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性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课程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了解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解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追求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不解努力,使学生明白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学生掌握历史思考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所有专业安排学时:32课时学分:2学分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辅助以课堂讨论、教师答疑、观看音像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教学方式。理论教学的主要方法为讲座。教学实践在课外进行,使学生在联系实际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考核方式:平时考核:由任课教师安排具体方式,计入学期总成绩,占30%。期末考核:闭卷考试,成绩计入学期总成绩,占70%。教学基本内容:导言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要内容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和意义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方法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一1919)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要求: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主要特点,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教学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 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提高 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 的历史观。 课程要求: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了解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 历史人物,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解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追求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不懈努 力,使学生明白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学生掌握历史思考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 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所有专业 安排学时:32课时 学 分:2学分 教学方式: 以理论教学为主,辅助以课堂讨论、教师答疑、观看音像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的主要方法为讲座。教学实践在课外进行,使学生在联系实际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 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由任课教师安排具体方式,计入学期总成绩,占 30 %。 期末考核:闭卷考试,成绩计入学期总成绩,占 70 %。 教学基本内容: 导 言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和意义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方法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要求: 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主要特点,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 况、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教学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要求: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了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进行的不解的斗争,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过程、意义和结果,了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教学内容: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天折一、戊成维新运动二、戊成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要求: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以后历史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教学内容: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包括对清未”新政”的评析)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教学要求: 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了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 侵略进行的不懈的斗争,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过程、意义和结果,了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 所做的探索和努力,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 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以后历史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 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包括对清末"新政"的评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一1949)中编综述天翻地覆的三十年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比较分析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人民的选择。教学内容: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教学内容: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必然性。通过学习长征的过程和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 中编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比较分析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认 识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人民的选择。 教学内容: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了解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 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 的方向和道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必然性。通过学习长 征的过程和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 背景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的政党,是能够与时俱进的政党。教学内容: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革命战争的兴起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要求: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所做的努力,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胜利的意义。通过学习正面战场和故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原因和意义。通过学习中国人民在抗战过程中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学生明白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保证抗战的最后胜利。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教学内容: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火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二、残暴的殖民统治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的政党,是能够与时俱进的政党。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要求: 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 情感。通过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 所做的努力,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胜利的意义。通过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 的作用,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原因和意义。通过学习中国人民在抗 战过程中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学生明白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保证抗战的最后胜利。了 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教学要求:通过对解放战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民主党派形成、中间路线的破产、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历史的学习,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特点及其优越性。教学内容: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一2006)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历史意义,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及其所取得巨大历史成就。教学内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要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经验。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过程有总体的了解。教学内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要求: 通过对解放战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民主党派形成、中 间路线的破产、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历史的学习,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 形成、特点及其优越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6)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历史意义,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及其所取得巨大历 史成就。 教学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要求: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经 验。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过程有总体的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