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渗透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 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 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文质浑融的诗性表达 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肩负起“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在这 互动的过程中,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到诗歌之中,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 种箴规引领的作用。应制诗起于汉魏而盛行于唐,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与凝聚政治力量的需 要,符合儒家“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及“文质彬彬”的美政要求。尽管应制诗只是一种围 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但在诗中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做法,开启了唐诗注重“风雅兴寄” 的先河 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 普通士人“援儒入诗”,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四 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 “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儒学的渗透对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 们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 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有些诗作在艺术 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战争留下的破败局面,中唐士人将儒学视为疗 救之方,将儒学与诗文的载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 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 《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唐代士人 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奉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 生信条,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而“合时”“合事”的新乐府 创作,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真挚、强烈、沉重、深刻的情感,从创作的角度实现了理念、 心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在中晚唐的诗作中,咏史怀古的数量越来越多,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罗隐等,不约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渗透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 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 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文质浑融的诗性表达。 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肩负起“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在这 一互动的过程中,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到诗歌之中,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一 种箴规引领的作用。应制诗起于汉魏而盛行于唐,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与凝聚政治力量的需 要,符合儒家“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及“文质彬彬”的美政要求。尽管应制诗只是一种围 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但在诗中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做法,开启了唐诗注重“风雅兴寄” 的先河。 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 普通士人“援儒入诗”,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四 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 “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儒学的渗透对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 们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 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有些诗作在艺术 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战争留下的破败局面,中唐士人将儒学视为疗 救之方,将儒学与诗文的载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 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 《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唐代士人 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奉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 生信条,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而“合时”“合事”的新乐府 创作,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真挚、强烈、沉重、深刻的情感,从创作的角度实现了理念、 心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在中晚唐的诗作中,咏史怀古的数量越来越多,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罗隐等,不约
而同地选择将儒家治世理想融入到诗作之中,在治乱兴亡的议论和咏叹中凝练出个人的创作 风格。对唐诗而言,儒学不仅是充盈于字句之间厚重深沉的情感,而且在诗人探究古今、感 怀兴亡之际,还提供给人们理性的哲思 在唐代,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 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唐代的诗坛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广袤丰富的局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学对唐诗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 B.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诗歌中,它对盛行于唐代的应制诗创作具有箴规引领作用。 C.儒学的渗透对“初唐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 熟 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诗人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家的坚守与汲取有 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楚地论述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B.文章主体从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诗歌类型论述了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C.文章以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诗歌创作为例,说明了乐府诗将儒学与诗文载道功能结合起来。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应制诗和宦游诗在宣扬儒学思想方面的不同立场和态 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制诗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家思想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 治诉求。 B.那些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儒学的济世情怀等联系起来,在诗中渗透进自己的入 世态度 C.因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所以中唐的士人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以儒者的姿态写入 唐诗 D.在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中,儒学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理性 的哲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而同地选择将儒家治世理想融入到诗作之中,在治乱兴亡的议论和咏叹中凝练出个人的创作 风格。对唐诗而言,儒学不仅是充盈于字句之间厚重深沉的情感,而且在诗人探究古今、感 怀兴亡之际,还提供给人们理性的哲思。 在唐代,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 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唐代的诗坛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广袤丰富的局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儒学对唐诗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 B. 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诗歌中,它对盛行于唐代的应制诗创作具有箴规引领作用。 C. 儒学的渗透对“初唐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 熟。 D. 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诗人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家的坚守与汲取有 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楚地论述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B. 文章主体从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诗歌类型论述了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C. 文章以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诗歌创作为例,说明了乐府诗将儒学与诗文载道功能结合起来。 D.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应制诗和宦游诗在宣扬儒学思想方面的不同立场和态 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应制诗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家思想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 治诉求。 B. 那些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儒学的济世情怀等联系起来,在诗中渗透进自己的入 世态度。 C. 因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所以中唐的士人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以儒者的姿态写入 唐诗。 D. 在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中,儒学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理性 的哲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逃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 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 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 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 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 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 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 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 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 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 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 十元也不到。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 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 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 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 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 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 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摔在地上,一个形容 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 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 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 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 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 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 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 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 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 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 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 十元也不到。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 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 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 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 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 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 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摔在地上,一个形容 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 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 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 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 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 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尷尬、难堪和愧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 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 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 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交代了老宋的工作内容和日常表现,凸显了他认真负责、干练勤劳、乐于助 人等特点,为下文团里不辞退他并为他捐款作铺垫。 B.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 款当做改变家庭境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拿到善款后,老宋夜里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 细细体味那些钱,体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情。 D.作者采用平静的叙事语调,把人物、事件置于冷静客观的语境中,不做任何价值判断, 让人物的艰难、悲凉、矛盾和无奈得以深刻体现。 5.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老夏的性格特点。(6分) 6.文章略写老宋第一次“逃跑”,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 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 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 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 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 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 疚。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 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 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 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交代了老宋的工作内容和日常表现,凸显了他认真负责、干练勤劳、乐于助 人等特点,为下文团里不辞退他并为他捐款作铺垫。 B.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 款当做改变家庭境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拿到善款后,老宋夜里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 细细体味那些钱,体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情。 D.作者采用平静的叙事语调,把人物、事件置于冷静客观的语境中,不做任何价值判断, 让人物的艰难、悲凉、矛盾和无奈得以深刻体现。 5.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老夏的性格特点。(6 分) 6.文章略写老宋第一次“逃跑”,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 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教日瑾败,敞乃谢循 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住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帅事同邑李中 传其学□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 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 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 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 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 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 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 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 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 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 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 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节选白《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7.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 李中/传其学 B.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 中/传其学 C.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 李中/传其学 D.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 中/传其学 8.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 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 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 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 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 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 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 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 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 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 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 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 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 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 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节选白《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7.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 李中/传其学 B.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 中/传其学 C.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 李中/传其学 D.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 中/传其学 8.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