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代数》教案第2章同态与同构(3)推移律(传递性):Va,b,cEA,当ab且b~c时,必有a~c当a~b时,习惯称a与b等价2.分类(约10分钟)定义若把一个集合A分成若干个叫做类的子集,使得A的每一个元属于而且只属于一个类,那么这些类的全体叫做集合A的一个分类【设计意图】由特例全体整数被3除,按余数分成三个子集,每个子集是一例引入,便于学生个类,三个子集的集合是一个分类理解一般情况全体整数被整数n除,按余数分成n个子集,每个子集是一个类,n个子集的集合是一个分类课堂-投稿定理1集合A的每个分类都决定了A的元间的一个等价关定理证明系.【师】引导学生分析定理证明设Q=(A.CAiE是A的一个分类,用Q我们可【生】雨课堂平台以规定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α~bα与b在同一类里,显然投稿证明过程.学生间互相点评证~是A的一个关系,须证~是等价关系明过程.【设计意图】检测(1)反身性:VaEA,则ieI使aA,故a与a同在A中学生对等价关系.a-a概念的掌握情况。(2)对称性:Va,beA,若a~b,则有,,使a与b同在A中,当然b与α同在A中.b~a(3)传递性:Va,b,ceA,若a~b,b~c,故存在ije,使a与b同在A中,b与c同在A,中=beAnA,由分类的特性知A=A=a与c同在A中..a~c定理2集合A的一个等价关系~决定A的一个分类证明:VaeA,令[a]=xAx~a,如此确定的这些子集具有:(1)[a]の:由a~a=ae[a];(2)[a]n[b]=,-5-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抽象代数》 教案 第 2 章 同态与同构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 5 - (3)推移律(传递性):a,b,c A ,当 a b 且b c 时, 必有 a c . 当 a b 时,习惯称 a 与b 等价. 2. 分类(约 10 分钟) 定义 若把一个集合 A分成若干个叫做类的子集,使得 A的 每一个元属于而且只属于一个类,那么这些类的全体叫做集合 A 的一个分类. 例 全体整数被 3 除,按余数分成三个子集,每个子集是一 个类,三个子集的集合是一个分类. 全体整数被整数 n 除,按余数分成 n 个子集,每个子集是一 个类, n 个子集的集合是一个分类. 定理 1 集合 A 的每个分类都决定了 A 的元间的一个等价关 系. 证明 设 {A Ai I} i 是 A 的一个分类,用 我们可 以规定 A 上的一个二元关系:a b a 与b 在同一类里,显然 是 A 的一个关系,须证 是等价关系. (1)反身性:a A ,则i I 使 i a A ,故 a 与 a 同在 Ai 中. a a . (2)对称性:a,b A,若a b ,则有i I ,使 a 与b 同 在 Ai 中,当然b 与 a 同在 Ai 中. b a . (3)传递性: a,b,c A ,若 a b ,b c ,故存在i, j I ,使 a 与b 同在 Ai 中, b 与 c 同在 Aj 中 i j b A A ,由分类的特性知 Ai Aj a 与c 同在 Ai 中. a c . 定理 2 集合 A 的一个等价关系 决定 A 的一个分类. 证明:a A ,令[a] x A x a,如此确定的这些子 集具有:(1)[a] :由a a a[a];(2)[a][b] , 【设计意图】由特 例引入,便于学生 理解一般情况. 雨课堂-投稿 定理证明 【师】引导学生分 析定理. 【生】雨课堂平台 投稿证明过程.学 生间互相点评证 明过程. 【设计意图】检测 学生对等价关系 概念的掌握情况
《抽象代数》教案第2章同态与同构当a与b不等价时:若xe[a]n[b]=x~a,x~b,由~的对称性和传递性知a~b,推出矛盾,所以[a]n[b]=の;(3)A=U[a]: : Vae A=ae[a]U[a]Vae.aEA:Q={[a]VaEA)是A的一个分类注意:生生互动(1) a ~b [a]=[b].【师】引导学生分“=""a~b=ae[6]析关系和分类的关系.Vxe[a]=x~a,由~的“传递性”x~b【生】学生讨论... xe [6] .[a]c[b]【设计意图】关系和分类问题是本又:b~a=be[a]=[b]c[a]节的难点问题,给.. [a] = [6].学生时间相互讨论问题,通过讨论“” ae[a]=[b]=ae[b]深入理解,突破难点.a~b.(2) 若[a]n[b] ± = [a] =[6]因为设xe[a]n[b]=xe[a],即x~a.又xe[b],即x~b,由传递性推出a~b.再由(1)知[a]=[b]定义假定我们有一个集合的分类,那么一个类里的任何一个元叫做这个类的一个代表,刚好由每一类的一个代表组成的集合叫做一个全体代表团注:由于Vbe[a],那么b~a,这表明对等价类[a]来说,[a]中任何元素b均可作为[a]的代表,即等价类与其代表元素的选取无关3.同余关系(约5分钟)一种重要的等价关系一一同余关系定义任取0<neZ,可以在Z中确定一种等价关系R: Va,be Z,aRb - nla-b则称R为模n的同余关系,并将aRb记为a=b(n)(a同余b模n)由同余关系确定的分类中的等价关系为模n的剩余类.而由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6-
《抽象代数》 教案 第 2 章 同态与同构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 6 - 当 a 与b 不等价时:若 x[a][b] x a ,x b ,由 的对 称性和传递性知 a b ,推出矛盾,所以[a][b] ;(3) a A A a [ ]: a A a A a a a [ ] [ ]. {[a] a A}是 A的一个分类. 注意: (1)a b [a] [b]. “ ”a b a b. xa x a ,由 的“传递性” x b . xb[a] [b] 又b a b[a] [b] [a] [a] [b]. “” a [a] [b] a [b] a b . (2)若[a][b] [a] [b]. 因为设 x[a][b] x[a] ,即 x a . 又 x[b],即 x b . 由传递性推出 a b . 再由(1)知[a] [b]. 定义 假定我们有一个集合的分类,那么一个类里的任何一 个元叫做这个类的一个代表. 刚好由每一类的一个代表组成的集 合叫做一个全体代表团. 注:由于b [a],那么b a ,这表明对等价类[a]来说, [a]中任何元素b 均可作为[a]的代表,即等价类与其代表元素的 选取无关. 3. 同余关系(约 5 分钟) 一种重要的等价关系——同余关系 定义 任取0 n Z ,可以在 Z 中确定一种等价关系 R : a,b Z, aRb n a b 则称 R 为模 n 的同余关系,并将 aRb 记为 a b(n) ( a 同余b 模 n ). 由同余关系确定的分类中的等价关系为模 n 的剩余类.而由 生生互动 【师】引导学生分 析关系和分类的 关系. 【生】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关系 和分类问题是本 节的难点问题,给 学生时间相互讨 论问题,通过讨论 深入理解,突破难 点
《抽象代数》教案第2章同态与同构同余关系引导出来的商集Z/习惯上记为Z,模n的同余关系为:Z, = ([0],[1],[2], . [n - 1]其中[0]={..,-2n,-n,0,n,2n,...][]={,-2n+1,-n+1,1,n+1,2n+1,..-]...............[n-1]=(..-n-1, -1,n-1,2n-1,...4.巩固练习(约5分钟)请用数学语言描述将数学院2022级学生间的同寝关系,并确定这一关系是否为等价关系2.1-1集合小结【生】总结知识和1.知识小结:思想方法。(弹幕形式)【师】由抽象代数集合发展历史引申思政教育,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集合相关基本概集合运算心新投复习集合、元素、表集合与元素关系差、对称差、卡课堂交、并、补、小方法集合与集合关系氏积小结2.思想方法总结: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3.理解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2.1-2关系小结1.知识小结掌握模n的同余关系、模n的剩余类:理解二者间关系2.思想方法总结: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7 -
《抽象代数》 教案 第 2 章 同态与同构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 7 - 同余关系引导出来的商集 R Z 习惯上记为 Zn . 模 n 的同余关系为: Zn [0],[1],[2],[n 1], 其中 [0] { , 2 , ,0, ,2 , } [1] { , 2 1, 1,1, 1, 2 1, } [ 1] { 1, 1, 1,2 1, }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4. 巩固练习(约 5 分钟) 请用数学语言描述将数学院 2022 级学生间的同寝关系,并 确定这一关系是否为等价关系. 课堂 小结 2.1-1 集合小结 1. 知识小结: 2. 思想方法总结: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 理解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2.1-2 关系小结 1. 知识小结: 掌握模 n 的同余关系、模 n 的剩余类;理解二者间关系. 2. 思想方法总结: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生】总结知识和 思想方法。(弹幕 形式) 【师】由抽象代数 发展历史引申思 政教育,鼓励学生 勇于探索创新
《抽象代数》教案第2章同态与同构2.1-1集合与关系1.集合定义2.集合运算卡氏积差对称差课堂板书2.1-2集合与关系1.关系2.同余关系等价关系等价关系和分类的关系【线上测试】课后在雨课堂发布,具体内容见本节附件1.1-2【线下作业】课后P11-4,5作业【思考讨论】1. A=(0,[O),B=O, 则A-B=?2.举例说明分类,等价关系及二者的关系【目标完成情况】本节课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基本完成,学生对集合概念及运算掌握较好,以实例引出分类和关系的概念,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较好:学生能理解等价关系的概念,将近一半的学生可以完成定理证明,但证明过程严谨性不足:抽象代数的发展历史引课后申思想教育,引起学生共鸣,效果较好反思【教学设计分析】讲述抽象代数发展的视频信息量有些大,学生短时间消化有些困难【教学优化措施】预习内容增加查阅抽象代数的故事,播放视频前找3-4个学生讲述故事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8-
《抽象代数》 教案 第 2 章 同态与同构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 8 - 课堂 板书 2.1-1 集合与关系 1. 集合定义 2. 集合运算 差 对称差 卡氏积 2.1-2 集合与关系 1. 关系 等价关系 等价关系和分类的关系 2. 同余关系 课后 作业 【线上测试】 课后在雨课堂发布,具体内容见本节附件 1.1-2. 【线下作业】 P11-4,5 【思考讨论】 1. A , , B ,则 A B ? 2. 举例说明分类,等价关系及二者的关系. 课后 反思 【目标完成情况】 本节课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基本完成,学生对集合概念及运算掌握较好,以实 例引出分类和关系的概念,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较好;学生能理解等价关系的概念, 将近一半的学生可以完成定理证明,但证明过程严谨性不足;抽象代数的发展历史引 申思想教育,引起学生共鸣,效果较好. 【教学设计分析】 讲述抽象代数发展的视频信息量有些大,学生短时间消化有些困难. 【教学优化措施】 预习内容增加查阅抽象代数的故事,播放视频前找 3-4 个学生讲述故事
《抽象代数》教案第2章同态与同构2.2映射课时1学时授课题目教学内容映射的概念【知识目标】1.会叙述满射、单射、一一映射及变换的定义:2.会用定义判定满射、单射、一一映射:3.会用定义证明满射、单射、一一映射【能力目标】教学目标4.能够利用具体例子描述满射、单射、一一映射5.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素质目标】6.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7.数学是其他学科基础,增强学生专业自信【教学重点】满射、单射、一一映射及变换的定义与应用重点与难点【教学难点】用定义证明满射、单射、一一映射【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方法与手段【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雨课堂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内容】课前自主学习已学习的映射、函数的概念,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师生互动【师】回顾映射的我们在很多数学课程中学习过映射,最初接触是在什么时概念候,大家还记得吗?(约5分钟)【生】学生回答高中及数学分析中有很多同学认为是高中阶段,实际上大家在小学就接触过新课学习的函数和映整数集合中,加法运算,算式2+3=5和映射((2,3)=5有导入射的概念,【设计意图】为学什么关系呢?生介绍映射的具面部识别技术和3D打印技术都用到映射的知识体应用背景,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今天,我们一起深入研究映射心1.映射(约10分钟)定义设Φ是集合A到B的一个对应法则:对于任何一个新课讲解A×A,×...xA,的元(a,×a,×.xa,)a,EA),都能够得到一【设计意图】学生个唯一的D的元d,那么这个法则Φ叫做集合A×A×..×A到通过对已学的概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9-
《抽象代数》 教案 第 2 章 同态与同构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 9 - 授课题目 2.2 映射 课时 1 学时 教学内容 映射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会叙述满射、单射、一一映射及变换的定义; 2. 会用定义判定满射、单射、一一映射; 3. 会用定义证明满射、单射、一一映射. 【能力目标】 4. 能够利用具体例子描述满射、单射、一一映射; 5. 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 【素质目标】 6. 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7. 数学是其他学科基础,增强学生专业自信.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满射、单射、一一映射及变换的定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 用定义证明满射、单射、一一映射. 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板书、雨课堂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前自主学习 【学习内容】 已学习的映射、函数的概念.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新课 导入 我们在很多数学课程中学习过映射,最初接触是在什么时 候,大家还记得吗?(约 5 分钟) 有很多同学认为是高中阶段,实际上大家在小学就接触过. 整数集合中,加法运算,算式 2 3 5 和映射(2,3) 5 有 什么关系呢? 面部识别技术和 3D 打印技术都用到映射的知识. 今天,我们一起深入研究映射. 师生互动 【师】回顾映射的 概念. 【生】学生回答高 中及数学分析中 学习的函数和映 射的概念. 【设计意图】为学 生介绍映射的具 体应用背景,增强 学生的专业自信 心. 新课 讲解 1. 映射(约 10 分钟) 定义 设 是集合 A 到 B 的一个对应法则:对于任何一个 A1 A2 An 的元 1 2 ( )( ) n i i a a a a A ,都能够得到一 个唯一的 D 的元 d ,那么这个法则 叫做集合 A1 A2 An 到 【设计意图】学生 通过对已学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