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二章社会学的思想名家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早期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思想,包括社会学的长创立者孔德、斯宾塞,社会学三大理论传统的奠基人涂尔干、韦伯、马克思。其中重点介绍涂尔干、韦伯、马克思三人的社会学思想及其理论主张,以深化对社会学学科性质与特征的认识。学时分配:二学时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者一、奥古斯特·孔德(一)主要经历1.AugusteComte(1798-1857),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社会学之父,实证主义哲学创立者。(二)思想发展历程(三)主要思想1.实证主义的提出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静力学、动力学(1)社会整体观:将社会现象看作是一个整体:(2)智力发展三阶段规律(3)将思想发展的三阶段规律引申到对整个社会的解释。(4)社会类型划分:神学尚武社会与科学工业社会3.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比较方法;(4)历史方法二、斯宾塞(一)主要经历及其著述(二)主要思想1.科学观2.社会有机体论3.社会进化论第二节现代社会学三大传统的开创者一、社会学理论的三大传统(一)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也是现代社会学的真正奠基时期。(二)三大理论传统:1.由孔德、涂尔干开创的社会事实范式:2.韦伯理解社会学的社会定义范式11
社会学概论 11 第二章 社会学的思想名家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早期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思想,包括社会学的长创 立者孔德、斯宾塞,社会学三大理论传统的奠基人涂尔干、韦伯、马克思。其中重点介绍涂尔干、 韦伯、马克思三人的社会学思想及其理论主张,以深化对社会学学科性质与特征的认识。 学时分配:二学时 第一节 社会学的创立者 一、奥古斯特·孔德 (一)主要经历 1.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社会学之父,实证主义哲学创立者。 (二)思想发展历程 (三)主要思想 1.实证主义的提出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静力学、动力学 (1)社会整体观:将社会现象看作是一个整体; (2)智力发展三阶段规律 (3)将思想发展的三阶段规律引申到对整个社会的解释。 (4)社会类型划分:神学尚武社会与科学工业社会 3.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2)实验法; (3)比较方法; (4)历史方法 二、斯宾塞 (一)主要经历及其著述 (二)主要思想 1.科学观 2.社会有机体论 3.社会进化论 第二节 现代社会学三大传统的开创者 一、社会学理论的三大传统 (一)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也是现代社会学的真正奠基时期。 (二)三大理论传统: 1.由孔德、涂尔干开创的社会事实范式; 2.韦伯理解社会学的社会定义范式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3.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传统二、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埃米尔·涂尔干(一)生平与著作EmileDurkheim(1858-1917)被称为是现代社会学之父。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1912)。(二)社会学思想1.《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社会学的对象:社会事实(2)特点:强制性;集体性:外在性;普遍性(3)典型的社会事实:社会舆论、群体心理、传统、法律规范、集体良知,等等(4)社会事实必须依照其他社会事实来进行解释。反对心理还原论。2.《社会分工论》社会整合(socialintegration)(1)社会整合(2)社会整合类型①机械整合②有机整合(3)社会整合与社会变迁3、《自杀论》(1)定义自杀: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者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叫自杀。(2)类型:利他型自杀:利己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宿命型自杀:(3)自杀率与社会整合、社会规范性程度的关系一一社会失范论三、人文主义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一)学术生涯与成就主要代表作有《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主题是资本主义的理性化/合理化/脱魅化(disenchanting)过程。(二)主要社会学思想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行动(1)传统性行动(2)情感性行动(3)价值合理性行动(4)目的合理性行动2.理解社会学(1)理解社会学12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 3.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传统 二、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埃米尔·涂尔干 (一)生平与著作 Emile Durkheim (1858-1917)被称为是现代社会学之父。 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 生活的初级形式》(1912)。 (二)社会学思想 1.《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1)社会学的对象:社会事实 (2)特点:强制性;集体性;外在性;普遍性 (3)典型的社会事实:社会舆论、群体心理、传统、法律规范、集体良知,等等 (4)社会事实必须依照其他社会事实来进行解释。反对心理还原论。 2.《社会分工论》 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 (1)社会整合 (2)社会整合类型 ①机械整合 ②有机整合 (3)社会整合与社会变迁 3、《自杀论》 (1)定义 自杀: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者消极的行动,直接 或间接引起的死亡叫自杀。 (2)类型: 利他型自杀: 利己型自杀: 失范型自杀: 宿命型自杀: (3)自杀率与社会整合、社会规范性程度的关系——社会失范论 三、人文主义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 (一)学术生涯与成就 主要代表作有《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社会科学方法 论》。学术主题是资本主义的理性化/合理化/脱魅化(disenchanting)过程。 (二)主要社会学思想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行动 (1)传统性行动 (2)情感性行动 (3)价值合理性行动 (4)目的合理性行动 2.理解社会学 (1)理解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3.理想类型4.政治(支配)社会学(1)传统型权威:来源于传统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如禅让制、费孝通提到长老统治。(2)个人魅力型(charisma)权威:来源于神授的非凡能力、感人光彩,如阿拉法特。(3)法理型权威:来源于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的法律的制定、执行,如美国总统制。5.宗教社会学(1)宗教类型:(2)作为文化论者的韦伯:宗教社会学(3)研究案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课堂讨论:逆命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发生在中国?四、社会批判论的代表:卡尔·马克思(一)生平经历与思想(二)作为经济论者的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发展阶段论思考与讨论:回到古典还是忘记历史,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对待理论传统?复习与思考题1.比较涂尔干与韦伯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论述,并阐述其中的方法论原则。2.简述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拓展阅读书目1.刘易斯·科塞:《社会学的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吴飞:《理解自杀札记》,《读书》2005年第7、8、9三期3.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4.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6.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示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3
社会学概论 13 (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3.理想类型 4.政治(支配)社会学 (1)传统型权威:来源于传统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如禅让制、费孝通提到长老统治。 (2)个人魅力型(charisma)权威:来源于神授的非凡能力、感人光彩,如阿拉法特。 (3)法理型权威:来源于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的法律的制定、执行,如美国总统制。 5.宗教社会学 (1)宗教类型: (2)作为文化论者的韦伯:宗教社会学 (3)研究案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课堂讨论: 逆命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发生在中国? 四、社会批判论的代表:卡尔·马克思 (一)生平经历与思想 (二)作为经济论者的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发展阶段论 思考与讨论:回到古典还是忘记历史,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对待理论传统? 复习与思考题 1.比较涂尔干与韦伯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论述,并阐述其中的方法论原则。 2.简述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拓展阅读书目 1.刘易斯·科塞:《社会学的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2.吴飞:《理解自杀札记》,《读书》2005 年第 7、8、9 三期 3.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 4.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5.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6.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示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三章社会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含义、社会的构成要素与社会类型,其中重点介绍社会的人口要素与社会类型。学时分配:二学时第一节社会的含义一、什么是社会?(一)社会一词的词源学考察1.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社”、“会”2.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社会”(1)在中国的古籍中,“社会”一词连用始于《旧唐书·玄宗上》(本记第八)。(2)后来两字连用意指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的形式。3.西方意义的社会(1)在西方,英语society和法语sociéte均源出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2)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先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汉字“社会”。(3)近代中国学者章太炎在翻译日本社会学家岸本龙威太著作时,首次使用社会学一词,后来的中国学者袭用此词。4.现代汉语中的社会(二)社会学中“社会”的含义1.本课程的定义(功能主义的视角):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人们,为了满足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纽带和规则联结起来的生产和生活共同体。2.进一步的理解(1)社会是一种生产和生活共同体。(2)唯名论(atomic)和唯实论两种观点。二、社会的构成要素一一人口(一)人口含义与人口普查1.人口:一定地域范围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总称。2.人口普查(二)人口构成一—静态结构描述1.含义:人口构成包括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地域构成2.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3.初生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1)2000年“五普”资料表明中国初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例是116.9:100。(2)解释:人口经济学、李银河的生育文化、心理学的从众行为4.中国人口素质问题:1930年代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三)人口过程一动态过程描述1.衡量人口过程的指标14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4 第三章 社 会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含义、社会的构成要素与社会类型,其中重点介绍 社会的人口要素与社会类型。 学时分配:二学时 第一节 社会的含义 一、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一词的词源学考察 1.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社”、“会” 2.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社会” (1)在中国的古籍中,“社会”一词连用始于《旧唐书·玄宗上》(本记第八)。 (2)后来两字连用意指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 动的形式。 3.西方意义的社会 (1)在西方,英语 society 和法语 société均源出于拉丁语 socius 一词,意为伙伴。 (2)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先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汉字“社会”。 (3)近代中国学者章太炎在翻译日本社会学家岸本龙威太著作时,首次使用社会学一词,后 来的中国学者袭用此词。 4.现代汉语中的社会 (二)社会学中“社会”的含义 1.本课程的定义(功能主义的视角):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人们,为了满足特定的需 要、通过一定的纽带和规则联结起来的生产和生活共同体。 2.进一步的理解 (1)社会是一种生产和生活共同体。 (2)唯名论(atomic)和唯实论两种观点。 二、社会的构成要素——人口 (一)人口含义与人口普查 1.人口:一定地域范围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总称。 2.人口普查 (二)人口构成——静态结构描述 1.含义:人口构成包括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地域构成 2.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3.初生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1)2000 年“五普”资料表明中国初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例是 116.9:100。 (2)解释:人口经济学、李银河的生育文化、心理学的从众行为 4.中国人口素质问题:1930 年代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 (三)人口过程——动态过程描述 1.衡量人口过程的指标
社会学概论(1)粗出生率(2)某一年龄组的出生率(3)总和生育率(4)粗死亡率(5)某一年龄组的死亡率(6)粗婴儿死亡率(7)预期寿命(8)生命跨度2.人口过程研究3.马尔萨斯与《人口原理》(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马尔萨斯(1766一1834)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乐观主义下,人们称他为时刻准备室息人类希望的凶狠恶魔。(2)《人口原理》(1798)的思想:①人口增长与粮食增长的平衡:人口呈几何级增长,粮食呈代数级。当人口增长超过粮食供给时会发生饥荒、瘟疫、战争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这样调节二者的平衡。②人口增长的积极阻碍与预防阻碍:战争、瘟疫等提高死亡率的方法是积极控制,而晚婚、节育等降低人口出生率的方法是预防性控制。课堂讨论:如何评价马尔萨斯的思想?中国人口学家许仕廉从前提预设看马尔萨斯思想的局限性。4.马寅初与《新人口论》(1)马寅初(1882—1982)(2)《新人口论》(1957年)的观点从资金积累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出发,在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同时,提出我国人口增殖太快,资金积累不足。必须加速积累,通过节制生育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1958年开始批判其人口思想。5.人口过程的规律第二节社会类型一、摩尔根《古代社会》(一)蒙味社会(二)野蛮社会(三)文明社会评价:社会进化论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不是一种价值中立立场。二、伦斯基(GerhardLenski)(一)狩猎与采集社会(二)园艺与游牧社会(三)农业社会(四)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15
社会学概论 15 (1)粗出生率 (2)某一年龄组的出生率 (3)总和生育率 (4)粗死亡率 (5)某一年龄组的死亡率 (6)粗婴儿死亡率 (7)预期寿命 (8)生命跨度 2.人口过程研究 3.马尔萨斯与《人口原理》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1766—1834)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乐观主义下,人们称他为时刻准备窒息人类希 望的凶狠恶魔。 (2)《人口原理》(1798)的思想: ①人口增长与粮食增长的平衡:人口呈几何级增长,粮食呈代数级。当人口增长超过粮食供给 时会发生饥荒、瘟疫、战争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这样调节二者的平衡。 ②人口增长的积极阻碍与预防阻碍:战争、瘟疫等提高死亡率的方法是积极控制,而晚婚、节 育等降低人口出生率的方法是预防性控制。 课堂讨论:如何评价马尔萨斯的思想? 中国人口学家许仕廉从前提预设看马尔萨斯思想的局限性。 4.马寅初与《新人口论》 (1)马寅初(1882—1982) (2)《新人口论》(1957 年)的观点 从资金积累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出发,在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同时,提出我国人口增殖太快,资 金积累不足。必须加速积累,通过节制生育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1958 年开始批判其人口思想。 5.人口过程的规律 第二节 社会类型 一、摩尔根《古代社会》 (一)蒙昧社会 (二)野蛮社会 (三)文明社会 评价:社会进化论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不是一种价值中立立场。 二、伦斯基(Gerhard Lenski) (一)狩猎与采集社会 (二)园艺与游牧社会 (三)农业社会 (四)工业社会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