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酶及产酶细胞的固定化技术从酶 学理论到生产实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53年,德国科学家Grubhofer和Schleith 首先将聚氮基 苯乙烯树脂重氮化,将淀粉酶、胃蛋白酶、羧肽酶和核糖核 酸酶结合,制成固定化酶,有效地进行了酶的固定化研究。 1971年,出现了固定化菌体技术,7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 运用固定化细胞技术生产胞外酶。 酶的纯化和固定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酶及产酶细胞的固定化技术从酶 学理论到生产实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53年,德国科学家Grubhofer和Schleith 首先将聚氮基 苯乙烯树脂重氮化,将淀粉酶、胃蛋白酶、羧肽酶和核糖核 酸酶结合,制成固定化酶,有效地进行了酶的固定化研究。 1971年,出现了固定化菌体技术,7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 运用固定化细胞技术生产胞外酶。 酶的纯化和固定化
到了80年代中期,固定化原生质体技术则被用于生产胞 内酶,以去除细胞壁扩散的障碍。酶固定化技术的发展也引 起了食品、发酵工业一场大变革。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采用这一新技术,使玉米淀 粉经酶法液化、糖化、异构化和固定化后,成功地工业化生 产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高果糖浆,代替蔗糖作为可口可 乐和百事可乐等饮料食品的甜味剂,提高了饮料质量,是一 项非常成功的技术创新。 酶的纯化和固定化
到了80年代中期,固定化原生质体技术则被用于生产胞 内酶,以去除细胞壁扩散的障碍。酶固定化技术的发展也引 起了食品、发酵工业一场大变革。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采用这一新技术,使玉米淀 粉经酶法液化、糖化、异构化和固定化后,成功地工业化生 产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高果糖浆,代替蔗糖作为可口可 乐和百事可乐等饮料食品的甜味剂,提高了饮料质量,是一 项非常成功的技术创新。 酶的纯化和固定化
目前为止,已发现自然界存在的酶有3000多种,但真正 形成工业规模生产的只有几十种。因此,当今食品酶学的研 究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酶生产的发展,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生产应用 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酶的稳定性较差、不能重复使用等不 足之处。于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酶的催化功能,人们开始尝 试对酶进行分子修饰,即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分子结构发生 某些改变,从而使酶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发生改变,以满足人 们对酶应用的要求。其方法之一就是固定化酶的研究。 酶的纯化和固定化
目前为止,已发现自然界存在的酶有3000多种,但真正 形成工业规模生产的只有几十种。因此,当今食品酶学的研 究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酶生产的发展,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生产应用 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酶的稳定性较差、不能重复使用等不 足之处。于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酶的催化功能,人们开始尝 试对酶进行分子修饰,即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分子结构发生 某些改变,从而使酶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发生改变,以满足人 们对酶应用的要求。其方法之一就是固定化酶的研究。 酶的纯化和固定化
1.1.5 酶工程的发展 自1969年日本的千畑一郎首次在工业上应用固 定化氨基酰化酶从DL-氨基酸生产L-氨基酸后,学者 们开始用“酶工程”这个新名词来代表有效地利用 酶的科学技术领域。而近20多年来,在酶和细胞固 定化技术发展的同时,其他酶分子修饰技术也在不 断发展进步。此外,酶的化学合成、人工模拟,以 及各种酶的应用技术研究,使酶工程不断向广度和 深度发展,显示出广阔而诱人的前景
1.1.5 酶工程的发展 自1969年日本的千畑一郎首次在工业上应用固 定化氨基酰化酶从DL-氨基酸生产L-氨基酸后,学者 们开始用“酶工程”这个新名词来代表有效地利用 酶的科学技术领域。而近20多年来,在酶和细胞固 定化技术发展的同时,其他酶分子修饰技术也在不 断发展进步。此外,酶的化学合成、人工模拟,以 及各种酶的应用技术研究,使酶工程不断向广度和 深度发展,显示出广阔而诱人的前景
1.2 酶的一般特征 酶既然是生物催化剂,它就具有催化剂一般的特 征。酶和一般催化剂一样,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 进行的反应,因为在反应中其本身不被消耗,因此 有极少量就可大大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它对化学 反应正逆两个方向的催化作用是相同的。所以它可 以缩短平衡到达的时间,而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但酶和一般催化剂比较,又有其不同之处。 重要
1.2 酶的一般特征 酶既然是生物催化剂,它就具有催化剂一般的特 征。酶和一般催化剂一样,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 进行的反应,因为在反应中其本身不被消耗,因此 有极少量就可大大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它对化学 反应正逆两个方向的催化作用是相同的。所以它可 以缩短平衡到达的时间,而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但酶和一般催化剂比较,又有其不同之处。 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