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农民009 燥。在华北平原,每年只有约50厘米降水量,因此农作物生长季很短 (4到6个月),只适宜种植像小米和小麦这种耐旱的谷类作物。华北 平原的西部就是现在的北京,它的土壤是壤质黄色风成沉积物,被 称为黄土。需要开采的矿石被深埋在疏松、毛细管状的土表之下,必 须给土地浇灌大量的水来维持植物的生长。由于雨量有变,农民 依靠黄河的水来灌溉。引黄河水入渠道,包含在公共事业项目中。水 利工程早在商周时期就是重要的职责。在第一个伟大的帝国“汉”, 水利工程仍然是政府最关心的事业。2世纪,汉代政府开始不能掌 控局面,最先受损的事业之一就是公共事业。黄河一再泛滥,农民被 迫离开土地,参加叛军。汉进一步衰落之时,中亚的部落(甸奴人)劫 掠华北,迫使耕种者们向当地的军事割据势力寻求保护。公元311年, 东汉都城洛阳被何奴人洗劫。中国发展出一种“半封建”的军事贵 族,忠诚的私人武装住在筑堡中,监视奴隶和佃户耕作他们的 领地。 公元6世纪,中央官僚体系重新控制农民。隋唐时期设置府兵,以 降低中央政府对军事贵族的依靠。土地被宣布为国有,分成小块,分 给在政府登记人户的农民。这一“均田制”很难执行,并伴随公元7世 纪中期政府控制的衰弱而解体。9世纪,地方割据势力再次拥有大量 的私人土地。 这种有限的庄园制不同于欧洲的封建制。帝国政府还保留正式 的军事任免权,也不承认割据势力享有拥有领地的贵族特权,除非 他们提供军事服务。即使在安禄山之乱(755一763)、节度使获得自 治之后,地方权贵仍是政府官员,并没有变成封建贵族。10世纪早 期,中国分裂成许多更小的王国。公元960年,宋重建帝国。之后,宋 在女真和蒙古入侵者的攻击下失掉华北,帝国仍然维系着表面的统 一。就地缘政治而言,中国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区域,它们的乡民说着 不同的方言,但是宫僚运作和普遍的文化认同将“天下”(中国人在
010|中华清制的衰落 “天”之下)聚合在一起。到帝国晚期,王位就其本身而论,紧密地与 统一的王国联系在一起,理论上这个王国拥有整个中国的版图。 也是理论上,庄园一有明一代(1368一1644)北部地区就有 千百万亩土地一被保留,或为宫廷提供享乐之资,或支持帝王之 家。清朝(1644一1911)时庄园有所扩展,包括维护一支有战斗力的 满洲一蒙古军事精英。1644年,满人攻克北京之后,不仅据明帝国 的庄园为清皇室己有:为了那个目的,他们将169000八旗兵安置 在都城四周、以280千米为半径的80多万公顷的没收来的土地上。 清政府提供这些住地的策略,是希望保存自己的军事精英,并与被 征服的汉人保持距离。然而,这一期望落空了。八旗人很快发现他 们不得不把他们的汉人奴隶当做中意的佃农,因为在征服战争期 间许多土地被闲置,农民逃离庄园,顺利地到别处开垦他们自己的 土地。加之,比起农村的土房,八旗人更喜欢北京的民房。不久,他 们便把土地租给汉人佃农耕种。陷入债务之中的旗人,把土地抵押 给通过取消赎取权来累积资金的高利贷者和地主。乾降帝(1736一 1795年在位)试图重新没收一些土地交还给满人,但是相同的过程 又被重复。整个19世纪,华北大部分土地都被分成小块的家田。清 朝推行财产均分原则,这些土地面积逐渐变得更小了。 中国北方的土地与劳动力 满族人的挥霍以及诸子平分财产是这些庄园四分五裂的重要 原因,北方农业技术水平则是另一个原因。起初,平原的主食和饲料 是一种叫粟的谷类作物。到满人攻入这些省份之时,小麦和棉花已 成为主要作物。在清代,其他的经济作物也被种植,如烟叶,大豆,花 生,最后是鸦片。如果这种粗放式农业拥有技术和机器,一些作物将 会在更大地区得到更有效地耕种。农业增加产量不是靠改进设备, 而是靠尽可能增加每个家庭的劳动力的投入。增产靠的是农民个人
第一章农民|011 的体力,因为劳动力决定产量,每个家庭的耕种面积都很有限。一个 五口之家需要二十四亩田才能维持生存。为了保持生活水平在生存 线之上,这个家庭不得不在拥有的土地上投人更多的劳动力,并 用剩余的利润去获得更多的土地,使每个劳动力都有适量土地可种 (就像清初有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许多家庭都这么做)。这样,一个五 口之家将需要大概150亩土地。 当每户家庭的农田都能达到一定面积时,总产量也会相应提 高,从而养活更多的人口。在农田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内,提高劳动产 出。但是人口的持续增长,最终减少了每个农民家庭可耕种的土地。 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农田的面积越来越小,直到掉到生存线之下。 为了生存,中国北方农民不得不为闲置的劳动力找到新出路。 家庭手工业如棉纺业能够提供额外的收人。季节性地到城市打工 提供了另一种收入。有些经济史学家甚至认为这些额外的收人可 以使佃农购买小块的土地,从而可以留些积蓄,以防农业款收。 就他们看来,这种土地转让缓冲了干旱或洪水的冲击,甚至按劳 分配的问题。 “租入和出租土地的农户只是想要更有效地利用现有 土地,从而使家庭收入最大化。就土地被转移给对方成为 借贷制度的一种副产品这一点来说,它没有导致对农村经 济不利的后果,因为土地作为一种钱的近似物,在贷款从 〔5)拥有土地并不是获利的事业。到20世纪30年代,河北农民每年只能获利 3%,而房地产成当铺投资则能获利30%到45%。 〔6】佃农与自耕农的区别经常不是很明晰的。一个农民家庭可能向地主租种 一小块土地的同时,拥有其他土地,并租给佃农
012|中华帝制的衰落 债权人向债务人的转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四 这一观点认为,农民并不是被地主欺凌的无助的佃户或零时 工,而是明智地将附加收入投资于土地,然后这些土地变成抵押品 用于向债权人借款。并进一步得出结论:1940年中国北方农业经济 陷人危机,不是因为财富分配不均,而是因为技术落后。 农村信用制度不可能有利于需要求助高利贷和典当铺的农民, 他们将赌注放在接下来的农业丰收,从而使他们摆脱陷入绝望的债 务之中。利息之高一如同今日中国农民痛苦地描述革命前的经 历—使得更穷的农民完全被高利贷所摆布。当然,革命之前,放债 者长期被人憎恶。但是在帝国晚期,他们的出现却被看做是理所当 然。农民无法控制外部环境,却被外部环境支配着。他们别无选择, 才会求助当铺老板。人们只能祷告、烧香、献祭,祈求上天赐雨。最 终,自然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中国北方最令人担心的灾难是干早。例如1876至1879年,山西 省持续干旱。饥荒紧随而至,人们开始吃种子,之后吃野草,最后吃 人。尸体堆积在“万人坑”内,或被扔进枯井。政府用骡子运送救济 粮,而俄极的农民把这些载重的动物杀掉吃了,从而妨碍更多的补 给品运送给他们。在最为困难的1877至1878年期间,中国北方有约 1000万人被饿死。 然而,洪水也同样致命。已经耕种了数千年的山西山脉,森林被 砍光,地表露出来。腐蚀性泥沙使11%的黄河淤塞,泥土慢慢成为河 [7)Ramon H.Myers,Chinese Peasant Economy: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ng.Cambridge:Harvard Univemity Press,1971.p.234.( 文参考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杜1999 年,第265页。一译注)
第一章农民1013 床,逐渐拾高水位。通常在北部平原,黄河被拦阻在9米高的曲折蜿 蜒的人工堤坝内。堤坝的维护非常昂贵,而且淤塞很难疏浚。皇帝往 往宁愿重修烧毁的宫殿,也不愿去遏制黄河水。他指派的执行黄河 水利工程的官员将费用中饱私囊,黄河的水越涨越高。雨来之时,涨 起的河水波涛澎湃,为了寻找流向大海的出口,它冲决堤坝,泛滥于 平原。有时,黄河可能改道数百里,吞没整个省份。测 在自然灾害侵袭下,中国北方农民的反应如同自然界的力量 倾灌在这块被洪水吞没的平原上。这些叛乱的核心经常是训练有素 的土匪军,现在他们的队伍充满了逃避干旱、洪水、其他土匪和税吏 的难民。如果允许在地形上讨论社会运动,北方的叛乱就像它们所 覆盖的平原和山谷那样广袤。骑马的叛军轻易席卷整个省份,难以 控制和镇压。最后,洪水消退或新的王朝承诺和平,农民才回到家 乡,开垦那块曾被遗弃的土地。 中国南方的人文地理 中国南部展现了不同的人文地理。长江以南,自然景观被高山 与河谷分裂成不同的板块,人口密度分布不平衡。富饶的三角洲地 区和灌溉发达的平原在集贸中心周围,农业繁荣。山区则人烟稀少, 住着躲避土匪的人和原住民。宗族为地方财富和权力彼此竞争:种 族的竞争打破了人类一致性的平衡。 农民都是最初来自于北方的汉族。周期性的天灾与持续不断 的人口压力迫使汉族逐渐离开黄河流域,迁移到南方。如南宋就有 一次南迁高峰,但是人口流动常常是不易察觉的。通过将地方志中 (8)1938年,国民党故意使黄河堤决提,以阻止日本军队进犯南方。黄河从山 东政道淮河流域,直到1947年重新改道。这次洪水造成的损失保守估计, 有44个县被淹没,90万人丧生,390万难民离开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