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微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葛博量至 :行學整誡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陆勤数、周崇云 职称/学位: 教授/学士 开课时间:二OO七至二OO八学年第二学期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陆勤毅、周崇云 职称/学位: 教授/学士 开课时间:二○○七 至二○○八 学年第 二 学期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ZH42044 课程 编号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型 历史系考古学专业 考核 学分 方式 ■考试口考查口其他方式: 课程口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口专业选修课 类别 口人文与科技素质教有课 口其他课程」 学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本校教师 教师 陆勤毅、周樂云 职称教授、副教授教师来源 口外聘教师 使用 ■统编教材口自编教材或讲义 故材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年9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参考 用书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走向二十 世纪的中国考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中国考古学 走近历史真 注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教学 单位 历史系考古学专业 课程 学分 3 考核 方式 ■ 考试 □ 考查 □ 其他方式: 课程 类别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选修课 □ 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 其他课程 学时 数 总学时: 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陆勤毅、周崇云 职称 教授、副教授 教师来源 ■ 本校教师 □ 外聘教师 使用 教材 ■ 统编教材 □ 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教学 参考 用书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 9 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 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 实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第一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一周 课时数 3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2.考古学的定义 3 考古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 章节4.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和作用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1.考古学文化 )老古地层学 考古年代学 教学了解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和作用。 目标对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深刻认识。 求 散学 重点 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文化: 教学 考古地层学和考古年代学 难点 主要 教半 ■课堂讲授 口小组活动 口实验演示 口难点答疑 ■提问 方式 口作业讲评 口实践教学 口考试测验 口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文字教材 ■电子教案 口录像材料 口录音材料 口直播课堂 口CAI课件 口IP课件 口其他资源: 作业 或环 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 习 书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 一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一周 课时数 3 教学 章节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什么是考古学 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2.考古学的定义 3.考古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 4.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和作用 第二节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1.考古学文化 2.考古地层学 3.考古年代学 教学 目标 和要 求 了解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和作用。 对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深刻认识。 教学 重点 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文化; 教学 难点 考古地层学和考古年代学 主要 教学 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资源 ■ 文字教材 ■ 电子教案 □ 录像材料 □ 录音材料 □ 直播课堂 □ CAI 课件 □ IP 课件 □ 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 习 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 板 书 设 计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一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半生活 动安排 复习旧课:介绍近些年重大的考古发现。 提问:简 导入新课:中国考古学通论概论。 单介绍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你所知 “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道的近 中国汉文中的“考古学”一词,是从欧洲文字翻译来的,最初来 几年的 源于希腊文,但它各个时代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已有“古学”的名称,这里的“古学”专指 重大考 古文经学,实际上也包括古文字学。到北宋中叶,专门研究古代青铜 古发现 器和石刻的“金石学”诞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先驱。 二、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通过对实物资料的调查、发掘和研究来探讨人类社会历 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考古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 实物资料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大体上可分为遗物和遗迹两大类。 遗物和遗迹又统称为文化遗存。虽然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遗存, 但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其研究范围并不限于物质文化,而是通 过各种物质遗存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生产规模、 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还包括美术观念、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领域内 的各种精神文化。 四、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和作用 1、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 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宋元明时期考古。 2、老古学研究的作用 考古学通过调查 一发据 —整理资料一一综合研究几个环节能 够独立地研究历史。 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期的研究,完全依 赖考古资料。即使对于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有 很重要的作用。考古资料即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能纠正文献资 料中的错误。另外,中国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少 记载,要复原其古代史必须依靠考古资料。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考古学文化 1、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
第 一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安排 (一般包 括 复习旧 课、导入新 课、讲授讨 论、巩固练 习、布置作 业等环节) 复习旧课:介绍近些年重大的考古发现。 导入新课:中国考古学通论概论。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中国汉文中的“考古学”一词,是从欧洲文字翻译来的,最初来 源于希腊文,但它各个时代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已有“古学”的名称,这里的“古学”专指 古文经学,实际上也包括古文字学。到北宋中叶,专门研究古代青铜 器和石刻的“金石学”诞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先驱。 二、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通过对实物资料的调查、发掘和研究来探讨人类社会历 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考古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 实物资料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大体上可分为遗物和遗迹两大类。 遗物和遗迹又统称为文化遗存。虽然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遗存, 但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其研究范围并不限于物质文化,而是通 过各种物质遗存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生产规模、 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还包括美术观念、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领域内 的各种精神文化。 四、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和作用 1、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 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宋元明时期考古。 2、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考古学通过调查——发掘——整理资料——综合研究几个环节能 够独立地研究历史。 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期的研究,完全依 赖考古资料。即使对于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有 很重要的作用。考古资料即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能纠正文献资 料中的错误。另外, 中国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少 记载,要复原其古代史必须依靠考古资料。 第二节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考古学文化 1、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 提问:简 单介绍 你所知 道的近 几年的 重大考 古发现
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应该是属于有着共 同传统的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与民族的形成有关。 2、老古学文化的合名 应用得最为普遍的是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 古学名称的作法:也有对发现地点的名称加前缀的:还有以某一遗址的 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的: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考古学 文化的名称,在20世纪60年代前也常被采用:还有以族别来命名的 3、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时代和分期:文化的分布范围 (包括中心地区及波及范围)文化面貌及其特征: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演 化: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而要 充分了解一种文化的内容,至少应该对该文化的二、三处典型遗址进行 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整个文化的内涵。 二、考古地层学 “地层”这一名称是从地质学借用的。在人类居住的地点,通常都 会通过人类的各种活动,在原来天然形成的“生土”上堆积起一层“熟 土”,其中往往夹杂人类无意或有意遗弃的各种器物及其残余,故称“文 化层”。如果后一代的人类居住在同一地点,又会在已有的“文化层” 上堆积另一“文化层”。由于长期延续,文化层越堆越厚,层次越来越 多。如果没有经过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比下层的年代为晚。这样,文 化层的堆积便构成了这一居住址的编年历史。 地层学规律及其应用 (1)地层叠压规律。我们挖掘的地层的次序只能由上到下,则依 次出现的地层的时序是由晚到早。 (2)地层打破规律凡被打破的地层(遗迹)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地 层,反之亦然。 (3)地层约束规律即地层包含物的时代属性受地层约束的规律。 某个时代的地层只能是某个时代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遭遇或晚于这个时 代的人类都不参加该地层的形成。因此,该地层的包含物只能属于那个 年代,这是地层的时代约束地层包含物的时代的基本的一面。另一方面, 根据打破规律,较晚地层中可以包含较早地层中的包含物。人类加工制 造的遗迹如城市、房屋的基础居住面水井以及道路等遗迹里面,也只能 包含前代及当代的人们制造加工过的物品。 三、考古年代学 考古学研究中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求证或检测古代遗迹和遗物年 代的科学。考古学中的年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指不同的考 古学文化和遗存在时间上相对早晚关系,但具体早(或晚)多少年并不 清楚,如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后者则以确切的纪年给出时间顺序 如某某文化距今多少年。确定考古发现物的年代,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 环节
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应该是属于有着共 同传统的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与民族的形成有关。 2、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应用得最为普遍的是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 古学名称的作法;也有对发现地点的名称加前缀的;还有以某一遗址的 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的;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考古学 文化的名称,在 20 世纪 60 年代前也常被采用;还有以族别来命名的。 3、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时代和分期;文化的分布范围 (包括中心地区及波及范围)文化面貌及其特征;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演 化;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而要 充分了解一种文化的内容,至少应该对该文化的二、三处典型遗址进行 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整个文化的内涵。 二、考古地层学 “地层”这一名称是从地质学借用的。在人类居住的地点,通常都 会通过人类的各种活动,在原来天然形成的“生土”上堆积起一层“熟 土”,其中往往夹杂人类无意或有意遗弃的各种器物及其残余,故称“文 化层”。如果后一代的人类居住在同一地点,又会在已有的“文化层” 上堆积另一“文化层”。由于长期延续,文化层越堆越厚,层次越来越 多。如果没有经过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比下层的年代为晚。这样,文 化层的堆积便构成了这一居住址的编年历史。 地层学规律及其应用 (1)地层叠压规律。我们挖掘的地层的次序只能由上到下,则依 次出现的地层的时序是由晚到早。 (2)地层打破规律 凡被打破的地层(遗迹)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地 层,反之亦然。 (3)地层约束规律 即地层包含物的时代属性受地层约束的规律。 某个时代的地层只能是某个时代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遭遇或晚于这个时 代的人类都不参加该地层的形成。因此,该地层的包含物只能属于那个 年代,这是地层的时代约束地层包含物的时代的基本的一面。另一方面, 根据打破规律,较晚地层中可以包含较早地层中的包含物。人类加工制 造的遗迹如城市、房屋的基础居住面水井以及道路等遗迹里面,也只能 包含前代及当代的人们制造加工过的物品。 三、考古年代学 考古学研究中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求证或检测古代遗迹和遗物年 代的科学。考古学中的年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指不同的考 古学文化和遗存在时间上相对早晚关系,但具体早(或晚)多少年并不 清楚,如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后者则以确切的纪年给出时间顺序, 如某某文化距今多少年。确定考古发现物的年代,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 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