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力 文化产品有认识、审美、教育等功能。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力,属于教育 功能的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 的关注。 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内涵。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类。当今,文化及其产品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 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因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 正在并将继续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撑。在这中间,文化产品对社会道 德形成的影响力,也会日益凸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文化产品是文化的物质或精神载体,文化产品熔铸和 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品格、历史、灵魂和生命力。文化包含着风俗习惯、社会心 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等多个层面,所以,它的产品对于社会和人们的影响也是或强 或弱、无孔不入的。早在《易经》里,我们的先民就知道这个道理:“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知道通过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以文 教化,就可以使天下达到相对文明的状态。文化产品具有“教化”的功能,也是势 所必至、理所当然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已经给出了可靠的证明 文化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它不是天然给定的,它体现着人的行为规范和价 值系统;文化产品具有群体性和变迁性,它呈现着民族和人类的思想精华,积淀着 厚重的历史元素。这些特点,决定了文化产品对其接受者的道德、思想、观念, 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作为自觉的文化形态,文化产品大多折射着社会的心理和意识,渗透着浓郁 的道德情怀。人们常说的情感、情绪、性格、动机、愿望、好恶,乃是人们对涉 及自身利益等问题的直接感受,一旦它诉诸作品,就会有相当的弥散性,就会对经 济基础、政治制度和道德理念产生影响。唯物史观的原理告诉我们:“要了解某 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 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的 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这就揭示了社会道德和心理的重要性。以文艺作 品为例,一本成功反映社会心理的小说,如鲁迅的《阿Q正传》,它对人们心灵的 震撼程度简直是不可限量的;一部出色地呈现社会积极变迁情绪的话剧,如老舍 的《龙须沟》,它对人们境界的提升和道德的牵引也非常具有力量 目前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这就预示着各种文 化产品,作为社会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它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 的作用,将会加倍地呈现。 文以载道”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因为文化与人的关系表明,文化 对人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教化”来完成的。那种流于道德说教、不顾审美享受和 娱乐需求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是脱离群众也是没有力量的。我们重视文化产 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力,不赞成那种认为谈此乃是“小题大做”、两者毫无关联
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中 2013-201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力 文化产品有认识、审美、教育等功能。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力,属于教育 功能的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 的关注。 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内涵。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类。当今,文化及其产品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 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因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 正在并将继续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撑。在这中间,文化产品对社会道 德形成的影响力,也会日益凸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文化产品是文化的物质或精神载体,文化产品熔铸和 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品格、历史、灵魂和生命力。文化包含着风俗习惯、社会心 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等多个层面,所以,它的产品对于社会和人们的影响也是或强 或弱、无孔不入的。早在《易经》里,我们的先民就知道这个道理:“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知道通过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以文 教化,就可以使天下达到相对文明的状态。文化产品具有“教化”的功能,也是势 所必至、理所当然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已经给出了可靠的证明。 文化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它不是天然给定的,它体现着人的行为规范和价 值系统;文化产品具有群体性和变迁性,它呈现着民族和人类的思想精华,积淀着 厚重的历史元素。这些特点,决定了文化产品对其接受者的道德、思想、观念, 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作为自觉的文化形态,文化产品大多折射着社会的心理和意识,渗透着浓郁 的道德情怀。人们常说的情感、情绪、性格、动机、愿望、好恶,乃是人们对涉 及自身利益等问题的直接感受,一旦它诉诸作品,就会有相当的弥散性,就会对经 济基础、政治制度和道德理念产生影响。唯物史观的原理告诉我们:“要了解某 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 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的 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这就揭示了社会道德和心理的重要性。以文艺作 品为例,一本成功反映社会心理的小说,如鲁迅的《阿 Q 正传》,它对人们心灵的 震撼程度简直是不可限量的;一部出色地呈现社会积极变迁情绪的话剧,如老舍 的《龙须沟》,它对人们境界的提升和道德的牵引也非常具有力量。 目前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这就预示着各种文 化产品,作为社会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它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 的作用,将会加倍地呈现。 “文以载道”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因为文化与人的关系表明,文化 对人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教化”来完成的。那种流于道德说教、不顾审美享受和 娱乐需求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是脱离群众也是没有力量的。我们重视文化产 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力,不赞成那种认为谈此乃是“小题大做”、两者毫无关联
的观点。当然,我们也不主张把文化产品的道德因素看得比其他因素都高得多 对于文化产品功能和价值,我们始终坚持真、善、美的统一论, 1.下列对“文化产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化产品自身的功能、社会道德的影响力均属于教育功能的范围,随着时代发 展,文化产品与社会道德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B.文化产品是文化的物质或精神载体,熔铸和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品格、历史 灵魂和生命力,对社会和人们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 C.文化产品具有“教化”的功能早在《易经》里就有记载,是势所必至、理所当 然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已经给出了可靠的证明 D.文化产品体现着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系统,具有群体性和变迁性,呈现着民族 和人类的思想精华,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元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撑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 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形成的影响力也会显露端倪。 B.人们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等问题的直接感受,如愿望、好恶等诉诸作品后,就具 有了弥散性,会对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等产生影响 C.唯物史观认为,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 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 D.在民族素质的竞争中,作为社会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各种文化产品 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加倍地呈现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内涵,可 以说,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类。 B.鲁迅的《阿Q正传》和老舍的《龙须沟》等成功的作品,对人们心灵的震撼、 境界的提升和道德的牵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C.“文以载道”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因为从文化与人的关系上清楚表 明了文化对人的塑造完全是通过“教化”来完成的。 D.作者主张重视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力,不赞成谈这个问题是“小题大 做”以及文化产品和社会道德两者毫无关联的观点。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谨饬 尝闻汉马援戒子有曰:“杜季良为人豪侠,父丧,致客数郡。吾爱之敬之,不愿 汝曹效之。”因举画虎为喻。唐柳玭戒子有曰“门第高,可畏不可恃,一或失检, 得罪重于他人。”呜呼,两公真格言哉! 余观吴中如王元美家,世列卿贰,盖鼎族也。延陵秦方伯耀、云间乔宪 长懋敬,俱号名阀。当乙未岁,吴人以关白未靖,不时传警,在位者皆谨备之 而元美季子士骕、耀弟秦灯、懋敬子相,俱自负贵介,又骕能文章,灯善谈,乔 善书翰,各有时名,彼此相往来,出入狭斜,酒中大叫,傍不目人。适遇海警, 尽攘臂起若将,曰:“我且制倭,我且侯,我且立无前功者。”其时奸人赵州平 窜身诸公子间,与纳交,引以自重。每佩剑游酒楼博场,皆与诸公子俱,一时无 不知有赵州平也者。乃泛泛投刺富人大家,曰:“吾曹欲首事靖岛寇,贷君家千 金为饷。”富人惧焉,或贷之百金、数十金乃去;不贷者,辄目摄曰:“尔为我
的观点。当然,我们也不主张把文化产品的道德因素看得比其他因素都高得多。 对于文化产品功能和价值,我们始终坚持真、善、美的统一论。 1.下列对“文化产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文化产品自身的功能、社会道德的影响力均属于教育功能的范围,随着时代发 展,文化产品与社会道德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B.文化产品是文化的物质或精神载体,熔铸和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品格、历史、 灵魂和生命力,对社会和人们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 C.文化产品具有“教化”的功能早在《易经》里就有记载,是势所必至、理所当 然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已经给出了可靠的证明。 D.文化产品体现着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系统,具有群体性和变迁性,呈现着民族 和人类的思想精华,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元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撑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 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形成的影响力也会显露端倪。 B.人们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等问题的直接感受,如愿望、好恶等诉诸作品后,就具 有了弥散性,会对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等产生影响。 C.唯物史观认为,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 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 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 D.在民族素质的竞争中,作为社会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各种文化产品 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加倍地呈现。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内涵,可 以说,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类。 B.鲁迅的《阿 Q 正传》和老舍的《龙须沟》等成功的作品,对人们心灵的震撼、 境界的提升和道德的牵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C.“文以载道”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 因为从文化与人的关系上清楚表 明了文化对人的塑造完全是通过“教化”来完成的。 D.作者主张重视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力,不赞成谈这个问题是“小题大 做”以及文化产品和社会道德两者毫无关联的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谨饬 尝闻汉马援戒子有曰:“杜季良为人豪侠,父丧,致客数郡。吾爱之敬之,不愿 汝曹效之。”因举画虎为喻。唐柳玭戒子有曰“门第高,可畏不可恃,一或失检, 得罪重于他人。”呜呼,两公真格言哉! 余观吴中如王元美家,世列卿贰,盖鼎族也。延陵秦方伯耀、云间乔宪 长懋敬,俱号名阀。当乙未岁,吴人以关白①未靖,不时传警,在位者皆谨备之, 而元美季子士骕、耀弟秦灯、懋敬子相,俱自负贵介,又骕能文章,灯善谈,乔 善书翰,各有时名,彼此相往来,出入狭斜,酒中大叫,傍不目人。适遇海警, 尽攘臂起若将,曰:“我且制倭,我且侯,我且立无前功者。”其时奸人赵州平 窜身诸公子间,与纳交,引以自重。每佩剑游酒楼博场,皆与诸公子俱,一时无 不知有赵州平也者。乃泛泛投刺富人大家,曰:“吾曹欲首事靖岛寇,贷君家千 金为饷。”富人惧焉,或贷之百金、数十金乃去;不贷者,辄目摄曰:“尔为我
守金,不久我且提兵剿汝家,汝金非我有,谁有耶?”盖意在得金,姑为大言骇 若辈。诸富人见其交诸公子,又常佩剑出入,以为必且帅其党鱼肉我,夺我金也, 轰言赵州平、王、秦、乔诸公子将为叛。事闻巡抚朱鉴塘,檄有司分擒之,闻于 朝,曰:“是将叛。”又曰:“是为妖言。”然鞫之皆无实。其后论赵州平、秦 灯死,士骕戍,乔配。已而江南人言其无实,以为冤,竟成疑狱,久系。士骕家 有厮养名胡忠者,善说平话,元美酒酣,辄命说解客颐。忠每说明皇、宋太祖、 我朝武宗,辄自称“朕”,称“寡人”,称人曰“卿等”,以为常,然直戏耳 士骕每携忠酒楼,胡作此等语,座客皆大笑,而闾阎乍闻者,辄亦曰:“彼且天 子自为?”以是并为骕罪,至收之,囹圄之。此其情固非真,目之叛、目之妖言 固过,然亦由十骕等自恃髙门大阀交游非类,以至于此。若能如马援所云无效季 良,如柳玭所称毋恃门第,恂恂自守,杜门谢客,图史自娱,宁至受意外之祸如 此哉?余固记之,以戒士大夫子弟轻交游媒祸如士骕辈者 【注】①关白:日本平安时代的官名,此处代指倭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或失检,得罪重于他人 检:约束。 B.吴人以关白未靖 靖:平定 C.其后论赵州平、秦灯死 论:判定。 D.至收之,囹圄之 囹圄:牢狱。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士大夫子弟“自负贵介”行事的一组是() ①出入狭斜,酒中大叫,傍不目人②我且侯,我且立无前功者 ③吾曹欲首事靖岛寇 ④赵州平、王、秦、乔诸 公子将为叛 ⑤士骕每携忠酒楼,胡作此等语 ⑥彼且天子自为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未年间,吴中地区时常遭到倭寇的侵扰,吴人以之为患。赵州平及诸公子以 平定倭寇需要粮饷为由,向当地的富人大家勒索钱财,少则数十金,多则百金 B.王士骕因交友不慎,受他人牵连,招致富人的不满,说他要谋反;平时又不约 束好自家的小厮,招来了百姓的非议,被有司定罪,投入监牢,后被发配边疆。 C.本文作者叙述了王、秦、乔等诸公子的意外之祸,目的是告诚那些随便结交朋 友的士大夫子弟,同时也希望名阀之家的家长能够约束好自己及其弟子的言行。 D.文中刻画了奸诈、贪婪及倚仗结交的鼎族弟子祸害一方的赵州平的形象,还从 侧面刻画了那些不善于约束自己的言行、不知谨慎行事的贵族弟子的形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江南人言其无实,以为冤,竟成疑狱,久系。(4分) (2)此其情固非真,目之叛、目之妖言固过,然亦由士骕等自恃高门大阀交游 非类,以至于此。(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点绛唇·光泽寺 明·王慎中 门掩青山,空庭竹影门长扫。一溪斜绕,水气香花草。 木石幽殊,禽鸟传昏晓。谁知道,白云锁了,恰有人寻到。 8.结合全词,请简要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5分)
守金,不久我且提兵剿汝家,汝金非我有,谁有耶?”盖意在得金,姑为大言骇 若辈。诸富人见其交诸公子,又常佩剑出入,以为必且帅其党鱼肉我,夺我金也, 轰言赵州平、王、秦、乔诸公子将为叛。事闻巡抚朱鉴塘,檄有司分擒之,闻于 朝,曰:“是将叛。”又曰:“是为妖言。”然鞫之皆无实。其后论赵州平、秦 灯死,士骕戍,乔配。已而江南人言其无实,以为冤,竟成疑狱,久系。士骕家 有厮养名胡忠者,善说平话,元美酒酣,辄命说解客颐。忠每说明皇、宋太祖、 我朝武宗,辄自称“朕”,称“寡人”,称人曰“卿等”,以为常,然直戏耳。 士骕每携忠酒楼,胡作此等语,座客皆大笑,而闾阎乍闻者,辄亦曰:“彼且天 子自为?”以是并为骕罪,至收之,囹圄之。此其情固非真,目之叛、目之妖言 固过,然亦由士骕等自恃高门大阀交游非类,以至于此。若能如马援所云无效季 良,如柳玭所称毋恃门第,恂恂自守,杜门谢客,图史自娱,宁至受意外之祸如 此哉?余固记之,以戒士大夫子弟轻交游媒祸如士骕辈者。 【注】①关白:日本平安时代的官名,此处代指倭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或失检,得罪重于他人 检:约束。 B. 吴人以关白未靖 靖:平定。 C. 其后论赵州平、秦灯死 论:判定。 D. 至收之,囹圄之 囹圄:牢狱。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士大夫子弟“自负贵介”行事的一组是( ) ①出入狭斜,酒中大叫,傍不目人 ②我且侯,我且立无前功者 ③吾曹欲首事靖岛寇 ④赵州平、王、秦、乔诸 公子将为叛 ⑤士骕每携忠酒楼,胡作此等语 ⑥彼且天子自为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未年间,吴中地区时常遭到倭寇的侵扰,吴人以之为患。赵州平及诸公子以 平定倭寇需要粮饷为由,向当地的富人大家勒索钱财,少则数十金,多则百金。 B.王士骕因交友不慎,受他人牵连,招致富人的不满,说他要谋反;平时又不约 束好自家的小厮,招来了百姓的非议,被有司定罪,投入监牢,后被发配边疆。 C.本文作者叙述了王、秦、乔等诸公子的意外之祸,目的是告诫那些随便结交朋 友的士大夫子弟,同时也希望名阀之家的家长能够约束好自己及其弟子的言行。 D.文中刻画了奸诈、贪婪及倚仗结交的鼎族弟子祸害一方的赵州平的形象,还从 侧面刻画了那些不善于约束自己的言行、不知谨慎行事的贵族弟子的形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已而江南人言其无实,以为冤,竟成疑狱,久系。(4 分) (2)此其情固非真,目之叛、目之妖言固过,然亦由士骕等自恃高门大阀交游 非类,以至于此。(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点绛唇·光泽寺 明•王慎中 门掩青山,空庭竹影门长扫。一溪斜绕,水气香花草。 木石幽殊,禽鸟传昏晓。谁知道,白云锁了,恰有人寻到。 8.结合全词,请简要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5 分)
9.这首词在写景抒情上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任选其中两个角度并结合具体词句 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定乎 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 (2)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 牧《阿房宫赋》)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 少 。(李煜 《虞美人》)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河湾没了 冯骥才 我家住在河湾街十九号,我家门前有个小小的河湾 它真美、真静、真迷人。它与平原上随处可见的河湾并无异处,不过一湾清亮亮 的水日日缓缓流动,倒映着天、云彩、飞鸟、风筝,以及两岸垂柳的影 它 总是淡淡的、默默的、静静的,只有在初春河上的冰片碎裂时,夏日水涨流急时, 或狂风掀起波浪拍打泥岸时,它才发出一些声响。 它离我家门口不过五六十步。它伴随过我的幼年、少年和青年,直到后来。我曾 经和小伙伴们在这爬满青草、开着野花的堤坡上玩耍,在河湾里洗澡,或蹲在河 边,眼瞧着一些顶着草笠的渔人,一抖手中的竹竿,把一条半尺多长闪光的银鱼 从水下甩到岸上来。 我见过一个画画的来到这儿,他一到这儿就仿佛被磁石吸住了似的,从此天天来。 先是在河对岸画,后来又到这边来。我对这个浅黑脸儿、不爱说话、衣服沾满颜 料的人产生了好感,大概是因为他对“我们的河湾”有了好感之故。 我说“我们的河湾”,这只是一种习惯,因为河湾街上的人家对外人都这样说, 好像这河湾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这些日夜守在它身旁的人。大人们严禁我们往河里 撒尿,因为他们天天要在这河湾里浣衣、洗菜、淘米和打水 再说那个画画的。我站在他身边,好奇地看着他把许多种颜色搅在一起后,涂在 块紧绷在木框子上的粗布上。他不理我,只是一忽儿抬起头看看河湾,一忽儿 又注目他的画,还不住地摇头叹息。看来,把我们的河湾搬到他的画布上并非 件容易的事。 我忍不住说:“你画得不好!” 他扭过半边浅黑色、瘦削的脸,目光依然盯着画布:“怎么不好?” 我一时说不出道理,却把自己的感受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我们这河湾是活的 都被你画死了!
9.这首词在写景抒情上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任选其中两个角度并结合具体词句 进行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定乎 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 (2)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 牧《阿房宫赋》)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 少。 , 。(李煜 《虞美人》)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河湾没了 冯骥才 我家住在河湾街十九号,我家门前有个小小的河湾。 它真美、真静、真迷人。它与平原上随处可见的河湾并无异处,不过一湾清亮亮 的水日日缓缓流动,倒映着天、云彩、飞鸟、风筝,以及两岸垂柳的影子……它 总是淡淡的、默默的、静静的,只有在初春河上的冰片碎裂时,夏日水涨流急时, 或狂风掀起波浪拍打泥岸时,它才发出一些声响。 它离我家门口不过五六十步。它伴随过我的幼年、少年和青年,直到后来。我曾 经和小伙伴们在这爬满青草、开着野花的堤坡上玩耍,在河湾里洗澡,或蹲在河 边,眼瞧着一些顶着草笠的渔人,一抖手中的竹竿,把一条半尺多长闪光的银鱼 从水下甩到岸上来。 我见过一个画画的来到这儿,他一到这儿就仿佛被磁石吸住了似的,从此天天来。 先是在河对岸画,后来又到这边来。我对这个浅黑脸儿、不爱说话、衣服沾满颜 料的人产生了好感,大概是因为他对“我们的河湾”有了好感之故。 我说“我们的河湾”,这只是一种习惯,因为河湾街上的人家对外人都这样说, 好像这河湾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这些日夜守在它身旁的人。大人们严禁我们往河里 撒尿,因为他们天天要在这河湾里浣衣、洗菜、淘米和打水。 再说那个画画的。我站在他身边,好奇地看着他把许多种颜色搅在一起后,涂在 一块紧绷在木框子上的粗布上。他不理我,只是一忽儿抬起头看看河湾,一忽儿 又注目他的画,还不住地摇头叹息。看来,把我们的河湾搬到他的画布上并非一 件容易的事。 我忍不住说:“你画得不好!” 他扭过半边浅黑色、瘦削的脸,目光依然盯着画布:“怎么不好?” 我一时说不出道理,却把自己的感受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我们这河湾是活的, 都被你画死了!
谁知我的话好似什么东西击中了他的要害。他瞠目瞅了我半天,那眼神于迷惘中 略带惊讶。他茫然地怔了一会儿,忽然用一把带木柄的三角形薄铁片,把画布上 的油色刮去,然后啪地关上画箱,骑车走了。此后他没有再来。 我以为我的话得罪了他,心中充满悔意。可是当我的目光一停在河湾的景色间, 这悔意就像被一阵风吹得光光的。瞧吧!我们的河湾便是可以指责那位不成功的 画家最充分的理由与依据。它本身才是一幅真正美丽的画呢! 天清早,我的孩子叫着:“爸爸,你瞧,多好看的河湾呀!” 我隔窗望去,不禁吃了一惊。那河湾里出现了一种绛紫的颜色,在两岸碧绿的苇 草中间显得十分刺目。多少年来,这河湾一直像幅淡雅的水彩画,从来没有过这 样浓艳的颜色。 我跑到河边一看,原来不知从哪儿流来一股紫色溶液。我向上游望去,那边有几 座红砖高楼,高高的大烟囱,灰白色的水泥围墙。哦,那是去年刚建起的一座染 料厂 自此之后,紫色的液体日日夜夜涌进河湾,河湾的容颜变化巨大。无论阴晴雨雾, 河湾再变幻不出任何动人的情态,它总是一副刺目的、冷冰冰的紫色的面孔,在 蓝天碧野间,不协调地炫耀着自己浓烈的色泽。当这溶液流入河湾时,岸边便泛 起一堆堆泡沫。它仿佛是一种流动的、无形的恶魔,使河边茂密的芦苇发黑、萎 缩、枯死。水面上再没有鱼儿游动的水纹,渔人也消失了。 河湾街上的人家再没人到河边打水或洗衣。人们也不再爱惜它了,常常有人把垃 圾倒入河中。 没过多久,听说染料厂与附近一个生产队签了合同。生产队把河湾彼岸的几十亩 地,包括这河湾在内,一起卖给染料厂,修建一座仓库。跟着来了一伙人,看样 子,有工人,也有庄稼汉。他们赶着马车,带着铁锹、镐头、大锯,还开来一辆 日式的推土机,干得很带劲。先把河湾周围的老树齐根锯去,装上马车运走;再 将河水抽干,把河床作为天然的沟槽,埋下染料厂排泄废水的水泥管道,河堤也 被削去……这样,一条小河便从地面上消失了,随后是一座大型仓库修建起来 原先那条小河流经之地,被筑成一条宽宽的土公路,它离我家门前,还是那五六 十步。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我对我家门前那个小小的河湾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是因为它离我家很近,还 因为它陪伴我度过了曾经的美好时光 B.“不住地摇头叹息”、“目光依然盯着画布”、“瞠目瞅了我半天”等细节既 说明画家不满意其作品,也为下文其离开做铺垫。 C.在河湾污染后,人们一改往日对它的态度,甚至将它卖掉,这表明了现今人们 急功近利,为了短期效益不顾后果地破坏自然环境 D.生产队与染料厂签订合同,这对河湾来说是最佳解决方案,一是被污染的河湾 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二是人们还能从中获利。 E.染料厂排泄的有毒废水日日夜夜涌进河湾,使河边茂密的芦苇枯死,使河中的 鱼儿死亡,渔人不见了踪影,随之小河也消失了。 (2)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河湾,记述中却闲出笔墨提到画家,其用意是什么? (6分) (3)文中的“我”对河湾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简要分析。(6分) (4)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河湾?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谁知我的话好似什么东西击中了他的要害。他瞠目瞅了我半天,那眼神于迷惘中 略带惊讶。他茫然地怔了一会儿,忽然用一把带木柄的三角形薄铁片,把画布上 的油色刮去,然后啪地关上画箱,骑车走了。此后他没有再来。 我以为我的话得罪了他,心中充满悔意。可是当我的目光一停在河湾的景色间, 这悔意就像被一阵风吹得光光的。瞧吧!我们的河湾便是可以指责那位不成功的 画家最充分的理由与依据。它本身才是一幅真正美丽的画呢! 一天清早,我的孩子叫着:“爸爸,你瞧,多好看的河湾呀!” 我隔窗望去,不禁吃了一惊。那河湾里出现了一种绛紫的颜色,在两岸碧绿的苇 草中间显得十分刺目。多少年来,这河湾一直像幅淡雅的水彩画,从来没有过这 样浓艳的颜色。 我跑到河边一看,原来不知从哪儿流来一股紫色溶液。我向上游望去,那边有几 座红砖高楼,高高的大烟囱,灰白色的水泥围墙。哦,那是去年刚建起的一座染 料厂。 自此之后,紫色的液体日日夜夜涌进河湾,河湾的容颜变化巨大。无论阴晴雨雾, 河湾再变幻不出任何动人的情态,它总是一副刺目的、冷冰冰的紫色的面孔,在 蓝天碧野间,不协调地炫耀着自己浓烈的色泽。当这溶液流入河湾时,岸边便泛 起一堆堆泡沫。它仿佛是一种流动的、无形的恶魔,使河边茂密的芦苇发黑、萎 缩、枯死。水面上再没有鱼儿游动的水纹,渔人也消失了。 河湾街上的人家再没人到河边打水或洗衣。人们也不再爱惜它了,常常有人把垃 圾倒入河中。 没过多久,听说染料厂与附近一个生产队签了合同。生产队把河湾彼岸的几十亩 地,包括这河湾在内,一起卖给染料厂,修建一座仓库。跟着来了一伙人,看样 子,有工人,也有庄稼汉。他们赶着马车,带着铁锹、镐头、大锯,还开来一辆 旧式的推土机,干得很带劲。先把河湾周围的老树齐根锯去,装上马车运走;再 将河水抽干,把河床作为天然的沟槽,埋下染料厂排泄废水的水泥管道,河堤也 被削去……这样,一条小河便从地面上消失了,随后是一座大型仓库修建起来。 原先那条小河流经之地,被筑成一条宽宽的土公路,它离我家门前,还是那五六 十步。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我对我家门前那个小小的河湾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是因为它离我家很近,还 因为它陪伴我度过了曾经的美好时光。 B.“不住地摇头叹息”、“目光依然盯着画布”、“瞠目瞅了我半天”等细节既 说明画家不满意其作品,也为下文其离开做铺垫。 C.在河湾污染后,人们一改往日对它的态度,甚至将它卖掉,这表明了现今人们 急功近利,为了短期效益不顾后果地破坏自然环境。 D.生产队与染料厂签订合同,这对河湾来说是最佳解决方案,一是被污染的河湾 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二是人们还能从中获利。 E.染料厂排泄的有毒废水日日夜夜涌进河湾,使河边茂密的芦苇枯死,使河中的 鱼儿死亡,渔人不见了踪影,随之小河也消失了。 (2)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河湾,记述中却闲出笔墨提到画家,其用意是什么? (6 分) (3)文中的“我”对河湾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简要分析。(6 分) (4)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河湾?请结合全文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