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第一章导论 各种不同理论的主要特征之间的相似性的存在,意味着一般 理论—它是各种特殊理论的基础,并且将各种特殊理论的主要 特征统一起来—一的存在。这种通过抽象而一般化的基本原理, 早在30多年以前就由著名的美国数学家穆尔阐明了。本书的目的 就在于详细论述这种一般化的基本原理对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 学的意义。 具有非常敏锐的直觉的经济学家也许从一开始就会感觉到, 各种看起来似乎不同的学科领域—一生产经济学、消费者行为、 国际贸易、财政、经济循环、收益分析—一都具有明显的形式上的 相似性,分析这些共同的因素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自己没有这种洞察力。只是在对上述各个领域都做了一番 艰苦的工作之后,我才逐渐认识到,一再出现的是本质上相同的 不等式和定理,而我却多次浪费时间去证明同样的定理。 当然,我知道每个领域都涉及到由假定有效而又独立的均衡 条件所决定的相互依存的未知数—这一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是,这却把我引到了本书的第二个基本目的,据我所知,下述 事实迄今尚未被人指出:在这些领域中存在着形式上相同的、 有意义的定理,而每一个定理都可以通过本质上相同的方法推导 出来
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只有极少部分经济学著作,不管是 理论经济学的著作还是应用经济学的著作,讨论过对操作上有意 义的定理的推导。这至少部分地是低劣的方法论的先入之见 以为经济定律是从严谨有效的先验假设演绎出来的,而与任何 人类行为无关——的结果。不过,也只有极少数经济学家走得如 此之远。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还是乐于揭示他们所发现的任何有意 义的定理的。事实上,经济文献里就充满了虚假的一般化。 我们不必深究以找出实例。已有数以百计的学术性论文论述 效用问题。使用一点低劣的心理学,并搀和少许低劣的哲学和伦 理学,再加上任意数量的低劣的逻辑学,任何一位经济学家都能 够证明商品的需求曲线是负倾斜的。他的直觉是好的,设法推导 出有意义而又有用的定理的意图是值得赞扬的—远比认为人们 无论做什么其效用总是最大的无所谓态度值得赞许因此,象斯卢 茨基①的那篇论文是多么令人振奋!这篇文章试图一次就推导出 隐含在效用研究中的价格—一数量预算行为的全部假设,并获得 了部分的成功。 经济学家过去对于自己的无效的工作结果总是进行自我安 慰,认为自已是在制作工具,而这些工具终究会产生成果。许诺 总是寄托在将来,我们就象训练有素却从来没有赛跑过的运动员 样,最后总是会丧失元气的。在1930年以前经济思想有明显的 衰退迹象,要判断最近10年来思想上的革新是否能够制止住这种 衰退迹象,还为时过早。 所谓有意义的定理,我的意思只是指一种关于经验资料的假 说,这种假说在原则上是可以被驳倒的,即使只有在理想的条件 下才会被驳倒。一个有意义的定理可能是虚假的。它也可能是真确 的,但却是无关紧要的,它的真确性可能是不确定的,也可能是 在实践中难以确定或无法确定的。因此,根据现有的资料可能无 法检验盐的需求弹性是-0.1的假说。但是,这个假说是有意义 的,因为在理想的环境中,我们能够设计出一个可以用来反驳这
个假说的实验。 如果需求是无弹性的,那么价格的增加将提高总收益,这个 陈述在上述意义上就不是一个有意义的定理。这个陈述不蕴涵任 何假设—一当然,实际上也并不存在无弹性的需求一一仅仅只是 根据定义而为真罢了。它很可能在帮助经济学家对事实提出正确 的问题时,有着某种“心理上的”用处,但是,就连这点用处, 我也有些怀疑。 在本研究中,我试图证明在不同的经济学科领域中确实存在 着有意义的定理。这些定理并不是无中生有或从绝对真理的先验 命题演绎而得,因此毫无应用价值。它们几乎全都出自两类非常 一般的假说。第一类是,均衡条件问题等价于某个量的极大化 极小化)问题。本书第一篇将以合理而彻底的方式处理这方面 的问题。 但是,当我们离开单一的经济单位来考察时,就会发现未知 数的确定与极值位置无关。甚至在最简单的经济循环理论中,都 缺乏均衡条件的对称性,因而不可能将问题直接简化为极大值或 极小值问题。相反,如果详细说明系统的动态性质,并且假设系 统是处于“稳定”均衡或“稳定”运动状态,那么,利用我称之 为比较静态学与动态学之间的对应原理,确定的操作上有意义的 定理便可以从如此简单的假设推导出。只对静态学感兴趣的 人,也必须研究动态学。 当然,这些定理在经验上的真确性和有效性不能够超越原来 的假设所具有的真确性和有效性。而且,稳定性假设并不带有目 的论②或规范性的意义,因此,稳定均衡状态有可能是失业率为 50%的状态。考虑到不稳定灼衡状态即使是存在的,也是短暂 的、菲永久性的,因而根据最粗略的概率计算也可以知道,这种 状态要比稳定状态少见,所以,这种稳定性假设是讲得通的。读 者曾经有多少次看到鸡蛋是直立着的呢?从形式观点来说,考虑 非平稳运动的稳定性往往是方便的
在第二篇的很大一部分篇幅中,对系统的动态行为进行了分 析。在第一篇的最后几章,我超出本书原来的构思而包括了象福 利经济学一类的问题。虽然这里所闻述的各个定理的逻辑内容是 不同的,但其方法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开始的时侯,我希望以非技术性的方式来进行讨论。但 是,我很快就明白了,这种做法即使是可能的,那也将使书稿比 现在的篇幅增加好几倍。而且,我逐渐感觉到,马歇尔的断言· “人们是否会花费时间去阅读经济学的冗长的数学译本,这似乎 令人怀疑”,恰好应该反过来。对于本质上很简单的数学概念加 以费力的文字描述,不仅从科学进步的观点来看是徒劳的,而且 也涉及到一种特别败坏的智力体操。 另一方面,我力图避免所有数学上的炫耀,纯粹的数学家很 容易看出本书所使用的工具基本上是初级数学知识。我自已对数 学的兴趣是第二位的,并且是附属于我对经济学的兴趣的。然 而,读者可能会发现某些部分难以阅读下去。为了方便起见,我 将纯粹数学的定理分别放入两个附录,其中第二个附录对差分方 程理论给出了一个自成一体的概论 注释 o E Slutsky, "Sulla teoria del consu matore, " Giornale de gli Economisti, LI(1915),1-26. 2 L J. Henderson, The Order of Nature Cambridge, Mass achu 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17)
第二章均衡系统与比较静态学 大多数经济学论文,都要么是对现实世界某一部分的描述, 要么是对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特殊因素的阐述。在这类分析中隐 含着某种可以辩认的形式上的一致性,这其实是所有科学方法的 特性。我打算探讨这些共同的特征,以论证推演出可以用来统 当今经济理论主要领域内的一般性原则的可能性。 在经济理论的每一个问题中,总有一些变量(数量、价格等 等)被当成未知数,我们关心对这些未知数的值的确定。这些未 知数的值等于根据假定或假设而加在未知数之上的一组特定关系 的解。这些函数关系在给定的环境和背景下成立。当然,要完全 表示出这个环境,需要对整体加以特殊说明,因此,我们隐含地 假定了一个我们在其中进行分析工作的条件矩阵。 然而,仅仅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定义足够的关系(方 程)去确定未知数的值,这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我们的分析 必须进一步发展,以使我们可以确定各个变量如何随着显式既定 条件的变化而在质上和量上发生变化。因此,我们显式地以参数 的形式将既定条件引入我们的系统,这些参数的变化会引起函数 关系的变化。我们的理论的有用性,来自这样一个事实:通过我 们的分析,我们常常能够确定由于一个或多个参数变化而引起的 未知变量的变化的性质。事实上,除非我们的理论对经验上可观察 的数量确实含有一些限定,我们的理论在原则上可以被这些限定 驳倒,否则,我们的理论在操作上就是毫无意义的 简单地说,这就是比较静态学的方法。比较静态学研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