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东港二中、瓦房店高级中学等四校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联考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 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 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 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 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 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 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 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 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是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如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 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 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 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晩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 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 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 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 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 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 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 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 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宽视野, 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 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 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 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 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
辽宁省东港二中、瓦房店高级中学等四校 2017-2018 学年高一 12 月联考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分数: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 20 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 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 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 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 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 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 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 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 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是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如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 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 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 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 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 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 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 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 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 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 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 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宽视野, 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 20 世纪新诗的诗 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 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 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 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
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 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3分)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 《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 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 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 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宽古诗硏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 变 B.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C.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 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 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 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 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百年震柳 梁衡 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 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 环球大地震。是日晚8时,忽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霎时山移、地裂
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 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3 分)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 《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 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 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 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 变。 B.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C.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 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 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 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 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4~6 题。 百年震柳 梁衡 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约在百年前,1920 年 12 月 16 日晚 8 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 地震,震级 8.5,裂度 12,死 27 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 环球大地震。是日晚 8 时,忽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霎时山移、地裂
河断、城陷。黄土髙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 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 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 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 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 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 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 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 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 现在两半个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 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 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 活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 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 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 面对树心却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 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 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 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 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 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 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 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用作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 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 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 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 地最多的绿色。“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 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 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 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 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 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 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 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 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 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 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 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 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 现在两半个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 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 树的树龄已经有 500 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 400 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 活了 100 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 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 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 面对树心却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 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 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 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 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 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 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 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用作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 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 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 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 地最多的绿色。“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 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 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 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 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而这 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一百年了, 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着青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不仅概述了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 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 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是为了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 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 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5.文章第五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震柳作为“活化石”给后人带来什么样的意义和启示?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题。 材料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 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 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 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 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 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 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 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 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 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 27 万人的生命,而这 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一百年了, 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着青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不仅概述了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 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 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是为了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 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 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5.文章第五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震柳作为“活化石”给后人带来什么样的意义和启示?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7~9 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 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 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 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 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 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 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 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 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 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 “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 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 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 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 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 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 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 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 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 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 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 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 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 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 的人越来越多一一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 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 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 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 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 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 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 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 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 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 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 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 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中国教育报》2017 年 03 月 07 日第 2 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 “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 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 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 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 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 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 达到 11 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 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 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 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 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 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 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 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 年 5 月 10 日) 材料三: “我从 2014 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 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 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 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 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 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 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 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 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 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 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 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 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 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