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 2011年高三双基测试 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黄庭坚认为杜甫、韩愈这样的人写诗写文是有来历的,而杜、韩对于他们的前人的作品 那些好的句子,好的构思,经过一定的改造之后为我所用,这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做法,这种 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于是,黄庭坚给他们的做法起了一个名字,凡是在具体的字句方面学习 前人的,比如一个词、一个句子,这种做法叫“点铁成金”;凡是在整首诗的构思、结构、 立意上模仿前人而加以变化的,这叫“夺胎换骨"。 宋人经常把这两句话合起来使用,因为两句话说的都是怎样对前人的好作品进行改造 吸收前人的经验,为我所用。黄庭坚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 年轻人,非常相信这一点,因为这是一个入门的好办法,即模仿前人。当然,黄庭坚进一步 要求自成一家,“夺胎换骨”只是初步的。宋代诗人开始写诗的时候,唐诗已经存在了,唐 诗是他们面临的文学遗产。一方面,唐诗为宋人提供了许多好的经验,可以参考,可以模仿。 另一方面,唐诗对宋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唐诗写得太好了,所有的题材都开拓了,所有的 风格也都创造出来了,不管在哪个方面,只要联想到唐诗,总会找到这方面的名篇。这叫宋 人还怎么写诗?宋朝的社会生活形态与唐朝区别不大并没有出现新的东西没有出现汽车、 火车,还是原来的生活状态,基本的喜怒哀乐是一样的,整个的文化背景也差不多,那宋人 还怎么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岀如来掌 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唐以后的人不要再写诗了。当然他说的是五、七言的诗 歌了,你写新诗、白话诗当然可以,唐朝人没写过,但是五、七言诗唐朝人写完了,你没法 写。所以黄庭坚这个理论对宋人来说是很有用的,他们正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写,写来写 去都绕不开唐诗,黄庭坚就教他们:你就对唐诗进行有效的利用,对它进行“点铁成金 对它进行“夺胎换骨"。黄庭坚还给他们打气:不要以为只有我们这样做,古人也这样做 杜甫这样做,韩愈也这样做。黄庭坚提出这个理论以后,宋代的学者、诗论家果然举出很多 前人的例子,探讨杜甫是怎么做的,韩愈是怎么做的.他们对前代的那些文献怎么进行“点 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可以说,这种思考深入人心。所以体现在牡诗的注解中,这些注家 也就带着这种观念来思考:一句杜诗写得很好,它有没有来源?它是独创的,还是对前代人 的诗进行“夺胎换骨”或“点铁成金”? (节选自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 1.下列对“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点铁成金”,即在具体的字句方面学习前人的一种做法,是黄庭坚为诗歌创作借鉴 前人作品,为我所用起的一个名字 B.“夺胎换骨”是黄庭坚为诗歌创作所起的一个名字,即一种在整首诗的构思、结构
大连市 2011 年高三双基测试 语 文 试 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黄庭坚认为杜甫、韩愈这样的人写诗写文是有来历的,而杜、韩对于他们的前人的作品, 那些好的句子,好的构思,经过一定的改造之后为我所用,这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做法,这种 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于是,黄庭坚给他们的做法起了一个名字,凡是在具体的字句方面学习 前人的,比如一个词、一个句子,这种做法叫“点铁成金”;凡是在整首诗的构思、结构、 立意上模仿前人而加以变化的,这叫“夺胎换骨”。 宋人经常把这两句话合起来使用,因为两句话说的都是怎样对前人的好作品进行改造, 吸收前人的经验,为我所用。黄庭坚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 年轻人,非常相信这一点,因为这是一个入门的好办法,即模仿前人。当然,黄庭坚进一步 要求自成一家,“夺胎换骨”只是初步的。宋代诗人开始写诗的时候,唐诗已经存在了,唐 诗是他们面临的文学遗产。一方面,唐诗为宋人提供了许多好的经验,可以参考,可以模仿。 另一方面,唐诗对宋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唐诗写得太好了,所有的题材都开拓了,所有的 风格也都创造出来了,不管在哪个方面,只要联想到唐诗,总会找到这方面的名篇。这叫宋 人还怎么写诗?宋朝的社会生活形态与唐朝区别不大,并没有出现新的东西,没有出现汽车、 火车,还是原来的生活状态,基本的喜怒哀乐是一样的,整个的文化背景也差不多,那宋人 还怎么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 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唐以后的人不要再写诗了。当然他说的是五、七言的诗 歌了,你写新诗、白话诗当然可以,唐朝人没写过,但是五、七言诗唐朝人写完了,你没法 写。所以黄庭坚这个理论对宋人来说是很有用的,他们正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写,写来写 去都绕不开唐诗,黄庭坚就教他们:你就对唐诗进行有效的利用,对它进行“点铁成金”, 对它进行“夺胎换骨”。黄庭坚还给他们打气:不要以为只有我们这样做,古人也这样做, 杜甫这样做,韩愈也这样做。黄庭坚提出这个理论以后,宋代的学者、诗论家果然举出很多 前人的例子,探讨杜甫是怎么做的,韩愈是怎么做的.他们对前代的那些文献怎么进行“点 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可以说,这种思考深入人心。所以体现在牡诗的注解中,这些注家 也就带着这种观念来思考:一句杜诗写得很好,它有没有来源?它是独创的,还是对前代人 的诗进行“夺胎换骨”或“点铁成金”? (节选自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 1.下列对“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点铁成金”,即在具体的字句方面学习前人的一种做法,是黄庭坚为诗歌创作借鉴 前人作品,为我所用起的一个名字。 B.“夺胎换骨”是黄庭坚为诗歌创作所起的一个名字,即一种在整首诗的构思、结构
立意上模仿前人而加以变化的做法。 C.宋人把“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合起来使用,因为说的都是怎样对前人的好作 品进行改造,吸收前人的经验为我所用。 D.当时的年轻人非常相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理论,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学 会这一入门的好方法,才能自成一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庭坚从杜甫、韩愈对于他们的前人作品中好的句子、好的构思,经过一定的改造 之后为自己所用中,受到启发,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法。 B.鲁迅说的“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 圣’,大可不必动手”,点明宋人要在诗歌上有所创新,必须另辟蹊径。 C.“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黄庭坚在宋人创作时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写,写来 写去都绕不开唐诗的背景下,提出的对前人诗歌进行有效利用的方法 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理论后,受到宋代学者、诗论家的重视,他 们探讨杜甫、韩愈是怎么对前代的那些文献进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由于唐诗写得太好了,所有的题材都开拓了。所有的风格也都创造出来了,不管在 哪个方面,总会找到这方面的名篇,这对宋人的诗歌创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B.宋朝的社会生活形态、人的基本的喜怒哀乐、整个的文化背景等都与唐代的差不多 这些因素是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一理论的时代背景。 C.对宋朝人来说,五、七言诗唐朝人写完了,没法写了,但是写新诗、白话诗是可以 的,因为这类体裁的诗歌唐朝人没有写过,所以宋朝人可以在这些领域开拓 D.对前代人的诗进行“夺胎换骨”或“点铁成金”,也影响到对杜诗做注人的思考 句杜诗写得很好,它是有来源的还是独创的?这种思考也会影响到后来的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傅岐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 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县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 引咎。郡乃移狱于县,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 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竞如期而 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至都,除 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 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遺岐接对焉。太清元年 累迁太仆,司农卿,合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机事密勿,亚于朱异。此年冬,贞阳侯 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北)魏。二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
立意上模仿前人而加以变化的做法。 C.宋人把“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合起来使用,因为说的都是怎样对前人的好作 品进行改造,吸收前人的经验为我所用。 D.当时的年轻人非常相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理论,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学 会这一入门的好方法,才能自成一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黄庭坚从杜甫、韩愈对于他们的前人作品中好的句子、好的构思,经过一定的改造 之后为自己所用中,受到启发,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法。 B.鲁迅说的“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 圣’,大可不必动手”,点明宋人要在诗歌上有所创新,必须另辟蹊径。 C.“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黄庭坚在宋人创作时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写,写来 写去都绕不开唐诗的背景下,提出的对前人诗歌进行有效利用的方法。 D.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理论后,受到宋代学者、诗论家的重视,他 们探讨杜甫、韩愈是怎么对前代的那些文献进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由于唐诗写得太好了,所有的题材都开拓了。所有的风格也都创造出来了,不管在 哪个方面,总会找到这方面的名篇,这对宋人的诗歌创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B.宋朝的社会生活形态、人的基本的喜怒哀乐、整个的文化背景等都与唐代的差不多, 这些因素是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一理论的时代背景。 C.对宋朝人来说,五、七言诗唐朝人写完了,没法写了,但是写新诗、白话诗是可以 的,因为这类体裁的诗歌唐朝人没有写过,所以宋朝人可以在这些领域开拓。 D.对前代人的诗进行“夺胎换骨”或“点铁成金”,也影响到对杜诗做注人的思考, 一 句杜诗写得很好,它是有来源的还是独创的?这种思考也会影响到后来的创 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傅岐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 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县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 引.咎。郡乃移狱于县,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 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竞如期而 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至都,除 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 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 累迁太仆,'司农卿,合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机事密勿,亚于朱异。此年冬,贞阳侯 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北)魏。二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
卫朱异日:“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日:北魏)高澄既新得志, 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若许通好,正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今使就 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魏果举兵入寇。 年,迁中领军,舍人如故。二月,(北魏)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 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岀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 之。乃遣石城公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翼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 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 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循吏传》,列传第六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后疾废久之 废:中止。 B.郡录其仇人 录:记录 C.终不引咎 引:承认 D.其若负信 负:违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傅岐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 ②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 ③和不可许 ④求遣召宣城王出送 ⑤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 ⑥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 A.①③⑥ B.②③⑤c.①④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岐讲孝道并以诚信待人。母亲去世而离职,居丧期间备尽丧礼:有个囚犯按刑法 应抵命,傅岐放他回去探家,那人竟然也能守信按期限返回。 B.傅岐在做地方官时深得百姓爱戴。他离开始新县时,人们不分老少都走出县境跪拜 送别,哭喊声几十里外都能听到:傅岐回到都城后得到升迁。 C.傅岐做事勤勉并有见识。他在禁省内十多年,处理机要事务十分勤勉;在萧明派使 者回来陈述魏国想要互通友好一事的看法上,更是与众不同。 D.傅岐在原则问题上敢于坚持己见。北魏的侯景要和梁订立盟约,请宣城王出城送行, 傅岐坚决制止要宣城王岀城送行的做法,主张派石城公送行。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乃移狱于县,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5分) (2)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日:“(北魏)高澄既新得志, 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若许通好,正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今使就 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魏果举兵入寇。 三年,迁中领军,舍人如故。二月,(北魏)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 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 之。乃遣石城公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 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 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循吏传》,列传第六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服阕后疾废.久之 废:中止。 B.郡录.其仇人 录:记录。 C.终不引.咎 引:承认。 D.其若负.信 负:违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傅岐有远见的一组是(3 分) ( ) ①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 ②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 ③和不可许 ④求遣召宣城王出送 ⑤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 ⑥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傅岐讲孝道并以诚信待人。母亲去世而离职,居丧期间备尽丧礼;有个囚犯按刑法 应抵命,傅岐放他回去探家,那人竟然也能守信按期限返回。 B.傅岐在做地方官时深得百姓爱戴。他离开始新县时,人们不分老少都走出县境跪拜 送别,哭喊声几十里外都能听到;傅岐回到都城后得到升迁。 C.傅岐做事勤勉并有见识。他在禁省内十多年,处理机要事务十分勤勉;在萧明派使 者回来陈述魏国想要互通友好一事的看法上,更是与众不同。 D.傅岐在原则问题上敢于坚持己见。北魏的侯景要和梁订立盟约,请宣城王出城送行, 傅岐坚决制止要宣城王出城送行的做法,主张派石城公送行。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郡乃移狱于县,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5 分) (2)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 注:诚斋,作者的书斋名 8.第二句中的“一团冰”是怎样写月的?这句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艺术境畀?(5分) 9.前人评论此诗,认为后二句“富有奇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杨花落尽子规啼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折戟沉沙铁未销 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冬季 你围在牛粪火旁,百无聊赖的样子。分配到西藏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哨卡,你难免怨天 尤人,愁肠百结。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这个叫“雪域孤岛”的地方,毫无生气可言, 簇簇疏落的草茎枯黄粗硬,辐射强烈紫外线旳太阳朝升暮落,点缀着难挨的岁月, 你的思绪只是一条倒流的小河,两个月前的军校生活。总让你濯足在倒映着鸟语花香 的碧波里流连忘返。你不愿想象未来,面对现实生活你无法排遣心理上的屏障,编织出彩包 的梦幻。就像被哨卡周围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一样,你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超越过去。 你懒洋洋地直起腰,被一阵阵吆喝声召唤出来 士兵们在雪野里奔跑着,一派散兵状。人群中间,跳跃着—头小兽,连续几天落雪 只在”肖卡周围时隐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了。哨兵一声呐喊,大亻 出动了,偌大的雪野成为弱肉强食的场所 你看见狐狸在一位土兵的怀中剧烈喘息着,肚腹起伏得厉害。大伙头上笼罩-团哈气, 喊叫着围拢上来,露出胜利者的骄矜 当时的直觉告诉你,它简直不是一头小兽,该是美的精灵呢!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 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多亮多柔软啊,仿佛-团火焰正在燃烧. 土兵们击鼓传花般传递着狐狸。 郎个搞起的,一挨它,手上的冻疮就消肿了。 刚从哨塔上跑来的是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不敢大声说话。他 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摩一会儿,说:“都说狐狸臊,臊狐狸,我怎么会闫到甜丝丝 的味道?″ 你平静地望着这一切,多少觉得有点无聊,面部的肌肉不时抽搐几下,从心里对他们说 这大概是自我心理平衡在发生作用,冬季太可怕了 不知何时士兵们不做声了,只把目光齐刷刷地盯向你。那意思再令人明白不过地袁达出 来——杀掉狐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
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 注:诚斋,作者的书斋名。 8.第二句中的“一团冰”是怎样写月的?这句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艺术境畀?(5 分) 9.前人评论此诗,认为后二句“富有奇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杨花落尽子规啼, ,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折戟沉沙铁未销, 。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冬季 杨晓敏 你围在牛粪火旁,百无聊赖的样子。分配到西藏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哨卡,你难免怨天 尤人,愁肠百结。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这个叫“雪域孤岛”的地方,毫无生气可言, 一簇簇疏落的草茎枯黄粗硬,辐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点缀着难挨的岁月。 你的思绪只是一条倒流的小河,两个月前的军校生活。总让你濯足在倒映着鸟语花香 的碧波里流连忘返。你不愿想象未来,面对现实生活你无法排遣心理上的屏障,编织出彩包 的梦幻。就像被哨卡周围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一样,你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超越过去。 你懒洋洋地直起腰,被一阵阵吆喝声召唤出来。 士兵们在雪野里奔跑着,一派散兵状。人群中间,跳跃着一头小兽,连续几天落雪,这 只在”肖卡周围时隐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了。哨兵一声呐喊,大伙 出动了,偌大的雪野成为弱肉强食的场所…… 你看见狐狸在一位士兵的怀中剧烈喘息着,肚腹起伏得厉害。大伙头上笼罩一团哈气, 喊叫着围拢上来,露出胜利者的骄矜。 当时的直觉告诉你,它简直不是一头小兽,该是美的精灵呢!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 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多亮多柔软啊,仿佛一团火焰正在燃烧…… 士兵们击鼓传花般传递着狐狸。 “郎个搞起的,一挨它,手上的冻疮就消肿了。” 刚从哨塔上跑来的是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不敢大声说话。他 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摩一会儿,说:“都说狐狸臊,臊狐狸,我怎么会闻到甜丝丝 的味道?” 你平静地望着这一切,多少觉得有点无聊,面部的肌肉不时抽搐几下,从心里对他们说, 这大概是自我心理平衡在发生作用,冬季太可怕了。 不知何时士兵们不做声了,只把目光齐刷刷地盯向你。那意思再令人明白不过地袁达出 来——杀掉狐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
一种有效的抗御。 四川兵从身上摸出一把刀,犹豫着递过来。 你看看刀,看看狐狸,脑海变幻出和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 之类的东西当你充分意识到这种思维的不和谐不现实甚至离题太远时你在短暂的沉默中, 唤起了自己姗姗来迟的恻隐之心。 四川兵手中的刀捏不住了,落地时众人的目光倏地变得复杂起来。有人“哼”了一声 用脚把雪花踢得迷迷蒙蒙——对你这个哨卡最髙长官的犹豫不决和不解人意,表示岀极大 的蔑视和不信任 你的腮帮子鼓胀几下,吞咽一口唾液,弯腰从雪窝里枢岀那把刀。你再一次抬起头来 大家依然无动于衷。你只好试试刀锋,左手抓过狐狸,把它构造精美的头颅向上一扳,用嘴 吹开它脖颈上飘选的柔毛,右手缓慢而沉稳地举起刀 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一声,悲戚之至。 士兵们似乎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瞬间清醒了,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双粗糙 的大手伸出来:“别 时间凝固了。脸上裂花的新兵,扑通一下跪在雪地上,抱住你的腿呜咽着说:“哨长 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些色彩吗?我… 情愿毎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 你的思绪变得明晰,沉重地呼出一口浊气,爱怜地抚摩几下新兵的共,心里说,你也教 育了我。尔后大吼:“起来『手一甩,刀“嗖”地飞出老远。 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小心翼翼地在士兵们中间逡巡起来,待大伙让开条 路,便腾跃着向雪野掠去,士兵们目送一团滚动的红色火焰,没入辽远 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榘过后,和哨卡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了 选自《60年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一段的“辐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一句,看似闲笔,但在作者心中, 却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强烈愿望,一种内心的“希望”或“关怀”。 B.“他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摩一会儿”,这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兵”喜爱 红艳艳的狐狸,为后文跪在雪地上求哨长不要杀掉狐狸做了铺垫 C.小说对“你”放掉小狐狸做了层层铺垫,先是从感受上觉得它是个“美的精灵”, 再从听觉上写受不了它哀鸣,最后又从士兵们的请求上写不得不放 D.“脑海变幻出和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之类的东西”表 现“你”的内心里正在进行着一场保护或破坏一种美的事物的斗争。 E.作者把故事背景放在雪域髙原的冬季,这样就使“雪域孤岛”上“毫无生气可言” 的可怕的冬季与主人公“你”守卫边疆的炽热情感始终形成鲜明对比。 (2)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写了一个士兵们在雪地里捕捉饥饿觅食的小狐狸的场面,这个场面在小说中有 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说:“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巢过后,和哨卡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了。 有人认为这样一件捉放小狐狸的事就使“你”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未免过于简 单,很不可信。你的看法呢?请结合作品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分) 弗洛伊德一一心灵深处的哥伦布 从很小的时候,弗斟伊德就对知识表现岀浓厚的兴趣。他9岁就上了中学,学习成绩始 终名列前茅,由此取得了免试进入大学的资格。弗洛伊德在语言方面具有超人的才能,他不
一种有效的抗御。 四川兵从身上摸出一把刀,犹豫着递过来。 你看看刀,看看狐狸,脑海变幻出和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 之类的东西。当你充分意识到这种思维的不和谐不现实甚至离题太远时,你在短暂的沉默中, 唤起了自己姗姗来迟的恻隐之心。 四川兵手中的刀捏不住了,落地时众人的目光倏地变得复杂起来。有人“哼”了一声, 用脚把雪花踢得迷迷蒙蒙——对你这个哨卡最高长官的犹豫不决和不解人意,表示出极大 的蔑视和不信任。 你的腮帮子鼓胀几下,吞咽一口唾液,弯腰从雪窝里枢出那把刀。你再一次抬起头来, 大家依然无动于衷。你只好试试刀锋,左手抓过狐狸,把它构造精美的头颅向上一扳,用嘴 吹开它脖颈上飘选的柔毛,右手缓慢而沉稳地举起刀…… 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一声,悲戚之至。 士兵们似乎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瞬间清醒了,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双粗糙 的大手伸出来:“别……” 时间凝固了。脸上裂花的新兵,扑通一下跪在雪地上,抱住你的腿呜咽着说:“哨长, 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些色彩吗?我…… 情愿每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 你的思绪变得明晰,沉重地呼出一口浊气,爱怜地抚摩几下新兵的共,心里说,你也教 育了我。尔后大吼:“起来!”手一甩,刀“嗖”地飞出老远。 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小心翼翼地在士兵们中间逡巡起来,待大伙让开一条 路,便腾跃着向雪野掠去,士兵们目送一团滚动的红色火焰,没入辽远。 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榘过后,和哨卡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了。 (选自《60 年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开头一段的“辐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一句,看似闲笔,但在作者心中, 却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强烈愿望,一种内心的“希望”或“关怀”。 B.“他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摩一会儿”,这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兵”喜爱 红艳艳的狐狸,为后文跪在雪地上求哨长不要杀掉狐狸做了铺垫。 C.小说对“你”放掉小狐狸做了层层铺垫,先是从感受上觉得它是个“美的精灵”, 再从听觉上写受不了它哀鸣,最后又从士兵们的请求上写不得不放。 D.“脑海变幻出和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之类的东西”表 现“你”的内心里正在进行着一场保护或破坏一种美的事物的斗争。 E.作者把故事背景放在雪域高原的冬季,这样就使“雪域孤岛”上“毫无生气可言” 的可怕的冬季与主人公“你”守卫边疆的炽热情感始终形成鲜明对比。 (2)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写了一个士兵们在雪地里捕捉饥饿觅食的小狐狸的场面,这个场面在小说中有 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结尾说:“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巢过后,和哨卡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了。” 有人认为这样一件捉放小狐狸的事就使“你”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未免过于简 单,很不可信。你的看法呢?请结合作品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 分) 弗洛伊德——心灵深处的哥伦布 从很小的时候,弗斟伊德就对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 9 岁就上了中学,学习成绩始 终名列前茅,由此取得了免试进入大学的资格。弗洛伊德在语言方面具有超人的才能,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