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合型核心竞争力。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 流的学识。哈默在1994年发表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一文中重申了这个观点,并列举了 核心竞争力的3种类型:与市场进入相关的竞争力、与整合相关的竞争力以及与功能相关的 竞争力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T. Fujimoto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体中根深蒂固的、 相互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 流程”。根据这个定义,核心竞争力包括两类能力,即洞察力和预见力。 (2)资源型核心竞争力。M.A. Peteraf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的业务操 作子系统,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资源系统。核心竞争力蕴藏在企业已有的和潜在的资源中,并 渗透到整个组织,企业合理开发这些资源为其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3)组合型核心竞争力。J.F. Christense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 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管理学大师 KPavitt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 业的专有技能和与竞争对手相比更好地指导企业实现最可能高的顾客满意的认知,它包括: 解决非结构性问题的秘诀和组织规则、在特别环境下指导企业行动的共享价值观以及关于技 术组织动态和产品市场相互作用的隐性理解。 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核心能力在更大程 度上就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它包括4个维度:产品技术能力、 制造能力、对顾客需求的理解能力、分销渠道能力。 2.国内研究成果 国内的研究主要是追踪型和改进型研究。柳卸林、左建军分别撰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 力就是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宁建新认为,企业体制与 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并更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提升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管 益忻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 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陈清泰、傅家骥等借鉴技术管理学派的观点,提出核心竞 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 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 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中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组技术和技能 的综合体 (二)核心竟争能力的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 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无论 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形式是什么,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都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 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管益忻的“消费者剩余”即 是核心竞争能力价值的一部分 2.异质性。企业不同,核心能力不同。核心能力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业 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在企业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企 2
2 (1)整合型核心竞争力。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于 1990 年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 流的学识。哈默在 1994 年发表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一文中重申了这个观点,并列举了 核心竞争力的 3 种类型:与市场进入相关的竞争力、与整合相关的竞争力以及与功能相关的 竞争力。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 T.Fujimoto 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体中根深蒂固的、 相互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 流程”。根据这个定义,核心竞争力包括两类能力,即洞察力和预见力。 (2)资源型核心竞争力。M.A.Peteraf 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的业务操 作子系统,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资源系统。核心竞争力蕴藏在企业已有的和潜在的资源中,并 渗透到整个组织,企业合理开发这些资源为其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3)组合型核心竞争力。J.F.Christensen 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 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管理学大师 K.Pavitt 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 业的专有技能和与竞争对手相比更好地指导企业实现最可能高的顾客满意的认知,它包括: 解决非结构性问题的秘诀和组织规则、在特别环境下指导企业行动的共享价值观以及关于技 术组织动态和产品市场相互作用的隐性理解。 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核心能力在更大程 度上就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它包括 4 个维度:产品技术能力、 制造能力、对顾客需求的理解能力、分销渠道能力。 2.国内研究成果 国内的研究主要是追踪型和改进型研究。柳卸林、左建军分别撰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 力就是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宁建新认为,企业体制与 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并更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提升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管 益忻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 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陈清泰、傅家骥等借鉴技术管理学派的观点,提出核心竞 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 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 13 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 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中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组技术和技能 的综合体。 (二)核心竞争能力的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 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无论 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形式是什么,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都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 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管益忻的“消费者剩余”即 是核心竞争能力价值的一部分。 2.异质性。企业不同,核心能力不同。核心能力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业 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在企业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企
业个性化的产物。因此竞争对手在短期内也很难超越。也可表述为“不可模仿性”、“整体 性”或“暗默性”。 3.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能力是母本、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 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 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也有研究者将延展性表述为“持久性、衍生性” 4资源集中性。企业只有将资源集中于少数关键领域才有可能建立起在这些相关领域的 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5.动态性。企业核心能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 相关,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曾经的核心能力 可能演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 6.非均衡性。创新和研究开发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本质体现。企业在构建核心能力的过程 中,既有继承性的技术渐进发展,又有突破性的技术革命 (三)核心竟争能力的构成要素 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中很重要有时甚至是很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普遍的研究者们认同 的一个说法,但在核心竞争能力组成要素上,国内研究者存在有不少分歧,可大致归纳为下 面六种 1.两类竞争力构成论。王秉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两 类竞争力组成。 2.两维系统构成论。王毅等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由能力及能力构架与层次组成的一个两 维知识系统。 3.三要素构成论。周卉萍认为核心竞争能力由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三要素构成。这三要素 是:技术和体现这一技术的新产品、新服务方式:管理文化氛围(上下同心同德的适应企业 发展共同价值观):新理论、新经验的学习率和传递率(从领导人开始,各阶层都不断学习 和吸收国内外新理论、新经验,了解新的形势、新变化,并把新东西迅速传递出去)。笔者 认为,这主要从企业的整合创新能力分析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它的能力高低取决于企业技 术能力、组织能力和资源获取能力的交互作用,技术能力的发展要有一定的组织平台和资源 保障。组织能力是惯例化了的有关技术和协调的知识,是组织特定的难以模仿的。组织能力 的发展是在与战略方向(远见、抱负水平和战略定位)、投资流量、特定资产存量、管理活 动(影响对学习过程的动员和协调)、组织文化(影响组织成员对特定目标的认同和行为) 等因素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 4.五要素构成论。邹海林认为核心竞争力应由五个要素构成。这五个要素是:研究开发 能力:创新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组织协调各生产 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应变能力 5.全要素构成论。管益忻认为,凡是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竞争对手的所有全部要素都 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这些要素包括市场预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加工制作 经营决策。人力资源开发、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的产业创新、制度创 新等一系列关键程序、能力、资源、机制等
3 业个性化的产物。因此竞争对手在短期内也很难超越。也可表述为“不可模仿性”、“整体 性”或“暗默性”。 3.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能力是母本、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 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 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也有研究者将延展性表述为“持久性、衍生性”。 4.资源集中性。企业只有将资源集中于少数关键领域才有可能建立起在这些相关领域的 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5.动态性。企业核心能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 相关,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曾经的核心能力 可能演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 6.非均衡性。创新和研究开发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本质体现。企业在构建核心能力的过程 中,既有继承性的技术渐进发展,又有突破性的技术革命。 (三)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要素 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中很重要有时甚至是很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普遍的研究者们认同 的一个说法,但在核心竞争能力组成要素上,国内研究者存在有不少分歧,可大致归纳为下 面六种: 1.两类竞争力构成论。王秉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两 类竞争力组成。 2.两维系统构成论。王毅等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由能力及能力构架与层次组成的一个两 维知识系统。 3.三要素构成论。周卉萍认为核心竞争能力由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三要素构成。这三要素 是:技术和体现这一技术的新产品、新服务方式;管理文化氛围(上下同心同德的适应企业 发展共同价值观);新理论、新经验的学习率和传递率(从领导人开始,各阶层都不断学习 和吸收国内外新理论、新经验,了解新的形势、新变化,并把新东西迅速传递出去)。笔者 认为,这主要从企业的整合创新能力分析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它的能力高低取决于企业技 术能力、组织能力和资源获取能力的交互作用,技术能力的发展要有一定的组织平台和资源 保障。组织能力是惯例化了的有关技术和协调的知识,是组织特定的难以模仿的。组织能力 的发展是在与战略方向(远见、抱负水平和战略定位)、投资流量、特定资产存量、管理活 动(影响对学习过程的动员和协调)、组织文化(影响组织成员对特定目标的认同和行为) 等因素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 4.五要素构成论。邹海林认为核心竞争力应由五个要素构成。这五个要素是:研究开发 能力;创新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组织协调各生产 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应变能力。 5.全要素构成论。管益忻认为,凡是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竞争对手的所有全部要素都 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这些要素包括市场预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加工制作、 经营决策。人力资源开发、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的产业创新、制度创 新等一系列关键程序、能力、资源、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