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九中 2011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 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 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 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 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 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 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 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 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 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 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 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 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 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 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 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 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 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 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 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 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 变”中继承“常”。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哈尔滨九中 2011 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 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 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 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 “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 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 “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 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 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 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 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 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 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 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 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 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 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 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 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 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 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 年 3 月 15 日)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 “变”中继承“常”。 C. 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 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 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 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 强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 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 值得我们重视。 C.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 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祖猛,仕苻坚,任兼将相。父休为河东太守。镇恶以五月五日生, 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 矣!”故名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喜论军国大事,骑射非长,而纵横善果断 或荐镇恶于髙祖,召与语,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遣镇恶 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 安一鼓。语所留人:“度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 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 似从下上,垂已至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 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是父兄子弟中表亲 亲者,令且斗且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及高祖北伐,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今咸阳不克,誓不济江!”镇恶入贼 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险,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 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 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直至渭桥。镇恶所乘皆小舰,行船者悉在舰内,舰外不见有行船人, 北土素无舟楫,莫不惊以为神。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诸舰悉逐 流去。镇恶抚慰士卒曰:“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岂复有 求生之计邪!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退路,莫不腾踊争先。(姚) 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泓率妻子归降。镇恶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 堵。高祖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 何功之有焉|” 时关中丰全,镇恶性贪,收敛子女玉帛不可胜计。高祖以其功大,不问也。时有白高祖 以镇恶既克长安,藏姚泓伪辇,有异志。高祖密遣人觇辇所在,泓辇饰以金银,镇恶悉剔取
D. 中国诗歌的“常” 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 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 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 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 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 强。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 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 值得我们重视。 C.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 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祖猛,仕苻坚,任兼将相。父休为河东太守。镇恶以五月五日生, 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 矣!”故名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喜论军国大事,骑射非长,而纵横善果断。 或荐镇恶于高祖,召与语,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遣镇恶 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 安一鼓。语所留人:“度.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 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 似从下上,垂已至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 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是父兄子弟中表亲 亲者,令且斗且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及高祖北伐,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今咸阳不克.,誓不济江!”镇恶入贼 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险,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 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 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直至渭桥。镇恶所乘皆小舰,行船者悉在舰内,舰外不见有行船人, 北土素无舟楫,莫不惊以为神。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诸舰悉逐 流去。镇恶抚慰士卒曰:“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岂复有 求生之计邪!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退路,莫不腾踊争先。(姚) 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泓率妻子归降。镇恶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 堵。高祖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 何功之有焉!” 时关中丰全,镇恶性贪,收敛子女玉帛不可胜计。高祖以其功大,不问也。时有白高祖 以镇恶既克长安,藏姚泓伪辇,有异志。高祖密遣人觇.辇所在,泓辇饰以金银,镇恶悉剔取
而弃辇于垣侧。高祖闻之,乃安 武帝东归时,留田子与镇恶,二人常有猜心,时镇恶师于泾上,与田子俱会于傅弘之垒, 田子求屏人,因斩之幕下。是岁,义熙十四年正月十五日也。 (选自《南史·列传第六》,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我将至城度:推测、估计 B.今咸阳不克,誓不济江克:攻下、战胜 C.镇恶身被五箭被:覆盖 D.高祖密遣人觇辇所在觇:察看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和“作战勇敢”的一组是 A.①行令闭诸城门 ②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 B.①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②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C.①令且斗且语,人情离懈 ②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D.①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 ②亲到弘农督上民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镇恶在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犯了忌讳,家人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把他留了 下来: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擅长骑马射箭,做事果断 B.在征讨刘毅的战役中,镇恶为前驱,昼夜兼行,到了豫章口,舍船步行而上,每只船 上留下一二人,并在船对面的岸上竖起战旗,放上战鼓 C.北伐时,王镇恶担任先锋,发誓不达目的决不渡江:姚泓率妻子儿女投降后,王镇恶 宣扬国家恩泽,安抚归降的人,号令严明,百姓安居乐业 D.王镇恶生性贪婪,在城中掠夺子女和财物,不可胜计,但因其战功显赫,高祖并不过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5分) 译文(译文 (2)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89题 王勃 王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8王勃诗中的“悲”、“念”二字有何作用?王维诗中“空翠湿人衣”一句如何理解?(5分) 9.“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首唐诗同以“山中”为题,同写山中之景,但所描写的景物、所 抒发的感情却有不同,请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屈心而抑志兮, 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离骚》)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而弃辇于垣侧。高祖闻之,乃安。 武帝东归时,留田子与镇恶,二人常有猜心,时镇恶师于泾上,与田子俱会于傅弘之垒, 田子求屏人,因斩之幕下。是岁,义熙十四年正月十五日也。 (选自《南史•列传第六》,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度.我将至城 度:推测、估计 B. 今咸阳不克.,誓不济江 克:攻下、战胜 C. 镇恶身被.五箭 被:覆盖 D. 高祖密遣人觇.辇所在 觇:察看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和“作战勇敢”的一组是 ( ) A.①行令闭诸城门 ②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 B.①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 ②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C.①令且斗且语,人情离懈 ②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D.①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 ②亲到弘农督上民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镇恶在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犯了忌讳,家人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把他留了 下来;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擅长骑马射箭,做事果断。 B.在征讨刘毅的战役中,镇恶为前驱,昼夜兼行,到了豫章口,舍船步行而上,每只船 上留下一二人,并在船对面的岸上竖起战旗,放上战鼓。 C.北伐时,王镇恶担任先锋,发誓不达目的决不渡江;姚泓率妻子儿女投降后,王镇恶 宣扬国家恩泽,安抚归降的人,号令严明,百姓安居乐业。 D.王镇恶生性贪婪,在城中掠夺子女和财物,不可胜计,但因其战功显赫,高祖并不过 问。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5 分) 译 文: (2)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5 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 8—9 题。 山 中 山 中 王 勃 王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8.王勃诗中的“悲”、“念”二字有何作用?王维诗中“空翠湿人衣”一句如何理解?(5 分) 9. “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两首唐诗同以“山中”为题,同写山中之景,但所描写的景物、所 抒发的感情却有不同,请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屈心而抑志兮, 。 ,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离骚》)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 (诸葛亮《出师表》) 3.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 (杜甫《春望》)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红山楂 矫友田 校园的西北角儿,有一小片山楂林。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到了秋 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 像女孩羞涩的面孔,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些淘气的同学,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 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因为她 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 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每次,见 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 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善的中年教 师。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 释道:“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 恼火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山楂林,惟有他呆在教室里。有些同学发现他的 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他变得愈加沉默了。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 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为了将联欢 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 则由同学们自备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兜大 煞风景的山楂果儿 几个舍友都清楚那些山楂果儿的来历,那是他在同学们砍完山楂树之后,独自到现场 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的。然后,他将那些山楂果儿洗干净,放在更衣橱里“捂红”的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拿一颗酸酸的山楂果儿吃,尽管它们已经红得那么诱人。同学们 竞相登台表演节目,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每 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 生活和孩子的学费。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在 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 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红山楂 矫友田 校园的西北角儿,有一小片山楂林。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到了秋 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 像女孩羞涩的面孔,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一些淘气的同学,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 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因为她 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 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每次,见 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 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善的中年教 师。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 释道:“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 恼火——”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山楂林,惟有他呆在教室里。有些同学发现他的 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他变得愈加沉默了。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 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为了将联欢 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 则由同学们自备。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兜大 煞风景的山楂果儿。 几个舍友都清楚那些山楂果儿的来历,那是他在同学们砍完山楂树之后,独自到现场, 一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的。然后,他将那些山楂果儿洗干净,放在更衣橱里“捂红”的。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拿一颗酸酸的山楂果儿吃,尽管它们已经红得那么诱人。同学们 竞相登台表演节目,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每 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 生活和孩子的学费。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在 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 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
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呵,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 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晚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 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 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说 “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 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呵!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 是你们的老师,也喜欢你们叫我一声妈妈!” (选自《当代》)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他的性格、行为与众不同,暗示了“他”与山楂之间有一定的因缘和情感联 系 B.独自来到山楂林,拣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的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这 些描写,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 C.山楂果成就了他的今天,也带走了他的母亲。他为同学们讲的故事有力地生华了小说 的主旨 D.“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 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 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又倍感温暖 (2)本文在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主要特色是什么?试加以分析。(6分) (3)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6分) (4)简要分析张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其作用。(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无可奈何陈忠实 胡殷红 从1993年陈忠实的《白鹿原》出版后,我就记住了陈忠实那张“沟壑纵横”却不失坚毅 的脸,想象着年轻时的这张脸该有多么英俊。但让我大失所望的是电视专题片里的年轻陈忠 实照片决谈不上英俊,只是比农村小伙子身上多了点“酸文假醋”气,真不如现在看着顺眼 深奧、硬朗、线条分明。有一次我用这话调侃陈忠实,他用陕西话回敬我:“得是地,人家 都说周总理就是越老越帅气嘛!” 有一次我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以作家出版社名义出版、署名陈忠实的长篇小说《丰乳玉 臂》,马上打电话逗他:返老还童啦,怎么研究起“肢体学”?陈忠实一边听我电话一边在来 回踱步,我在电话里能听出他啼笑皆非的腔调和踢踢踏踏的脚步声。陈忠实抱怨说:“《白 鹿原》自发表到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各类版本总印数早已超过100万册,可我还收集到盗 版本十几种,盗版的数量估计超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总量的三倍以上。还有不下三十本以 我名字出版的小说。我的名字有那么值钱吗?” 陈忠实自己发现被盗名的第一本书是《村画》。欺世盗名者把《村画》弄得“遍地开花” 一点不在乎陈忠实本人是否知晓,竟然摆到了他家门口书摊上。摊主认得陈忠实,老远就冲
“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呵,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 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晚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 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 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说: “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 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呵!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 是你们的老师,也喜欢你们叫我一声妈妈!” (选自《当代》)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开头写他的性格、行为与众不同,暗示了“他”与山楂之间有一定的因缘和情感联 系。 B.独自来到山楂林,拣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的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这 些描写,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 C.山楂果成就了他的今天,也带走了他的母亲。他为同学们讲的故事有力地生华了小说 的主旨。 D.“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 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 E.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又倍感温暖。 (2)本文在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主要特色是什么?试加以分析。(6 分) (3)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6 分) (4)简要分析张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其作用。(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无可奈何陈忠实 胡殷红 从 1993 年陈忠实的《白鹿原》出版后,我就记住了陈忠实那张“沟壑纵横”却不失坚毅 的脸,想象着年轻时的这张脸该有多么英俊。但让我大失所望的是电视专题片里的年轻陈忠 实照片决谈不上英俊,只是比农村小伙子身上多了点“酸文假醋”气,真不如现在看着顺眼、 深奥、硬朗、线条分明。有一次我用这话调侃陈忠实,他用陕西话回敬我:“得是地,人家 都说周总理就是越老越帅气嘛!” 有一次我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以作家出版社名义出版、署名陈忠实的长篇小说《丰乳玉 臂》,马上打电话逗他:返老还童啦,怎么研究起“肢体学”?陈忠实一边听我电话一边在来 回踱步,我在电话里能听出他啼笑皆非的腔调和踢踢踏踏的脚步声。陈忠实抱怨说:“《白 鹿原》自发表到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各类版本总印数早已超过 100 万册,可我还收集到盗 版本十几种,盗版的数量估计超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总量的三倍以上。还有不下三十本以 我名字出版的小说。我的名字有那么值钱吗?” 陈忠实自己发现被盗名的第一本书是《村画》。欺世盗名者把《村画》弄得“遍地开花”, 一点不在乎陈忠实本人是否知晓,竟然摆到了他家门口书摊上。摊主认得陈忠实,老远就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