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第一周2学时授课题目:导言、综述1.讲授此课的目的、意义。2.上编综述。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开设此课的目的、意义。2.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认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根源,认识殖民主义侵略的本质和特征。3.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以及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相互关系。进一步明确国家独立与富强、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掌握两半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基本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相互关系。2.了解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教学基本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中国近代史》课后小结:1.帝国主义的侵略,把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因此近代中国革命必须以反帝反封建为主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2.只有通过民族民主革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第二周2学时讲授(讲授为主、提问为辅)授课题目: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3.了解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社会制度的腐败必然导致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历史教训。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掌握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恶果,深刻认识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
第一周 2学时 讲授 授课题目: 导言、综述 1. 讲授此课的目的、意义。 2. 上编综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开设此课的目的、意义。 2.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认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 根源,认识殖民主义侵略的本质和特征。 3.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以及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 务、相互关系。进一步明确国家独立与富强、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掌握两半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基本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相互关系。 2.了解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教学基本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中国近代史》 课后小结: 1.帝国主义的侵略,把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因此近代中国革命必须以反帝反 封建为主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 2.只有通过民族民主革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第二周 2学时 讲授(讲授为主、提问为辅) 授课题目: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 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3.了解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社会制度的腐败必然导致反侵略战争 失败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掌握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恶果,深刻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 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
2.总结分析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正确认识社会政治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在其中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伟大意义。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第一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什么是资本一帝国主义?2.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3.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1857年3月)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选》4.列宁《对华战争》(1900年9-10月)5.《中国近现代史》课后小结:1.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而正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所以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是最根本原因。2.落后是要摸打的,但落后不一定失败。但落后加腐败不仅要打,而且必然要失败。第三周2学时师生互动(三次探索学生讲、教师总结)授课目的: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第二节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和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洋务运动都是近代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探索。2.科学分析上述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并从中认识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及难点:1.着重分析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教训,以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作用。2.分析、总结洋务运动的主观、客观作用。教学基本内容:第二章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教训?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总结分析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正确认识社会政治腐败与经济技 术落后在其中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伟大意义。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什么是资本—帝国主义?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3.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1857年3月)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选》 4.列宁《对华战争》(1900年9-10月) 5.《中国近现代史》 课后小结: 1.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而正 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所以社会政治制度的腐 败是最根本原因。 2.落后是要挨打的,但落后不一定失败。但落后加腐败不仅要挨打,而且必然要失败。 第三周 2学时 师生互动(三次探索学生讲、教师总结) 授课目的: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 第二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洋务运动都是近代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 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2.科学分析上述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并从中认识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肩负起争取民族独 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着重分析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教训,以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 作用。 2.分析、总结洋务运动的主观、客观作用。 教学基本内容: 第二章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3.《资政新篇》(1859年)课后小结:1.太平关国农民运动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特别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但本质上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他们企图在维持封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以求强求富,因此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第四周2学时师生互动授课题目: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节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了解戊成维新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内容,分析总结其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分析总结戊成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从而正确认识维新派对国家出路进行的有益探索,但由于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最终导致运动的失败。教学基本内容:第二章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天折作业、讨论题、思考题:如何认识戊成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梁启超《变法通译》(节选)(1896年)3.康有为《上清帝第二节》(1895年)课后小结: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同时,维新运动的失败也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因此,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第五周2学时讲授授课题目: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第二节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把握辛亥革命发生的基本脉络,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2.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教学重点及难点: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3.分析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3.《资政新篇》(1859年) 课后小结: 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可 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特别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但本质上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他们企图在维持封建上 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以求强求富,因此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 第四周 2学时 师生互动 授课题目: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内容,分析总结其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分析总结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从而正确认识维新派对国家出路进行的有益探 索,但由于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最终导致运动的失败。 教学基本内容: 第二章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梁启超《变法通译》(节选)(1896年) 3.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节》(1895年) 课后小结: 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 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同时,维新运动的失败也再次暴 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因此,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 第五周 2学时 讲授 授课题目: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第二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把握辛亥革命发生的基本脉络,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 义性和进步性。 2.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 与近代中国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3.分析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4.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教学基本内容:第三章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课后小结: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在于结束了两干余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点值得指出:一、给封建主义以致命一击,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二、解放了清王朝专制统治禁阔下的生产力,为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开辟了道路,第六周2学时讲授(或利用多媒体)授课题目: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三节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历史功绩,深入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的历史经验。教学基本内容: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作业、讨论题、思考题: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课后小结: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1.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需要新的探素。第七周2学时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
4.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三章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课后小结: 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在于结束了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带来的直接 后果,至少有两点值得指出:一、给封建主义以致命一击,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二、解放了清王朝专制统治禁锢下的生产力,为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 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开辟了道路。 第六周 2学时 讲授(或利用多媒体) 授课题目: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 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 势。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历史功绩,深入认识资产阶 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的历史经验。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 课后小结: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1.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方案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需要新的探索。 第七周 2学时 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
授课题目: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教学目的与要求:1.把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性质、历史线索,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深刻领会在这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中,何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2.了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以及他们在十月革命之后怎样经过比较、探求,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3.深刻认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教学重点及难点:1.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的"三座大山"的重压,懂得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和正义性。2.了解当时复杂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弄清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3.深刻领会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原因。4.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教学基本内容:综述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压迫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和国际环境中发生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2.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为对象?3.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3.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1919年9月)课后小结:当中国革命屡遭失败的关键时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经过比较和鉴别后,最终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开始走上了马列主义指导的正确方向。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讲授第八周2学时授课题目:第四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授课题目: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性质、历史线索,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深 刻领会在这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中,何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 2.了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以及他们在十月革命之后怎 样经过比较、探求,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深刻认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的"三座大山"的重压,懂得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 和正义性。 2.了解当时复杂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弄清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 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3.深刻领会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原因。 4.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教学基本内容: 综 述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压迫 第四章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和国际环境中发生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2.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为对象? 3.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3.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1919年9月) 课后小结: 当中国革命屡遭失败的关键时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中国 的先进知识分子在经过比较和鉴别后,最终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开始走上了马列主 义指导的正确方向。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 命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第八周 2学时 讲授 授课题目: 第四章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