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14届高三双基测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中国古代的刑 这一概念兼有法与罚两种含义。秦王朝的“严刑峻法”使秦朝迅速灭亡,也使汉 朝面临危机。此时,董仲舒适应历史需要,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诸家学说, 创造了一个新的儒家理论体系。在法律方面,他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用“软 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据此,董仲舒认为,官吏应该“据法听讼”和“依 法刑人”,但他更侧重倡导“据义行法”和“春秋决狱”。“春秋决狱”亦称 “经义决狱”,其特点是司法者不是引用正式的法律条文断罪,而是凭借儒家经 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判案;被引用的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 经》《春秋》等,尤其是孔子所辑的《春秋》最为常用,故名“春秋决狱”。“春 秋决狱”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它促动了法律 儒家化的“礼法融合”。其表现为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和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 合。“春秋决狱”在法律适用上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 式,采取根据不同案件情形区别对待;在审判方法上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审判 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 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但春秋决狱 也有其弊端,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春秋决狱”之后,更加推动了人们引用 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随着“引经注律”的不断发展,唐朝统治者在法律 中渗透了大量的礼教的精神内容,即唐代不少的法律是根据礼义制定的。特别是 《唐律疏议》,成为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又较早的 典型之作。作为古代法典的代表,它集前代立法之大成。它不仅是以经立法的结 晶,也是整个法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 清末的法律改革,实际上清政府是假借变法之名,而行修律之实。为此, 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把原有的“一准乎礼”的立法原则向“一准于法”的 立法原则上改变,修改了很多涉及伦理道德的规则。他们的主张是,法律是国家 的制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但他们并非 完全不考虑道德因素,只是将道德与法律分开。与此相反,礼教派主张,礼是刑 法之本,伦理纲常应该是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如果失掉这个根本,刑法 则失掉了固有的社会的基础。清末的“礼法之争”使得清末的修律采用了西方的 法典体例和立法技术,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贯彻刑罚人道主义,划清了法律和 道德的界限,也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到此发生了突变。尽管立法的指导思想不 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把伦纪纲常礼教放在首位,但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 份出现,表现出很强的法律自身独立的价值理念 (摘编自李玮《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考证》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礼法结合”思想的一项是 A.鉴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事实,董仲舒适应历史的需要,提出“德主刑辅” 的主张,认为既应该依法断案,更倡导“据义行法”。 B.董仲舒为了使社会的法制建设适应历史需要,认为官吏断案应“据法听讼” 和“依法刑人”,不否认法律条文在断案中的作用
辽宁省大连市 2014 届高三双基测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中国古代的刑 这一概念兼有法与罚两种含义。秦王朝的“严刑峻法”使秦朝迅速灭亡,也使汉 朝面临危机。此时,董仲舒适应历史需要,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诸家学说, 创造了一个新的儒家理论体系。在法律方面,他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用“软 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据此,董仲舒认为,官吏应该“据法听讼”和“依 法刑人”,但他更侧重倡导“据义行法”和“春秋决狱”。“春秋决狱”亦称 “经义决狱”,其特点是司法者不是引用正式的法律条文断罪,而是凭借儒家经 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判案;被引用的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 经》《春秋》等,尤其是孔子所辑的《春秋》最为常用,故名“春秋决狱”。“春 秋决狱”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它促动了法律 儒家化的“礼法融合”。其表现为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和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 合。“春秋决狱”在法律适用上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 式,采取根据不同案件情形区别对待;在审判方法上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审判 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 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但春秋决狱 也有其弊端,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春秋决狱”之后,更加推动了人们引用 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随着“引经注律”的不断发展,唐朝统治者在法律 中渗透了大量的礼教的精神内容,即唐代不少的法律是根据礼义制定的。特别是 《唐律疏议》,成为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又较早的 典型之作。作为古代法典的代表,它集前代立法之大成。它不仅是以经立法的结 晶,也是整个法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 清末的法律改革,实际上清政府是假借变法之名,而行修律之实。为此, 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把原有的“一准乎礼”的立法原则向“一准于法”的 立法原则上改变,修改了很多涉及伦理道德的规则。他们的主张是,法律是国家 的制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但他们并非 完全不考虑道德因素,只是将道德与法律分开。与此相反,礼教派主张,礼是刑 法之本,伦理纲常应该是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如果失掉这个根本,刑法 则失掉了固有的社会的基础。清末的“礼法之争”使得清末的修律采用了西方的 法典体例和立法技术,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贯彻刑罚人道主义,划清了法律和 道德的界限,也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到此发生了突变。尽管立法的指导思想不 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把伦纪纲常礼教放在首位,但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 份出现,表现出很强的法律自身独立的价值理念。 (摘编自李玮《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考证》)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礼法结合”思想的一项是 A.鉴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事实,董仲舒适应历史的需要,提出“德主刑辅” 的主张,认为既应该依法断案,更倡导“据义行法”。 B.董仲舒为了使社会的法制建设适应历史需要,认为官吏断案应“据法听讼” 和“依法刑人”,不否认法律条文在断案中的作用
C.董仲舒认为应该用“软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他的凭借儒家经典中的 微言大义来判案的“春秋决狱”就是出自这一思想 D.虽然“春秋决狱”更注重于礼的作用,但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礼法融 合”,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很大的贡献。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司法者引用《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判 案,而《春秋》最为常用,所以有了“春秋决狱”这一称法。 B.“春秋决狱”所表现出的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的 审判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 C.“春秋决狱”的弊端是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 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 D.“春秋决狱”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唐朝统治者就在 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礼教的精神内容,不少法律是依礼义而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处理案件时,“春秋决狱”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 式,对不同案件区别对待,体现了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 B.《唐律疏议》集前代立法之大成,是立法的结晶和我国古代法典的代表, 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合理的典型之作 C.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主张将道德与法律分开,认为法律是国家的制 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 D.清末“礼法之争”的结果,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发生了突变,法律已经 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这种法律自身独立有利于社会的法制建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察,字隐甫。其先晋人,从唐僖宗入蜀,家于成都。举进士甲科,除将作监丞, 出知颍、寿二州,历江南东路转运使。属吏以察年少,易之。及行部,数擿奸隐, 众始畏伏。察在部,专以举官为急务。人或议之,察曰:“此按察职也,苟掎拾 羡余,则俗吏之能,何必我哉!”召为右正言,权判礼部贡院。时上封者请罢有 司糊名考士,及变文格,使为放轶以袭唐体。察以谓:“防禁一溃,则奔竞复起 且文无今昔,惟以体要为宗,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选之法。”前议遂寝。 晏殊执政,以妻父嫌,换龙图阁待制。母忧去职,服除,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 府。论事无所避。会诏举御史,建言:“台属供奉殿中,巡纠不法,必得通古今 治乱良直之臣。今举格太密,公坐细故,皆置不取,恐英伟之士,或有所遗。 御史何郯以论事不得实,中书问状。察又言:“御史,故事许风闻;纵所言不当, 自系朝廷采择。今以疑似之间,遽被诘问,臣恐台谏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 也。”又数以言事忤宰相陈执中 未几,三司户部判官杨仪以请求贬官,察坐前在府失出笞罪,虽去官,犹罢知信 州。徙扬州,再迁礼部侍郎,复权知开封府,复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内侍杨 永德毁察于帝,三司有狱,辞连卫士,察由是乞罢三司。逾年,复以本官充三司 使。饵钟乳过剂,病痈卒。察美风仪。幼孤,七岁始能言,母颇知书,尝自教之 敏于属文,其为制诰,初若不用意;及稿成,皆雅致有体,当世称之。遇事明决, 勤于吏职,虽多益喜不厌。痈方作,犹入对,商画财利,归而大顿,人以为用神 太竭云
C.董仲舒认为应该用“软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他的凭借儒家经典中的 微言大义来判案的“春秋决狱”就是出自这一思想。 D.虽然“春秋决狱”更注重于礼的作用,但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礼法融 合”,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很大的贡献。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司法者引用《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判 案,而《春秋》最为常用,所以有了“春秋决狱”这一称法。 B.“春秋决狱”所表现出的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的 审判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 C.“春秋决狱”的弊端是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 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 D.“春秋决狱”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唐朝统治者就在 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礼教的精神内容,不少法律是依礼义而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处理案件时,“春秋决狱”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 式,对不同案件区别对待,体现了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 B.《唐律疏议》集前代立法之大成,是立法的结晶和我国古代法典的代表, 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合理的典型之作。 C.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主张将道德与法律分开,认为法律是国家的制 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 D.清末“礼法之争”的结果,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发生了突变,法律已经 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这种法律自身独立有利于社会的法制建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察,字隐甫。其先晋人,从唐僖宗入蜀,家于成都。举进士甲科,除将作监丞, 出知颍、寿二州,历江南东路转运使。属吏以察年少,易之。及行部,数擿奸隐, 众始畏伏。察在部,专以举官为急务。人或议之,察曰:“此按察职也,苟掎拾 羡余,则俗吏之能,何必我哉!”召为右正言,权判礼部贡院。时上封者请罢有 司糊名考士,及变文格,使为放轶以袭唐体。察以谓:“防禁一溃,则奔竞复起。 且文无今昔,惟以体要为宗,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选之法。”前议遂寝。 晏殊执政,以妻父嫌,换龙图阁待制。母忧去职,服除,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 府。论事无所避。会诏举御史,建言:“台属供奉殿中,巡纠不法,必得通古今 治乱良直之臣。今举格太密,公坐细故,皆置不取,恐英伟之士,或有所遗。” 御史何郯以论事不得实,中书问状。察又言:“御史,故事许风闻;纵所言不当, 自系朝廷采择。今以疑似之间,遽被诘问,臣恐台谏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 也。”又数以言事忤宰相陈执中。 未几,三司户部判官杨仪以请求贬官,察坐前在府失出笞罪,虽去官,犹罢知信 州。徙扬州,再迁礼部侍郎,复权知开封府,复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内侍杨 永德毁察于帝,三司有狱,辞连卫士,察由是乞罢三司。逾年,复以本官充三司 使。饵钟乳过剂,病痈卒。察美风仪。幼孤,七岁始能言,母颇知书,尝自教之。 敏于属文,其为制诰,初若不用意;及稿成,皆雅致有体,当世称之。遇事明决, 勤于吏职,虽多益喜不厌。痈方作,犹入对,商画财利,归而大顿,人以为用神 太竭云
(选自《宋史·杨察传》列传第五十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于成都家:居住 B.属吏以察年少,易之 易:轻视 C.使为放轶以袭唐体袭:触及。 D.前议遂寝寝:搁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①数擿奸隐,众始畏伏 ②苟掎拾羡余,则俗吏之能,何必我哉 ③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选之法 ④纵所言不当,自系朝廷采择 ⑤又数以言事忤宰相陈执中 ⑥犹入对,商画财利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提出要改变考士方法,杨察坚决反对。他认为糊名考士的方法是 取士的一道防禁,防禁一开,写文章就会自由放纵,失去选士作用。 B.针对皇帝下诏推荐御史,杨察提议:御史台的官员一定是通古今治乱 的正直之臣,推荐的标准不能太苛刻,否则将遗漏才能卓越的人。 C.杨察在官场上并不是一般风顺。他曾因断笞罪失当,被革除原职;又 因杨永德在皇上面前诋毁他,他在案件中受到牵连,便请求辞去官职。 D.杨察写文章很敏捷,他写的制诰,文字典雅得体,被当世人称道;遇事明达 有决断,处理政事勤奋,即使事情很多也髙兴地处理而不厌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忧去职,服除,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 (2)今以疑似之问,遽被诘问,臣恐台谏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 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 安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9.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胶, (《庄子·逍 遥游》
(选自《宋史·杨察传》列传第五十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于成都 家:居住。 B.属吏以察年少,易之 易:轻视。 C.使为放轶以袭唐体 袭:触及。 D.前议遂寝 寝:搁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 分) ①数擿奸隐,众始畏伏 ②苟掎拾羡余,则俗吏之能,何必我哉 ③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选之法 ④纵所言不当,自系朝廷采择 ⑤又数以言事忤宰相陈执中 ⑥犹入对,商画财利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人提出要改变考士方法,杨察坚决反对。他认为糊名考士的方法是 取士的一道防禁,防禁一开,写文章就会自由放纵,失去选士作用。 B.针对皇帝下诏推荐御史,杨察提议:御史台的官员一定是通古今治乱 的正直之臣,推荐的标准不能太苛刻,否则将遗漏才能卓越的人。 C.杨察在官场上并不是一般风顺。他曾因断笞罪失当,被革除原职;又 因杨永德在皇上面前诋毁他,他在案件中受到牵连,便请求辞去官职。 D.杨察写文章很敏捷,他写的制诰,文字典雅得体,被当世人称道;遇事明达 有决断,处理政事勤奋,即使事情很多也高兴地处理而不厌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母忧去职,服除,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 (2)今以疑似之问,遽被诘问,臣恐台谏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 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 安。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 分) 9.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胶, 。(《庄子·逍 遥游》)
(2)将军角弓不得控,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 在哉?(苏轼《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乙选考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 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 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 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 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 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 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 髙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 “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 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 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 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一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 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拦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 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 眼前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 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 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 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 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 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 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 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 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 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2)将军角弓不得控, 。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 在哉?(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 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 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 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 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 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 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 5 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 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 “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 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 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 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 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拦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 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 眼前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 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 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 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 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 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 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 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 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 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 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 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 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 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 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跨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 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 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 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 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 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是只适合放在心里的,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 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3年前 因病去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少年时男孩和女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 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找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做访谈的事。 B.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看电影的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 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C.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 明男孩几十年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是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孩”。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E.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 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的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补叙的手法。 (2)倒数第二段交代了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刘兵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4)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 你怎么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分) 伏尔泰:抗争与幽默并存 伏尔泰是法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作家之一,被视为反暴政、残酷的英勇 战士。有人形容他说,伏尔泰的名字享誉世界,总会引起生动的反应。也有人认 为,在一个官僚、工程师和生产者的世界里,他是一位必不可少的哲学家。伏尔 泰说:“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它减轻了生命的负担。” 早在学生时代,伏尔泰就形成一种富有反抗精神的气质。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 进行辩论,争得脸红脖子粗时伸手一指说:“走开,否则我就打发你到冥王爷那 儿去取暖。”同学挑逗说:“为什么不去地狱?那儿挺暖和的!”伏尔泰诙谐地 说:“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呢!”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赫二世仰慕伏尔秦的才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 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 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 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 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 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跨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 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 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 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 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 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是只适合放在心里的,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 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 3 年前 因病去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少年时男孩和女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 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找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做访谈的事。 B.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看电影的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 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C.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 明男孩几十年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是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孩”。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E.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 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的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补叙的手法。 (2)倒数第二段交代了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3)小说中的刘兵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 分) (4)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 你怎么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 分) 伏尔泰:抗争与幽默并存 伏尔泰是法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作家之一,被视为反暴政、残酷的英勇 战士。有人形容他说,伏尔泰的名字享誉世界,总会引起生动的反应。也有人认 为,在一个官僚、工程师和生产者的世界里,他是一位必不可少的哲学家。伏尔 泰说:“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它减轻了生命的负担。” 早在学生时代,伏尔泰就形成一种富有反抗精神的气质。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 进行辩论,争得脸红脖子粗时伸手一指说:“走开,否则我就打发你到冥王爷那 儿去取暖。”同学挑逗说:“为什么不去地狱?那儿挺暖和的!”伏尔泰诙谐地 说:“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呢!”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赫二世仰慕伏尔秦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