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18届高三5月总复习质检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管子·牧民》曰:“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其中,“四维”指 的是礼、义、廉、耻。“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 危,廉绝则国覆,耻绝则国灭。国家顺应礼制法度才能使父母兄弟妻子各得其所 才能使社会关系稳固。抛弃礼,社会发展将失去平衡。 近些年来,社交礼仪、家礼、开笔礼、婚礼等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婚礼,中西 合璧,花样繁多。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一部现行的官修礼仪文本如《汉仪》 《大唐开元礼》般让人们参考或效仿,以至于很多礼仪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含义, 甚至成了娱乐、哗众取宠的噱头。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礼记》将之视为“礼之本”。古代国君在迎娶 夫人的求婚辞中写道:“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除传宗 接代以外,婚礼更多表达的是夫妇一体、相扶相携、尊卑等同的含义。婚礼仪式 中“御布对席”“合卺而饮”“共牢而食”传递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古代婚 礼中还有“拜见公婆”这一礼节,即新娘要在婚后的第二天向公公婆婆见礼,以 表达对长辈的尊重。由此可见,婚礼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一场正视夫妻 关系的启蒙教育。然而,在现代社会,如此神圣庄严的时刻竟被一些人视为儿戏, 甚至演绎为一场闹剧。尤其表现在那些荒唐而野蛮的闹婚陋习方面,闹公婆,闹 新郎,闹新娘,手段粗俗卑劣,甚至威胁到当事人生命安全。 礼仪等同于文明。中国庞大的礼仪系统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迈向文明的一块历史丰 碑。每一种礼仪都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周代时始制定礼制,这 时期制定了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相之礼,到后来才延伸出士人之礼。从孔 子以仁释礼开始,经过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政府和官员几番做出“礼 下庶人”的尝试,专门制定了“庶人之礼”供民间通用,但均未得到普及。主要 原因是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阶层予以阻挠。具体而言,礼仪和礼制是 门阀贵族彰显身份、维护特权的工具,根据等级品阶的不同,他们所穿的服装的 样式、所用的器物、乘坐的车辇等各不相同,庶人用礼,损害到贵族阶层的威仪 和利益。甚至有些官员认为,庶人只可施用刑罚。所以,老百姓通用的大都是流 传于民间、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礼俗”。历史发展到 今天,等级制度和等级差别趋于模糊,官员亦是百姓,百姓亦可为官,“礼”不 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品。普通百姓行“礼”不再受诸多限制,只要有意愿,皆可 以“礼”修身。可以说,“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前 进了一大步。在这种情况下,对“礼俗”进行引导和提升,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 重要使命。(摘编自李文娟《礼仪非儿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义、廉、耻构成“四维”,它们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其中,礼是最 重要的。国家推行礼制法度,才可能强大起来 B.以礼制法度治理国家,这是家庭成员各得其所、社会关系保持稳固的重要前 提,关系到社会的平衡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 C.本文作者认为官修礼仪文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应模仿《汉仪》《大 唐开元礼》出一本官修礼仪文本,供人们参考、效仿 D.由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和贵族阶层阻挠,我国多个封建王朝做出的“礼 下庶人”的尝试均未成功,“庶人之礼”未能普及
广东省梅州市 2018 届高三 5 月总复习质检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管子•牧民》曰:“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其中,“四维”指 的是礼、义、廉、耻。“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 危,廉绝则国覆,耻绝则国灭。国家顺应礼制法度才能使父母兄弟妻子各得其所, 才能使社会关系稳固。抛弃礼,社会发展将失去平衡。 近些年来,社交礼仪、家礼、开笔礼、婚礼等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婚礼,中西 合璧,花样繁多。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一部现行的官修礼仪文本如《汉仪》 《大唐开元礼》般让人们参考或效仿,以至于很多礼仪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含义, 甚至成了娱乐、哗众取宠的噱头。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礼记》将之视为“礼之本”。古代国君在迎娶 夫人的求婚辞中写道:“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除传宗 接代以外,婚礼更多表达的是夫妇一体、相扶相携、尊卑等同的含义。婚礼仪式 中“御布对席”“合卺而饮”“共牢而食”传递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古代婚 礼中还有“拜见公婆”这一礼节,即新娘要在婚后的第二天向公公婆婆见礼,以 表达对长辈的尊重。由此可见,婚礼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一场正视夫妻 关系的启蒙教育。然而,在现代社会,如此神圣庄严的时刻竟被一些人视为儿戏, 甚至演绎为一场闹剧。尤其表现在那些荒唐而野蛮的闹婚陋习方面,闹公婆,闹 新郎,闹新娘,手段粗俗卑劣,甚至威胁到当事人生命安全。 礼仪等同于文明。中国庞大的礼仪系统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迈向文明的一块历史丰 碑。每一种礼仪都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周代时始制定礼制,这 一时期制定了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相之礼,到后来才延伸出士人之礼。从孔 子以仁释礼开始,经过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政府和官员几番做出“礼 下庶人”的尝试,专门制定了“庶人之礼”供民间通用,但均未得到普及。主要 原因是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阶层予以阻挠。具体而言,礼仪和礼制是 门阀贵族彰显身份、维护特权的工具,根据等级品阶的不同,他们所穿的服装的 样式、所用的器物、乘坐的车辇等各不相同,庶人用礼,损害到贵族阶层的威仪 和利益。甚至有些官员认为,庶人只可施用刑罚。所以,老百姓通用的大都是流 传于民间、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礼俗”。历史发展到 今天,等级制度和等级差别趋于模糊,官员亦是百姓,百姓亦可为官,“礼”不 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品。普通百姓行“礼”不再受诸多限制,只要有意愿,皆可 以“礼”修身。可以说,“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前 进了一大步。在这种情况下,对“礼俗”进行引导和提升,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 重要使命。(摘编自李文娟《礼仪非儿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礼、义、廉、耻构成“四维”,它们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其中,礼是最 重要的。国家推行礼制法度,才可能强大起来。 B.以礼制法度治理国家,这是家庭成员各得其所、社会关系保持稳固的重要前 提,关系到社会的平衡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 C.本文作者认为官修礼仪文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应模仿《汉仪》《大 唐开元礼》出一本官修礼仪文本,供人们参考、效仿。 D.由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和贵族阶层阻挠,我国多个封建王朝做出的“礼 下庶人”的尝试均未成功,“庶人之礼”未能普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0)(3分) A.第三段中引用古代国君求婚辞中的内容,反映了古代国君求婚的礼仪,论证 了我国古代重视婚礼的观点。 B.第三段先指明婚礼的重要性,再论述古代对婚礼仪式的态度,接着批判现代 社会中存在着的闹婚陋习。 C.第四段通过阐述古代礼仪、礼俗的相关情况,论证礼仪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 对生命的敬畏这一观点 D.文章论证礼仪,思接古今,论据充分,既让读者对古代礼仪有所了解,也引 导读者反思当下礼仪存在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代开制定礼仪制度之先河,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周代的礼 仪制度适用的对象十分广泛,上至天子,下至士人。 B.在古代中国,门阀贵族的等级品阶越高,他们的服装样式、所用器物等就越 髙级。门阀贵族能借助礼仪和礼制彰显身份、维护特权, C.在古代中国,百姓通用的不是礼仪和礼制,而是“礼俗”,“礼俗”虽不完 全符合礼制规范,但适合百姓的生活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D.在当今中国,“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用“礼”修身, 而民间的“礼俗”有待引导和提升,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1.B.【解析】A.“其中,礼是最重要的”属主观臆测,于文无据。C.“模仿 《汉仪》《大唐开元礼》”无中生有。文章说我国现在需要像《汉仪》《大唐开 元礼》一样能让人们参考或效仿的官修礼仪文本,但怎样编撰官修礼仪文本,文 章并未提及。D.原因不全面。“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和贵族阶层阻挠”只是主 要原因 2.C.【解析】第四段中关于古代礼仪、礼俗的相关情况的阐述,并不能“论证 礼仪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这一观点”。 3.A.【解析】“下至士人”理解错误。根据文意,士人之礼并非产生于周代, 而是在周代以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 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 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 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 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 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 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 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 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 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三段中引用古代国君求婚辞中的内容,反映了古代国君求婚的礼仪,论证 了我国古代重视婚礼的观点。 B.第三段先指明婚礼的重要性,再论述古代对婚礼仪式的态度,接着批判现代 社会中存在着的闹婚陋习。 C.第四段通过阐述古代礼仪、礼俗的相关情况,论证礼仪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 对生命的敬畏这一观点。 D.文章论证礼仪,思接古今,论据充分,既让读者对古代礼仪有所了解,也引 导读者反思当下礼仪存在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代开制定礼仪制度之先河,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周代的礼 仪制度适用的对象十分广泛,上至天子,下至士人。 B.在古代中国,门阀贵族的等级品阶越高,他们的服装样式、所用器物等就越 高级。门阀贵族能借助礼仪和礼制彰显身份、维护特权。 C.在古代中国,百姓通用的不是礼仪和礼制,而是“礼俗”,“礼俗”虽不完 全符合礼制规范,但适合百姓的生活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D.在当今中国,“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用“礼”修身, 而民间的“礼俗”有待引导和提升,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1.B.【解析】A.“其中,礼是最重要的”属主观臆测,于文无据。C.“模仿 《汉仪》《大唐开元礼》”无中生有。文章说我国现在需要像《汉仪》《大唐开 元礼》一样能让人们参考或效仿的官修礼仪文本,但怎样编撰官修礼仪文本,文 章并未提及。D.原因不全面。“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和贵族阶层阻挠”只是主 要原因。 2.C.【解析】第四段中关于古代礼仪、礼俗的相关情况的阐述,并不能“论证 礼仪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这一观点”。 3.A.【解析】“下至士人”理解错误。根据文意,士人之礼并非产生于周代, 而是在周代以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 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 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 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 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 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 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 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 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 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
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 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 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 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 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 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 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 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 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 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 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 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 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 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 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 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一一它是 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 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 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 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 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 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 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 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髙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 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 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 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摘编自2016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 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 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 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 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 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 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 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 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 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 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 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 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 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 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 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 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 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 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 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 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 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 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 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 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 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 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 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 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 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摘编自 2016 年 5 月 21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 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 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 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 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4.B.【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 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 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 是“两项”。本题中,A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 关系。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 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项错在“惭愧”和“不满”,没 有此意。 5.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泪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 节纪念屈原的来由)。 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③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解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 用”,这考查段落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 内容上写了……,表现了……;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前三个 自然段主要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后怀抱巨石自沉 汨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 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标题“端午的阳光”,引发下文有关端午节的感想。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 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然后把握句段、 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 (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 其表达效果。接着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 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 “对比”“衬托”等。比如本题所涉及的段落是文章“前三段”,属于开头的文 字,所以对于结构上的作用,主要从与标题的照应和对下文的引出等方面作答。 6.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 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 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 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解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这是针对标题设题,考査标题的含义。题干已经明确“几重含义”,说明答案不 止一点,同时应分点作答。“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 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由此可以知道“端午的阳光”表层意是指 此时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见证了此刻的历史。“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 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端午的 阳光”又指“屈原的精神光芒”。“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 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端午的阳光”更是指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 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4.B.【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 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 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 是“两项”。本题中,A 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 关系。C 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 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 项错在“惭愧”和“不满”,没 有此意。 5.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泪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 节纪念屈原的来由)。 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③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解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 用”,这考查段落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 内容上写了……,表现了……;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前三个 自然段主要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后怀抱巨石自沉 汨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 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标题“端午的阳光”,引发下文有关端午节的感想。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 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然后把握句段、 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 (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 其表达效果。接着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 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 “对比”“衬托”等。比如本题所涉及的段落是文章“前三段”,属于开头的文 字,所以对于结构上的作用,主要从与标题的照应和对下文的引出等方面作答。 6.①它是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 证。 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 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 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解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这是针对标题设题,考查标题的含义。题干已经明确“几重含义”,说明答案不 止一点,同时应分点作答。“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 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由此可以知道“端午的阳光”表层意是指 此时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见证了此刻的历史。“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 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端午的 阳光”又指“屈原的精神光芒”。“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 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端午的阳光”更是指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汇,一夜之 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 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 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 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 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 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摘编自《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i,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声。 “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 怨恨,故而怼,怨也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 “dui”的字,应当为“椁”。“椁”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 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椁咕”、“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 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 种情感的碰撞一—“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 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词所体现出的攻 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 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 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 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 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 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 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 “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社会的进步 网评人“竺子”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 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 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 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 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 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 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 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 simple”说:“怼
材料一 2017 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汇,一夜之 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 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 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 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 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 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摘编自《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 duì,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声。 “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 怨恨,故而怼,怨也。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 “duǐ”的字,应当为“㨃”。“㨃”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 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㨃咕”、“㨃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 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 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 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词所体现出的攻 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 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 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 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 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 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 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 “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社会的进步。 网评人“竺子”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 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 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 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 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 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 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 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