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牛奶可乐经济学 当然,你或许不同意这一前提,但大多数人好像觉得它还算是 个中性的描述句。如果你在托皮卡问路,人们会停下来帮你,可在 曼哈顿,他们可能看都不看你一眼。因为在这个地球上,曼哈顿的 工资水平最高,要做的事情最多,他人时间的机会成本很高。所 以,纽约人急躁一点儿是理所当然的。 我要求学生们写“博物经济学”作业,灵感得自生物学概论课 上老师要学生们回答的那些问题。如果你了解一丁点儿进化论,你 会发现很多以前从没注意到的事情。利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识别 和思考构建这个世界的基本结构和模式。 是58 为什么雄海象比雌海象的个头大那么多? 比方说,有个标准的达尔文式问题:为什么大多数脊椎动物的 雄性都比雌性大?比如雄海象有20多英尺①长,6000多磅②重 (相当于一辆林肯SUV了),而雌海象却只有800~1200磅重。 在大多数脊椎动物身上都可观察到类似的两性差异。按进化论 来解释,大多数脊椎动物都采用的是一夫多妻制(也就是说,只要 雄性能力足够强,就可以占有多个雌性伴侣),因此雄性必须以竞 ①1英尺=30.48厘米。—编者注 ②1磅=0.4536公斤。一编者注
引子7 争的方式才能获得雌性。雄海象有时候会在海滩上互相击打数个小 时,直到其中一方筋疲力尽,满身是血地退却。 惟有战斗的胜利者,才能享有临幸上百只雌性海象的权力。这 是进化成头等品的一种奖赏,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雄海象会大得 多。在跟其他雄性海象的争斗中,具有大块头突变基因的海象更容 易获胜,于是下一代海象出现这种基因的几率会更高。简而言之 雄性这么大的原因在于,个头小的雄性很少有机会接近雌性。 雄孔雀有能开屏的漂亮大尾巴,原因也差不多。实验证明,雌 孔雀喜欢有着较长尾羽的雄孔雀,因为,尾羽长象征着身体健康,而 受寄生虫折磨的雄孔雀长不出光鲜好看的长尾巴。 可对大块头雄海象和有着漂亮尾巴的雄孔雀来说,个体优势却 成了群体的劣势。比如,一头6000磅重的海象,碰到天敌大白鲨 时很难逃得掉。要是所有雄海象体重都能减轻一半,境况会好很 多。这样一来,雄海象彼此之间打斗的结果还跟以前一样,而碰到 大白鲨时又更容易脱身。同样的道理,如果所有雄孔雀的尾羽全都 减短一半,一方面,雌孔雀的选择仍跟以前一样,另一方面,碰到 天敌时又更容易逃脱。可惜雄海象坚持庞大体格,雄孔雀也不肯放 弃自己长长的尾羽。 当然,进化竞争并不会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到了某个程度之 后,体格较大或尾羽较长的内在弱点,会逐渐超过较易接触雌性的 优点。这种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会反映在幸存下来的雄性身上。 生物学家的叙述很有趣。它条理分明,看似正确。按这样的说 法,假设你看到了单一配偶的物种,即雄性和雌性终身相伴,你就 不会发现两性差异。这便是“证明”这个词的古老含义—有规 律,就有例外,而“有例外,才能证明规律的存在。”例外验证了 规律。一夫多妻制令我们得出了雄性体格大的结论。而对于那些不 采用一夫多妻制的动物,雄性并不比雌性大。例如,信天翁是单
8牛奶可乐经济学 配偶,根据理论,雄性和雌性个头应该差不多大,事实也的确 如此。 有例外,才能证明规律的存在:单一配偶制的信天翁,雄性和雌性 的体格差不多大。 生物学家有关两性差异的描述是站得住脚的。它容易记住,方 便对他人转述。如果你能讲述这一类的故事,理解它们的内在原 因,你对生物学的认识,也就比死记硬背鸟儿属于鸟纲上了一大级 台阶。根据经济学原理,做出叙述性解释,道理也是一样。 大多数经济学概论课都不重视叙述(我自己从前也一样)。相 反,它们把学生淹没在公式和图表里。数学是经济学知识发展进步 的一项重要源泉,但对这堂课的入门者来说,并不见得是有效载 体。除了工程系的学生,以及少数在数学上受过深入训练的学生, 大多数试图通过公式和图表来学习经济学的学生,绝不可能真正掌 握“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著名思维方式。他们把大量精力都花 在理解数学细节上了,却忽视了藏在经济学概念背后的常识。 人的大脑是极端灵活的,有能力吸收无数种不同形式的新信
息。但大多数脑袋吸收信息,都会存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一般 而言,学生处理公式和图表都很吃力。但由于我们这个物种在进化 过程中变得擅于讲故事,几乎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地吸收以叙述形 式表达的相应信息。 这一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参加康奈尔大学的跨学科写作项目 时偶然意识到的。研究表明,学习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把它写下 来。叙述性学习理论的两位倡议者,沃尔特·多尔( Walter Doyle) 和凯西·卡特( Kathy Carter)曾指出,“究其核心,叙述性学习观 点认为,人类有一种‘故事化’个人经历的共同倾向,也就是说 以叙述的方式阐释信息和经历。”另一叙述性学习理论家,心理学 家杰罗姆·布鲁诺( Jerome Bruner)发现,儿童会“把事情编成故 事,当他们尝试理解生活,会利用故事化的视角看待个人经历,以 此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基础……如果他们不能以一种叙述性结构理解 事情,就记不牢靠,以后也不能随时拿出来细细琢磨。” 一句话,吸收叙述性信息,似乎是人类大脑的专长。我的博物 经济学书面作业,正是直接针对这一优势。它要求学生的论文标题 提出一个问题。我发现,向学生强调,要尽量列举最有趣的问题, 这是很管用的。原因有三。第一,要找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他们 一般必须先考虑若干备选问题,这本身就是一项有用的锻炼;第 二,提出有趣问题的学生会对作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投入更 多精力;第三,提出有趣问题的学生更乐意对他人讲述。如果你 不能把概念拿出教室应用它,就不算真正理解了它。可一旦你能 自己用它,它就永远属于你了。 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惟有当行
10牛奶可乐经济学 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多简单的 概念啊,不是吗?可要活学活用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你想在隔壁的校内杂货店买一个闹钟,价值20美元。有个 朋友告诉你,同样的闹钟在城里的凯马特超市只卖10美元。你 会进城买这个10美元的闹钟吗?还是直接在隔壁的杂货店买? 不管你到哪里买,如果闹钟出了故障,都由制造商保修。 当然,这里并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每个人都必须权衡 相关成本和收益。可当我们问别人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的时候,大 多数人都选了去凯马特超市买闹钟。 现在再看看下一个问题。 你想在隔壁的校内杂货店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价值2510美 元。同样的电脑,在城里的凯马特超市卖2500美元。不管你在 哪儿买,出了问题都要退國原厂保修。你会在哪儿买这台电 脑呢? 这一回,大多数人说他们会在学校里买。就问题本身而言,这 样回答并不算错。但如果我们问一个理性的人在这两种情况下应该 怎么做,他会说,成本效益原则清楚地表明,两次的回答应当 样。毕竟,在两个例子当中,你进城去的效益都是10美元,也就 是你省下来的钱。成本是你为了进城所付的代价。在两例当中,这 也是一样的。既然成本一样,效益一样,那么答案自然也该一样 才对 然而,大多数人似乎认为,去城里买闹钟,能省50%的钱,而 买台2510美元的电脑,只能省10美元,前者的效益似乎比后者要 大得多。可惜这不是正确的思考方式。按百分比来想问题,放在其 他地方或许合适,但在这儿不行。 所以,你显然应当权衡成本和收益。看看成本效益原则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