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中等或低毒性,对皮肤有刺激和致敏作用, 可致感觉异常和迟发型变态反应,因蓄积和残 留量低,故一般不会产生慢性毒性。 2.拟除虫菊酯类( pyrethroid ) 这类是模拟天然除虫菊酯的化学结构而人工合成的除虫 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用量少的特点。 chemical structure: 不含氰型、含氰型 Toxicity:
属中等或低毒性,对皮肤有刺激和致敏作用, 可致感觉异常和迟发型变态反应,因蓄积和残 留量低,故一般不会产生慢性毒性。 2.拟除虫菊酯类( pyrethroid ) 这类是模拟天然除虫菊酯的化学结构而人工合成的除虫 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用量少的特点。 chemical structure: 不含氰型、含氰型 Toxicity:
作用机理(mechanism): ① 不含氰型,如丙烯菊酯、联苯菊酯等:引起重复放电, 去极化电位升高,超过阈值会引起一连串动作电位。 ② 含氰型,如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氟氰菊酯 等:引起传导阻滞,使去极化期延长,生物膜逐步去极化而不 产生动作电位,阻断神经传导,其去极化作用可能是与生物膜 结合后改变其三维结构和通透性,影响钠泵/钙泵功能,改变神 经细胞膜钠离子通道功能,使神经传导受阻。 另外,拟除虫菊酯还具有改变膜流动性,增加兴奋性神经 介质(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及cGMP的释放,干扰细胞色素C 和电子传递系统的正常功能等,不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作用机理(mechanism): ① 不含氰型,如丙烯菊酯、联苯菊酯等:引起重复放电, 去极化电位升高,超过阈值会引起一连串动作电位。 ② 含氰型,如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氟氰菊酯 等:引起传导阻滞,使去极化期延长,生物膜逐步去极化而不 产生动作电位,阻断神经传导,其去极化作用可能是与生物膜 结合后改变其三维结构和通透性,影响钠泵/钙泵功能,改变神 经细胞膜钠离子通道功能,使神经传导受阻。 另外,拟除虫菊酯还具有改变膜流动性,增加兴奋性神经 介质(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及cGMP的释放,干扰细胞色素C 和电子传递系统的正常功能等,不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3.氨基甲酸酯类(carbamate) 高效、高选择性、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不伤害天 敌,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不留残留。西维因是此类农药的 代表。 中毒机理与有机磷农药相似,它对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是可逆的,中毒症状消失快,无迟发性神经毒。 由于具有氨基,其毒性可能是与体内亚硝酸盐生成亚硝 基化合物有关,可能有潜在危害
3.氨基甲酸酯类(carbamate) 高效、高选择性、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不伤害天 敌,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不留残留。西维因是此类农药的 代表。 中毒机理与有机磷农药相似,它对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是可逆的,中毒症状消失快,无迟发性神经毒。 由于具有氨基,其毒性可能是与体内亚硝酸盐生成亚硝 基化合物有关,可能有潜在危害
Stable and fat-resolvable(动物体内 蓄积在脂肪及含脂肪多的组织)。 Chem. character: 属中等毒性。 发现工业品666主要损害动物肝、肾,而且其损害程度与 剂量呈效应关系。人群调查,通过测耳垢(耳耵聍)中666、 DDT含量,证明其含量与人体脂肪呈正相关。乳汁中含量与 摄入量呈正相关。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染色体也有影 响。高剂量DDT对男性生殖功能有损害。666的蓄积量与男性 肝癌、肠癌、肺癌及女性直肠癌发病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 在慢性危害中,有白细胞减少症等。 4.有机氯农药 666、DDT、林丹、毒 杀酚、氯丹等。 Toxicity:
Stable and fat-resolvable(动物体内 蓄积在脂肪及含脂肪多的组织)。 Chem. character: 属中等毒性。 发现工业品666主要损害动物肝、肾,而且其损害程度与 剂量呈效应关系。人群调查,通过测耳垢(耳耵聍)中666、 DDT含量,证明其含量与人体脂肪呈正相关。乳汁中含量与 摄入量呈正相关。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染色体也有影 响。高剂量DDT对男性生殖功能有损害。666的蓄积量与男性 肝癌、肠癌、肺癌及女性直肠癌发病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 在慢性危害中,有白细胞减少症等。 4.有机氯农药 666、DDT、林丹、毒 杀酚、氯丹等。 Toxicity:
根据调查研究确实证明了其毒性及可能对人类 具有潜在的危害。我国1983年停止生产有机氯农药, 1984年停止使用。虽然已停用十几年,但由于其化学 性质的稳定性,在外环境中还会有较长时间的影响。 1992年有人作了10年前后的对比,发现食品中残留量 仍很高,所以仍然值得注意
根据调查研究确实证明了其毒性及可能对人类 具有潜在的危害。我国1983年停止生产有机氯农药, 1984年停止使用。虽然已停用十几年,但由于其化学 性质的稳定性,在外环境中还会有较长时间的影响。 1992年有人作了10年前后的对比,发现食品中残留量 仍很高,所以仍然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