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绅士
第二章钟士1021 绅士的双重性 中华帝国晚期的政治制度高度系统化。权力的顶部是皇帝,围 绕其侧的是亲威与心腹之臣,有时他们被授子世袭贵族的头衔。皇 帝之下是执行其政策的官僚,西方人用它称呼中国旧时的官员。官 僚机构由在科举中获得较高功名的士大夫任职。他们的阶层向下延 伸到知县及其一些下属。但是,一般在地方官与农民之间存在一个 英语称为“绅土"(getr)的团体,他们未得政府正式任命,但致力于 社会福利事业。Gentry一词不可完全译为“绅士”,因为这一中文词组 经常被用于描述地方精英。Gentry巧妙地表达了绅士的地位与乡村 住所,但不能表明其官僚身份。其他术语,如“官僚”“有功名者”, 可以描述绅士的官员身份,却忽视其非官员的身份,而这一身份独 立地来自于财富、教育,甚至单单是出身。只有在表明绅士既不全然 是官僚社会团体,也不全然是地方名流之后,我们才可把“绅士”作 〔11】19世纪晚拖,存在一个明蓝的趋势:城市靠租金生活的人数在增加。40% 的绅士仍然住在乡村。Wang,Yi-Chu,Chinese and the West 1872-1949.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66.p.13
022|中华帝制的表落 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同于英文,这个词汇由“绅”与“士”两部分组 成,表达绅士的官僚与贵族的性质。 官像阶层:作为社会集团的绅士 以单字“绅”为例,它指的是绅士作为贤能的性质。“绅”原意是 束腰带,帝国官员曾经佩藏它们作为地位的象征。这相当于帝国晚 期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2获得功名的人有资格戴金顶、银顶,穿猞 猁皮、貂皮,参加文庙的官方典礼,获得地方和帝国的津贴,免除徭 役,以及免受地方官的刑罚。这一正式身份不能继承,绅士的后代如 要获得相同的特权,必须自己设法取得功名。 这些奢侈的奖励和合法的津贴都是政府的礼物。作为“绅”,绅 土是帝国政府的一项创造。事实上,绅士的兴起,源于唐朝。皇帝需 要官僚,来对抗汉代以来垄断土地与军事的世家贵族。3到7世纪,君 王与世族分享权力。世家大族为官僚机构提供官员,为皇帝提供后 妃,拥有与皇族一样的特权。后继的唐朝统治者为了争取独立,建立 一个向有才之士开放的新官僚体制。由于这些文官借声望于皇帝, 因此他们必将是帝王的仆人,而不是主人。的确,这一官僚集团一经 建立,就执行剥夺世族特权的条例与规定,将人口、土地与军事力量 归还于与汉朝一样强大的帝国政府。这样,皇帝以官僚体制反对世 家大族,最终赢得这一长期未决胜负的斗争。但是皇帝一经打败世 家大族,就发现他自己的武器一官僚体制—成为新的竞争者。 在12和13世纪期间,文官集团渴望更加独立于政府,他们通过成为 地主绅士,在政府之外找到一块领地。在官僚体制内,他们设法获得 继承特权一一“荫”,使高官子弟自动获得绅士地位,成为监生(朝廷 的学生)。另一方面,皇帝试图铲除地位稳固的新绅士,先是限定绅 〔12】有时,低等功名或地位可以通过肉帝国政府捐纳而获得
第二章绅士|023 土仅在职期间拥有免税和准许拥有农奴的特权;再通过公开的考试 机制,敞开所有通向官僚机构或“绅”阶层的道路。 在这方面,明初的皇帝很严苛。14世纪晚期,明太祖(1368 1398年在位)没收长江流域绅上的地产,废除宰相制度,剥夺文官在 宫廷的发言权。之后的15世纪,明朝皇帝收回“葫”的特权,降低朝廷 学生的声望。同时,皇帝鼓励官僚绅士的流动性,扩大科举考试, 除贱民以外的所有人都能参加。通过控制考试内容,频繁考试,增加 考试难度,中央政府控制着意识形态、有影响力的精英数量和水平。 这些精英代表皇帝,管理帝国。 公元17世纪,进一步发展的明代考试制度变得复杂难懂。清朝 没做多大修改,便继承下来。基本上,三个等级的考试,每两年或三 年举行一次。最低一级乡试考中者是“生员”,俗称“秀才”。获得“生 员”资格可允许参加会试竞争“举人”。如果通过会试,成为举人, 就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中试的被授子“进士”学衔。简言之: 进士 殿试 举人 会试 生员 乡试 公元19世纪在中国的西方人把生员看做学士,举人看做硕士, 进士看做博土。这种称呼有助于记忆,但不完全适合。 最初,任何品级的功名者都有资格入仕。但到1850年,仅进士能 (13]这出是15世妃政府希塑提高军费来对抗蒙古人的结果。朝廷急需资金 以每个功名1000两银子的价格出售。生员的头衔可以获得下层掉士的 地位。功名辋纳越来越多,其声望便越来越低。尽管14S0至1850年通货 嘟张产重,但19世纪中期,捐监生仅需108两银子。 〔14]后文为方便起见,将使用生员(帝国政府的学生)指代所有低等功名者。 包括正式的襄生,增生、附生,武生、贡生和非正式的胜生。 15】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每三年一次的科考
024|中华帝制的衰落 够获得官职。6政府严格控制入仕的人数。名义上,它广泛地开放给 “生员”,但实际上仅限于有高等学衔的人。每次乡试都有将近200万 的童生参加,仅有3万人能成为生员。在这3万人里,仅有1500人通 过会试成为举人。在这1500人中,又仅有300人获得最高等级的进 士学衔。攀登这个阶梯的有志者认识到,他仅有六十分之一的机会 获得最低学衔。一旦成为生员,通过会试的几率仍令人沮丧的低,为 二十分之一:但是如果他能符合举人的要求,成为进士的可能性也 仅有五分之一。换言之,这200万等在考试院外的学生知道,他们仅 有六千分之一的机会获得高等学衔,并获得官职。整个帝国,高低加 起来共计有140万有功名者,仅有2万个职位可供安排。 竞争非常激烈,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性很高。在任何时候,都有 三分之一的绅士是新鲜血液,他们的父辈从未获得任何功名。每十 个进人这一阶层的人中,仅有两位的子嗣后来获得功名,取得宫职。 如果功名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地位象征,那么精英成员便在持续的 变动中。这使得中国绅士比英格兰汉诺威王朝的绅士更具多变性。 绅士的比例与18世纪法国大不一样。9世纪晚期,在整个中国,仅有 1.7%的人口属于绅士家庭。 由于到达上层非常难,举人与进士就意味者巨大的社会声望。 上层绅士(举人与进七)明显地与通常称为“士民"的下层绅士(生 员)区分开来。少许成为进士的人名扬海内(1723至1795年间,仅 6884位获得进士学衔)。这一头衔具有如此大的荣誉,尽管机会渺 〔16】甚至在大平天国起义以后,官职进一步被瓜分,仅3%的生员40%的举人 和75%的进士获得任命。唯有进士前三名继续留在金字塔顶一翰林院。 〔17〕19世纪晚期,帝国拥有1443900位正式与非正式绅士。以平均一家五 口人计算,这意味着有7219500人分享绅士地位。保守估计总人口为 377500000,那么绅士人口仅占1.9%。宽热估计总人口为450000000, 绅士仅占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