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酶学的理论研究 20世纪初期,定量描述酶作用的方法得到了很大发展。 1902年Henri和Brown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以下观点:在固定 酶浓度的条件下,逐步增加底物浓度而得到的反应速度—底 物浓度的饱和类型曲线是由于形成酶—底物中间络合物的结 果。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中间产物学说,推导 出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即著名的米氏方程,定量地描述酶 的上述性质: V=Vmax[S]/Km+[S]
1.1.3 酶学的理论研究 20世纪初期,定量描述酶作用的方法得到了很大发展。 1902年Henri和Brown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以下观点:在固定 酶浓度的条件下,逐步增加底物浓度而得到的反应速度—底 物浓度的饱和类型曲线是由于形成酶—底物中间络合物的结 果。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中间产物学说,推导 出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即著名的米氏方程,定量地描述酶 的上述性质: V=Vmax[S]/Km+[S]
而20世纪50年代起酶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十分 活跃,在蛋白质(或酶)的生物合成理论方面获得 了许多突破性进展。1955年,Sanger等报道了胰岛 素中氨基酸排列的次序以及荷尔蒙的分子量为6000, 这是在测定蛋白质一级结构上的第一次突破。1957 年Kornberg等人发现DNA聚合酶并进行DNA复制的 系列研究
而20世纪50年代起酶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十分 活跃,在蛋白质(或酶)的生物合成理论方面获得 了许多突破性进展。1955年,Sanger等报道了胰岛 素中氨基酸排列的次序以及荷尔蒙的分子量为6000, 这是在测定蛋白质一级结构上的第一次突破。1957 年Kornberg等人发现DNA聚合酶并进行DNA复制的 系列研究
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 学的发展,对生物细胞核中存在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的结构与功能有了比较清晰的阐述。70年 代初实现了DNA重组技术或称克隆技术,极大地推 动着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也促使酶学研究进入 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 学的发展,对生物细胞核中存在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的结构与功能有了比较清晰的阐述。70年 代初实现了DNA重组技术或称克隆技术,极大地推 动着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也促使酶学研究进入 新的发展阶段
另外,近20年来的研究发现,除蛋白质以外,核糖核酸 (RNA)也有催化活性。例如,1982年Cech等人在四膜虫 的RNA分子中发现一个具有自身切接功能的片段,称之为 “内含子” ,它可以从前体RNA中特异地把与它本身相同的 片段(413个核苷酸)切下来,然后把剩余的RNA部分重新 接起来。切下的片段环化成为具有催化活性的RNA,称之为 核酸类酶或催化活性RNA。这个结果使酶的传统概念受到了 挑战,提出酶并不一定是蛋白质的问题。我们究竟是否把 RNA看作酶,或是酶是蛋白质的概念应该改变,随着科学研 究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解决
另外,近20年来的研究发现,除蛋白质以外,核糖核酸 (RNA)也有催化活性。例如,1982年Cech等人在四膜虫 的RNA分子中发现一个具有自身切接功能的片段,称之为 “内含子” ,它可以从前体RNA中特异地把与它本身相同的 片段(413个核苷酸)切下来,然后把剩余的RNA部分重新 接起来。切下的片段环化成为具有催化活性的RNA,称之为 核酸类酶或催化活性RNA。这个结果使酶的传统概念受到了 挑战,提出酶并不一定是蛋白质的问题。我们究竟是否把 RNA看作酶,或是酶是蛋白质的概念应该改变,随着科学研 究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解决
1.1.4 酶的纯化和固定化 酶的纯化在1920年后取得了重大的突破。1926年美国人 Sumner首先从刀豆中获得了不负载任何其他催化剂的脲酶 蛋白质结晶,从此确立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观点,为 酶的理化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掀起了酶结晶研究的热潮。最有代表性的 成果是1930年至1936年间Northrop等人制取了胃蛋白酶、胰 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羧肽酶A的结晶。至此人们已经获 取了上百种酶的结晶,另外还有超过600种酶被提取纯化
1.1.4 酶的纯化和固定化 酶的纯化在1920年后取得了重大的突破。1926年美国人 Sumner首先从刀豆中获得了不负载任何其他催化剂的脲酶 蛋白质结晶,从此确立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观点,为 酶的理化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掀起了酶结晶研究的热潮。最有代表性的 成果是1930年至1936年间Northrop等人制取了胃蛋白酶、胰 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羧肽酶A的结晶。至此人们已经获 取了上百种酶的结晶,另外还有超过600种酶被提取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