字,则不可知。我们观于秦始皇帝的屡次提到“同书 文字”(《琅琊台立石》),或“书同文字”(《始皇本纪》),臣下们至以此 和“车同轨”,“器械一量”同为歌功颂德之语。或当时各国所用的文字说不定 竟未必是相同的(或至少是有着各种不同的书写方法)。惟就殷虚所发见的甲骨 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观之,又确知很早的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 这种共同的文字,或其初只是占据于中原的民族之所用;后来才因了他们的势力 的渐渐扩大,而流传到各地去。总之,在很早的时候,中国的文字大约便已是统 了的。惟语言,则如上文所述,在南方各地就未能统一。又,即在古代,因了 语言的时代的变异,而文字则成了一成不变的固体,故中原民族所用的文字,便 也渐渐的和语言不能合一。文字很早的便成了典雅的古文;而语言的流变和歧异 则仍然继续存在。总有两千年以上的时间了,中央政府都在维持着“文字”的统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相对于语言而言,文字能传播的范围更广,时间更长,而且不会有错误。 B.早期的文字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记忆,现在还有一些土著在派人往其它地方传达 意志时用树枝造成木棒,将符号刻画在上面,以备遗忘。 C.最初的文字和实物相差不远,如中国古代的象形字日、月、山、川等,原先都 不过是绘画而已,后来才逐渐简化远离了绘画 D.早期的文字具有象形性的特点,故而阅读起来比较容易 E.就殷墟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来看,中国古代的确很早便 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了。 13.关于“语言和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感觉到语言不通时候,有时可以凭借文字来解决思想交流上的障碍。 B.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使得语言逐渐趋于统一,而文字则趋于复杂。 C.在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而其它各地则还使用着不同的 语言和文字。 D.文字或许可以通过官方进行规范统一,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未必能消除
大都和实物是相差不远的。中国古代的象形字,如日、月、山、川、鸟、马等等, 皆不过是绘画而已。埃及的象形字,像说两匹马,便是实在的绘着两匹马的。但 后来,这些绘画的字形,渐渐的简单了,离开图画便一天天的远了。同时,许多 抽象的观念,也能以会意的字表之,如上下等字,都是由象征文字而出来的。 ④但文字如果不能和语言连合的话,便永远只会是一种绘画或象征的符号而 已。人类文化愈进步,于是文字不仅是实物的绘画的或象征的记录,而也是语言 的代表或符号了。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一面语言渐渐的得以统一了,一面文字也 更趋于复杂,滋生得更多,而同时,离象形字的状态也益远,更有许多象音、会 意的字创造出来。在这种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之下,千万年来,是那样精致的记录 下,或传达出人类的伟大的思想与情绪!所谓文学便是用这种特创的符号记录下 或传达出的人类的情思的最伟大的、最崇高的和最美丽的成就。 ⑤中国古代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至少,在中原的民族是合一的。其他各 地,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像在春秋的时候,楚地呼“虎”为“於菟”,便是一 例);至于是否有不同的文字,则不可知。我们观于秦始皇帝的屡次提到“同书 文字”(《琅琊台立石》),或“书同文字”(《始皇本纪》),臣下们至以此 和“车同轨”,“器械一量”同为歌功颂德之语。或当时各国所用的文字说不定 竟未必是相同的(或至少是有着各种不同的书写方法)。惟就殷虚所发见的甲骨 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观之,又确知很早的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 这种共同的文字,或其初只是占据于中原的民族之所用;后来才因了他们的势力 的渐渐扩大,而流传到各地去。总之,在很早的时候,中国的文字大约便已是统 一了的。惟语言,则如上文所述,在南方各地就未能统一。又,即在古代,因了 语言的时代的变异,而文字则成了一成不变的固体,故中原民族所用的文字,便 也渐渐的和语言不能合一。文字很早的便成了典雅的古文;而语言的流变和歧异 则仍然继续存在。总有两千年以上的时间了,中央政府都在维持着“文字”的统 一。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相对于语言而言,文字能传播的范围更广,时间更长,而且不会有错误。 B.早期的文字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记忆,现在还有一些土著在派人往其它地方传达 意志时用树枝造成木棒,将符号刻画在上面,以备遗忘。 C.最初的文字和实物相差不远,如中国古代的象形字日、月、山、川等,原先都 不过是绘画而已,后来才逐渐简化远离了绘画。 D.早期的文字具有象形性的特点,故而阅读起来比较容易。 E.就殷墟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来看,中国古代的确很早便 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了。 13.关于“语言和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感觉到语言不通时候,有时可以凭借文字来解决思想交流上的障碍。 B.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使得语言逐渐趋于统一,而文字则趋于复杂。 C.在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而其它各地则还使用着不同的 语言和文字。 D.文字或许可以通过官方进行规范统一,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未必能消除
14.请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 进步”?(4分) 15.据考证,潮汕人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逐步迁徙来的。在潮汕方言中,“食饭(吃 饭)、姿娘(姑娘)、书册(书本)、厝(房、屋)、伊(他、她)”这些口语词汇在秦 汉以及唐宋的古文典籍中时可见到。而在今天规范的普通话口语表达中,上述词 汇已不再使用。请据文章第⑤段的相关观点简要解释上述现象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 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车站的老人和小狗 [前苏联]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里,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 里加湾的上空,冬天的暴风一阵阵呼啸而过。海岸上覆着很厚的坚冰。透过烟雪 可以听见波涛冲击岸边坚冰的声音。 显然这位老人是到食堂里来取暖的。他什么也没有点,无精打采地坐在 长椅上,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袖子里。 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小白狗。它蹲在老人的脚边哆嗦着 在老人的邻座上,有一群年轻人,后脑勺绷得很紧,而且通红的,大吵 大嚷地喝着啤酒。帽子上的雪融化了。雪水滴到啤酒杯里,漏到熏肠面包上。不 过,那些年轻人正在争论一场足球赛,所以没注意到这个 当一个年轻人拿起面包一口咬下一半时,这条狗忍不住了。它到小桌边, 举起前脚,阿谀地望着年轻人的嘴。 “彼契!”老人轻轻地叫它道。“你多不害臊!彼契,你干吗去打扰人 家 可是彼契仍然站在那里,只是它的前腿不住地哆嗦,因为举乏了,搭拉 了下来。等到两脚碰到潮湿的肚子上时,便忽然醒悟过来,又重新举了起来 但是那些年轻人没注意它。他们正谈得津津有味,且时时把冷啤酒倒到 杯子里 雪粘满了窗户,当你看见人们在这样的严寒里喝着冰冰冷的啤酒时,背 脊上不禁会起一阵寒战。 “彼契!”老人又叫。“喂,彼契!过来 小狗很快地摆了几下尾巴,好象告诉老人它听见了,请他原谅,不过它 一点办法也没有。它不看老人,甚至完全背过身子去。它好象在说:“我自己知 道这不好。不过你又不能给我买这样一块面包。 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彼契又重新摇了一下尾巴,顺便哀求地看了老人一眼。它好象请求他别 再叫它,别再责备它,因为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若不是万不得已,它当然绝不 会向陌生人讨的 个颧骨高大、戴着绿色帽子的年轻入终于看见了这条狗。 “要吃的吗,狗崽子?”他问道。“你的主人在哪儿呐?
14.请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 进步”?(4 分) 15.据考证,潮汕人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逐步迁徙来的。在潮汕方言中,“食饭(吃 饭)、姿娘(姑娘)、书册(书本)、厝(房、屋)、伊(他、她)”这些口语词汇在秦 汉以及唐宋的古文典籍中时可见到。而在今天规范的普通话口语表达中,上述词 汇已不再使用。请据文章第⑤段的相关观点简要解释上述现象。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 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车站的老人和小狗 [前苏联]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里,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 里加湾的上空,冬天的暴风一阵阵呼啸而过。海岸上覆着很厚的坚冰。透过烟雪 可以听见波涛冲击岸边坚冰的声音。 显然这位老人是到食堂里来取暖的。他什么也没有点,无精打采地坐在 长椅上,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袖子里。 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小白狗。它蹲在老人的脚边哆嗦着。 在老人的邻座上,有一群年轻人,后脑勺绷得很紧,而且通红的,大吵 大嚷地喝着啤酒。帽子上的雪融化了。雪水滴到啤酒杯里,漏到熏肠面包上。不 过,那些年轻人正在争论一场足球赛,所以没注意到这个。 当一个年轻人拿起面包一口咬下一半时,这条狗忍不住了。它到小桌边, 举起前脚,阿谀地望着年轻人的嘴。 “彼契!”老人轻轻地叫它道。“你多不害臊!彼契,你干吗去打扰人 家?” 可是彼契仍然站在那里,只是它的前腿不住地哆嗦,因为举乏了,搭拉 了下来。等到两脚碰到潮湿的肚子上时,便忽然醒悟过来,又重新举了起来。 但是那些年轻人没注意它。他们正谈得津津有味,且时时把冷啤酒倒到 杯子里。 雪粘满了窗户,当你看见人们在这样的严寒里喝着冰冰冷的啤酒时,背 脊上不禁会起一阵寒战。 “彼契!”老人又叫。“喂,彼契!过来!” 小狗很快地摆了几下尾巴,好象告诉老人它听见了,请他原谅,不过它 一点办法也没有。它不看老人,甚至完全背过身子去。它好象在说:“我自己知 道这不好。不过你又不能给我买这样一块面包。” “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彼契又重新摇了一下尾巴,顺便哀求地看了老人一眼。它好象请求他别 再叫它,别再责备它,因为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若不是万不得已,它当然绝不 会向陌生人讨的。 一个颧骨高大、戴着绿色帽子的年轻入终于看见了这条狗。 “要吃的吗,狗崽子?”他问道。“你的主人在哪儿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