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成员的组织性与纪律性看起来很不错,但却尚未进入到内化阶段,如果一旦原 班组长被调走,要不了多久,这个班组成员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可能不如以前了。 四、态度、价值和信念 个体所持有的态度与个体观念世界中的价值和信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方面个体的态度往往反映和体现出个体的信念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个体的信念 和价值观又影响和决定着个体所持有的态度。然而,这几个概念之间毕竟有着确 定的不同之处,不能混为一谈 (一)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较为宽泛和抽象的概念,缺乏具体的对象和明确的界域。它为 人们提供了一种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准则。这种准则就是事物或对象本身对人们所 具有的意义,而一种事物或对象对人们所具有的意义也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价 值。世间各种事物,概括地说具有如下几种价值:①理论的价值,②实用的价值, ③审美的价值,④社会的价值,⑤权力的价值,⑥宗教的价值。态度的核心是价 值,因而态度受价值的调节。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对象所具有的态度,取决于该 事物或对象对人们所具有的意义,亦即该事物所具有的价值。 (二)态度与信念 信念指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通常是以对 某事某物的相信和怀疑的方式表现于外而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信念往往是高于价值之上并影响价值的,它为人们进行判断和决策提供了基本的 依据。但在现实生活中,信念又常常受价值的调节和影响。 信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信念,即关于今生今世之中各种事物是非真 假的认识,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种是理想信念,又称信仰,是关于来 生他世之中各种事物是非真假的认识,如“共产主义必将到来”等。这两种信念 均与态度保持有密切的联系。信念对态度表现为一种定向的影响,规定态度的基 本取向,受信念影响的态度往往能维持较长时间而不改变基本的取向。 第二节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 度。由于偏见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态度,因而也包括态度的3个主要成分 即情感、认知、意向。例如,大男子主义的拥护者对于女人持有偏见,他们就认
6 体成员的组织性与纪律性看起来很不错,但却尚未进入到内化阶段,如果一旦原 班组长被调走,要不了多久,这个班组成员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可能不如以前了。 四、态度、价值和信念 个体所持有的态度与个体观念世界中的价值和信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方面个体的态度往往反映和体现出个体的信念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个体的信念 和价值观又影响和决定着个体所持有的态度。然而,这几个概念之间毕竟有着确 定的不同之处,不能混为一谈。 (一)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较为宽泛和抽象的概念,缺乏具体的对象和明确的界域。它为 人们提供了一种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准则。这种准则就是事物或对象本身对人们所 具有的意义,而一种事物或对象对人们所具有的意义也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价 值。世间各种事物,概括地说具有如下几种价值:①理论的价值,②实用的价值, ③审美的价值,④社会的价值,⑤权力的价值,⑥宗教的价值。态度的核心是价 值,因而态度受价值的调节。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对象所具有的态度,取决于该 事物或对象对人们所具有的意义,亦即该事物所具有的价值。 (二)态度与信念 信念指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通常是以对 某事某物的相信和怀疑的方式表现于外而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信念往往是高于价值之上并影响价值的,它为人们进行判断和决策提供了基本的 依据。但在现实生活中,信念又常常受价值的调节和影响。 信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信念,即关于今生今世之中各种事物是非真 假的认识,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种是理想信念,又称信仰,是关于来 生他世之中各种事物是非真假的认识,如“共产主义必将到来”等。这两种信念 均与态度保持有密切的联系。信念对态度表现为一种定向的影响,规定态度的基 本取向,受信念影响的态度往往能维持较长时间而不改变基本的取向。 第二节 偏 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 度。由于偏见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态度,因而也包括态度的 3 个主要成分 即情感、认知、意向。例如,大男子主义的拥护者对于女人持有偏见,他们就认
为“女人无才便是德”(认知),因此不喜欢她们独立自主(情感),从而经常以不 公平的方式来对待她们(意向)。偏见常和歧视联系在一起,所不同的只是,歧视 偏重于因对某个体或其所属团体存有偏见而引起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行为方式 偏见对社会生活的协调和谐往往产生破坏性的结果,因此,社会心理学家 对这个问题相当重视。一般地,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偏见时,往往把重点放在偏 见得以产生的原因、偏见造成的后果、偏见的消除措施等方面 产生偏见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们对偏见得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 样导致偏见的因素。而总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的各个团体、阶层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地 位的不平等,这是产生偏见的重要因素。冲突导致敌视,敌视导致对对方的否定 性情感和心理。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他让一群来自不同地 区的男孩子参加一次暑期夏令营活动。到营地后,将其分为两组。开始两组成员 彼此不相识,也不往来,各自从事自己组内的活动,逐步地在各组成员内部建立 了认同感。此后,谢里夫安排两组进行各种竞赛活动。而竞赛活动的奖励方式为 一方之所得必为另一方之所失。随着竞赛活动的进行,两个群体间的社会距离越 来越大,而且产生了日益强烈的对自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的看法。如认为自己的 群体是勇敢的、坚强的、友善的,而对方是卑劣的、狡诈的、邪恶的等。即使双 方的成就差不多,也倾向于高估自己而低估对方,而且,两群体的这种对立不仅 仅限于实际竞赛活动中,而且还扩散到其他场合。 (二)社会化 谢里夫的实验证明了社会团体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与偏见产生的关系。但 是,团体间的这种竞争和冲突并非偏见产生的必要条件,即使我们消除了所有的 群体冲突.偏见也不会从社会上彻底消失。偏见的产生还有其文化历史因素。文 化传统有很牢固的性质,使得最初的文化因素消失之后很长时间文化传统还继续 存在。作为文化传统之一成分的偏见也同样如此。而通过社会化过程,个体吸收 并内化了文化传统,也继承了偏见。 根据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对历史上各种偏见发生和持续过程的研究,在一文化
7 为“女人无才便是德”(认知),因此不喜欢她们独立自主(情感),从而经常以不 公平的方式来对待她们(意向)。偏见常和歧视联系在一起,所不同的只是,歧视 偏重于因对某个体或其所属团体存有偏见而引起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行为方式。 偏见对社会生活的协调和谐往往产生破坏性的结果,因此,社会心理学家 对这个问题相当重视。一般地,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偏见时,往往把重点放在偏 见得以产生的原因、偏见造成的后果、偏见的消除措施等方面。 一、产生偏见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们对偏见得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 样导致偏见的因素。而总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的各个团体、阶层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地 位的不平等,这是产生偏见的重要因素。冲突导致敌视,敌视导致对对方的否定 性情感和心理。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他让一群来自不同地 区的男孩子参加一次暑期夏令营活动。到营地后,将其分为两组。开始两组成员 彼此不相识,也不往来,各自从事自己组内的活动,逐步地在各组成员内部建立 了认同感。此后,谢里夫安排两组进行各种竞赛活动。而竞赛活动的奖励方式为 一方之所得必为另一方之所失。随着竞赛活动的进行,两个群体间的社会距离越 来越大,而且产生了日益强烈的对自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的看法。如认为自己的 群体是勇敢的、坚强的、友善的,而对方是卑劣的、狡诈的、邪恶的等。即使双 方的成就差不多,也倾向于高估自己而低估对方,而且,两群体的这种对立不仅 仅限于实际竞赛活动中,而且还扩散到其他场合。 (二)社会化 谢里夫的实验证明了社会团体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与偏见产生的关系。但 是,团体间的这种竞争和冲突并非偏见产生的必要条件,即使我们消除了所有的 群体冲突.偏见也不会从社会上彻底消失。偏见的产生还有其文化历史因素。文 化传统有很牢固的性质,使得最初的文化因素消失之后很长时间文化传统还继续 存在。作为文化传统之一成分的偏见也同样如此。而通过社会化过程,个体吸收 并内化了文化传统,也继承了偏见。 根据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对历史上各种偏见发生和持续过程的研究,在一文化
圈之内,许多偏见在最初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那些有权有势的社会集团为了 使自己对无权无势的社会集团的剥削统治合理化而制造出来的。如在欧洲工业革 命后,统治阶级与资本家大肆散布,工人是一群缺乏独立人格的人,没有独立思 考的能力。其主要的要求和欲望是维持可以养家糊口的物质生活。对这些人必须 要加以严格的管制监督。而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并传播开来之后,便融入了文化传 统,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偏见的氛围。在偏见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对于带有 偏见的规范是服从的。首先是形式上的相符,后来就内化于心。儿童的社会化过 程融于其父母的偏见文化之中,即他们面临许多压力,使他们相符于父母和其他 指导者的思想和行为。 般地,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偏见的具体途径可分为3种。第一种是 直接学习。小孩子周围的人运用赏罚强化其偏见态度。如父母不允许孩子同自己 对其有成见的人的孩子一起玩,并灌输以“他们是一些肮脏无教养的孩子”的思 想观念。第二种是模仿学习。儿童经常看到、听到自己周围的人议论反对某一群 体及成员,从而逐渐地认同于他们的观念和行为。第三种是环境气氛的熏染。这 是学习者对特殊环境气氛的一种认知了解。如在种族歧视严重的国家里,白人、 黑人分区而居,分校而读。黑人在的地方白人很少光顾,黑人喜欢的东西白人就 讨厌,整个生活环境中弥漫着黑白有异,黑人劣等的氛围,久居其间就潜移默化 地受到感染。 (三)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在同一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在偏见倾向上并非一致不二,而存 在着很大的人际差异。这是因为一些独特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影响着偏见的产生。 首先,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权威主义人格一般具有 以下特点:①固守传统的等级观念,排斥、轻视违反传统价值的人;②顺从于所 属群体的道德权威,以权威和地位为行事的依据;③敌视其他群体的人;④对周 围的事物偏好做两分法的简单判断。显然,具有这些特点的人是很容易产生偏见 其次,偏见和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有关。弗洛伊德认为,偏见 是一种人类倾向于投射的功能。投射有两种,第一种是相似性投射,即我们所有 的人都有把自己不受社会赞许的欲望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倾向,即想看到别人做我
8 圈之内,许多偏见在最初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那些有权有势的社会集团为了 使自己对无权无势的社会集团的剥削统治合理化而制造出来的。如在欧洲工业革 命后,统治阶级与资本家大肆散布,工人是一群缺乏独立人格的人,没有独立思 考的能力。其主要的要求和欲望是维持可以养家糊口的物质生活。对这些人必须 要加以严格的管制监督。而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并传播开来之后,便融入了文化传 统,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偏见的氛围。在偏见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对于带有 偏见的规范是服从的。首先是形式上的相符,后来就内化于心。儿童的社会化过 程融于其父母的偏见文化之中,即他们面临许多压力,使他们相符于父母和其他 指导者的思想和行为。 一般地,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偏见的具体途径可分为 3 种。第一种是 直接学习。小孩子周围的人运用赏罚强化其偏见态度。如父母不允许孩子同自己 对其有成见的人的孩子一起玩,并灌输以“他们是一些肮脏无教养的孩子”的思 想观念。第二种是模仿学习。儿童经常看到、听到自己周围的人议论反对某一群 体及成员,从而逐渐地认同于他们的观念和行为。第三种是环境气氛的熏染。这 是学习者对特殊环境气氛的一种认知了解。如在种族歧视严重的国家里,白人、 黑人分区而居,分校而读。黑人在的地方白人很少光顾,黑人喜欢的东西白人就 讨厌,整个生活环境中弥漫着黑白有异,黑人劣等的氛围,久居其间就潜移默化 地受到感染。 (三)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在同一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在偏见倾向上并非一致不二,而存 在着很大的人际差异。这是因为一些独特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影响着偏见的产生。 首先,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权威主义人格一般具有 以下特点;①固守传统的等级观念,排斥、轻视违反传统价值的人;②顺从于所 属群体的道德权威,以权威和地位为行事的依据;③敌视其他群体的人;④对周 围的事物偏好做两分法的简单判断。显然,具有这些特点的人是很容易产生偏见 的。 其次,偏见和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有关。弗洛伊德认为,偏见 是一种人类倾向于投射的功能。投射有两种,第一种是相似性投射,即我们所有 的人都有把自己不受社会赞许的欲望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倾向,即想看到别人做我
们最害怕被抓住的事情。按照这种观点,具有将他人视为有敌意和侵犯品质的明 显倾向的人往往暴露了他自己的敌视和侵犯品质。第二种是互补性投射,如资本 家剥削工人可能认为,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他们贪婪,而是因为被他们剥削的人 能力低。除了投射这种心理作用可能导致偏见之外,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还认为, 挫折感也会导致偏见。 、偏见产生的结果 在本节的开头,我们说偏见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和谐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而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最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偏见给受害者带来的心理后果。 (一)自我实现预言 罗森塔尔效应可以用来说明偏见的这一后果。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 伯特·罗森塔尔等人所做的实验证明,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持有积极的看法,那 么这些学生的课堂表现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学习成绩也会提高,尽管教师的这种 看法可能是完全不正确的。既然积极的看法会导致积极的效果,那么消极的看法 也可能导致消极的效果。如果学生知道老师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愚蠢,那么这 种消极的期望可能会变成他自我实现的预言。他的成绩可能果然会变得很差,并 且还会形成自卑感,社会中其他的对团体、对个人的偏见也通常具有这种效果 (二)性别角色 在社会中还存在着对女性的许多偏见,如认为女人是依较的、被动的甚或 是肮脏的等。这种偏见对于形成女性心理和女性性别角色有着很大的影响。如西 方心理学家们所说的“灰姑娘情结”,即女性通常认为自己是无力的、依赖的, 需要“白马王子”来追求和保护的等,就和上述这种偏见紧密相关。此外,关于 女性的偏见还造成丁女性的逃避成就动机,在男性面前的自卑感等等。 (三)疏离 社会的隔离会导致并强化偏见,而偏见又反过来会增加隔膜和疏离。如在 学校中,如果学生知道自己不受老师喜欢,就可能避免见到老师,与老师疏远, 并且进而与同学疏远。这种疏远会导致受偏见的个体的人格失常,并对周围的人 产生强烈的敌意感。 三、偏见的消除 在我们社会中,偏见是普遍地存在的,并且产生着各种各样的消极的后果
9 们最害怕被抓住的事情。按照这种观点,具有将他人视为有敌意和侵犯品质的明 显倾向的人往往暴露了他自己的敌视和侵犯品质。第二种是互补性投射,如资本 家剥削工人可能认为,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他们贪婪,而是因为被他们剥削的人 能力低。除了投射这种心理作用可能导致偏见之外,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还认为, 挫折感也会导致偏见。 二、偏见产生的结果 在本节的开头,我们说偏见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和谐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而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最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偏见给受害者带来的心理后果。 (一)自我实现预言 罗森塔尔效应可以用来说明偏见的这一后果。1968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 伯特·罗森塔尔等人所做的实验证明,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持有积极的看法,那 么这些学生的课堂表现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学习成绩也会提高,尽管教师的这种 看法可能是完全不正确的。既然积极的看法会导致积极的效果,那么消极的看法 也可能导致消极的效果。如果学生知道老师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愚蠢,那么这 种消极的期望可能会变成他自我实现的预言。他的成绩可能果然会变得很差,并 且还会形成自卑感,社会中其他的对团体、对个人的偏见也通常具有这种效果。 (二)性别角色 在社会中还存在着对女性的许多偏见,如认为女人是依较的、被动的甚或 是肮脏的等。这种偏见对于形成女性心理和女性性别角色有着很大的影响。如西 方心理学家们所说的“灰姑娘情结”,即女性通常认为自己是无力的、依赖的, 需要“白马王子”来追求和保护的等,就和上述这种偏见紧密相关。此外,关于 女性的偏见还造成丁女性的逃避成就动机,在男性面前的自卑感等等。 (三)疏离 社会的隔离会导致并强化偏见,而偏见又反过来会增加隔膜和疏离。如在 学校中,如果学生知道自己不受老师喜欢,就可能避免见到老师,与老师疏远, 并且进而与同学疏远。这种疏远会导致受偏见的个体的人格失常,并对周围的人 产生强烈的敌意感。 三、偏见的消除 在我们社会中,偏见是普遍地存在的,并且产生着各种各样的消极的后果
但是,偏见并非是不可消除的。只要我们对症下药,便可达到预防和消除偏见的 目的。社会心理学家们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解决措施。总括起来主 要有以下几条。 (一)消除刻板印象 偏见和一般的态度一样,也具有认知、情感、意向3种成分。而偏见的认 知成分往往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一般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常有一定的刻板印 象,如白人认为黑人智力低下、不求上进,男人认为女人有依赖、被动性等。根 据研究,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刻板印象相异的行为来,会有助于偏见的消除。例 如,如果黑人从事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并在其中取得成就的话,就有助于 削减人们对黑人持有的偏见。 (二)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平等的接触和个人间的接触都是为了深入全面地了解接触双方的独特性。不 平等的接触妨碍双方相互间的深入、细致的了解,并且还易产生先入为主的、刻 板化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是对地位低下者不利的。同样,非个人间的接触通常 也只能导致接触双方之间肤浅的、形式化的认识。只有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才有利于真实地了解对方独特的能力、性格、爱好、抱负等,避免先入为主的判 断,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偏见的目的 (三)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前面提到,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在暑期夏令营的研究中发现,竞争可以引发 两组原来互不相识的群体相互间的敌视和偏见。那么,如何消除这种敌视和偏见 呢?在该实验中,谢里夫把营区的供水系统加以破坏,使两个群体都面临一个共 同的命运,解决这个困难只有依靠两个群体全部成员的共同合作才能消除。结果 证明,共同的命运与合作性的奖励(奖励的给予视全体人员是否共同合作而定)是 消解群体间的敌对情绪和偏见的重要途径。 (四)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人们都有服从并认同社会规范的行为倾向。如果社会规范对其他群体是可 以接受的,则人们就比较有可能改变对其他群体的偏见。 第三节态度的改变 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
10 但是,偏见并非是不可消除的。只要我们对症下药,便可达到预防和消除偏见的 目的。社会心理学家们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解决措施。总括起来主 要有以下几条。 (一) 消除刻板印象 偏见和一般的态度一样,也具有认知、情感、意向 3 种成分。而偏见的认 知成分往往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一般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常有一定的刻板印 象,如白人认为黑人智力低下、不求上进,男人认为女人有依赖、被动性等。根 据研究,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刻板印象相异的行为来,会有助于偏见的消除。例 如,如果黑人从事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并在其中取得成就的话,就有助于 削减人们对黑人持有的偏见。 (二) 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平等的接触和个人间的接触都是为了深入全面地了解接触双方的独特性。不 平等的接触妨碍双方相互间的深入、细致的了解,并且还易产生先入为主的、刻 板化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是对地位低下者不利的。同样,非个人间的接触通常 也只能导致接触双方之间肤浅的、形式化的认识。只有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才有利于真实地了解对方独特的能力、性格、爱好、抱负等,避免先入为主的判 断,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偏见的目的。 (三)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前面提到,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在暑期夏令营的研究中发现,竞争可以引发 两组原来互不相识的群体相互间的敌视和偏见。那么,如何消除这种敌视和偏见 呢?在该实验中,谢里夫把营区的供水系统加以破坏,使两个群体都面临一个共 同的命运,解决这个困难只有依靠两个群体全部成员的共同合作才能消除。结果 证明,共同的命运与合作性的奖励(奖励的给予视全体人员是否共同合作而定)是 消解群体间的敌对情绪和偏见的重要途径。 (四)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人们都有服从并认同社会规范的行为倾向。如果社会规范对其他群体是可 以接受的,则人们就比较有可能改变对其他群体的偏见。 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 一、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