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部落制度/073 努尔哈赤的兴起/074 皇太极的统治/077 多尔衮与攻占北京/079 第六章清初与盛世 满汉平衡/085 顺治的统治/086 鳌拜辅政/087 康熙帝/088 皇位继承危机/093 雍正的统治/095 全盛期:乾隆帝/099 和绅的权势/101 白莲教叛乱/103 人口压力与绅土在地方防御中的作用104 第七章西方国家的人侵 中国人的世界秩序109 葡萄牙人的海上力量110 获取澳门/112 日本的转口贸易113 澳门经济的衰度落114 荷兰人的挑战114 英国东印度公司116
0041中华帝制的囊落 多埠贸易/117 广州贸易制度118 洪任辉事件119 广东的限制/120 茶叶/121 鸦片123 合法化与厉行/126 第八章侵略与叛乱 林则徐禁烟的努力/129 鸦片战争133 不平等条约135 清朝的外交政策136 鸦片战争的社会影响138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叛乱的思想根源139 拜上帝会的发展143 太平天国运动的三个模式145 太平军北上/146 占领南京/148 四面楚歌的清王朝151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一1860)152 第九章复兴的幻象与自强运动 团练/159 地方军事化与绅士经理人161
录1005 地方军队的形成/164 战胜太平军/167 捻乱/168 李鸿章与淮军/169 上海与关税/170 保持北京政治力量的平衡173 自强运动/175 外交关系/176 天津惨案与李鸿章的重要性/179 皇太后的妥协政治/180 中法之战(1883一1885)/182 中日甲午战争(1894一1895)/184 自强运动的失败/185 第十章维新与回应 建立学会/191 康有为的哲学/194 争夺势力范围/198 内部变革的需要/199 光绪帝与慈禧的政治斗争/202 百日维新/203 保守派的回应/203 光绪攻击官僚/204 慈禧的政变/205 义和团运动/207
006|中华制的衰 第十一章天命已尽 1911年革命中的民族主义话语/215 民族主义史学的矛盾/217 军事现代化及其结果/218 财政困难/221 新式教育体制/222 绅商联合/223 立宪运动/224 修筑铁路/226 革命宣传与活动/227 孙中山/230 秘密社会/232 立宪运动的失败/234 保路运动/234 新军不满与武昌起义/235 “二次革命”/238 寻找新的“天命者”/239 参考读本/243
引言 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学家常常将欧洲后文艺复兴时代的剧 变,与儒家文明的冰川蠕变相比较。西方的全球扩张,新远景的发 现,扭曲我们对抵制欧洲征服的古老世界的看法。最为顽强的古文 明就是中华帝国。这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引以为做,以至于它的继 承者似乎不能迅速适应欧洲的挑战。这一熟悉的历史观点便是:一 个如此辉煌、如此重要的文明唯恐整个大厦倒塌,而不敢动摇它的 根基。由于渐进改革不可能,狂暴的革命便不可避免。因此,中国传 统文化的恒久忍耐成为对其死亡的解释。 这样一个内部不能变革的中国,只能受外力革命的推动。如果 这一解释准确,那么人们一定会认为,不受干扰的中国将永远重复 着过去,僵化地抱住传统,一成不变。19世纪以前,中国没有任何内 部转型吗?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完全停滞的吗?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内部变革尤为敏感,因为他们的 现代历史分期始于鸦片战争。 “用外国侵略中国的战争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志, 我们不成了外因论者了么?我们的答复是否定的。.外 国资本侵入中国,影响中国内部发生变化,这就表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