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中华帝制的襄落 社会内部有发生变化的条件,这条件就是中国在长期封建 社会中所达到的高度的发展。“) 我个人的研究不是寻找现代化的前提,而是试图分离出欧洲帝 国主义全盛之前,中国社会变迁的内部资源。 前现代中国的王朝历史大略分为六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公 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以青铜时代开始,以先进的炼铁技术时 代结束。在此期间,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孕育出复杂的官僚体制和 伟大的儒家思想经典。第二个时期,或帝国早期,约从公元前200年 到公元200年,包括秦中央集权和汉朝的统治,后者征服中亚,创建 法典,开设官学,扩大官僚系统并使之理性化,儒家思想成为政府信 条。汉朝衰落,中央政府分裂,第三个时期开始,从3世纪到6世纪,存 在许多不同的王国,部分属于异族人,他们控制帝国的部分地区。军 事封建蔓延,哲学家弃儒就道,佛寺遍及各地。 在帝国中期,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政治统一再次实现。唐 宋的辉煌时代,中国诗歌、绘画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儒家获得复 兴。军事贵族受到钳制,文官管理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宋被迫南 下,第五个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14世纪。许多异族人政权控制中国 北部,最后元朝消灭宋朝,统治整个帝国。14世纪,明朝将蒙古赶出 中国,开始前现代中国的最后一个时期。在帝国晚期,明清复兴儒 家思想,征服整个中亚。对大多数东亚国家来说,明清是高等文化和 文明的象征。 那时,中国社会由绅士支配。绅士包括正式在官僚系统任职的 (1Albert Feuerwerker,ed.,History in Communist China,Cambridge:M.L T.Universit订Pcss,1969,p26.(见黎澍:《中国的近代始于何时》,《历史所 究》.1959年第3期。 一译注)
引言1003 士大夫精英和非正式地处理地方事务的地方名流。在他们之下是农 民,占人口最多数,是帝国的经济基础。伴随着新作物的引进,农业 产量提高了,食物供应相应加大,这导致在公元1400年至公元1800 年间,中国人口增长3倍多。人口剧增引起晚期帝国的基本社会变 化:农民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变化:绅士的增多:经济的商业化 这些进程共同构成一个长期、动态的内部发展,它对19世纪中 国抗击西方和日本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中国适应了欧洲的挑战 但是它对外部刺激的回应,极大地改变了正在独立演变的社会内部 力量。老的精英对新阶层让步,互相适应变成相互冲突,帝国的政治 中心开始解散。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灭亡。伴随着君主制的结束,传 统文明瓦解。国家幸免于文化分裂,但是政治统一破碎。尽管此后出现 了更有活力的中国,但是界定新政体的革命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 中国王朝 前1600一前1046 周 前1046-前256 秦 前221—前206 汉 前206一公元220 三国 220-280 晋 265420 南北朝 420589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 907-960 宋 960-1279 元 1271-1368 明 1368-1644 清 1636-1911 表中朝代纪年除汉、宋、明三朝纪年无改动,其他朝代纪年均依 据《辞海》(第六版)《中国历史纪年表》改动。 编者注
第一章 瓷
第一章农民1007 农民的刻版形象 中国共产主义革命提高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用毛泽东 的话表述就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2然而,无 论多么真被地想对传统中国的农民致意,历史学家发现对老百姓重 要性的欣赏只是情感上的,要超越这点极为困难。尽管历史记载充 满了他们的身影,然而对于当时人而言,这些耕作帝国土地、养活了 帝国统治者的“黎庶”只是一个抽象的刻板形象。他们无闻无名,只 能由统治者来定义,直到近代,他们才获得自我的政治实在,开始学 会为自己说话。 在20世纪的革命以前,中国农民被描绘成两种不同甚至矛盾的 形象。第一种是将农民看做勤劳的自耕农。儒家的重农主义者喜欢 将他们视为农业社会的中流砥柱。由于农业被奉为“本业”,因此 农民理论上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超过工”“商”,仅低于管理帝国 的“士”。勒俭是理想化的农民形象,他们艰辛劳作,乐意交税,来回 〔2)引自《纽约时报》,1971年11月6日。 〔3)本书中,“儒家”指的是流行于唐朝以后的政治与道德正统观念
008中华帝制的衰落 报统治者家长式的关心与爱护,这样的关爱是统治者理应慷慨给 于的。 然而,农民也被视为是叛逆的。第二个同样令人熟悉的儒家式 描述:这些“黎庶”是一群负重而沉默寡言的牲畜,很容易变为“红巾 军”或狂热异端,间歇性地攻击主人。每当时局变坏、饥荒肆虑,农民 军使在绝望与愤怒当中壮大,他们攻城略地、驱逐官吏。中国政治理 论家们认为这些大众运动极具重要性,他们的反抗代表了上天对现 任帝王统治的否决。虽然很少有叛乱领袖掌权,但是他们领导的运 动却预示了一个新朝代的来临。 这两种并存而又完全不同的角色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并不矛 盾。“农民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今天仍然如此。他们扎 根在土地上,受季节支配,常常一生都在从事繁重的日常劳作。当政 治腐败、经济匮乏发生时,他们便从这一角色走出来,稍后就坚定地 依附于叛军中激进的佛教先知或野心勃勃的匪首。不难看到,梁启 超一1898年的改革者,将清朝几个世纪的统治看做一个漫长而血 腥的农民暴乱史。仅19世纪,中国官方资料就记载了无数暴乱,留下 一幅社会根基不稳、混乱持久的景象。这只是其中的一面,却被晚清 异常紧张的阶层关系所扭曲。1800年,帝国遭遇经济困顿,它逐渐将 中国农民几个世纪的非暴力积怨汇聚起来。 农业与土地保有权 理解农民两面性的另一方法是考察农业制度和土地保有权。中 国历史从一开始,农业制度和土地保有权就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北 方和南方。在北方,农业发源于黄河流域。公元700年前,那里的定居 耕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一早期中华文明的心脏区域相对比较干 〔4)或者将之放入天命理论的历史语境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