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起源的状况曾经那样模糊。近六十年来,现代考 古的谜一个个从地下被揭晓。关于汉字的起源,也有了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 丝马迹。 殷墟甲骨文产生在商代后期,约为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纪。这时的汉 字已经是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这种汉字的实际面貌表明,它不但经 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而且经过某种程度上的整理规范。那么,在此之前的汉字 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商代后期再往前,推到商代前期。考古学家认为,郑州商代遗址的发 掘中找到的被称作二里岗文化的商代文化,与殷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的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围内,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在翻 转的地面上,曾发现三件有字的骨,其中两件各有一字,另一件有十个字。考古 学家认为是为练习刻字而刻的,它的形制与般墟甲骨文差不多,可以看出,当时 已经在使用甲骨文。二里岗文化的陶器和陶片上也刻划符号,都是简单的刻文, 刻在陶大口尊上。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里也发现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 其中一部分比商代后期略早一些。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符,也早于殷 墟四百年左右。这三处的陶文,有的与汉字很相像 近年来,对夏文化的探讨日渐热烈,一般认为夏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起码应该有一些原始文字,但是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却没有找到可以确证为文 字的资料。河南偃师县发掘的二里头文化,根据考古层位,是压在河南龙山文化 层之上,又被二里岗文化所压住的。它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属 夏文化,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在发掘的陶片上有的刻划记号,用 意不清。这些几何式的直纹,应当都与文字有关 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似乎没有更多的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但不 能说明那时没有文字。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得以保存文字,是因为它们的 质地不易腐烂。可以想见,在汉字有所积累的时期,它不可能不用来进行日常书 写。那种临时性的交往或保留时间不必过长的书写物,是可能划在易于腐烂的兽 皮、木片、树皮、树叶、草叶等东西上的。而这些书写物在数千年之后无法再现, 就像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原始社会的木船和草鞋一样,应当是十分正常的。而且, 隔开这一段,在更早一些的新石器时代,我们还可以窥到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发现刻有符号的陶尊和残器片十六件,大都出自墓 葬,上面有十八个刻符。这些刻符的图像和甲骨文与早期金文的象形文字非常接 近。虽然这些符号绝大多数刻在陶尊外壁口下颈部,而且一个陶尊一般只刻一个 符号,只有一件在颈部两侧刻两个,另一件在颈部、底部各刻一个,相互并不连 贯,因此,意义无法探求。但说它们是原始文字,已有相当的理由 (节选自《汉字的起源与汉字之最》) 1.下列关于汉字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状况,在近六十年来的现代考古中,已经 有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辽宁省大连市 2014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起源的状况曾经那样模糊。近六十年来,现代考 古的谜一个个从地下被揭晓。关于汉字的起源,也有了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 丝马迹。 殷墟甲骨文产生在商代后期,约为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纪。这时的汉 字已经是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这种汉字的实际面貌表明,它不但经 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而且经过某种程度上的整理规范。那么,在此之前的汉字 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商代后期再往前,推到商代前期。考古学家认为,郑州商代遗址的发 掘中找到的被称作二里岗文化的商代文化,与殷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的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 1750 至前 1350 年范围内,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在翻 转的地面上,曾发现三件有字的骨,其中两件各有一字,另一件有十个字。考古 学家认为是为练习刻字而刻的,它的形制与般墟甲骨文差不多,可以看出,当时 已经在使用甲骨文。二里岗文化的陶器和陶片上也刻划符号,都是简单的刻文, 刻在陶大口尊上。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里也发现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 其中一部分比商代后期略早一些。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符,也早于殷 墟四百年左右。这三处的陶文,有的与汉字很相像。 近年来,对夏文化的探讨日渐热烈,一般认为夏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起码应该有一些原始文字,但是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却没有找到可以确证为文 字的资料。河南偃师县发掘的二里头文化,根据考古层位,是压在河南龙山文化 层之上,又被二里岗文化所压住的。它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属 夏文化,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在发掘的陶片上有的刻划记号,用 意不清。这些几何式的直纹,应当都与文字有关。 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似乎没有更多的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但不 能说明那时没有文字。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得以保存文字,是因为它们的 质地不易腐烂。可以想见,在汉字有所积累的时期,它不可能不用来进行日常书 写。那种临时性的交往或保留时间不必过长的书写物,是可能划在易于腐烂的兽 皮、木片、树皮、树叶、草叶等东西上的。而这些书写物在数千年之后无法再现, 就像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原始社会的木船和草鞋一样,应当是十分正常的。而且, 隔开这一段,在更早一些的新石器时代,我们还可以窥到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发现刻有符号的陶尊和残器片十六件,大都出自墓 葬,上面有十八个刻符。这些刻符的图像和甲骨文与早期金文的象形文字非常接 近。虽然这些符号绝大多数刻在陶尊外壁口下颈部,而且一个陶尊一般只刻一个 符号,只有一件在颈部两侧刻两个,另一件在颈部、底部各刻一个,相互并不连 贯,因此,意义无法探求。但说它们是原始文字,已有相当的理由。 (节选自《汉字的起源与汉字之最》) 1.下列关于汉字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状况,在近六十年来的现代考古中,已经 有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B.研究汉字的起源主要不是研究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已经是 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了。 C.二里岗文化中发现三件有字的骨,可以推测汉字起源的时代大约在公 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围内 D.二里岗文化、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吴城遗址等陶器上的陶文 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有一定价值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没有找到可确证为文字的资料,这与一般认为 夏代已进入阶级社会,应该有原始的文字的看法不相合 B.从考古层位上来说,处于最上层的应该是二里岗文化,其次是河南龙 山文化,处于最下层的是河南偃师县发掘的二里头文化。 C.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它所处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 根据专家的研究,至少它的晚期己经进入了文明阶段。 D.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缺乏,但在更早一些 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中,已经有了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的二里岗文化的考古挖掘中发现 的骨上的文字,考古学家作出断定,当时已经在使用甲骨文。 B.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的文字,因为它们的质地不易腐烂,所以 能保存下来;而划在易于腐烂的东西上的文字,就无法保存 C.大汶口文化中大都出自墓葬的刻有符号的十六件陶尊和残器片,上面 有十八个刻符,这些刻符的图像中透露出原始文字的信息 D.考古工作者研究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之前的不同时期陶片上的刻划 记号,因为弄清这些记号的年代,就能够弄清汉字的起源。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汉司空爽曾孙也。父早亡。勖依于舅氏。 岐嶷夙成,年十余岁能属文。从外祖魏太傅钟繇曰:“此儿当及其曾祖。”既长, 遂博学,达于从政。仕魏,辟大将军曹爽掾。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 赴,众乃从之。迁廷尉正,参文帝大将军军事。 高贵乡公欲为变时,大将军掾孙佑等守阊阖门。文帝弟安阳侯干闻难欲 入,佑谓干曰:“未有入者,可从东掖门。”及干至,帝迟之,干以状白,帝欲 族诛佑。勖谏曰:“孙佑不纳安阳,诚宜深责。然事有逆顺,用刑不可以喜怒为 轻重。”乃免佑为庶人。时官骑路遗求为刺客入蜀,勖言于帝曰:“明公以至公 宰天下,宜杖正义以伐违贰。而名以刺客除贼,非所谓刑于四海,以德服远也。 帝称善。 及钟会谋反,审问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会素厚,未之信也。勖曰: “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帝即出镇长安。主 簿郭奕、参军王深以勖是会从甥,少长舅氏,劝帝斥出之。帝不纳,而使勖陪乘 待之如初。先是,勖启“伐蜀,宜以卫瓘为监军”。及蜀中乱,赖瓘以济。会平, 还洛,与裴秀、羊祜共管机密。时将发使聘吴,并遣当时文士作书与孙皓,帝用 勖所作。皓既报命和亲,帝谓勖曰:“君前作书,使吴思顺,胜十万之众也
B.研究汉字的起源主要不是研究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已经是 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了。 C.二里岗文化中发现三件有字的骨,可以推测汉字起源的时代大约在公 元前 1750 至前 1350 年范围内。 D.二里岗文化、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吴城遗址等陶器上的陶文, 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有一定价值。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没有找到可确证为文字的资料,这与一般认为 夏代已进入阶级社会,应该有原始的文字的看法不相合。 B.从考古层位上来说,处于最上层的应该是二里岗文化,其次是河南龙 山文化,处于最下层的是河南偃师县发掘的二里头文化。 C.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它所处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 根据专家的研究,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 D.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缺乏,但在更早一些 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中,已经有了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的二里岗文化的考古挖掘中发现 的骨上的文字,考古学家作出断定,当时已经在使用甲骨文。 B.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的文字,因为它们的质地不易腐烂,所以 能保存下来;而划在易于腐烂的东西上的文字,就无法保存。 C.大汶口文化中大都出自墓葬的刻有符号的十六件陶尊和残器片,上面 有十八个刻符,这些刻符的图像中透露出原始文字的信息。 D.考古工作者研究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之前的不同时期陶片上的刻划 记号,因为弄清这些记号的年代,就能够弄清汉字的起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汉司空爽曾孙也。父早亡。勖依于舅氏。 岐嶷夙成,年十余岁能属文。从外祖魏太傅钟繇曰:“此儿当及其曾祖。”既长, 遂博学,达于从政。仕魏,辟大将军曹爽掾。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 赴,众乃从之。迁廷尉正,参文帝大将军军事。 高贵乡公欲为变时,大将军掾孙佑等守阊阖门。文帝弟安阳侯干闻难欲 入,佑谓干曰:“未有入者,可从东掖门。”及干至,帝迟之,干以状白,帝欲 族诛佑。勖谏曰:“孙佑不纳安阳,诚宜深责。然事有逆顺,用刑不可以喜怒为 轻重。”乃免佑为庶人。时官骑路遗求为刺客入蜀,勖言于帝曰:“明公以至公 宰天下,宜杖正义以伐违贰。而名以刺客除贼,非所谓刑于四海,以德服远也。” 帝称善。 及钟会谋反,审问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会素厚,未之信也。勖曰: “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帝即出镇长安。主 簿郭奕、参军王深以勖是会从甥,少长舅氏,劝帝斥出之。帝不纳,而使勖陪乘, 待之如初。先是,勖启“伐蜀,宜以卫瓘为监军”。及蜀中乱,赖瓘以济。会平, 还洛,与裴秀、羊祜共管机密。时将发使聘吴,并遣当时文士作书与孙皓,帝用 勖所作。皓既报命和亲,帝谓勖曰:“君前作书,使吴思顺,胜十万之众也
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在尚书,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于 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帝尝谓曰:“魏武帝言‘荀文若之进善,不 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二令君之美,亦望于君也。”居职月余, 以母忧上还印绶,帝不许。遣常侍周恢喻旨,勖乃奉诏视职。勖久管机密,有才 思,深得人主微旨,不犯颜忤争,故得始终全其宠禄。太康十年卒 选自《晋书·荀勖传》卷三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勖依于舅氏 依:依照。 B.此儿当及其曾祖 及:赶得上。 C.勖独临赴 临:前往 D.干以状白 白: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荀勖有见识的一组是(3分) 遂博学,达于从政 ②非所谓刑于四海,以德服远也 ③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 ④伐蜀,宜以卫瓘为监军 ⑤与裴秀、羊祜共管机密 ⑥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 A.①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勖幼年聪慧,长大后敢作敢为。他十几岁便能写文章,受到太傅钟 繇的赞赏;大将军曹爽被杀后,荀勖的表现与其他门生故吏不同。 B.荀勖遇事清醒,敢于直谏。在处理孙佑一事上,他按照法律把孙佑免 为庶人:在对待路遗请求入蜀行刺一事上,他劝文帝不要这样做 C.荀勖深受文帝的信任。钟会在蜀中谋反,主簿郭奕、参军王深认为荀 勖幼年时在钟家长大,劝文帝将荀勖贬斥出去,文帝待之如初 D.荀勖文章写得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使者出使东吴,文帝选用荀勖 所写的给孙皓的文书,结果孙皓愿和亲通好,文帝对荀勖大加赞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核其才能,有暗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 (2)有才思,探得人主微旨,不犯颜忤争,故得始终全其宠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① 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②,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重阳日在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 知州徐君猷而作。②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8.请赏析词的开头两句写景句的妙处。(5分) 9.“破帽多情却恋头”“明日黄花蝶也愁”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 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在尚书,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于 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帝尝谓曰:“魏武帝言‘荀文若之进善,不 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二令君之美,亦望于君也。”居职月余, 以母忧上还印绶,帝不许。遣常侍周恢喻旨,勖乃奉诏视职。勖久管机密,有才 思,深得人主微旨,不犯颜忤争,故得始终全其宠禄。太康十年卒。 (选自《晋书·荀勖传》卷三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勖依于舅氏 依:依照。 B.此儿当及其曾祖 及:赶得上。 C.勖独临赴 临:前往。 D.干以状白 白: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荀勖有见识的一组是(3 分) ①遂博学,达于从政 ②非所谓刑于四海,以德服远也 ③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 ④伐蜀,宜以卫瓘为监军 ⑤与裴秀、羊祜共管机密 ⑥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 A.①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荀勖幼年聪慧,长大后敢作敢为。他十几岁便能写文章,受到太傅钟 繇的赞赏;大将军曹爽被杀后,荀勖的表现与其他门生故吏不同。 B.荀勖遇事清醒,敢于直谏。在处理孙佑一事上,他按照法律把孙佑免 为庶人;在对待路遗请求入蜀行刺一事上,他劝文帝不要这样做。 C.荀勖深受文帝的信任。钟会在蜀中谋反,主簿郭奕、参军王深认为荀 勖幼年时在钟家长大,劝文帝将荀勖贬斥出去,文帝待之如初。 D.荀勖文章写得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使者出使东吴,文帝选用荀勖 所写的给孙皓的文书,结果孙皓愿和亲通好,文帝对荀勖大加赞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核其才能,有暗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 (2)有才思,探得人主微旨,不犯颜忤争,故得始终全其宠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① 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②,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重阳日在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 知州徐君猷而作。②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8.请赏析词的开头两句写景句的妙处。(5 分) 9.“破帽多情却恋头”“明日黄花蝶也愁”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 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屈原《离 骚》) (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行路 难》其一) (3)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在途中 [美]莱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 上跳下来,面对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 极了 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 而他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 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对不起, 不行。你顺着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 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 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 没有一个收容所收留他,或供应他一顿晚饭。不管是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 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显然,牧师不愿听 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 或许他已感觉到在下雪了。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 寒冷。他望望天,看看地,忽然发现,他正站再一座教堂前。是啊!一座小数堂, 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 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 各有一根细细的石柱支撑着。正对面有一扉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 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着石雕的耶稣基督。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 那么殷实。 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 到了雪。他感到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他走上石阶, 敲了敲门,没有回音。他转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他就用肩膀顶门, 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栓在一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 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 棍,跑上石阶,一把抓住了萨劲特。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 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 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腰,帮着一块儿拉。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 不放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屈原《离 骚》) (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李白《行路 难》其一) (3)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在途中 [美]莱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 上跳下来,面对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 极了。 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 而他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 一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对不起, 不行。你顺着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 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 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 没有一个收容所收留他,或供应他一顿晚饭。不管是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 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显然,牧师不愿听 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 或许他已感觉到在下雪了。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 寒冷。他望望天,看看地,忽然发现,他正站再一座教堂前。是啊!一座小数堂, 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 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 各有一根细细的石柱支撑着。正对面有一扉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 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着石雕的耶稣基督。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 那么殷实。 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 到了雪。他感到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他走上石阶, 敲了敲门,没有回音。他转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他就用肩膀顶门, 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栓在一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 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 棍,跑上石阶,一把抓住了萨劲特。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 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 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腰,帮着一块儿拉。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 不放
接着,教堂倒塌了。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 砾堆下,整个教堂都散倒在雪地里。 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 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 齐步走着。他就是教堂圆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一—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 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 “嗳,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 “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 “天啊!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 当然乐意 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 “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 夜中的飞雪半遮着。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 “我可要歇脚了。我实在累了。”萨劲特说。 “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耶稣说 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起来,紧接着 跃身抓住了货车,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靠近 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他手指关节上打,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 “妈的!让我进车厢!” 住嘴!”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 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 稣,火车。晚上流的血,现在都干了,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过道里的那个警 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破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 这扇门撞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 大萧条时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B.作者先后写了“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他饥饿、疲倦、 寒冷”这样的话,目的是说明萨劲特撞倒小教堂是出于无奈。 C.石人耶稣说:“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表现了耶稣对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小说中关于“大雪”的环境描写,具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深化作品主题等多方面的作用 E.“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和他齐步走 着”这些细节描写,使本来是虚构的情节,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②)主人公萨劲特在现实生活中先后遭遇了哪些艰难的处境?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中写到了牧师“住宅的大门”、教堂的“门”、监狱的“铁栅门”,作 者写这些“门”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后一部分写了耶稣“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这样一个 虚构的情节,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接着,教堂倒塌了。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 砾堆下,整个教堂都散倒在雪地里。 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 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 齐步走着。他就是教堂圆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 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 “嗳,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 “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 “天啊!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 “当然乐意。” “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 “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 夜中的飞雪半遮着。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 “我可要歇脚了。我实在累了。”萨劲特说。 “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耶稣说。 “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起来,紧接着一 跃身抓住了货车,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靠近 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他手指关节上打,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 “妈的!让我进车厢!” “住嘴!”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 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 稣,火车。晚上流的血,现在都干了,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过道里的那个警 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破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 这扇门撞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 大萧条时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B.作者先后写了“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他饥饿、疲倦、 寒冷”这样的话,目的是说明萨劲特撞倒小教堂是出于无奈。 C.石人耶稣说:“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表现了耶稣对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小说中关于“大雪”的环境描写,具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深化作品主题等多方面的作用。 E.“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和他齐步走 着”这些细节描写,使本来是虚构的情节,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2)主人公萨劲特在现实生活中先后遭遇了哪些艰难的处境?请简要概括。(6 分) (3)小说中写到了牧师“住宅的大门”、教堂的“门”、监狱的“铁栅门”,作 者写这些“门”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后一部分写了耶稣“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这样一个 虚构的情节,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