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两校2018届高三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 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 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 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 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 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 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 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 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 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 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 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 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 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 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 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 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 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 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 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 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 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 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 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 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 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 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9月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节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 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B.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 不脱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辽宁省大连两校 2018 届高三 10 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 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 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 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 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 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 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 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 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 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 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 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 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 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 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 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 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 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 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 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 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 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 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 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 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 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 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 年 9 月 9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秋节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 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B.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 不脱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C.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 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D.唐代咏月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集体赏月行为的描写以及月宫 意象群的开始出现,主题上也超越了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 2.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一种民俗节日,是唐代 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B.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神话正 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同时也表明,如果没有这个记载,那么就不可能产生 现在的中秋节。 C.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 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乐舞、文学三个方面,论证 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 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B.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代的诗 篇中,其中有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C.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 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D.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 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这些桥这些人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 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 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 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 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 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 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 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 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 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 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 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 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C.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 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D.唐代咏月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集体赏月行为的描写以及月宫 意象群的开始出现,主题上也超越了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 2.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一种民俗节日,是唐代 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B.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神话正 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同时也表明,如果没有这个记载,那么就不可能产生 现在的中秋节。 C.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 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乐舞、文学三个方面,论证 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 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B.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代的诗 篇中,其中有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C.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 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D.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 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这些桥 这些人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 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 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 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 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 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 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 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 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 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 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 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 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 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 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 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 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 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 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 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髙的网 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 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漬凉 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 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 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 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髙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 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 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 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 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 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 (摘自2016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 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 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 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 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5.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 《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 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 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 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 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 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 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 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 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 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 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 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 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 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 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 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 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 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 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 吧? (摘自 2016 年 10 月 17 日 《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 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 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 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 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5.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 2 月 14 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 《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 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 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 贯彻落实情况检査,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 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 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 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 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 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 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 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 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 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 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 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 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 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 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 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 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 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 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 就能很好地图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 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 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 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 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 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 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 年 6 月 1 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 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 2016 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 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 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全国有 24 个省(区、市)颁布 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 72 部。其中,17 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 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 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 7 省(区、市)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 年至 2015 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 163731 万元,有 10 省(市)累计投入 5000 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 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 2016 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 1986 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 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 14928 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 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 过 70 周岁的已达 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 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 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 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2 月 15 日第 9 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 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 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 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 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 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 年 2 月 15 日 19 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 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 就能很好地图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 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 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 年 2 月 16 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 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 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 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 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 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 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 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 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刺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 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 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 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 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 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 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 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何害可以止?”韩家奴 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 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 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 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 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 ‘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盜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 罢游兴使海内安静则寇盜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 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 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 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 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 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 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 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5 分)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 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 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 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 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刺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 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 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 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 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 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 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 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何害可以止?”韩家奴 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 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 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 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 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 ‘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 罢游兴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 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 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 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 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 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 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