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一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象构成 主观的、仅属于个人的情感只有在对象化以后,即只有借助于“象”,才能够在 人与人之间得到普遍的传达。因此,艺术便必然以情感为生命,以象为构成。象, 是中国美学又一个重要范畴。中国美学的“象”,从来就不等于西方美学的“形 象”,毋宁说是“有象无形”、“去形存象”。对于艺术来说,事物的实体是不 重要的,重要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表象作为事物的反映,是一种心理现象,只存 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它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复现,这就是回忆;也可以在人的头脑 中运动、变化、重组甚至创造,这就是想象。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在回忆和想 象时,往往伴随着情感。对于惯常用情感眼光看世界,又区分了实体(形器)和 表象(现象)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就更是如此。于是,“象”在中国艺术这里, 就不但不是“形象”,也不单单只是“表象”,更重要的还是“意象 意象是抽离了“形体”又蕴含着“情意”的表象,或者说是“有情感的表象” 但必须特别指出,意象决不是意与象的两两相加或简单契合,而是意中有象,象 中有意,物我同一,主客包容,既非纯客观的如实摹写(如西方古典艺术),也 非纯主观的自我表现(如西方现代艺术)。显然,这是中国独有的宇宙观、哲学 观在艺术中的体现。 意象是中国独有的美学范畴,意象造型观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观念,而诗画艺术 则是这种艺术观的集中表现。“赋比兴”作为中国诗歌的金科玉律,“传神写 意”作为中国绘画的传统观念,都涉及到意象问题。前者讲意象的目的一一传达 情感,后者讲意象的特征一一不求形似。因为不求形似,所以更注重笔墨;因为 传达情感,所以要借助意象。情感靠意象传达,意象靠笔墨构成,情感一意象- 笔墨,这就是中国诗画艺术的基本结构。无疑,在这里,意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 中间环节。一般地说,中国诗更重情感,中国画更重笔墨,但它们都离不开意象。 正因为它们都以意象为美学构成,所以中国诗常有画境,中国画也常有诗意。这 样,意象就作为一个中介,把诗和画统一起来了。如果说,西方美学讲究的是诗 画对立,那么,中国美学追求的则是诗画一体的“诗情画意”,是情景合一的“诗 画意境”。 所谓“诗画意境”,就是主客默契,心物交融,对象中有自我,自我中有对象的 那样一种境界。中国的诗和画都追求这种意境。中国的诗论讲究的是“情景合 一”,中国画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哲学观,情景合 是中国人的艺术观。在这两种观念的主宰下,中国艺术家无论是以“移情”的态 度看待自然,还是以“直觉”的方式把握对象,都不难达到这一境界。 所以,中国的其他艺术,也和诗画艺术一样,有了一种交融物我、综合时空的审 美特征。比如戏曲。漫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仅仅表现为几个极其精彩优美的 动作和身段。这和杜诗所谓“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和国画《百花齐放》 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开放的花画在同一画面,是一个道理。显然,这不仅仅是 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就其化空间为时间而言,是音乐的
大连一中 2011-2012 学年度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意象构成 主观的、仅属于个人的情感只有在对象化以后,即只有借助于“象”,才能够在 人与人之间得到普遍的传达。因此,艺术便必然以情感为生命,以象为构成。象, 是中国美学又一个重要范畴。中国美学的“象”,从来就不等于西方美学的“形 象”,毋宁说是“有象无形”、“去形存象”。对于艺术来说,事物的实体是不 重要的,重要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表象作为事物的反映,是一种心理现象,只存 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它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复现,这就是回忆;也可以在人的头脑 中运动、变化、重组甚至创造,这就是想象。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在回忆和想 象时,往往伴随着情感。对于惯常用情感眼光看世界,又区分了实体(形器)和 表象(现象)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就更是如此。于是,“象”在中国艺术这里, 就不但不是“形象”,也不单单只是“表象”,更重要的还是“意象”。 意象是抽离了“形体”又蕴含着“情意”的表象,或者说是“有情感的表象”。 但必须特别指出,意象决不是意与象的两两相加或简单契合,而是意中有象,象 中有意,物我同一,主客包容,既非纯客观的如实摹写(如西方古典艺术),也 非纯主观的自我表现(如西方现代艺术)。显然,这是中国独有的宇宙观、哲学 观在艺术中的体现。 意象是中国独有的美学范畴,意象造型观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观念,而诗画艺术 则是这种艺术观的集中表现。“赋比兴”作为中国诗歌的金科玉律,“传神写 意”作为中国绘画的传统观念,都涉及到意象问题。前者讲意象的目的——传达 情感,后者讲意象的特征——不求形似。因为不求形似,所以更注重笔墨;因为 传达情感,所以要借助意象。情感靠意象传达,意象靠笔墨构成,情感—意象— 笔墨,这就是中国诗画艺术的基本结构。无疑,在这里,意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 中间环节。一般地说,中国诗更重情感,中国画更重笔墨,但它们都离不开意象。 正因为它们都以意象为美学构成,所以中国诗常有画境,中国画也常有诗意。这 样,意象就作为一个中介,把诗和画统一起来了。如果说,西方美学讲究的是诗 画对立,那么,中国美学追求的则是诗画一体的“诗情画意”,是情景合一的“诗 画意境”。 所谓“诗画意境”,就是主客默契,心物交融,对象中有自我,自我中有对象的 那样一种境界。中国的诗和画都追求这种意境。中国的诗论讲究的是“情景合 一”,中国画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哲学观,情景合一 是中国人的艺术观。在这两种观念的主宰下,中国艺术家无论是以“移情”的态 度看待自然,还是以“直觉”的方式把握对象,都不难达到这一境界。 所以,中国的其他艺术,也和诗画艺术一样,有了一种交融物我、综合时空的审 美特征。比如戏曲。漫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仅仅表现为几个极其精彩优美的 动作和身段。这和杜诗所谓“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和国画《百花齐放》 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开放的花画在同一画面,是一个道理。显然,这不仅仅是一 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就其化空间为时间而言,是音乐的;
就其化时间为空间而言,是舞蹈的;就其融主观客观、对象自我、表现再现于 体而言,则是诗和绘画的。总之,它是中国艺术独有的一种境界 (节选自易中天《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构成》,有删改) 1.下列关于“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象作为事物的反映,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可在人的头脑中复现,这就是回忆 也可在人的头脑中运动、变化、重组甚至创造,这就是想象。 B.所谓“意象”,就是意中有象,象中有意,物我同一,主客包容。它是中国独 有的宇宙观、哲学观在艺术中的体现,是中国独有的美学范畴。 C.意象,既非纯客观如实摹写,也非纯主观自我表现,更不是意与象的两两相加 或简单契合,而是抽离了“形体”又蕴含着“情意”的表象。 D.作为以传达情感为主要目的的中国诗歌的金科玉律的“赋比兴”和作为不求 形似的中国绘画的传统观念的“传神写意“都涉及到意象问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主观的、仅属于个人的情感只有借助于具体的物象,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得到 普遍的传达,因此艺术便必然以意象为构成。 B.心理学研究证明,对于惯常用情感眼光看世界,又区分了实体和表象的中国艺 术家来说,在回忆和想象时,往往伴随着情感。 C.主客默契,心物交融,对象中有自我,自我中有对象的境界就是中国的诗、画 都追求的所谓的”情景合一”的“诗画意境”。 D.国画《百花齐放》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开放的花画在同一画面上,这充分体现 了中国艺术物我交融、综合时空的审美特征。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美学的“象”,与西方美学的“形象”不同;西方美学的“形象”只是事 物反映的“表象”,而非中国美学的“意象” B.中国诗重情感,中国画重笔墨,但都以意象为美学构成,所以中国的诗论讲究 “情景合一”,中国画论讲究“天人合 C.中国艺术家无论是以“移情”的态度看待自然,还是以“直觉”的方式把握对 象,都很容易达到情景合一的“诗画意境” D.中国其他艺术也和诗画艺术一样,都有意境可言。就其化空间为时间而言,是 音乐的;就其化时间为空间而言,是舞蹈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时珍,字东壁,父言闻,以医为业。年十四,补诸生,三试于乡不售。读书十 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规。善医,即以医自居。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 所事。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眚归,著《本草纲目》 年七十六,为“遗表”授其子建元。其略曰:臣幼苦羸疾,长成钝椎,惟耽嗜典 籍,奋切编摩,纂数诸家,心殚厘定。优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 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始成就。自炎皇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 师歧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爰有《神农本草》三卷。梁陶宏景,益以注释 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勋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宋太 祖命刘翰详较,仁宗再诏补注,増药一百。唐慎微合为《证类》。修补诸本,自 是指为全书。夷考其间,瑕疵不少。有当析而混者,葳蕤、女萎二物,并入一条; 有当并而析者,南星、虎掌一物,分为二种。生姜、薯芋,菜也,而列为草品;
就其化时间为空间而言,是舞蹈的;就其融主观客观、对象自我、表现再现于一 体而言,则是诗和绘画的。总之,它是中国艺术独有的一种境界。 (节选自易中天《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构成》,有删改) 1.下列关于“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意象作为事物的反映,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可在人的头脑中复现,这就是回忆; 也可在人的头脑中运动、变化、重组甚至创造,这就是想象。 B.所谓“意象”,就是意中有象,象中有意,物我同一,主客包容。它是中国独 有的宇宙观、哲学观在艺术中的体现,是中国独有的美学范畴。 C.意象,既非纯客观如实摹写,也非纯主观自我表现,更不是意与象的两两相加 或简单契合,而是抽离了“形体”又蕴含着“情意”的表象。 D.作为以传达情感为主要目的的中国诗歌的金科玉律的“赋比兴”和作为不求 形似的中国绘画的传统观念的“传神写意“都涉及到意象问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主观的、仅属于个人的情感只有借助于具体的物象,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得到 普遍的传达,因此艺术便必然以意象为构成。 B.心理学研究证明,对于惯常用情感眼光看世界,又区分了实体和表象的中国艺 术家来说,在回忆和想象时,往往伴随着情感。 C.主客默契,心物交融,对象中有自我,自我中有对象的境界就是中国的诗、画 都追求的所谓的”情景合一”的“诗画意境”。 D.国画《百花齐放》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开放的花画在同一画面上,这充分体现 了中国艺术物我交融、综合时空的审美特征。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美学的“象”,与西方美学的“形象”不同;西方美学的“形象”只是事 物反映的“表象”,而非中国美学的“意象”。 B.中国诗重情感,中国画重笔墨,但都以意象为美学构成,所以中国的诗论讲究 “情景合一”,中国画论讲究 “天人合一”。 C.中国艺术家无论是以“移情”的态度看待自然,还是以“直觉”的方式把握对 象,都很容易达到情景合一的“诗画意境”。 D.中国其他艺术也和诗画艺术一样,都有意境可言。就其化空间为时间而言,是 音乐的;就其化时间为空间而言,是舞蹈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时珍,字东壁,父言闻,以医为业。年十四,补诸生,三试于乡不售。读书十 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规。善医,即以医自居。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 所事。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告归,著《本草纲目》。 年七十六,为“遗表”授其子建元。其略曰:臣幼苦羸疾,长成钝椎,惟耽嗜典 籍,奋切编摩,纂数诸家,心殚厘定。优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 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始成就。自炎皇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 师歧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爰有《神农本草》三卷。梁陶宏景,益以注释, 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勋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宋太 祖命刘翰详较,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唐慎微合为《证类》。修补诸本,自 是指为全书。夷考其间,瑕疵不少。有当析而混者,葳蕤、女萎二物,并入一条; 有当并而析者,南星、虎掌一物,分为二种。生姜、薯芋,菜也,而列为草品;
槟榔、龙眼,果也,而列木部。似兹之类,不可枚举。臣不揣愚陋,僭肆删述, 复者芟,缺者补。旧药一千五百一十八,今增三百七十四;分一十六部,五十二卷 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气味、主治。上自坟典,下 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虽命医书,实赅物理 万历中,敕中外献书,建元以遗表进,命礼部誊写,发两京、各省布政刊 晚年,自号濒湖山人,又著《过所馆诗》《医祟》《脉诀》《五藏图论》《三焦 客难》《命门考》《诗话》。诗文他集失传,惟《本草纲目》行世。搜罗百氏, 探访四方,始於嘉靖壬子,终於万历戊寅(公元1593年)。凡二十八年而成书。 旧本附方三千九百三十五,增千一百六十 赞曰:“李公份份,乐道遗荣;下学上达,以师古人。既智且仁,道熟以成;遐 以媲之,景纯通明 ①份份:同“彬”,文质兼备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试于乡不售 售:考试得中。 B.惟耽嗜典籍 耽:爱,喜欢 C.有当析而混者 析:分开。 D.僭肆删述 僭:虚假,不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李时珍为著《本草纲目》一书“下学上达”的一组 是(3分) ①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 ②惟耽嗜典籍, 奋切编摩,纂数诸家 ③辨百谷,尝众 草 ④师歧伯, 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 ⑤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 ⑥搜罗百氏,探访四方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时珍善于钻研。少年时参加科举考试失利,于是十年不出家门,潜心诗书, 广泛涉猎各门知识,。因为擅长医学,于是就以医者自居。 B.七十六岁时,李时珍写了一封遗表。其中,他叙述了自己修改《本草纲目》的 缘由:“本草”之前虽历经几朝修补,但仍存在许多错误。 C.《本草纲目》的创作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炎皇辨百谷、尝众草、遵伯高之法剖 析了经络的始末缘由,写下《神农本草》,为它打下基础。 D.李时珍修改的《本草纲目》较以前的医书更为系统些。除了对草药进行说明、 辨误外,还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草药的产地、气味、主治等。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告归,著《本草纲目》 (2)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虽命医书,实赅物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槟榔、龙眼,果也,而列木部。似兹之类,不可枚举。臣不揣愚陋,僭肆删述, 复者芟,缺者补。旧药一千五百一十八,今增三百七十四;分一十六部,五十二卷。 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气味、主治。上自坟典,下 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虽命医书,实赅物理。 万历中,敕中外献书,建元以遗表进,命礼部誊写,发两京、各省布政刊行。 晚年,自号濒湖山人,又著《过所馆诗》《医祟》《脉诀》《五藏图论》《三焦 客难》《命门考》《诗话》。诗文他集失传,惟《本草纲目》行世。搜罗百氏, 探访四方,始於嘉靖壬子,终於万历戊寅(公元 1593 年)。凡二十八年而成书。 旧本附方三千九百三十五,增千一百六十一。 赞曰:“李公份份,乐道遗荣;下学上达,以师古人。既智且仁,道熟以成;遐 以媲之,景纯通明。” ①份份:同“彬”,文质兼备。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试于乡不售 售:考试得中。 B.惟耽嗜典籍 耽:爱,喜欢。 C.有当析而混者 析:分开。 D.僭肆删述 僭:虚假,不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李时珍为著《本草纲目》一书“下学上达”的一组 是(3 分) ①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 ②惟耽嗜典籍, 奋切编摩,纂数诸家 ③辨百谷,尝众 草 ④师歧伯, 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 ⑤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 ⑥搜罗百氏,探访四方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时珍善于钻研。少年时参加科举考试失利,于是十年不出家门,潜心诗书, 广泛涉猎各门知识,。因为擅长医学,于是就以医者自居。 B.七十六岁时,李时珍写了一封遗表。其中,他叙述了自己修改《本草纲目》的 缘由:“本草” 之前虽历经几朝修补,但仍存在许多错误。 C.《本草纲目》的创作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炎皇辨百谷、尝众草、遵伯高之法剖 析了经络的始末缘由,写下《神农本草》,为它打下基础。 D.李时珍修改的《本草纲目》较以前的医书更为系统些。除了对草药进行说明、 辨误外,还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草药的产地、气味、主治等。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告归,著《本草纲目》。 (2)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虽命医书,实赅物理。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6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写到自己面对同舍生的华衣丽服时的心态 是 (2)《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 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的诗句是 (3)《蜀道难》中诗人以震耳欲聋的飞瀑声和滚石的撞击声从听觉角度写蜀道之险 的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 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 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 笑一一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 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 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 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 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 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 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 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 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 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一一这 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 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 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服。等同房间的人 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 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做简要的分析。(5 分)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6 分) ⑴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写到自己面对同舍生的华衣丽服时的心态 是: , 。 ⑵《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 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的诗句是 , 。 ⑶《蜀道难》中诗人以震耳欲聋的飞瀑声和滚石的撞击声从听觉角度写蜀道之险 的诗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 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 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 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 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 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 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 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 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 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 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 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 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 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 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 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服。等同房间的人 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 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 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 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 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 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 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 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一一10,买裤子——30,储蓄 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一-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 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 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 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 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文卡是个有些自私、怠惰、爱面子的人,虽然良知未泯但却不知感恩, 不能顾及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需要 B.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变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腐化堕 落的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泯灭良知的源头 C.文卡没有给母亲寄去预算剩余的10个卢布,是因为他觉得这点钱太少,不能 帮母亲解决家里的困难,不如自己享用了。 D.文卡对母亲来信发生情感变化的原因,表面看是因为母亲的来信重复、单调、 无趣,实际上是文卡对母亲缺乏理解和关爱。 E.这篇小说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色,全篇基本上采用平实的叙述语言,但平实 之中却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2)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6分) (3)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 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6分) (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 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李敖的大学时光 祺文 (1)1954年9月14日,李敖走进台湾大学校园,19岁的他抬头看蓝天白云,左 顾右盼郁郁葱葱的棕榈树,台湾大学校园的美景立刻抓住了青年的心。大学是个 性张扬的地方,大学是思想奔放的地方。李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展手脚干一番 了 (2)正如他在诗《胆》中所云:我走我的路,别人怎能管?只手打天下,一身都是 胆。 (3)临到上课,不到二十岁己博览群书的李敖极为顽皮,专挑老师的错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 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 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 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 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 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 4,得出总数为 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 ——20,电影、跳舞等——4 天,l 天 2 卢布——8,剩余——10 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 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 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 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 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 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中的文卡是个有些自私、怠惰、爱面子的人,虽然良知未泯但却不知感恩, 不能顾及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需要。 B.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变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腐化堕 落的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泯灭良知的源头。 C.文卡没有给母亲寄去预算剩余的 10 个卢布,是因为他觉得这点钱太少,不能 帮母亲解决家里的困难,不如自己享用了。 D.文卡对母亲来信发生情感变化的原因,表面看是因为母亲的来信重复、单调、 无趣,实际上是文卡对母亲缺乏理解和关爱。 E.这篇小说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色,全篇基本上采用平实的叙述语言,但平实 之中却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2)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6 分) (3)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 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6 分) (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 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李敖的大学时光 祺 文 ⑴ 1954 年 9 月 14 日,李敖走进台湾大学校园,19 岁的他抬头看蓝天白云,左 顾右盼郁郁葱葱的棕榈树,台湾大学校园的美景立刻抓住了青年的心。大学是个 性张扬的地方,大学是思想奔放的地方。李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展手脚干一番 了。 ⑵正如他在诗《胆》中所云:我走我的路,别人怎能管?只手打天下,一身都是 胆。 ⑶临到上课,不到二十岁已博览群书的李敖极为顽皮,专挑老师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