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试述心肌的生理特性。3.论述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及其意义。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学习资源】网络、题库。第七章呼吸与运动【学习目标】1.分析并表述呼吸各环节发生的过程及呼吸肌的训练方法,2.通过实验或视频观察学习呼吸功能的评定方法。3.分析说明运动对呼吸肌的影响。【课程内容】1.说明呼吸运动的类型、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和胸内压的变化。2.解释说明肺通气功能的评价。3.用自己的话叙述气体交换和运输的过程。4.分析说明运动时呼吸的反应和适应性变化和调节。【重点、难点】1.重点:肺通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影响因素。2.难点:肺换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换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教学方法】1.通过图示和视频及实验学习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方法。2.通过3D动图学习呼吸运动的类型,并会分析运动实践中不同类型的应用,通过讨论提问验证学习效果。【学习要求】会分析运动实践中不同类型的呼吸运动的应用。【复习与思考】1.试述胸内负压成因及其生理意义。2.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学习资源】试题库、案例库、网络。第八章身体素质21
21 2.试述心肌的生理特性。 3.论述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及其意义。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学习资源】 网络、题库。 第七章 呼吸与运动 【学习目标】 1. 分析并表述呼吸各环节发生的过程及呼吸肌的训练方法。 2. 通过实验或视频观察学习呼吸功能的评定方法。 3. 分析说明运动对呼吸肌的影响。 【课程内容】 1.说明呼吸运动的类型、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和胸内压的变化。 2.解释说明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3.用自己的话叙述气体交换和运输的过程。 4.分析说明运动时呼吸的反应和适应性变化和调节。 【重点、难点】 1.重点:肺通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气体交换 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难点:肺换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换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 【教学方法】 1.通过图示和视频及实验学习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方法。 2.通过 3D 动图学习呼吸运动的类型,并会分析运动实践中不同类型的应用, 通过讨论提问验证学习效果。 【学习要求】 会分析运动实践中不同类型的呼吸运动的应用。 【复习与思考】 1.试述胸内负压成因及其生理意义。 2.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学习资源】 试题库、案例库、网络。 第八章 身体素质
【学习目标】1.说出各身体素质的概念,会选择身体素质的分类。2.用自已的话叙述或解释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3.能针对目的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能说明训练过程可能的影响因素。4.列举说明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5.利用原理说明力量训练的原则。【课程内容】1.引奥运各项目大家熟悉的冠军运动员,学生讨论分析其身体素质的突出表现。并讨论力量素质的分类和重要性。2.描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详细分析肌肉本身和神经因素。列举力量训练的方法原则及测试评价方法。3.列举说明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及训练及测试评价方法。4.讨论平衡、柔韧和灵敏等的生理学基础及测试评价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及训练原则;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2.难点:肌肉力量、速度、耐力、平衡、灵敏、柔韧和协调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教学方法】1.以学生熟知的运动员作为举例在分析身体素质同时,燃起爱国情怀和体育精神。2.通过判断、举例、科研研究证明的方法,引学生思考。3.让学生课堂示范举例,通过动作完成让学生观察初长度的变化在运动中的应用。4.通过实验测试和评价、比较的过程,培养教学及科研能力。【学习要求】学生根据力量素质部分,提升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速度、耐力、平衡柔韧的影响因素。【复习与思考】1.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有哪些?2.简述肌肉力量的训练原则?3.速度素质的分类及其生理学基础?4.简述速度素质的训练有哪些?5.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哪些?22
22 【学习目标】 1. 说出各身体素质的概念,会选择身体素质的分类。 2. 用自己的话叙述或解释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3. 能针对目的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能说明训练过程可能的影响因素。 4. 列举说明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5. 利用原理说明力量训练的原则。 【课程内容】 1. 引奥运各项目大家熟悉的冠军运动员,学生讨论分析其身体素质的突出 表现。并讨论力量素质的分类和重要性。 2. 描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详细分析肌肉本身和神经因素。列举力量训 练的方法原则及测试评价方法。 3. 列举说明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及训练及测试评价方法。 4. 讨论平衡、柔韧和灵敏等的生理学基础及测试评价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及训练原则;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有氧 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2.难点:肌肉力量、速度、耐力、平衡、灵敏、柔韧和协调素质的生理学基 础。 【教学方法】 1.以学生熟知的运动员作为举例在分析身体素质同时,燃起爱国情怀和体育 精神。 2.通过判断、举例、科研研究证明的方法,引学生思考。 3.让学生课堂示范举例,通过动作完成让学生观察初长度的变化在运动中 的应用。 4.通过实验测试和评价、比较的过程,培养教学及科研能力。 【学习要求】 学生根据力量素质部分,提升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速度、耐力、平衡柔韧的 影响因素。 【复习与思考】 1.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有哪些? 2.简述肌肉力量的训练原则? 3.速度素质的分类及其生理学基础? 4.简述速度素质的训练有哪些? 5.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哪些?
【学习资源】试题库、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第九章有氧无氧运动能力【学习目标】1.辨认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举例说明有氧、无氧能力的训练方法。3.比较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方法及评价指标。【课程内容】1.引目前全民健身、体育强国政策,加学生久坐与身体健康的研究,说明有氧运动的重要性。让学生讨论有氧运动的益处,重视自身健康。2.描述需氧量、摄氧量、氧亏、运动后过量氧耗的概念。3.解释说明最大摄氧量的概念、测试及其影响因素。4.指出乳酸阈的概念及其测试。5.举例说明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6.举例说明无氧功率的测定方法及无氧能力的评价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最大摄氧量的概念、测试及其影响因素;乳酸阈的概念及其测试;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无氧功率的测定方法及无氧能力的评价方法。2.难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温盖特测定法。【教学方法】1.通过判断、举例、科研研究证明的方法,引学生思考。2.让学生在认真实验的过程中思考,培养评价和比较的能力。【学习要求】认真预习实验、完成实验、小组讨论和思考。【复习与思考】1.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哪些?2.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有哪些?3.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实践中有什么意义?4.乳酸阈的概念及测定方法?5.乳酸阅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6.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哪些?7.简述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学习资源】23
23 【学习资源】 试题库、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 第九章 有氧无氧运动能力 【学习目标】 1. 辨认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2. 举例说明有氧、无氧能力的训练方法。 3. 比较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方法及评价指标。 【课程内容】 1. 引目前全民健身、体育强国政策,加学生久坐与身体健康的研究,说明 有氧运动的重要性。让学生讨论有氧运动的益处,重视自身健康。 2. 描述需氧量、摄氧量、氧亏、运动后过量氧耗的概念。 3. 解释说明最大摄氧量的概念、测试及其影响因素。 4. 指出乳酸阈的概念及其测试。 5. 举例说明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6. 举例说明无氧功率的测定方法及无氧能力的评价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最大摄氧量的概念、测试及其影响因素;乳酸阈的概念及其测试; 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无氧功率的测定方法及无氧能力的评价方法。 2.难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温盖特测定法。 【教学方法】 1. 通过判断、举例、科研研究证明的方法,引学生思考。 2. 让学生在认真实验的过程中思考,培养评价和比较的能力。 【学习要求】 认真预习实验、完成实验、小组讨论和思考。 【复习与思考】 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哪些? 2.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有哪些? 3. 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实践中有什么意义? 4. 乳酸阈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5. 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6.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哪些? 7. 简述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学习资源】
试题库、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第十章运动性疲劳和恢复【学习目标】1.解释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产生机理、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列举准备活动的类型。2.讨论和判断疲劳的分类及不同运动练习时疲劳产生的原因。比较分析超量恢复的特点和促进人体机能恢复的措施。【课程内容】1.讨论学生自身经历过的竞赛、训练,谈谈自身感受,引出新知。2.分析说明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产生原因。3.主题讨论延迟性肌肉酸痛,刘耕宏女孩现象讨论,引出运动性疲劳。4.分析比较疲劳产生的机理分析及疲劳的测定方法。5.讨论恢复的手段,评价超量恢复的意义。【重点、难点】1.重点: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产生机制。疲劳产生机理及判断;恢复的具体措施等。2.难点:疲劳产生的原因及部位,以及不同运动导致疲劳的具体原因分析:超量恢复的特点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运动训练经历、参赛经历,将理论知识思考分析应用于实践。【学习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复习与思考】1.何为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生理极点如何调整?2.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3.如何判断运动性疲劳?4.恢复过程有哪些阶段?超量恢复出现有哪些特点?5.有哪些具体恢复措施?【学习资源】试题库、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第十一章年龄、性别与运动24
24 试题库、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 第十章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 【学习目标】 1. 解释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产生机理、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列举准 备活动的类型。 2. 讨论和判断疲劳的分类及不同运动练习时疲劳产生的原因。比较分析超 量恢复的特点和促进人体机能恢复的措施。 【课程内容】 1. 讨论学生自身经历过的竞赛、训练,谈谈自身感受,引出新知。 2. 分析说明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产生原因。 3. 主题讨论延迟性肌肉酸痛,刘耕宏女孩现象讨论,引出运动性疲劳。 4. 分析比较疲劳产生的机理分析及疲劳的测定方法。 5. 讨论恢复的手段,评价超量恢复的意义。 【重点、难点】 1. 重点: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产生机制。疲劳产生机理及判断;恢复的具体 措施等。 2. 难点:疲劳产生的原因及部位,以及不同运动导致疲劳的具体原因分析; 超量恢复的特点等。 【教学方法】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运动训练经历、参赛经历,将理论知识思考分析应用于实 践。 【学习要求】 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复习与思考】 1. 何为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生理极点如何调整? 2.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 如何判断运动性疲劳? 4. 恢复过程有哪些阶段?超量恢复出现有哪些特点? 5. 有哪些具体恢复措施? 【学习资源】 试题库、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 第十一章 年龄、性别与运动
【学习目标】1.背记儿童少年运动系统、氧运输系统、神经系统的年龄特征。2.能选择或描述儿童少年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课程内容】1.说明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2.指出少年儿童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心肺功能的发育特点,分析说明教学训练中的注意事项。3.归纳总结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重点、难点】1.重点: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在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2.难点: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教学方法】1.回顾运动解部学人体结构特点,分析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2.分年龄段分析归纳男、女各身体素质的发展变化特点。3.观看一组年龄变化视频,学习观察身体发育变化规律的同时,感悟孝敬父母的美德。【学习要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前复习解剖学相关知识。【复习与思考】1.试述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年龄特征,指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2.试述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年龄特征,指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学习资源】试题库、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五、实践教学安排实践支撑序号学时类型实践项目名称要求方法课程目标刺激强度和频率对肌肉收缩的2演示性必修1课程目标1/2影响实验定量负荷状态下心血管机能的22必修验证性课程目标1/2测定25
25 【学习目标】 1. 背记儿童少年运动系统、氧运输系统、神经系统的年龄特征。 2. 能选择或描述儿童少年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内容】 1. 说明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 2. 指出少年儿童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心肺功能的发育特点,分析说明 教学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3. 归纳总结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 【重点、难点】 1. 重点: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在体育教学及运动 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2. 难点: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 【教学方法】 1. 回顾运动解剖学人体结构特点,分析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 2. 分年龄段分析归纳男、女各身体素质的发展变化特点。 3. 观看一组年龄变化视频,学习观察身体发育变化规律的同时,感悟孝敬 父母的美德。 【学习要求】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前复习解剖学相关知识。 【复习与思考】 1. 试述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年龄特征,指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应注意 的问题。 2. 试述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年龄特征,指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应注意 的问题。 【学习资源】 试题库、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 五、实践教学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实践 方法 学时 类型 要求 支撑 课程目标 1 刺激强度和频率对肌肉收缩的 影响 实验 2 演示性 必修 课程目标 1/2 2 定量负荷状态下心血管机能的 测定 2 验证性 必修 课程目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