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横向并购是跨国并购中最常采用的形式。这种并购的目 的通常是扩大世界市场的份额或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和垄断或寡占实力,且风险较小,并 购双方比较容易整合,进而形成规模经济、内部化交易而导致利润增长 (四)学术界对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随着跨国并购实践的不断发展,与跨国并购相关的研究与理论也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 善,成为经济学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在跨国并购实践活跃的西方国家,企业管理 产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学者针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绩效、管理、风险等方面进行了 系列研究,出现了大量的理论文献。国内的经济学者也结合西方的相关理论对这一日益兴 起的问题做出了相关研究 史建三(1999)①指出,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并购理论相结合有助于解释跨国并购的 影响因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了跨国公司许可证、对外贸易、特许经营、直接新建投 资项目和并购等多种市场进入方式的影响因素,对于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借鉴意 义;企业并购理论从企业主体目标出发,为研究企业扩张因素对于跨国并购决策的影响提 供了线索。 王习农(2004)凹提出了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概念以解释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他认为 企业竞争优势除了所有权、区位、内部化之外,还包括速度、共享起飞及其他优势,且这 些优势是相互转移的。 王钦(2005)指出,影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关键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国内 现有资源、政策因素和跨国公司内部因素。其中,良好的宏观经济状况是跨国公司并购的 基本前提;国内现有资源是跨国公司进行并购决策时重点考察的对象,现有资源的状况直 接影响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发生:政策因素形成了跨国公司并购的现实条件;而跨国公司 自身的强大实力则最终促成了并购的发生 以上三位学者从整体上考察了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发生,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进行 了系列分析。而目前,对影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因素的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以各 学者的研究为基础,以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为代表,对影响并购方并购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进行详细分析。 三、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进程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的进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利用外资始终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相伴而行,对中国 经济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19791992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 路,经济开放发展非常明显。从1980年8月开始,相继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 南等5个经济特区。1984年5月,包括大连、上海、天津、青岛和广州在内的14个沿海
5 国家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横向并购是跨国并购中最常采用的形式。这种并购的目 的通常是扩大世界市场的份额或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和垄断或寡占实力,且风险较小,并 购双方比较容易整合,进而形成规模经济、内部化交易而导致利润增长。 (四) 学术界对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随着跨国并购实践的不断发展,与跨国并购相关的研究与理论也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 善,成为经济学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在跨国并购实践活跃的西方国家,企业管理、 产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学者针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绩效、管理、风险等方面进行了一 系列研究,出现了大量的理论文献。国内的经济学者也结合西方的相关理论对这一日益兴 起的问题做出了相关研究。 史建三(1999)[1]指出,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并购理论相结合有助于解释跨国并购的 影响因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了跨国公司许可证、对外贸易、特许经营、直接新建投 资项目和并购等多种市场进入方式的影响因素,对于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借鉴意 义;企业并购理论从企业主体目标出发,为研究企业扩张因素对于跨国并购决策的影响提 供了线索。 王习农(2004) [2]提出了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概念以解释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他认为 企业竞争优势除了所有权、区位、内部化之外,还包括速度、共享起飞及其他优势,且这 些优势是相互转移的。 王钦(2005)[3]指出,影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关键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国内 现有资源、政策因素和跨国公司内部因素。其中,良好的宏观经济状况是跨国公司并购的 基本前提;国内现有资源是跨国公司进行并购决策时重点考察的对象,现有资源的状况直 接影响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发生;政策因素形成了跨国公司并购的现实条件;而跨国公司 自身的强大实力则最终促成了并购的发生。 以上三位学者从整体上考察了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发生,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进行 了系列分析。而目前,对影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因素的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以各 学者的研究为基础,以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为代表,对影响并购方并购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进行详细分析。 三、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进程 (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的进程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利用外资始终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相伴而行,对中国 经济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1979—1992 年)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 路,经济开放发展非常明显。从 1980 年 8 月开始,相继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 南等 5 个经济特区。1984 年 5 月,包括大连、上海、天津、青岛和广州在内的 14 个沿海
城市被确定为第一批开放城市对外资开放,次年2月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 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环渤海地带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实 行与沿海开放城市相同的政策。在此期间我国外商投资项目累计为7819项,外商投资的实 际金额为65.88亿美元。1979年中国利用外资仅42亿美元,1981-1985年年均仅20多亿 美元,1992年时也只有192.01亿美元,是1979年的4.5倍,年均增长11.5%。虽增长速 度不算慢的,但基础弱,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徘徊阶段,相对于以后来看,这一阶段每年利 用外资的规模是很小的,且利用外资的类型也比较单一,1989年以前我国基本上只能以借 贷方式吸引外资,这种方式利用外资我国要承担的外债风险大,原因在于我国基础设施发 展的限制,国外也缺少对中国开放的了解和信任。但很明显当时中国引资的质量是相当低 的。1989年后外商直接投资才逐渐增多,中外合作、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才慢慢涌进中国。 2利用外资的一般发展阶段(1992-2001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明确了大胆利用外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标志中国对 外开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全国掀起了吸收外商投资的热潮,外资开始大规模、系统 化的投资。1992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年增长量有了大幅增加,2001年利用外资达到496.72 亿美元,是1992的1.2倍。这期间从1994年到2001年中连续7年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 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并且1997年以后,国家政策已经由过去主要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转变 为内外资企业提供、同等的竞争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利用外资不再是以粗放 式引资为主,而是进入了讲求质量效益的新的阶段。 3.利用外资的飞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跃居世界首 位,此后逐年稳定增长,2007年为747亿美元,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利用外 资的方式与质量都有较大改变与提高。在利用外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与跨国并购逐渐成为 外商投资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意向显著增长,世界500强中有400多家企业已 经进入中国,并在中国设立总部与研发中心。 (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从1980年中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至 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走过了近30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整个历程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 革的逐步深化密切相关,整体上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的萌芽期 第一个阶段是从1992年到1998年。这一阶段外资并购在当时的中国大陆尚属新生事 物,外资并购数量和金额都不大,但是它的社会影响很大,人们普遍对国有资产流失表示担 心。1992年香港中策公司大规模并购内地不同行业的数百家企业,使外资并购开始引起人 们的关注。1995年,日本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通过协议收购北旅 公司法人股从而成为北旅的第一大股东,此案首开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先河。同年,美 国福特汽车公司购买江铃汽车新发B股的80%从而成为江铃的第二大股东,此案开创了外资
6 城市被确定为第一批开放城市对外资开放,次年 2 月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 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环渤海地带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实 行与沿海开放城市相同的政策。在此期间我国外商投资项目累计为 7819 项,外商投资的实 际金额为 65.88 亿美元。1979 年中国利用外资仅 42 亿美元,1981-1985 年年均仅 20 多亿 美元,1992 年时也只有 192.01 亿美元,是 1979 年的 4.5 倍,年均增长 11.5%。虽增长速 度不算慢的,但基础弱,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徘徊阶段,相对于以后来看,这一阶段每年利 用外资的规模是很小的,且利用外资的类型也比较单一,1989 年以前我国基本上只能以借 贷方式吸引外资,这种方式利用外资我国要承担的外债风险大,原因在于我国基础设施发 展的限制,国外也缺少对中国开放的了解和信任。但很明显当时中国引资的质量是相当低 的。1989 年后外商直接投资才逐渐增多,中外合作、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才慢慢涌进中国。 2.利用外资的一般发展阶段(1992—2001 年) 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明确了大胆利用外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标志中国对 外开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全国掀起了吸收外商投资的热潮,外资开始大规模、系统 化的投资。1992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年增长量有了大幅增加,2001年利用外资达到496.72 亿美元,是 1992 的 1.2 倍。这期间从 1994 年到 2001 年中连续 7 年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 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并且 1997 年以后,国家政策已经由过去主要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转变 为内外资企业提供、同等的竞争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利用外资不再是以粗放 式引资为主,而是进入了讲求质量效益的新的阶段。 3.利用外资的飞速发展阶段(2002 年至今) 2002 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 500 亿美元,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跃居世界首 位,此后逐年稳定增长,2007 年为 747 亿美元,连续 15 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利用外 资的方式与质量都有较大改变与提高。在利用外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与跨国并购逐渐成为 外商投资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意向显著增长,世界 500 强中有 400 多家企业已 经进入中国,并在中国设立总部与研发中心。 (二)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从 1980 年中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至 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走过了近 30 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整个历程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 革的逐步深化密切相关,整体上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的萌芽期 第一个阶段是从 1992 年到 1998 年。这一阶段外资并购在当时的中国大陆尚属新生事 物,外资并购数量和金额都不大,但是它的社会影响很大,人们普遍对国有资产流失表示担 心。1992 年香港中策公司大规模并购内地不同行业的数百家企业,使外资并购开始引起人 们的关注。1995 年,日本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通过协议收购北旅 公司法人股从而成为北旅的第一大股东,此案首开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先河。同年,美 国福特汽车公司购买江铃汽车新发B股的80%从而成为江铃的第二大股东,此案开创了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