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24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蛟” 陈桂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蛟”到底是何种动物? 翻检史籍我们发现,古人所说的蛟应是在综合鳄鱼、大鱼、蟒蛇、牛等动物特点 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一种具有神化色彩的动物。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三云:“蛟, 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三国时 训诂学家张揖在《广雅》卷十中说蛟云:“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鼍,似蜥蜴 而大身,有甲皮,可作鼓。”晋郭璞《山海经传》对“虎蛟”的解释是“蛟似蛇, 四足龙属,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山海经· 南山经》)。郭璞不仅从形态学的角度对蛟做了一番描绘,还谈到其药用价值 而唐代经学大师颜师古在《汉书注》卷五七中引郭璞对蛟所做的另一更为详细的 解释是:“其状云似蛇,而四脚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子如一二斛瓮, 能吞人也。”行文至此,我们对于蛟的原始意象似乎已有一模糊的轮廓。 从诸位学者对蛟的特点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蛟的两个显著特征:其一,蛟 的体形兼具鱼、蛇之形,正所谓“鱼身而蛇尾”,且拥有四足;其二,蛟为性情 暴烈的食肉动物,攻击性强。这两大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另一水中猛兽一一鳄 鱼。而宋代文人彭乘在《墨客挥犀》卷三中对蛟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危害性的生 动描述,则为这一猜想提供了又一佐证:“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数丈。 多居溪潭石穴,声如牛鸣。岸行或溪行者,时遭其害。见人先腥涎绕之,即于腰 下吮其血,血尽乃止。”因此,有学者认为“两项对照,蛟龙特征与鳄鱼一一对 应,可见古人视鳄为蛟龙,蛟龙是以鳄鱼为原型的神灵”(向柏松《中国水神崇 拜》138页)。应该说“鳄鱼为蛟之原型”这一观点符合古人早期对蛟的描述 但蛟作为一虚构组合之物,其特征绝非任何一种动物所能兼具。对于“蛟为鳄 鱼”这一观点最早质疑的人是颜师古。他在《汉书注》中对张揖关于蛟的解释提 出异议:“张说蛟者是鲛鱼,非蛟龙之蛟也 那么,古代所说之“鲛鱼”究竟为何鱼种? 让我们看看古代医学家们对它的解释。《唐本草》对“鲛鱼”释名称“沙鱼、鱼 昔鱼、鳆鱼、溜鱼”。李时珍对其注解为:“鲛波有沙,其文交错鹊驳,故有诸 名。古曰鲛,今曰沙,其实一也;或曰∷本名鲛閔,讹为鲛。”(《本草纲目》 卷四四)这样看来,鲛鱼所指应该是鲨鱼。因鲨鱼皮可为服饰的上等原料,所以, 唐时沿海各县在上贡京师的物品中,鲛鱼皮为必备之物(《通典·食货》)。宋 寇宗奭在《本草衍义》卷十七中也认为鲛鱼是沙鱼,并对其皮的用途着重叙 述:“鲛鱼,沙鱼,皮一等形稍异,今人取皮饰马鞍剑。”既然鲛鱼之“鲛”所 指的是鲨鱼,那么,按照颜师古的推理逻辑,张揖在《广雅》中所说的蛟也应该 是鲨鱼。但是,我们再看张揖对蛟的描述,“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鼍,似蜥 蜴而大,身有甲皮”,蛟的这些特征与鲨鱼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所以,张揖所说 之蛟更像鳄鱼而不是鲨鱼。经学大师颜师古的这次判断是不准确的。但他对于 “鲛鱼与蛟龙”有所区别的说法却从另一侧面道出了蛟的原型动物除鳄鱼外,至 少与鱼还有关系。唐人释玄应在《一切经音义》中说明了唐代时“鲛”与“蛟” 在某些时候可以通用,而宋人罗愿的解说则证明了鱼与蛟的关系,他在《尔雅翼》
辽宁大连 24 中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 试 题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蛟” 陈桂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蛟”到底是何种动物? 翻检史籍我们发现,古人所说的蛟应是在综合鳄鱼、大鱼、蟒蛇、牛等动物特点 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一种具有神化色彩的动物。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三云:“蛟, 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三国时 训诂学家张揖在《广雅》卷十中说蛟云:“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鼍,似蜥蜴 而大身,有甲皮,可作鼓。”晋郭璞《山海经传》对“虎蛟”的解释是“蛟似蛇, 四足龙属,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山海经• 南山经》)。郭璞不仅从形态学的角度对蛟做了一番描绘,还谈到其药用价值。 而唐代经学大师颜师古在《汉书注》卷五七中引郭璞对蛟所做的另一更为详细的 解释是:“其状云似蛇,而四脚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子如一二斛瓮, 能吞人也。”行文至此,我们对于蛟的原始意象似乎已有一模糊的轮廓。 从诸位学者对蛟的特点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蛟的两个显著特征:其一,蛟 的体形兼具鱼、蛇之形,正所谓“鱼身而蛇尾”,且拥有四足;其二,蛟为性情 暴烈的食肉动物,攻击性强。这两大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另一水中猛兽——鳄 鱼。而宋代文人彭乘在《墨客挥犀》卷三中对蛟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危害性的生 动描述,则为这一猜想提供了又一佐证:“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数丈。 多居溪潭石穴,声如牛鸣。岸行或溪行者,时遭其害。见人先腥涎绕之,即于腰 下吮其血,血尽乃止。”因此,有学者认为“两项对照,蛟龙特征与鳄鱼一一对 应,可见古人视鳄为蛟龙,蛟龙是以鳄鱼为原型的神灵”(向柏松《中国水神崇 拜》138 页)。应该说“鳄鱼为蛟之原型”这一观点符合古人早期对蛟的描述, 但蛟作为一虚构组合之物,其特征绝非任何一种动物所能兼具。对于“蛟为鳄 鱼”这一观点最早质疑的人是颜师古。他在《汉书注》中对张揖关于蛟的解释提 出异议:“张说蛟者是鲛鱼,非蛟龙之蛟也。” 那么,古代所说之“鲛鱼”究竟为何鱼种? 让我们看看古代医学家们对它的解释。《唐本草》对“鲛鱼”释名称“沙鱼、鱼 昔鱼、鳆鱼、溜鱼”。李时珍对其注解为:“鲛波有沙,其文交错鹊驳,故有诸 名。古曰鲛,今曰沙,其实一也;或曰:本名鲛叚,讹为鲛。”(《本草纲目》 卷四四)这样看来,鲛鱼所指应该是鲨鱼。因鲨鱼皮可为服饰的上等原料,所以, 唐时沿海各县在上贡京师的物品中,鲛鱼皮为必备之物(《通典•食货》)。宋 寇宗奭在《本草衍义》卷十七中也认为鲛鱼是沙鱼,并对其皮的用途着重叙 述:“鲛鱼,沙鱼,皮一等形稍异,今人取皮饰马鞍剑。”既然鲛鱼之“鲛”所 指的是鲨鱼,那么,按照颜师古的推理逻辑,张揖在《广雅》中所说的蛟也应该 是鲨鱼。但是,我们再看张揖对蛟的描述,“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鼍,似蜥 蜴而大,身有甲皮”,蛟的这些特征与鲨鱼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所以,张揖所说 之蛟更像鳄鱼而不是鲨鱼。经学大师颜师古的这次判断是不准确的。但他对于 “鲛鱼与蛟龙”有所区别的说法却从另一侧面道出了蛟的原型动物除鳄鱼外,至 少与鱼还有关系。唐人释玄应在《一切经音义》中说明了唐代时“鲛”与“蛟” 在某些时候可以通用,而宋人罗愿的解说则证明了鱼与蛟的关系,他在《尔雅翼》
卷三十中说:“是以,二物为一物也。皮有珠,饰刀剑者是鲛鱼昔之鲛;满二千斤 为鱼之长是蛟龙之蛟。”由此看来,水中大鱼也是蛟的原型动物之 另外,蛇与牛也是蛟的原型动物之一。但从文献中看,将蛇身与牛首融入蛟的形 象应该是在宋代以后的事,如洪迈《夷坚志》中所述之“阁山蛟”身长九尺,以 身缠人,并吸人血,以致人身亡。而清人薛福成对蛟的描述则表明清时蛟的形象 组合已经完成。蛟是首似牛,而身体兼具龙、蛇特点的动物(《庸盦笔记·述异》) 因为,龙本身就是兼具多种动物特点组合而成,而蛟的最终形象与龙又有几分相 似之处。所以,我们可以断言,蛟是在以鳄鱼为原型的基础上,综合大鱼、蟒蛇、 牛等动物特点后形成的一种妖物。蛟形象的出现与龙密切相关,因而人们也将它 称之为“蛟龙” (摘自《文史知识》2012年第10期,有删节) 1.下列对于“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蛟也称为“蛟龙”,与龙相联系,是因为龙本身就是由多种动 物特点组合而成的,而蛟也是由大鱼、蟒蛇、牛、鳄鱼等动物特点综合形成的, 二者形象相似故而得名。[来源:学.科.网] B.对于蛟的形象的描述几千年来一直都在不断补充融合,宋代之 前的蛟的形象还是以鳄鱼、大鱼等为原型,宋代以后逐渐形成了蛇、牛、鳄鱼等 形象的综合体 C.许慎认为蛟是龙的一种,池鱼的首领,张揖记录的蛟皮可以做 鼓,郭璞认为蛟是鱼身蛇尾,有四只脚,脖子上有白色颈饰,能吃人,还可以有 消肿的药用价值。[来源:学&科&网] D.文中引用彭乘《墨客挥犀》中记录的蛟见人“于腰下吮其血 与洪迈《夷坚志》中所述的蛟“吸人血,以致人身亡”意在说明蛟的性情暴烈, 有危害性,攻击性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唐本草》中的记载证明了鲛鱼就是我们今天的鲨鱼,李时 珍认为鲛鱼在他所处时代叫沙鱼,他引述他人观点认为世人称为鲛鱼实属误传 B.古人早期对蛟的描述就是鳄鱼,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蛟这一神 灵形象,这个认识过程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情况,向柏松的这一观点在作者看来 并不全面。 C.张揖认为蛟“鱼身而蛇尾……可作鼓”,颜师古对此不同意, 他认为张揖描述的是鲛鱼而非蛟龙,郭璞的描述是对的,但实际上颜师古的认识 也是有错误的。 D.从彭乘的记述中可以看出蛟的形态如蛇,头如虎,身形巨大, 多栖息在水边石洞中,声音好似牛叫,在水边行走的路人经常遭到它的伤害。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卷三十中说:“是以,二物为一物也。皮有珠,饰刀剑者是鲛鱼昔之鲛;满二千斤 为鱼之长是蛟龙之蛟。”由此看来,水中大鱼也是蛟的原型动物之一。 另外,蛇与牛也是蛟的原型动物之一。但从文献中看,将蛇身与牛首融入蛟的形 象应该是在宋代以后的事,如洪迈《夷坚志》中所述之“阁山蛟”身长九尺,以 身缠人,并吸人血,以致人身亡。而清人薛福成对蛟的描述则表明清时蛟的形象 组合已经完成。蛟是首似牛,而身体兼具龙、蛇特点的动物(《庸盦笔记•述异》)。 因为,龙本身就是兼具多种动物特点组合而成,而蛟的最终形象与龙又有几分相 似之处。所以,我们可以断言,蛟是在以鳄鱼为原型的基础上,综合大鱼、蟒蛇、 牛等动物特点后形成的一种妖物。蛟形象的出现与龙密切相关,因而人们也将它 称之为“蛟龙”。 (摘自《文史知识》2012 年第 10 期,有删节) 1.下列对于“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蛟也称为“蛟龙”,与龙相联系,是因为龙本身就是由多种动 物特点组合而成的,而蛟也是由大鱼、蟒蛇、牛、鳄鱼等动物特点综合形成的, 二者形象相似故而得名。[来源:学.科.网] B.对于蛟的形象的描述几千年来一直都在不断补充融合,宋代之 前的蛟的形象还是以鳄鱼、大鱼等为原型,宋代以后逐渐形成了蛇、牛、鳄鱼等 形象的综合体。 C.许慎认为蛟是龙的一种,池鱼的首领,张揖记录的蛟皮可以做 鼓,郭璞认为蛟是鱼身蛇尾,有四只脚,脖子上有白色颈饰,能吃人,还可以有 消肿的药用价值。[来源:学&科&网] D.文中引用彭乘《墨客挥犀》中记录的蛟见人“于腰下吮其血” 与洪迈《夷坚志》中所述的蛟“吸人血,以致人身亡”意在说明蛟的性情暴烈, 有危害性,攻击性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 《唐本草》中的记载证明了鲛鱼就是我们今天的鲨鱼,李时 珍认为鲛鱼在他所处时代叫沙鱼,他引述他人观点认为世人称为鲛鱼实属误传。 B.古人早期对蛟的描述就是鳄鱼,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蛟这一神 灵形象,这个认识过程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情况,向柏松的这一观点在作者看来 并不全面。 C.张揖认为蛟 “鱼身而蛇尾……可作鼓”,颜师古对此不同意, 他认为张揖描述的是鲛鱼而非蛟龙,郭璞的描述是对的,但实际上颜师古的认识 也是有错误的。 D.从彭乘的记述中可以看出蛟的形态如蛇,头如虎,身形巨大, 多栖息在水边石洞中,声音好似牛叫,在水边行走的路人经常遭到它的伤害。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颜师古同时期的释玄应以及后代罗愿的解说证明了认为蛟与 鱼有密切关系,这也是颜师古对前人看法不同意的关键所在 B.蛟是一个虚构的具有神化色彩的动物,它融合了多种动物的特 征,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它的描述不尽相同,这也增加了今人对它了解的神秘感。 C.从许慎、张揖、郭璞等诸多先人的记述中,我们对蛟这一原 始意象的体形、性情方面的显著特征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D.传统文化中对于蛟、鲛鱼的认识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今 天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这一“妖物”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摘,字士秀,东海郯人也。搞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属文好为 新变,不拘旧体.起家太学博士,迁左卫司马.会晋安王纲出戍石头,梁武帝萧 衍谓周舍曰:“为我求一人,文学俱长,兼有行者,欲令与晋安游处,”舍曰 “臣外弟徐搞,形质陋小,若不胜衣,而堪此选.”高祖曰:“必有仲宣之才, 亦不简容貌.”以搞为侍读.后王出镇江州,仍补云麾府记事参军,又转平西府 中记室.王移镇京口,复随府转为安北中录事参军,带郯令,以母忧去职.王为 丹阳尹,起搞为秣陵令.普通四年,王出镇襄阳,摘固求随府西上,迁晋安王谘 议参军.大通初,王总戎北伐,以搞兼宁蛮府长史,参赞戎政,教命军书,多自 搞出.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兼掌书记。 摘之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武帝闻之,怒召擒 加让.及见应对明敏,辞义可观,武帝意释。因问五经大义,次问历代史及百家 杂说,无不应对如响,帝叹异之,宠遇日隆.领军朱异不说,谓所亲曰:“徐叟 出入两宫,渐来逼我,须早为之所.”遂承间白高祖曰:“摘年老,又爱泉石, 意在一郡,以自怡养。”高祖谓摘欲之,乃召搞曰:“新安大好山水,任防等并 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中大通三年,遂出为新安太守,至郡,为治清静, 教民礼仪,劝课农桑,期月之中,风俗便改,秩满,还为中庶子,加戎昭将军 是时临城公纳夫人王氏,即太宗妃之侄女也.初婚三日,妇见舅姑,众 宾皆列观,摘引春秋、仪礼、杂记之文主之 太清三年,侯景攻陷台城,时太宗居永福省,贼众奔入,举兵上殿,侍 卫奔散,莫有存者。搞独嶷然侍立不动,徐谓曰:“侯公当以礼见,何得如此?” 凶威遂折。堡景乃拜,由是常惮摘Ω太宗嗣位,进授左卫将军,固辞不拜。太宗 后被幽禁,搞不获朝谒,因感气疾而卒,年七十八。长子陵,最知名。 (摘 编自《梁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形质陋小,若不胜 衣貌 胜:承担住 B.必有仲宣之才,亦不简容 简:挑选
A. 颜师古同时期的释玄应以及后代罗愿的解说证明了认为蛟与 鱼有密切关系,这也是颜师古对前人看法不同意的关键所在。 B.蛟是一个虚构的具有神化色彩的动物,它融合了多种动物的特 征,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它的描述不尽相同,这也增加了今人对它了解的神秘感。 C. 从许慎、张揖、郭璞等诸多先人的记述中,我们对蛟这一原 始意象的体形、性情方面的显著特征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D. 传统文化中对于蛟、鲛鱼的认识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今 天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这一“妖物”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徐摛,字士秀,东海郯人也。摛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属文好为 新变,不拘旧体.起家太学博士,迁左卫司马.会晋安王纲出戍石头,梁武帝萧 衍谓周舍曰:“为我求一人,文学俱长,兼有行者,欲令与晋安游处,”舍曰: “臣外弟徐摛,形质陋小,若不胜衣,而堪此选.”高祖曰:“必有仲宣之才, 亦不简容貌.”以摛为侍读.后王出镇江州,仍补云麾府记事参军,又转平西府 中记室.王移镇京口,复随府转为安北中录事参军,带郯令,以母忧去职.王为 丹阳尹,起摛为秣陵令.普通四年,王出镇襄阳,摛固求随府西上,迁晋安王谘 议参军.大通初,王总戎北伐,以摛兼宁蛮府长史,参赞戎政,教命军书,多自 摛出.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兼掌书记。 摛之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武帝闻之,怒召摛 加让.及见应对明敏,辞义可观,武帝意释。因问五经大义,次问历代史及百家 杂说,无不应对如响,帝叹异之,宠遇日隆.领军朱异不说,谓所亲曰:“徐叟 出入两宫,渐来逼我,须早为之所.”遂承间白高祖曰:“摛年老,又爱泉石, 意在一郡,以自怡养。”高祖谓摛欲之,乃召摛曰:“新安大好山水,任防等并 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中大通三年,遂出为新安太守,至郡,为治清静, 教民礼仪,劝课农桑,期月之中,风俗便改.秩满,还为中庶子,加戎昭将军. 是时临城公纳夫人王氏,即太宗妃之侄女也.初婚三日,妇见舅姑,众 宾皆列观,摛引春秋、仪礼、杂记之文主之. 太清三年,侯景攻陷台城,时太宗居永福省,贼众奔入,举兵上殿,侍 卫奔散,莫有存者。摛独嶷然侍立不动,徐谓曰:“侯公当以礼见,何得如此?” 凶威遂折。堡景乃拜,由是常惮摛。太宗嗣位,进授左卫将军,固辞不拜。太宗 后被幽禁,摛不获朝谒,因感气疾而卒,年七十八。长子陵,最知名。 (摘 编自《梁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形质陋小,若不胜 衣 胜:承担住 B.必有仲宣之才,亦不简容 貌 简:挑选
C.大通初,王总戎北 总:全,都 伐观.分 D.妇见舅姑,众宾皆列 舅姑:公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徐搞有才华的一项是 ①文学俱长,兼有行者②教命军书,多自摘出③应对明敏,辞 义可观 ④问历代史及百家杂说,无不应对如响⑤擒引春秋、仪礼、杂 记之文主之 ⑥侯公当以礼见,何得如此?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徐搞幼年好学,博览经史,虽外貌不佳,但才学出众,写文章喜 欢求新。经过表弟 周舍的推荐,做了晋安王的侍读。 B.徐搞追随晋安王,转任很多职务,除了母亲去世暂时离职外,晋 安王都要求他留在 身边辅助自己,军中命令文书,大多出自徐摘之手 C.徐搞凭借才华,得到了武帝的宠爱恩遇,但遭到领军朱异的不满。 在朱异的挑拨离 间之下,皇帝让徐搞出任新安太守 D.侯景之乱,贼人冲进来时,朝中众人四散奔逃,只有徐摘坚守不 去,怒斥侯景。太宗被废,徐搞也气愤而死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o(10分) (1)至郡,为治清静,教民礼仪,劝课农桑,期月之中,风俗便 改。(5分) 2)凶威遂折。侯景乃拜,由是常惮摘。太宗嗣位,进授左卫将 军,固辞不拜。(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C.大通初,王总戎北 伐 总:全,都 D.妇见舅姑,众宾皆列 观 舅姑:公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徐摛有才华的一项是 (3 分) ( ) ①文学俱长,兼有行者 ②教命军书,多自摛出③应对明敏,辞 义可观 ④问历代史及百家杂说,无不应对如响 ⑤摛引春秋、仪礼、杂 记之文主之 ⑥侯公当以礼见,何得如此?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徐摛幼年好学,博览经史,虽外貌不佳,但才学出众,写文章喜 欢求新。经过表弟 周舍的推荐,做了晋安王的侍读。 B.徐摛追随晋安王,转任很多职务,除了母亲去世暂时离职外,晋 安王都要求他留在 身边辅助自己,军中命令文书,大多出自徐摛之手。 C.徐摛凭借才华,得到了武帝的宠爱恩遇,但遭到领军朱异的不满。 在朱异的挑拨离 间之下,皇帝让徐摛出任新安太守。 D.侯景之乱,贼人冲进来时,朝中众人四散奔逃,只有徐摛坚守不 去,怒斥侯景。太宗被废,徐摛也气愤而死。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o(10 分) (1)至郡,为治清静,教民礼仪,劝课农桑,期月之中,风俗便 改。(5 分) (2)凶威遂折。侯景乃拜,由是常惮摛。太宗嗣位,进授左卫将 军,固辞不拜。(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 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海涯 8.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却显示了“此 时无声胜有声力的艺术魅力。结合诗句赏析,作者是如何使诗歌达到这一艺术效 果的?(5分) 9.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中都有哪些“悲怨 声”?(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o(6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千嶂 里 (范仲淹《渔家傲》) (3) ?使 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杜牧《阿房富》)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 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枪 [台湾]林双不 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 有几次似乎再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后掠 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实在不应该冒冒失失搭乘这辆野鸡计程车.趁着 星期日到台北处理一些事情,原本计划搭11点半的最后一班平快夜车回员林的, 谁知东拉西扯,赶到火车站时,那班火车已经开走了。怎么办呢?星期一一大早 就有课,不赶回去怎么行? 真是的,就算一定得搭野鸡车,也应该睁大眼睛啊,居然司机一说是回 头车我就上了,居然司机说载不载客都无所谓我就让他开了。为什么我当时没有 考虑到旅途的安全问题呢?报纸上几乎天天有,计程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抢 色,甚至还要伤人,为什么我这么大意? 果然,车子刚过中坜吧,我就感到异样了,就如同我前面所说,司机 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当然,我身上的钱不多,又是一个大男生, 实在不必害怕,如果他真正心怀恶意,如果他嫌钱太少不满意,无论如何,还是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 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海涯。 8.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却显示了“此 时无声胜有声力的艺术魅力。结合诗句赏析,作者是如何使诗歌达到这一艺术效 果的?(5 分) 9.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中都有哪些“悲怨 声”?(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o(6 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 意。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千嶂 里, 。 (范仲淹《渔家傲》) (3) , ?使 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杜牧《阿房富》)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 考生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枪 [台湾]林双不 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 有几次似乎再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后掠。 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实在不应该冒冒失失搭乘这辆野鸡计程车.趁着 星期日到台北处理一些事情,原本计划搭 1 1 点半的最后一班平快夜车回员林的, 谁知东拉西扯,赶到火车站时,那班火车已经开走了。怎么办呢?星期一一大早 就有课,不赶回去怎么行? 真是的,就算一定得搭野鸡车,也应该睁大眼睛啊,居然司机一说是回 头车我就上了,居然司机说载不载客都无所谓我就让他开了。为什么我当时没有 考虑到旅途的安全问题呢?报纸上几乎天天有,计程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抢 色,甚至还要伤人,为什么我这么大意? 果然,车子刚过中坜吧,我就感到异样了,就如同我前面所说,司机一 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当然,我身上的钱不多,又是一个大男生, 实在不必害怕,如果他真正心怀恶意,如果他嫌钱太少不满意,无论如何,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