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届人大召开的背景:2,一届人大的主要内容:讨论和通过宪法及其它法律;听取和审议政府 工作报告: 全面建立新国家机构,选举和决定国家领导工作人员(以上也是人大会期间的主要工 作);3, 一届人大的历史地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1,关于国家的性质和政治制度;2,关于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关于民族区域自治。 重点问题:讲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发展 一)二届政协名开的历史背景 二)二届政协的名开 三)会议的主要内容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四)二届政协召开的意义 五)政协与人大的区别 1,性质上不同;2,权力上不同;3,代表产生的不同。 难点问题:解释青禁政协与人大的风别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四)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 重点问题:联系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和当今世界民族问题,阐明新中国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对农业的改造 1,改造的起步;2,改造的方针和步骤;3,改造的三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二)对手工业的改造 1,改造的原因;2,改造的过程及其组织形式: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为什么能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2,改造的途径;3,改造的三个阶段及存在的问题;4,对工 商业改造的意义。 重点问题:讲清农业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阶段及其内容。 难点问题:结合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说明要历史地看待三大改造。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夺会主议的品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三大改造的社会主义特色;3,三大改造存在的问
1,一届人大召开的背景;2,一届人大的主要内容:讨论和通过宪法及其它法律;听取和审议政府 工作报告;全面建立新国家机构,选举和决定国家领导工作人员(以上也是人大会期间的主要工 作);3,一届人大的历史地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1,关于国家的性质和政治制度;2,关于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关于民族区域自治。 重点问题:讲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发展 一)二届政协召开的历史背景 二)二届政协的召开 三)会议的主要内容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四)二届政协召开的意义 五)政协与人大的区别 1,性质上不同;2,权力上不同;3,代表产生的不同。 难点问题:解释清楚政协与人大的区别。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四)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 重点问题:联系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和当今世界民族问题,阐明新中国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对农业的改造 1,改造的起步; 2,改造的方针和步骤;3,改造的三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二)对手工业的改造 1,改造的原因;2,改造的过程及其组织形式;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为什么能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2,改造的途径;3,改造的三个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4,对工 商业改造的意义。 重点问题:讲清农业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阶段及其内容。 难点问题:结合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说明要历史地看待三大改造。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三大改造的社会主义特色;3,三大改造存在的问 题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特征 1,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以指令性计划为主;2,以中央财政集权为主的财政体制;3, 基本建设和工业管理的体制;4,以计划流通为主的商业流通体制;5,统包统配的劳动体制和等级 工瓷制 重点问题:阐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设的伟大意义。 难点问题:要历史地看待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实施。 三、”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一)基本建设成就显著; 二)工业建设发展迅速 三)农业生产增长较快: 四)交通运输发展迅速, 五)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较大: 六)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 七)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重大意义。 第四节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建设 一、普遍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一)运动开展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 1,唯物史观的学习;2,社会发展史的学习;3,宣传马克思的主义。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三大批判 一)批判愉平伯的《红楼梦》研究(54、10-12) 1,俞平伯及其红学研究;2,运动的兴起及全面展开;3,运动的影响。 二)对胡适思想的全面批判(54.12-55年上半年) 1,批胡运动的兴起;2,批胡运动的内容及其全面展开;3,批胡运动的广泛影响。 三)对胡风的批判(55、1-5) 1,胡风及其文艺理论及其所受批判;2,胡风的自我辩护《三十万言书》: 3,批胡运动性质的转向:4,对运动的评价。 难点问题:正确看待思想文化领域的三大批判。 三、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和"双百"方针的提出 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56、1、14-20) 1,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2,会议的主要内容:1)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2)毛 译东作重要讲花话:3,会议的历史意义。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 科被湿2百女与百家的风活双方提中失 重点问题:论述"双百"方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学术思想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特征 1,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以指令性计划为主;2,以中央财政集权为主的财政体制;3, 基本建设和工业管理的体制;4,以计划流通为主的商业流通体制;5,统包统配的劳动体制和等级 工资制。 重点问题:阐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设的伟大意义。 难点问题:要历史地看待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实施。 三、"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一)基本建设成就显著; 二)工业建设发展迅速; 三)农业生产增长较快; 四)交通运输发展迅速; 五)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较大; 六)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 七)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重大意义。 第 四 节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建设 一、普遍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一)运动开展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 1,唯物史观的学习;2,社会发展史的学习;3,宣传马克思的主义 。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三大批判 一)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54、10-12) 1,俞平伯及其红学研究;2,运动的兴起及全面展开;3,运动的影响。 二)对胡适思想的全面批判(54.12-55年上半年) 1,批胡运动的兴起;2,批胡运动的内容及其全面展开;3,批胡运动的广泛影响。 三)对胡风的批判(55、1-5) 1,胡风及其文艺理论及其所受批判;2,胡风的自我辩护《三十万言书》; 3,批胡运动性质的转向;4,对运动的评价。 难点问题:正确看待思想文化领域的三大批判。 三、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和"双百"方针的提出 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56、1、14-20) 1,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2,会议的主要内容:1)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2)毛 泽东作重要讲话;3,会议的历史意义。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 1,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形成过程;2,"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具体内涵;3,双百方针是中共领导 科学文化的长期与基本方针。 重点问题:论述"双百"方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学术思想建设的重大意义
四、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文教事业的发展 1,文教事业的巨大投入与发展;2,语言文字的改革;3,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二)科技事业的发展 1,56-67年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规划草案的制定;2,全国科研体系的建立;3,科研工作的初步展 开。 三)文学艺术出版事业的发展 四)卫生体育事业的建设及其成就 重点问题:讲清这一时期我国在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意义。 第五节国防建设与和平外交建设的成就 一、国防建设的初步展开 一)国防和军队建设重点的转移 二)军队建设总方针、总任务和具体内容: 三)国防建设的新方针; 四)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全面展开: 1,调整国防体制:2,全面开展军队建设, 五)民兵建设 六)国防物质技术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 二、和平外交的巨大成就 一)日内瓦会议(1954、4-7) 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1954、6) 三)万隆会议(1955、4、18-24); 四)中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五)和平外交的意义。 重点问题: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 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开始 一、"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一)《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 二)十大关系的主顾 1,前五讲经济领域的关系;2,后五条讲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的关系 三)提出的意义。 重点问题:《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意义。 二、中共八大(1956、9、15-17) 一)八大召开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四、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文教事业的发展 1,文教事业的巨大投入与发展;2,语言文字的改革;3,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二)科技事业的发展 1,56-67年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规划草案的制定;2,全国科研体系的建立;3,科研工作的初步展 开。 三)文学艺术出版事业的发展 四)卫生体育事业的建设及其成就 重点问题:讲清这一时期我国在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意义。 第 五 节 国防建设与和平外交建设的成就 一、国防建设的初步展开 一)国防和军队建设重点的转移 二)军队建设总方针、总任务和具体内容; 三)国防建设的新方针; 四)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全面展开: 1,调整国防体制;2,全面开展军队建设; 五)民兵建设 六)国防物质技术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 二、和平外交的巨大成就 一)日内瓦会议(1954、4-7); 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1954、6) 三)万隆会议(1955、4、18-24); 四)中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五)和平外交的意义。 重点问题: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 第 三 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 一 节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开始 一、"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一)《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 二)十大关系的主题 1,前五讲经济领域的关系;2,后五条讲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的关系; 三)提出的意义。 重点问题:《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意义。 二、中共八大(1956、9、15-17) 一)八大召开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二)八大的召开及其主要任务: 三)八大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1,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 2,经济上:经济建设方针;经济建设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3,政治上;4,党的建设方面: 5,组织上. 四)八大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问题:八大制定的路线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是什么? 三、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一)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背景 1,斯大林在理论上的错误;2,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问题;3,国内三大改造中出现的矛盾; 4,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基本内容(1957、2) 1,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2,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及其解决办法;3,人民内部矛盾的表 现形式及正确处理方法。 三)该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难点问题: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重点问题:《正处》一文的内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四、全党整风、反右派斗争和八届三中全会 一)全党整风(57、4-58、夏) 二)反右斗争(57、6-58.夏) 1,从整风到反右的时间表;2,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及其表现。 三)八届三中全会(57、9、20-10、9)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提法的改变 难点问题:反右运动是怎样发起的?今天如何正确看待反右扩大化?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一、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 一)南宁会议和成都会议及其严重消极面: 二)八大二次会议与总路线的提出 1,总路线的提出(58、5);2,总路线的基本内容;3,总路线的提出的目的及其实质, 三)八大二次会议的其他主要内容 1,经济建设上"极左"思潮的发展;2,第二五年计划与经济建设的高指标。 重点问题:总路线的内容及其对正确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 二、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 一)大跃进形成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二)大跃进的正式发动(58、5)及其标志 三)农业的大跃进: 四)北戴河会议(58、5)与大跃进的全面推进; 五)工业方面的大跃进及其危害:
二)八大的召开及其主要任务; 三)八大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1,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 2,经济上:经济建设方针;经济建设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3,政治上;4,党的建设方面; 5,组织上。 四)八大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问题:八大制定的路线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是什么? 三、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一)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背景 1,斯大林在理论上的错误;2,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问题;3,国内三大改造中出现的矛盾; 4,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基本内容(1957、2) 1,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2,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及其解决办法;3,人民内部矛盾的表 现形式及正确处理方法。 三)该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难点问题: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重点问题:《正处》一文的内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四、全党整风、反右派斗争和八届三中全会 一)全党整风(57、4-58、夏) 二)反右斗争(57、6-58.夏) 1,从整风到反右的时间表;2,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及其表现。 三)八届三中全会(57、9、20-10、9)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提法的改变 难点问题:反右运动是怎样发起的?今天如何正确看待反右扩大化? 第 二 节 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一、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 一)南宁会议和成都会议及其严重消极面; 二)八大二次会议与总路线的提出 1,总路线的提出(58、5);2,总路线的基本内容;3,总路线的提出的目的及其实质。 三)八大二次会议的其他主要内容 1,经济建设上"极左"思潮的发展;2,第二五年计划与经济建设的高指标。 重点问题:总路线的内容及其对正确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 二、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 一)大跃进形成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二)大跃进的正式发动(58、5)及其标志 三)农业的大跃进; 四)北戴河会议(58、5)与大跃进的全面推进; 五)工业方面的大跃进及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