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实验教材之环境考古学讲义王青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2005年5月
1 自编实验教材之—— 环境考古学讲义 王青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2005 年 5 月
目录第一讲环境考古学的理论问题第二讲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手段植物考古学第三讲第四讲动物考古学第五讲地质考古学第六讲遗址资源域研究第七讲我国古代自然环境变迁第八讲我国几个主要环境考古问题2
2 目录 第一讲 环境考古学的理论问题 第二讲 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手段 第三讲 植物考古学 第四讲 动物考古学 第五讲 地质考古学 第六讲 遗址资源域研究 第七讲 我国古代自然环境变迁 第八讲 我国几个主要环境考古问题
环境考古学八讲第一讲环境考古学的理论问题一、环境考古学简史二、环境考古学的概念问题简单地说,环境考古学的定义为从考古学角度对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环境方面的解释。具体来说,环境考古学就是用古代遗存复原自然环境,然后从考古学角度来研究古代的人地关系演变。它是考古学与自然学科相交汇产生的一门学科,但它不属于自然学科,而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环境考古学主要借鉴了自然学科的分析技术,但研究的问题还是考古学问题而非自然学科的问题,对人地关系演变的提炼和总结也是考古学和人文学科的思路,最终得出的结论也要接受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最后检验。第二讲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手段一、浮选法和水选法浮选法和水选法都是利用水对泥土的溶解分离作用,从考古堆积中分离和获取细小动植物遗骸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些动植物遗恢复古代自然环境,研究古人开发和利用动植物资源的方式以及古代人地关系的演变。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田野考古中运用。其原理是细小的动物遗骸在土溶解于水后容易显现出来,甚至漂浮出来,然后通过过滤就能较容易获得这些动植物遗。具体来说,水选法是将士样直接放入筛子内,然后倒水把士溶解过滤掉,来筛取细小动植物遗所以又称作水筛法。水选法在日本比较流行,高津贝家遗址共发现20种鱼类残骨,其中用水选法得到的占55%,正常发掘过程中只发现了45%。上高津、木户作、草刘三处贝家发掘的鱼骨中,水洗法得到的是正常发掘得到的17.7倍,而水选标本土块堆积的总和仅是发掘土方的0.27%。可见水选法对捕获细小自然遗物有主要作用,对环境考古有重要意义。但水选法也有不少缺点,如获取遗骸的多少受筛网孔径的很大限制,水的冲刷和过滤也容易损伤脆弱的遗骸标本,大于筛网孔径的土壤颗粒会混杂在遗骸中,不便于后期的实验室分析。二、木炭分析木炭分析是通过对考古出土的木炭碎块的鉴定分析,重建一定地域内的木本植物和古环境、古气候研究古代人类利用木材的方式及其与自然界植物的相互关系。原理:当植物死亡后会发生炭化,其结构特征能长期保存下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的炭化遗骸中,木炭碎块往往占的比例较大,有时体积也较大,在考古发掘中很易发现也易采集。不同种属的木炭碎块,其宏观构造和微观构造可与现代种属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树木的种属,进而能恢复其原来的生态环境。作用主要有两个。1利用特有树种对环境和气候进行定量分析。2利用鉴定出的树种,复原遗址周围的古植被,进而重建当时的生态气候。三、孢粉分析概念: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简称。不同的植物有特定的孢粉形状和特征,不同植物要求不同的生存环境,这样就能通过观察、统计孢粉及其组合,来复原当时的植被进而恢复自然环境。抱粉分析是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包含的抱粉进行鉴定和分析,来复原古代的植物群落进而恢复自然环境,以及古人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的方式和人地关系演变。3
3 环境考古学八讲 第一讲 环境考古学的理论问题 一、环境考古学简史 二、环境考古学的概念问题 简单地说,环境考古学的定义为从考古学角度对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环境方面的解释。具体来 说,环境考古学就是用古代遗存复原自然环境,然后从考古学角度来研究古代的人地关系演变。它是考 古学与自然学科相交汇产生的一门学科,但它不属于自然学科,而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环境考古 学主要借鉴了自然学科的分析技术,但研究的问题还是考古学问题而非自然学科的问题,对人地关系演 变的提炼和总结也是考古学和人文学科的思路,最终得出的结论也要接受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最后检验。 第二讲 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手段 一、浮选法和水选法 浮选法和水选法都是利用水对泥土的溶解分离作用,从考古堆积中分离和获取细小动植物遗骸的方 法,目的是通过这些动植物遗骸恢复古代自然环境,研究古人开发和利用动植物资源的方式以及古代人 地关系的演变。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田野考古中运用。其原理是细小的动物遗骸在土溶解于水后容易显 现出来,甚至漂浮出来,然后通过过滤就能较容易获得这些动植物遗骸。 具体来说,水选法是将土样直接放入筛子内,然后倒水把土溶解过滤掉,来筛取细小动植物遗骸, 所以又称作水筛法。水选法在日本比较流行,高津贝冢遗址共发现 20 种鱼类残骨,其中用水选法得到的 占 55%,正常发掘过程中只发现了 45%。上高津、木户作、草刈三处贝冢发掘的鱼骨中,水洗法得到的 是正常发掘得到的 17.7 倍,而水选标本土块堆积的总和仅是发掘土方的 0.27%。可见水选法对捕获细小 自然遗物有主要作用,对环境考古有重要意义。但水选法也有不少缺点,如获取遗骸的多少受筛网孔径 的很大限制,水的冲刷和过滤也容易损伤脆弱的遗骸标本,大于筛网孔径的土壤颗粒会混杂在遗骸中, 不便于后期的实验室分析。 二、木炭分析 木炭分析是通过对考古出土的木炭碎块的鉴定分析,重建一定地域内的木本植物和古环境、古气候, 研究古代人类利用木材的方式及其与自然界植物的相互关系。原理:当植物死亡后会发生炭化,其结构 特征能长期保存下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的炭化遗骸中,木炭碎块往往占的 比例较大,有时体积也较大,在考古发掘中很易发现也易采集。不同种属的木炭碎块,其宏观构造和微 观构造可与现代种属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树木的种属,进而能恢复其原来的生态环境。 作用主要有两个。1 利用特有树种对环境和气候进行定量分析。2 利用鉴定出的树种,复原遗址周围 的古植被,进而重建当时的生态气候。 三、 孢粉分析 概念: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简称。不同的植物有特定的孢粉形状和特征,不同植物要求不同的生存 环境,这样就能通过观察、统计孢粉及其组合,来复原当时的植被进而恢复自然环境。孢粉分析是通过 对考古遗址中包含的孢粉进行鉴定和分析,来复原古代的植物群落进而恢复自然环境,以及古人开发利 用植物资源的方式和人地关系演变
作用主要有三个:1.根据孢粉组合来复原古代自然环境。2.利用孢粉资料来研究古代农业。3.孢粉资料研究古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影响。四、植硅石分析植硅石又称植物蛋白石、蛋白石植石或植物硅酸体,是产生于植物中的含水非晶质二氧化硅矿物颗粒。二氧化硅是士壤和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地下水中溶解较多,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单硅酸,经地下水可被带人植物根系,被植物体吸收,二氧化硅最终以蛋白石的形式在植物组织和细胞中沉淀下来。当植物体死亡和腐烂后,植硅石可以在土壤中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植硅石分析是对考古堆积中植硅石的大小、形状和种类及密度等分析,研究古人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的方式和人地关系演变,植硅石分析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主要有五个:1)恢复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2)农业起源与农业考古研究。3)遗址各区域的功用分析。4)人工器具的功能分析。5)研究人类利用植物的方式。五、淀粉粒分析原理: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长链化合物,以淀粉粒(starchgrain)的形式贮藏在植物的根、茎及种子等器官的薄壁细胞细胞质中。不同的植物淀粉在形态、类型、大小、层纹和脐点等方面各有特征,可以根据淀粉粒的形态特征鉴定植物的种类,而且很多植物种类的淀粉粒可以达到种一级的分辨率,因此它比只能达到科或者属级的抱粉和植硅体在鉴定植物种属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同时,植物籽粒和果实的淀粉粒含量很高,一克玉米淀粉就有17亿个淀粉粒,为在考古遗存中寻找淀粉粒提供了极大方便。作用主要用于农业考古上,包括判断作物栽培历史,和推断与农业有关的器具的功能。六、哺乳动物遗的分析考古遗址往往出主较为丰富的哺乳动物遗,对这些动物遗骸进行种属判别、部位鉴定,并运用观察、测量、统计等多种手段,整理和分析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就可以认识某一时空范围存在的动物种类,了解古代人类居址附近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探讨古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及人类行为。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复原自然环境提供重要材料,以动物的生活环境和适合其生长的条件为基础,通过各层位出王动物群组成的变化来复原当时环境中存在的温暖化、寒冷化、湿润化和干燥化。二是分析古代人与动物的关系,通过判断最小个体数以及是否驯养动物,可以得出古代人类的肉食利用和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甚至可以推知当时的人口总量:而且人类制作衣物、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武器的重要原材料,又是早期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和代步工具。七、贝类和贝丘遗址的研究出土贝类的分析人类食用贝类的历史悠久,目前所知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遗址出土贝壳很常见尤其沿海和沿河地区,人类长期食用贝类往往形成贝丘遗址。对出土贝壳的分析,过去一般以鉴定种属,从中发现当地不见的喜暖性或喜冷性种类,来推测当时的气候特点。还有的测量同一遗址不同时期出土贝壳的大小,如果早期和晚期出士的贝壳有从大到小的趋势,就可能是人类长期捕捞造成的“捕捞压”,这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方面。现在正在探讨对出土贝壳进行内部切片法,分析其死亡季节即人类的捕捞季节,这也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方面。八、食谱分析碳十三是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它在生物体中的含量通常用与一种标准物质的比较值来表示,其符号为813C。生物体813c中的变化在于同位素的分馏效应,所谓同位素分馏效应是指化学性质相同而原子质量不同的同位素在参与各种化学或生理变化过程中,由于活泼程度不同而使反应前后的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化。每一类植物由于光合作用的途径不同,各自的碳十三比值范围也不同。人或动物如果长期食用某一类植物,其体内的碳十三比值就会相应地做出反映。因此通过分析人体组织如人骨中的碳十三比值就可能了解其食用的植物种类,成为研究人类主食结构的重要依据。与碳十三类似,生物体中氮十五的变化以8N来表示。人体吸收的氮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固定大气中的氮来吸收,另一种则是直接吸收已转化了的氮化合物。固氮吸收是通过食用豆科类植物,这类植物由其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而将大气中的氮截留下来,并将其转化为氨、氮化合物进行吸收。直接吸收已转化了的氮化合物则是通过食用非豆科类植物、陆相动物和海洋生物等,这类植物或动物能够吸收4
4 作用主要有三个:1.根据孢粉组合来复原古代自然环境。2.利用孢粉资料来研究古代农业。3.孢 粉资料研究古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影响。 四、 植硅石分析 植硅石又称植物蛋白石、蛋白石植石或植物硅酸体,是产生于植物中的含水非晶质二氧化硅矿物颗 粒。二氧化硅是土壤和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地下水中溶解较多,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单硅酸,经地下 水可被带人植物根系,被植物体吸收,二氧化硅最终以蛋白石的形式在植物组织和细胞中沉淀下来。当 植物体死亡和腐烂后,植硅石可以在土壤中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植硅石分析是对考古堆积中植硅石 的大小、形状和种类及密度等分析,研究古人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的方式和人地关系演变。 植硅石分析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主要有五个:1)恢复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2)农业起源与农业考 古研究。3)遗址各区域的功用分析。4)人工器具的功能分析。5)研究人类利用植物的方式。 五、淀粉粒分析 原理: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长链化合物,以淀粉粒( starch grain )的形式贮藏在植物的根、 茎及种子等器官的薄壁细胞细胞质中。不同的植物淀粉在形态、类型、大小、层纹和脐点等方面各有特 征,可以根据淀粉粒的形态特征鉴定植物的种类,而且很多植物种类的淀粉粒可以达到种一级的分辨率, 因此它比只能达到科或者属级的孢粉和植硅体在鉴定植物种属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同时,植物籽粒和 果实的淀粉粒含量很高,一克玉米淀粉就有 17 亿个淀粉粒,为在考古遗存中寻找淀粉粒提供了极大方便。 作用主要用于农业考古上,包括判断作物栽培历史,和推断与农业有关的器具的功能。 六、 哺乳动物遗骸的分析 考古遗址往往出土较为丰富的哺乳动物遗骸,对这些动物遗骸进行种属判别、部位鉴定,并运用观 察、测量、统计等多种手段,整理和分析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就可以认识某一时空范围存在的动 物种类,了解古代人类居址附近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探讨古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及人类行为。 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复原自然环境提供重要材料,以动物的生活环境和适合其生长的条件为基 础,通过各层位出土动物群组成的变化来复原当时环境中存在的温暖化、寒冷化、湿润化和干燥化。二 是分析古代人与动物的关系,通过判断最小个体数以及是否驯养动物,可以得出古代人类的肉食利用和 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甚至可以推知当时的人口总量;而且人类制作衣物、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武器 的重要原材料,又是早期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和代步工具。 七、 贝类和贝丘遗址的研究 出土贝类的分析 人类食用贝类的历史悠久,目前所知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遗址出土贝壳很常见, 尤其沿海和沿河地区,人类长期食用贝类往往形成贝丘遗址。对出土贝壳的分析,过去一般以鉴定种属, 从中发现当地不见的喜暖性或喜冷性种类,来推测当时的气候特点。还有的测量同一遗址不同时期出土 贝壳的大小,如果早期和晚期出土的贝壳有从大到小的趋势,就可能是人类长期捕捞造成的“捕捞压”, 这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方面。现在正在探讨对出土贝壳进行内部切片法,分析其死亡季节即 人类的捕捞季节,这也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方面。 八、食谱分析 碳十三是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它在生物体中的含量通常用与一种标准物质的比较值来表示,其符 号为δ13C。生物体δ13C 中的变化在于同位素的分馏效应,所谓同位素分馏效应是指化学性质相同而原子 质量不同的同位素在参与各种化学或生理变化过程中,由于活泼程度不同而使反应前后的同位素组成发 生变化。每一类植物由于光合作用的途径不同,各自的碳十三比值范围也不同。人或动物如果长期食用 某一类植物,其体内的碳十三比值就会相应地做出反映。因此通过分析人体组织如人骨中的碳十三比值, 就可能了解其食用的植物种类,成为研究人类主食结构的重要依据。 与碳十三类似,生物体中氮十五的变化以δ15N 来表示。人体吸收的氮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固 定大气中的氮来吸收,另一种则是直接吸收已转化了的氮化合物。固氮吸收是通过食用豆科类植物,这 类植物由其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而将大气中的氮截留下来,并将其转化为氨、氮化合物进行吸收。直接吸 收已转化了的氮化合物则是通过食用非豆科类植物、陆相动物和海洋生物等,这类植物或动物能够吸收
周围环境中已转化了的氮化合物,使其体内富含氮。即人体中氮的主要来源为豆科类植物、非豆科类植物、陆相动物、海洋生物等。一般情况下,豆科类植物的N值较低(约0~1%o),非豆科植物的15N值较高(3%左右),陆相食草动物和海洋动物的θ15N值更高(为6%及15%左右)。由此可见,如果人类长期以植物为主食,其体内"N值相应较低,若食用较多的肉类或鱼类,体内"N值就会相应较高。九、磁化率分析原理:沉积物是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记载了环境条件的变化,其所携带的磁性矿物对环境变化的反映比较灵敏,成为较好的环境指示物质。前人在黄土一古土壤研究中发现磁化率能很好地反映气候的变化,一般高磁化率指示暖湿气候,低磁化率对应干冷气候。频率磁化率指示成土作用的强弱,而成土作用受控于气候条件,因而频率磁化率也能间接反映气候变化。沉积物粒度大小反映了搬运介质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而间接指示了气候的变迁。作用主要用于恢复古代自然环境。十、土壤微形态分析土壤微形态分析是在显微水平上观察土壤的组分和结构,来了解自然力量或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作用主要有四个:1重建古代气候环境演化过程:2分析区域环境演化与经济活动的关系:3分析各类遗存所反映的人类活动特点,包括燃烧活动、垃圾处理与堆放、房址地面的处理方法、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等:4分析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利用情况,包括森林砍伐、放火烧荒、放牧、火耕、灌溉等活动。十一、地貌分析地貌和土壤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的承托基质,地貌单元和土壤类型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赋予人类不同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不同又影响到采取不同的生存模式。一般来讲,河谷、盆地、草原和河流三角洲等地貌单元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肥沃的土壤,较容易被人类开发成为农田,为人类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反之,高山、丘陵、荒漠地带则难于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多种动植物资源,不适于人类生存和居住,所以成为文化的贫瘩地带。(赵著329)环境考古学关注地貌分析在于,尽可能地全面重建遗址所处地点的环境,包括地形、永久或周期性水源、地下水情况、对洪水的敏感程度等,并将其放在区域环境中综合考察,并且对遗址由于侵蚀、被沉积物没、或洪水泛滥而消失的情况有所了解。(伦著232-233)不过,从地貌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看,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因为从地质时间上看,地壳的升降、地形的起伏、主壤属性的变化无疑是显著的,但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全新世以来,人类文化遗址的堆积厚度多在1一5米,距现代地表的深度也只有1-2米,也就是说,当时遗址的海拔高度较现代只有5米上下的变幅,这对于现代地貌形势来说是很小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这种相对稳定的地貌环境下,人类主要是对土壤和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此在以上几节已经介绍了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手段和现代研究的手段。地貌类型:自前流行的是形态成因分类,主要有构造地貌类型、气候地貌类型和动力地貌类型。构造地貌类型,如1:250万欧洲国际地貌图把全球划分为10种陆上大构造地貌单元和4种海底大构造地貌单元:①相对稳定地盾,②相对稳定陆台,③微弱活动陆台边缘,④活动地盾造山带,③陆台边缘造山带,6年轻地槽边缘造山带,③火山③边缘或山间劫陷,陆台或陆台陷,突起陆台上的堆积地形,水下陆缘,过渡带,洋底,大洋中部山脊。中国王乃梁把中国陆地划分为4种断陷与劫陷平原和9种隆起的山地高原丘陵:①燕山运动以来下沉占优势的平原,②喜马拉雅第一幕运动以来下沉占优势的平原,③喜马拉雅第二幕运动下沉占优势的平原,④喜马拉雅第一幕运动下沉、第二幕运动上升的平原,③燕山运动隆起、喜马拉雅运动大幅度上升的山地,③燕山运动隆起、喜马拉雅运动大幅度上升的山原,①燕山运动隆起、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山地和丘陵,③燕山运动隆起、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高原,③喜马拉雅运动大幅度上升的山地,(燕山运动下沉、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高原,燕山运动下沉、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盆地,燕山运动差异性升降、喜马拉雅运动上升为主的山地丘陵,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形成的熔岩台地和高原。十二、岩石分析5
5 周围环境中已转化了的氮化合物,使其体内富含氮。即人体中氮的主要来源为豆科类植物、非豆科类植 物、陆相动物、海洋生物等。一般情况下,豆科类植物的δ15N 值较低(约 0~1‰),非豆科植物的δ15N 值较高(3‰左右),陆相食草动物和海洋动物的δ15N 值更高(为 6‰及 15‰左右)。由此可见,如果人 类长期以植物为主食,其体内δ15N 值相应较低,若食用较多的肉类或鱼类,体内δ15N 值就会相应较高。 九、磁化率分析 原理:沉积物是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记载了环境条件的变化,其所携带的磁性矿物对环境 变化的反映比较灵敏,成为较好的环境指示物质。前人在黄土- 古土壤研究中发现磁化率能很好地反映 气候的变化,一般高磁化率指示暖湿气候,低磁化率对应干冷气候。频率磁化率指示成土作用的强弱,而成 土作用受控于气候条件,因而频率磁化率也能间接反映气候变化。沉积物粒度大小反映了搬运介质水动力 条件的变化,而间接指示了气候的变迁。 作用主要用于恢复古代自然环境。 十、土壤微形态分析 土壤微形态分析是在显微水平上观察土壤的组分和结构,来了解自然力量或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 作用。 作用主要有四个:1 重建古代气候环境演化过程;2 分析区域环境演化与经济活动的关系;3 分析各 类遗存所反映的人类活动特点,包括燃烧活动、垃圾处理与堆放、房址地面的处理方法、建筑材料的使 用情况等;4 分析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利用情况,包括森林砍伐、放火烧荒、放牧、火耕、灌溉等活动。 十一、地貌分析 地貌和土壤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的承托基质,地貌单元和土壤类型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类活动的 内容和方式,赋予人类不同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不同又影响到采取不同的生存模式。一般来讲,河 谷、盆地、草原和河流三角洲等地貌单元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肥沃的土壤,较容易被人类开发成为 农田,为人类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反之,高山、丘陵、荒漠地带则难于提供人类生 存所需的多种动植物资源,不适于人类生存和居住,所以成为文化的贫瘠地带。(赵著 329) 环境考古学关注地貌分析在于,尽可能地全面重建遗址所处地点的环境,包括地形、永久或周期性 水源、地下水情况、对洪水的敏感程度等,并将其放在区域环境中综合考察,并且对遗址由于侵蚀、被 沉积物淹没、或洪水泛滥而消失的情况有所了解。(伦著 232-233)不过,从地貌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所起 的作用看,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因为从地质时间上看,地壳的升降、地形的起伏、土壤属性的变化无疑 是显著的,但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全新世以来,人类文化遗址的堆积厚度多在 1—5 米,距现代地表 的深度也只有 1-2 米,也就是说,当时遗址的海拔高度较现代只有 5 米上下的变幅,这对于现代地貌形势 来说是很小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这种相对稳定的地貌环境下,人类主要是对土壤和动植物资源的开 发和利用,对此在以上几节已经介绍了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手段和现代研究的手段。 地貌类型:目前流行的是形态成因分类,主要有构造地貌类型、气候地貌类型和动力地貌类型。构造地貌 类型,如 1:250 万欧洲国际地貌图把全球划分为 10 种陆上大构造地貌单元和 4 种海底大构造地貌单元: ①相对稳定地盾,②相对稳定陆台,③微弱活动陆台边缘,④活动地盾造山带,⑤陆台边缘造山带,⑥ 年轻地槽边缘造山带,⑦火山,⑧边缘或山间拗陷,⑨陆台或陆台拗陷,⑩突起陆台上的堆积地形, 水下陆 缘, 过渡带, 洋底, 大洋中部山脊。中国王乃梁把中国陆地划分为 4 种断陷与拗陷平原和 9 种隆起的 山地高原丘陵:①燕山运动以来下沉占优势的平原,②喜马拉雅第一幕运动以来下沉占优势的平原,③喜马 拉雅第二幕运动下沉占优势的平原,④喜马拉雅第一幕运动下沉、第二幕运动上升的平原,⑤燕山运动隆 起、喜马拉雅运动大幅度上升的山地,⑥燕山运动隆起、喜马拉雅运动大幅度上升的山原,⑦燕山运动 隆起、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山地和丘陵,⑧燕山运动隆起、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高原,⑨喜马拉雅运动 大幅度上升的山地,⑩燕山运动下沉、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高原, 燕山运动下沉、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 盆地, 燕山运动差异性升降、喜马拉雅运动上升为主的山地丘陵, 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形成的熔岩台地 和高原。 十二、岩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