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附中2015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 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 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 标明。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 友渊源乃至异闻轶事,都列为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指引,这种鉴赏,是传统方 法中常用的,像《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无不如此。后来写文 学史、诗史的作者,也都是采用这种历史的鉴赏法,着重于诗歌本身以外的材料。 谈到诗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辞汇来形容,像讨论到高适的诗,不是渲染他 “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的神话,就是详述在旗亭看“妙妓”唱诗的趣事。对 作品本身的鉴赏,最多说它“风格雄放”,能将它与岑参的诗作一比较,说什么 相异处是“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相同处是皆以“悲壮为宗”, 稍稍涉及作品的本身,已经算是说得很透彻了。传统的诗歌鉴赏滞留在这个圈缋 中打转,历时甚久,许多说诗的资料,重复引用,愈积愈多,至清末的夏敬观作 《唐诗说》,总结前人所说而集其大成,可以举为这一派鉴赏法的代表。就缺点 而言,这样的鉴赏往往将作品内在的结构忽略,我们不否认研究作者的历史,是 与作品的鉴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作者的生平历史往往只数十百言,即使加以 编年纪事,一年所纪仍有限,要想了解每首作品仍有其困难,而即使了解诗作的 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依然是两回事。若作品的本身被忽略,则鉴赏家退 居为史评家,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所以考明了作者的生平事迹,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譬如鉴赏杜甫的《宿 府》诗,据生平历史,知道此诗作于五十三岁,杜甫入严武幕府,做了工部员外 郎,赐给绯鱼袋,就“杜工部”的宦途而言,乃是飘泊一生中最有依靠的岁月。 全诗是:“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 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从末句中知道他有“姑且相就”的心思,但鉴赏不应限于此,该就诗作去分析脉 理,发现“独宿”二字是通篇的眼目,“井梧寒”“蜡炬残”,当然是在写独宿, 而“永夜角声悲”时自言自语,也是独宿的凄凉景况,“中天月色好”时谁共赏 看?也是独宿的无聊心情。“悲”也罢,“好”也罢,结果一样凄凉无聊,如此 顿一挫,神味加倍隽永了。下面风尘侵寻、乡书阔绝,写来也来不得;关塞萧
哈师大附中 2015 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 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 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 标明。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 友渊源乃至异闻轶事,都列为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指引,这种鉴赏,是传统方 法中常用的,像《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无不如此。后来写文 学史、诗史的作者,也都是采用这种历史的鉴赏法,着重于诗歌本身以外的材料。 谈到诗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辞汇来形容,像讨论到高适的诗,不是渲染他 “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的神话,就是详述在旗亭看“妙妓”唱诗的趣事。对 作品本身的鉴赏,最多说它“风格雄放”,能将它与岑参的诗作一比较,说什么 相异处是“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相同处是皆以“悲壮为宗”, 稍稍涉及作品的本身,已经算是说得很透彻了。传统的诗歌鉴赏滞留在这个圈缋 中打转,历时甚久,许多说诗的资料,重复引用,愈积愈多,至清末的夏敬观作 《唐诗说》,总结前人所说而集其大成,可以举为这一派鉴赏法的代表。就缺点 而言,这样的鉴赏往往将作品内在的结构忽略,我们不否认研究作者的历史,是 与作品的鉴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作者的生平历史往往只数十百言,即使加以 编年纪事,一年所纪仍有限,要想了解每首作品仍有其困难,而即使了解诗作的 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依然是两回事。若作品的本身被忽略,则鉴赏家退 居为史评家,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所以考明了作者的生平事迹,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譬如鉴赏杜甫的《宿 府》诗,据生平历史,知道此诗作于五十三岁,杜甫入严武幕府,做了工部员外 郎,赐给绯鱼袋,就“杜工部”的宦途而言,乃是飘泊一生中最有依靠的岁月。 全诗是:“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 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从末句中知道他有“姑且相就”的心思,但鉴赏不应限于此,该就诗作去分析脉 理,发现“独宿”二字是通篇的眼目,“井梧寒”“蜡炬残”,当然是在写独宿, 而“永夜角声悲”时自言自语,也是独宿的凄凉景况,“中天月色好”时谁共赏 看?也是独宿的无聊心情。“悲”也罢,“好”也罢,结果一样凄凉无聊,如此 一顿一挫,神味加倍隽永了。下面风尘侵寻、乡书阔绝,写来也来不得;关塞萧
条、归路艰难,写去也去不得,这才是“姑且相就”的独宿原因。然而“一夜独 宿”时寓有多少“十年”中的感慨;“一枝栖息”间寓有多少飘泊的空间,今日 暂依于此,思绪翻腾,必然是凄恻不眠了。全诗脉络紧凑,命意悲壮,得历史生 平的配合而益为彰显,如此才是理想的鉴赏法 (节选自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 1.下列与诗歌采用的“历史的鉴赏法”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种鉴赏方法是传统鉴赏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是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来 推断作品中的意向的鉴赏方法 B.这种鉴赏是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异闻轶事等作为理解 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依据来进行的 C.鉴赏者不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而是着重诗歌本身之外的材料,通过研究作 者的历史来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 D.这种鉴赏具有一定的缺点,即作品内在的结构往往被忽略,而一旦作品本身 被忽略,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都是采用历史的鉴赏法,对诗歌 作者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并以此来推断诗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 B.用“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来说明两人诗作的不同处,用“悲 壮为宗”来说明两人诗作的相同处,稍稍涉及了作品本身的鉴赏,但也算说得透 彻了。 C.夏敬观的《唐诗说》将众多说诗资料加以总结、汇集,成为历史的鉴赏法的 代表,也是这一派鉴赏法的集大成之作,突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圈缋。 D.《宿府》一诗通篇的眼目是“独宿”二字,“独宿”的原因在于风尘侵寻、 乡书阔绝的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的去也去不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研究诗歌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鉴赏有密切关系的,但诗歌作者 生平史往往记载文字不多,想借此了解诗人的每首作品仍有很大困难。 B.作者认为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并不是一回事,更多地 关注作者的生平历史,加以编年纪事,将会使一位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 C.作者认为考明了作者生平事迹还不够,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诗歌 的脉络与命意在诗人历史生平的配合下会更加清晰、明确。 D.作者将讨论高适的诗与鉴赏杜甫的《宿府》诗作对比,前者意在说明什么是 历史的鉴赏法,后者则否定了历史的鉴赏法,并指出了最理想的鉴赏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成务 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 改曹、单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 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历知果、苏 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入为户部判官、迁本 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 俄奉使髙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 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会宋州河决,成务
条、归路艰难,写去也去不得,这才是“姑且相就”的独宿原因。然而“一夜独 宿”时寓有多少“十年”中的感慨;“一枝栖息”间寓有多少飘泊的空间,今日 暂依于此,思绪翻腾,必然是凄恻不眠了。全诗脉络紧凑,命意悲壮,得历史生 平的配合而益为彰显,如此才是理想的鉴赏法。 (节选自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 1.下列与诗歌采用的“历史的鉴赏法”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种鉴赏方法是传统鉴赏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是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来 推断作品中的意向的鉴赏方法。 B.这种鉴赏是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异闻轶事等作为理解 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依据来进行的。 C.鉴赏者不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而是着重诗歌本身之外的材料,通过研究作 者的历史来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 D.这种鉴赏具有一定的缺点,即作品内在的结构往往被忽略,而一旦作品本身 被忽略,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都是采用历史的鉴赏法,对诗歌 作者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并以此来推断诗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 B.用“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来说明两人诗作的不同处,用“悲 壮为宗”来说明两人诗作的相同处,稍稍涉及了作品本身的鉴赏,但也算说得透 彻了。 C.夏敬观的《唐诗说》将众多说诗资料加以总结、汇集,成为历史的鉴赏法的 代表,也是这一派鉴赏法的集大成之作,突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圈缋。 D.《宿府》一诗通篇的眼目是“独宿”二字,“独宿”的原因在于风尘侵寻、 乡书阔绝的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的去也去不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作者看来,研究诗歌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鉴赏有密切关系的,但诗歌作者 生平史往往记载文字不多,想借此了解诗人的每首作品仍有很大困难。 B.作者认为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并不是一回事,更多地 关注作者的生平历史,加以编年纪事,将会使一位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 C.作者认为考明了作者生平事迹还不够,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诗歌 的脉络与命意在诗人历史生平的配合下会更加清晰、明确。 D.作者将讨论高适的诗与鉴赏杜甫的《宿府》诗作对比,前者意在说明什么是 历史的鉴赏法,后者则否定了历史的鉴赏法,并指出了最理想的鉴赏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成务 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 改曹、单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 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历知果、苏 二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入为户部判官、迁本 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 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 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会宋州河决,成务
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从之。召拜司封郎中、知 制诰,赐钱三十万。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俄与魏 庠同知京朝官考课。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 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 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己 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 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 任。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本司 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成务叹曰:“忝为长官, 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十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亷称时论惜之文集二 十卷。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尝与之联外姻,逮嫌辞职 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 临幸:谓帝王亲临 D.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 代还:指官位被代替而归家。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 /时论惜之 B.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 时论惜之/ C.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杵/ 时论惜之/ D.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 /时论惜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柴成务出使高丽,不辱使命。高丽国的习俗讲究禁忌,以月日不利接待为由 高丽国稽留宋朝使者;柴成务写信给他们,反复进行开导,终使国人信服,此事 记载在《高丽传》中。 B.柴成务心系百姓,富有远见。黄河在宋州决口时,他上奏请求免除河水所经 地百姓的租税;他认为河中府城街道狭窄,如果皇帝亲临,将无法驻扎下千车万 马,于是上奏请求拓宽道路 C.柴成务严于自律,一身正气。吕蒙正做宰相时,柴成务因与其有姻亲关系, 为避嫌自请辞职;因杖责傲慢的小吏被诬告,皇帝下诏令调査处理此事,他一怒 之下,辞官而去。 D.柴成务博学多才,晚有儿息。曾经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并有 文集二十卷;他六十六才得子,等到他去世时,孩子才六岁,被授奉礼郎,后来 成为国子博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从之。召拜司封郎中、知 制诰,赐钱三十万。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俄与魏 庠同知京朝官考课。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 闻。 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 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已 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 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 任。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本司 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成务叹曰:“忝为长官, 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 十卷。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 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尝与之联外姻,逮嫌辞职 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 临幸:谓帝王亲临。 D.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 代还:指官位被代替而归家。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 /时论惜之/ B.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 时论惜之/ C.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杵/ 时论惜之/ D.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 /时论惜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柴成务出使高丽,不辱使命。高丽国的习俗讲究禁忌,以月日不利接待为由, 高丽国稽留宋朝使者;柴成务写信给他们,反复进行开导,终使国人信服,此事 记载在《高丽传》中。 B.柴成务心系百姓,富有远见。黄河在宋州决口时,他上奏请求免除河水所经 地百姓的租税;他认为河中府城街道狭窄,如果皇帝亲临,将无法驻扎下千车万 马,于是上奏请求拓宽道路。 C.柴成务严于自律,一身正气。吕蒙正做宰相时,柴成务因与其有姻亲关系, 为避嫌自请辞职;因杖责傲慢的小吏被诬告,皇帝下诏令调查处理此事,他一怒 之下,辞官而去。 D.柴成务博学多才,晚有儿息。曾经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并有 文集二十卷;他六十六才得子,等到他去世时,孩子才六岁,被授奉礼郎,后来 成为国子博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2)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念奴娇·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 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獅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 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獅: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 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 居住的地方。 8.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 ”说明了自己 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2)《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描绘出曹操 军队的军容之盛。 (3)李商隐在(锦瑟》中曲折地表达自己惆怅苦痛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 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好大一棵树 夏阳 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还有弟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也就是那 座小县城,去寻她的坟。 母亲去得突然,四十出头,便倒在她和父亲所在的造纸厂的车间里。那天是4 月15日,还有两个来月,我就要参加高考。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父 亲指着饭桌上一个黑漆漆的骨灰盒,对我和弟弟说,你妈在里头。说完,看也不 看我们,扭头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门槛上,默默地抽烟,任凭我和弟弟在他身 后哭得死来活去。 母亲的坟,说坟也不是坟。我们全家,除了造纸厂分发的两间低矮潮湿的平房 便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母亲葬在哪里,还真是个问题。父亲袖着手在外面寻摸 了一天,回来等天黑严实了,重新领着我和弟弟出了门,悄然上了县城西郊的观 音山。观音山是一座孤山,树木葳蕤,山虽不髙,却能俯视整个县城。从观音山 的北面上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翻过山顶,到了南面的半山腰,衍生出 个岔路口,往左是回县城,往右是去造纸厂的一条小路。父亲在岔路口站立了
(2)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8~9 题。 念奴娇·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 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 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 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 居住的地方。 8.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 分) 9.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自己 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曹操 军队的军容之盛。 (3)李商隐在(锦瑟》中曲折地表达自己惆怅苦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 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4)题。 好大一棵树 夏阳 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还有弟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也就是那 座小县城,去寻她的坟。 母亲去得突然,四十出头,便倒在她和父亲所在的造纸厂的车间里。那天是 4 月 15 日,还有两个来月,我就要参加高考。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父 亲指着饭桌上一个黑漆漆的骨灰盒,对我和弟弟说,你妈在里头。说完,看也不 看我们,扭头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门槛上,默默地抽烟,任凭我和弟弟在他身 后哭得死来活去。 母亲的坟,说坟也不是坟。我们全家,除了造纸厂分发的两间低矮潮湿的平房, 便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母亲葬在哪里,还真是个问题。父亲袖着手在外面寻摸 了一天,回来等天黑严实了,重新领着我和弟弟出了门,悄然上了县城西郊的观 音山。观音山是一座孤山,树木葳蕤,山虽不高,却能俯视整个县城。从观音山 的北面上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翻过山顶,到了南面的半山腰,衍生出一 个岔路口,往左是回县城,往右是去造纸厂的一条小路。父亲在岔路口站立了一
会儿,带领我们往左走了下去。走了两百步,父亲指了指路边,叹了口气,说, 就这里吧。 个小时后,母亲的骨灰盒,被我们安葬在一个小土包下面。父亲生怕别人发现, 特意弄了一些草皮盖在新土上,还移栽了两棵小树侍立两旁作为记号。临下山时, 我们三人站在母亲的坟前,望着山脚下的一城灯火,神情漠然,彼此不知道该说 些什么。 如父亲所愿,我总算为他争了口气,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了。父亲也因为母亲的 早逝而惊恐万分,执意要离开造纸厂这个污染严重的伤心之地,带着弟弟南下去 打工。走的那天,父亲独自去母亲的坟前坐了半晌,回来时,我感觉他一下子苍 老了许多 母亲的离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十 年间,我们三人聚在一起,从不敢谈起母亲,甚至连她的照片也刻意地藏了起来 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刚刚被医院査出肝癌晚期,没人会主动提出去寻她的坟 可是,坟没有了。我们回到县城是日暮时分,和上次一样,沿着观音山北面的那 条山路上了山,翻过山顶,等来到山南面的那个岔路口时,不由惊呆了。岔路口 的右边,依旧是树木葱茏,依旧是那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下,依旧是造纸厂五颜六 色的污水在山脚下的小河里肆意流淌。岔路口的左边,别说两百步,就在不到 百步的地方,那条拐下去的小山路硬生生地被一圈围墙砍成了断头路。围墙里面, 搅拌机轰鸣,工人们紧张忙碌,一栋栋别墅在一堆堆凌乱的钢筋水泥中张牙舞爪。 父亲惊得张了张口,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最后一只手捂住心口,浑身抽搐,痛 苦地蹲了下去。我和弟弟顿时醒悟过来,忙跑过去一把搀住他喊,爸,爸,您怎 么啦? 好一会儿,父亲才缓过一口气来,手指着围墙里面,抽泣着说,你妈的坟· 我妈的坟……我脑海里高速运转着,惶然四处张望。突然,我指着岔路口的右边, 急中生智地说,我妈的坟不是在那里吗?您,您记错了呢。 我怎么可能记错?父亲抹了抹眼泪,惊讶地问。我朝弟弟使了个眼色,弟弟立马 反应过来,忙在一边附和道,您肯定是记糊涂了,我和哥哥明明都记得是在右边 你那晚不是还说,右边好,男左女右,葬在右边,你妈就可以守住我们在造纸厂 的那个家了。 是吗,我有这样说过?父亲将信将疑地问。我和弟弟猛点头。父亲犹豫了一下 便朝岔路口的右边望了望。 岔路口的右边,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树矗立在路边。大树枝繁叶茂, 树干笔直粗壮,高耸入云。父亲疾步走了过去,踮起脚尖,一把抱住大树,将脸 亲昵地贴在树干上,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倾诉什么。 我和弟弟不敢贸然上前去打扰父亲,只好呆杵在岔路口,内心凄惶不安。附近的 树林,山脚下的县城,还有更远处的乡村田野,笼在水烟四起的暮色里,影影绰 绰,轮廓模糊,直至漫漶不清。而身边一墙之隔的围墙里面,却是那般的清晰可 见,亮晃晃的夜灯下,人影憧憧,搅拌机像一头巨大的鳄鱼,吞进吐出,在永不 知疲倦地嘶吼着。我和弟弟不禁对望了一眼,彼此神情悲郁。那一刻,我知道 他和我一样在忧虑:父亲没几天活头了,他老人家走后,该何处安息?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用语看似平常,却涵蕴丰富,既写出了母亲去世日久、父子三人离 乡日久,也写出了父子回乡的时间与缘由,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会儿,带领我们往左走了下去。走了两百步,父亲指了指路边,叹了口气,说, 就这里吧。 一个小时后,母亲的骨灰盒,被我们安葬在一个小土包下面。父亲生怕别人发现, 特意弄了一些草皮盖在新土上,还移栽了两棵小树侍立两旁作为记号。临下山时, 我们三人站在母亲的坟前,望着山脚下的一城灯火,神情漠然,彼此不知道该说 些什么。 如父亲所愿,我总算为他争了口气,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了。父亲也因为母亲的 早逝而惊恐万分,执意要离开造纸厂这个污染严重的伤心之地,带着弟弟南下去 打工。走的那天,父亲独自去母亲的坟前坐了半晌,回来时,我感觉他一下子苍 老了许多。 母亲的离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十 年间,我们三人聚在一起,从不敢谈起母亲,甚至连她的照片也刻意地藏了起来。 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刚刚被医院查出肝癌晚期,没人会主动提出去寻她的坟。 可是,坟没有了。我们回到县城是日暮时分,和上次一样,沿着观音山北面的那 条山路上了山,翻过山顶,等来到山南面的那个岔路口时,不由惊呆了。岔路口 的右边,依旧是树木葱茏,依旧是那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下,依旧是造纸厂五颜六 色的污水在山脚下的小河里肆意流淌。岔路口的左边,别说两百步,就在不到一 百步的地方,那条拐下去的小山路硬生生地被一圈围墙砍成了断头路。围墙里面, 搅拌机轰鸣,工人们紧张忙碌,一栋栋别墅在一堆堆凌乱的钢筋水泥中张牙舞爪。 父亲惊得张了张口,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最后一只手捂住心口,浑身抽搐,痛 苦地蹲了下去。我和弟弟顿时醒悟过来,忙跑过去一把搀住他喊,爸,爸,您怎 么啦? 好一会儿,父亲才缓过一口气来,手指着围墙里面,抽泣着说,你妈的坟…… 我妈的坟……我脑海里高速运转着,惶然四处张望。突然,我指着岔路口的右边, 急中生智地说,我妈的坟不是在那里吗?您,您记错了呢。 我怎么可能记错?父亲抹了抹眼泪,惊讶地问。我朝弟弟使了个眼色,弟弟立马 反应过来,忙在一边附和道,您肯定是记糊涂了,我和哥哥明明都记得是在右边。 你那晚不是还说,右边好,男左女右,葬在右边,你妈就可以守住我们在造纸厂 的那个家了。 是吗,我有这样说过?父亲将信将疑地问。我和弟弟猛点头。父亲犹豫了一下, 便朝岔路口的右边望了望。 岔路口的右边,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树矗立在路边。大树枝繁叶茂, 树干笔直粗壮,高耸入云。父亲疾步走了过去,踮起脚尖,一把抱住大树,将脸 亲昵地贴在树干上,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倾诉什么。 我和弟弟不敢贸然上前去打扰父亲,只好呆杵在岔路口,内心凄惶不安。附近的 树林,山脚下的县城,还有更远处的乡村田野,笼在水烟四起的暮色里,影影绰 绰,轮廓模糊,直至漫漶不清。而身边一墙之隔的围墙里面,却是那般的清晰可 见,亮晃晃的夜灯下,人影憧憧,搅拌机像一头巨大的鳄鱼,吞进吐出,在永不 知疲倦地嘶吼着。我和弟弟不禁对望了一眼,彼此神情悲郁。那一刻,我知道, 他和我一样在忧虑:父亲没几天活头了,他老人家走后,该何处安息?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开篇用语看似平常,却涵蕴丰富,既写出了母亲去世日久、父子三人离 乡日久,也写出了父子回乡的时间与缘由,引发读者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