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还严重地存在,必须给以足够的注意。 毛主席的话,对于民族间团结互助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对于大汉族主义和地 方民族主义的错误,作了精辟的论述,这是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文献。 民族识别工作和民族分布现状 中国的历史长,幅员广,民族多,民族的流动迁徙、交错杂居,在语言 风俗上互相影响,因而有相当多的民族,其民族特点不够显著,不易为人所 确认。一九五三年,各地方申报的民族有四百多个。一九六四年进行人口普 查,见于登记的民族有一百八十三个。这两次登记的民族名单实际上都很混 乱。当时,在民族区别上存在着如下问题: 1.有些汉人迁到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着汉族的特点,但并不知道自己是汉人,而 以当地其他民族用来称呼他们的名称作为自己的民族名称报了上来,被列入少数民族行 列中 2迁居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有先有后。早去的汉人曾经长期与内地隔绝,跟后 去的汉人在语言、风俗习惯上有一定的区别,并且受到后去的汉人的歧视,因而自认为 与先去的汉人有区别,在解放后,要求列入少数民族。 3有些少数民族在民族压迫下不愿表明与汉人有什么区别。其中有一部分民族上 层,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用,统治过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一向被看作是与汉人一样的, 在解放后不愿意承认是少数民族 4.历史上,有些少数民族曾经被强制分散,迁移各地。在迁移过程中,有些人又与 汉人接触,受到较深的影响。他们的语言改变了,民族的特点已不显著,在经济上又跟 汉人<PGN0039.ⅨXT/PGN>分不开,但是受到岐视,居住上不跟汉人相混。别人不认为他 们是少数民族,而他们自认是少数民族。 5.原来同是一个民族的不同部分,迁移到了不同地区,基本上保持相同的语言、风 俗习惯、历史传统,但长期互相隔离,又被其他民族用了不同的名称相称,因而他们报 了不同的民族名称 6.有的民族分散在不同地区,分别接受了邻近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特点,好象不是一 个民族,但他们仍保持共同的语言,并被别族用同一名称相称。 7.有的民族分散在很广的地区,形成一些不相联接的聚居区。长期以来,他们被其 他民族用同一名称相称,他们也自认是同一民族。但他们在语言、文化等方面虽有相似 处,却又有较大的差别。 8有的民族内部对于本族是单一民族还是另一民族的一部分,有不同意见。 诸如此类的复杂情况,如不认真加以研究,进行科学的民族识别的工作,就 不能了解我国民族的真实情况,民族政策就不好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就很难 推行,民族史的研究也很难贯通今古。 九五三年,我国民族识别工作开始。一九五六年,开展了全国性的民 族调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共分为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宁夏 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湖南等 十六个调查组,每个调查组又分成若干小组,总共动员了一千多人,其中包 括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专业工作者,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和文艺工作者, 还有其他方面的科学工作者。这次规模浩大的民族调查工作,积累了大量的 材料,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写出了各民族的简史、简志和民族区域自治材料, 共一百余种
地区,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还严重地存在,必须给以足够的注意。 毛主席的话,对于民族间团结互助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对于大汉族主义和地 方民族主义的错误,作了精辟的论述,这是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文献。 民族识别工作和民族分布现状 中国的历史长,幅员广,民族多,民族的流动迁徙、交错杂居,在语言、 风俗上互相影响,因而有相当多的民族,其民族特点不够显著,不易为人所 确认。一九五三年,各地方申报的民族有四百多个。一九六四年进行人口普 查,见于登记的民族有一百八十三个。这两次登记的民族名单实际上都很混 乱。当时,在民族区别上存在着如下问题: 1.有些汉人迁到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着汉族的特点,但并不知道自己是汉人,而 以当地其他民族用来称呼他们的名称作为自己的民族名称报了上来,被列入少数民族行 列中。 2.迁居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有先有后。早去的汉人曾经长期与内地隔绝,跟后 去的汉人在语言、风俗习惯上有一定的区别,并且受到后去的汉人的歧视,因而自认为 与先去的汉人有区别,在解放后,要求列入少数民族。 3.有些少数民族在民族压迫下不愿表明与汉人有什么区别。其中有一部分民族上 层,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用,统治过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一向被看作是与汉人一样的, 在解放后不愿意承认是少数民族。 4.历史上,有些少数民族曾经被强制分散,迁移各地。在迁移过程中,有些人又与 汉人接触,受到较深的影响。他们的语言改变了,民族的特点已不显著,在经济上又跟 汉人</PGN0039.TXT/PGN>分不开,但是受到歧视,居住上不跟汉人相混。别人不认为他 们是少数民族,而他们自认是少数民族。 5.原来同是一个民族的不同部分,迁移到了不同地区,基本上保持相同的语言、风 俗习惯、历史传统,但长期互相隔离,又被其他民族用了不同的名称相称,因而他们报 了不同的民族名称。 6.有的民族分散在不同地区,分别接受了邻近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特点,好象不是一 个民族,但他们仍保持共同的语言,并被别族用同一名称相称。 7.有的民族分散在很广的地区,形成一些不相联接的聚居区。长期以来,他们被其 他民族用同一名称相称,他们也自认是同一民族。但他们在语言、文化等方面虽有相似 处,却又有较大的差别。 8.有的民族内部对于本族是单一民族还是另一民族的一部分,有不同意见。 诸如此类的复杂情况,如不认真加以研究,进行科学的民族识别的工作,就 不能了解我国民族的真实情况,民族政策就不好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就很难 推行,民族史的研究也很难贯通今古。 一九五三年,我国民族识别工作开始。一九五六年,开展了全国性的民 族调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共分为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宁夏、 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湖南等 十六个调查组,每个调查组又分成若干小组,总共动员了一千多人,其中包 括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专业工作者,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和文艺工作者, 还有其他方面的科学工作者。这次规模浩大的民族调查工作,积累了大量的 材料,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写出了各民族的简史、简志和民族区域自治材料, 共一百余种
从一九五三年起,到一九五七年初,对需要识别的各民族通过实地调查 明确了十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以后,又陆续明确了九个少数民族的民 族成份。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是一九七九年才被确认的,这就是 基诺族。到目前为止,包括汉族、蒙古族等久经公认的民族在内,经中央人 民政府公布,全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此外,还有台湾、西藏东南部、云南 红河等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待于识别 我们的民族识别工作是很细致的,这可以对贵州穿青人的民族成份的识 别为例来作一点说明。所谓穿青人,住在贵州西北部,有二十多万人。他们 是汉人,但要求承认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理由是:过去他们有“老辈子 话”,是跟当地汉语不同的语言;他们在乡间有一大片村子,形成自己的聚 居区;他们有不同于当地汉人的信仰和风俗习惯的特点;他们的妇女有不同 于当地汉人的服饰。对于他们的识别工作,首先从语言分析入手。原来他们 的语言就是贵州人普遍使用的汉语,是汉语中的一种方言。所谓“老辈子话”, 跟早年江西、湖北、湖南通行的汉语是有渊源的。但说汉语的人并不一定就 是汉族。于是查阅历史材料,证明穿青人的祖先是明初随军迁入贵州的民户 因得不到土地,不得不向当地彝族租地,当彝人的佃户。因此,他们的社会 地位低下。但因文化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未被彝族同化,保持了汉族的民族 特点。明末,到贵州游宦经商的人渐多,形成了聚居区。这些人社会身份高 看不起先来的汉人,逐渐形成所谓穿青人和穿兰人的对立。解放后,穿兰人 登记为汉族,穿青人因怕吃亏,不愿登记为汉族,希望被认为少数民族,从 而得到照顾。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大民族中,居然有一小部分人不愿 承认自己是汉人,这是我们很难以想象的。经过这次识别,穿青人的识别问 题解决了。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民族识别工作中,也解决得不少。 在民族识别工作过程中,我们的专业工作者灵活地运用了斯大林关于民 族四个特征的理论。他们体会到,斯大林所说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 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等四个特征,是指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的资产阶级民族说的。资本主义在中国并不发达,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资产阶级民族,斯大林的话对于我国的民族状况不完全适用。但这四个特征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都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尽管在中国历史上没 有出现这四个特征的发展状态,但也出现了这四个特征的未发展状态或萌芽 状态。按照这样的体会,专业工作者正是从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状 态四个方面来识别民族特点的。他们比较重视民族意识方面的表现,这是符 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的。各少数民族,也有汉族,当处在被压迫地位的时候, 民族意识的表现总是很显著的°。 经过识别和确认的五十六个民族,是汉族和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汉族人 口,在全国各民族中居于首位。据1982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十亿零三百九 十四人,汉族人口是九亿三千六百七十万零三十八人,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 九十三点三。汉族分布各地,而主要聚居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和东北的松辽平原,居住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汉语和汉 文,是全国使用最广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有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汉语。 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一支。在语音上,每一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在 ①以上关于民族识别的材料,基本上根据费孝通《民族与社会》,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从一九五三年起,到一九五七年初,对需要识别的各民族通过实地调查, 明确了十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以后,又陆续明确了九个少数民族的民 族成份。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是一九七九年才被确认的,这就是 基诺族。到目前为止,包括汉族、蒙古族等久经公认的民族在内,经中央人 民政府公布,全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此外,还有台湾、西藏东南部、云南 红河等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待于识别。 我们的民族识别工作是很细致的,这可以对贵州穿青人的民族成份的识 别为例来作一点说明。所谓穿青人,住在贵州西北部,有二十多万人。他们 是汉人,但要求承认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理由是:过去他们有“老辈子 话”,是跟当地汉语不同的语言;他们在乡间有一大片村子,形成自己的聚 居区;他们有不同于当地汉人的信仰和风俗习惯的特点;他们的妇女有不同 于当地汉人的服饰。对于他们的识别工作,首先从语言分析入手。原来他们 的语言就是贵州人普遍使用的汉语,是汉语中的一种方言。所谓“老辈子话”, 跟早年江西、湖北、湖南通行的汉语是有渊源的。但说汉语的人并不一定就 是汉族。于是查阅历史材料,证明穿青人的祖先是明初随军迁入贵州的民户, 因得不到土地,不得不向当地彝族租地,当彝人的佃户。因此,他们的社会 地位低下。但因文化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未被彝族同化,保持了汉族的民族 特点。明末,到贵州游宦经商的人渐多,形成了聚居区。这些人社会身份高, 看不起先来的汉人,逐渐形成所谓穿青人和穿兰人的对立。解放后,穿兰人 登记为汉族,穿青人因怕吃亏,不愿登记为汉族,希望被认为少数民族,从 而得到照顾。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大民族中,居然有一小部分人不愿 承认自己是汉人,这是我们很难以想象的。经过这次识别,穿青人的识别问 题解决了。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民族识别工作中,也解决得不少。 在民族识别工作过程中,我们的专业工作者灵活地运用了斯大林关于民 族四个特征的理论。他们体会到,斯大林所说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 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等四个特征,是指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的资产阶级民族说的。资本主义在中国并不发达,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资产阶级民族,斯大林的话对于我国的民族状况不完全适用。但这四个特征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都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尽管在中国历史上没 有出现这四个特征的发展状态,但也出现了这四个特征的未发展状态或萌芽 状态。按照这样的体会,专业工作者正是从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状 态四个方面来识别民族特点的。他们比较重视民族意识方面的表现,这是符 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的。各少数民族,也有汉族,当处在被压迫地位的时候, 民族意识的表现总是很显著的①。 经过识别和确认的五十六个民族,是汉族和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汉族人 口,在全国各民族中居于首位。据 1982 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十亿零三百九 十四人,汉族人口是九亿三千六百七十万零三十八人,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 九十三点三。汉族分布各地,而主要聚居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和东北的松辽平原,居住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汉语和汉 文,是全国使用最广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有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汉语。 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一支。在语音上,每一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在 ① 以上关于民族识别的材料,基本上根据费孝通《民族与社会》,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
词的构造上,基本上是单音节词根,没有什么附加成份。在语法上,主要是 以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虚词来表达语意。在汉语分布的广大地区,也有方言 上的分歧。最近几十年,逐渐形成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 通话,经过逐步推广,成为普遍使用的汉语。 汉文,从起源的时候说起,有三千几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象形文字和 记事的符号,经过长时期的变化,形成了现在的样子,但一直还不能摆脱这 种古老的文字构造的格局。汉文在发展全国文化、交流各地情况、增强全国 统一等方面,发挥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汉文的每一个字有一个形体,在辨 认、书写和印刷上,都比拼音文字要困难得多。因此,国务院有文字改革委 员会的设置,研究并试行改革的步骤 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上,总的说来,汉族都居于前列。在政治上,汉 族的先民建立了夏、商、周三个王朝和许多侯国、王国。在汉族形成过程及 形成以后,汉族的统治阶级建立了秦、汉、隋、唐、宋、明等几个皇朝,并 且帮助蒙古贵族、满族贵族建立了元朝和清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都以汉族 人民为主力。近代的民主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汉族人民都作出了重要的贡 献 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分布于北方和南方各地,因需要论述的篇幅较多, 以下分别加以论述。 北方民族 北方民族,包括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满族和锡伯族、朝鲜族、赫哲族,居 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和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居住在宁夏 回族自治区的回族和居住在甘肃省的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居住在青海 省的土族和撒拉族,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柯尔 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他们主要居住的地 方,大都在我国北部的边疆地带。他们使用的语言,除朝鲜族的语族未定、 回族使用汉语、塔吉克族和俄罗斯族语言属印度欧罗巴语系外,其余都属于 阿尔泰语系。 东北地区,很早就有肃慎人在活动。春秋时,相传周武王克商,肃慎献 楛矢、石磐,这在本章第一节已说到。在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 称勿吉,隋唐时称靺,并在唐玄宗时受封号,建立了渤海国。五代以后, 靺羈改称女真,建立了金朝。明末,又改称为满洲,建立了清朝。肃慎原来 活动于今松花江、黑龙江一带,后来向南发展。金时的女真遍于中国北部。 清时的满洲遍于全国各地。满洲族现简称为满族。 满族有四百二十九万九千人,其中居住在辽宁省的人数近二百万,居住 在吉林省的有五十一万多人,居住在黑龙江省的近九十万零九千人。其余 散居在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有十一万多人到三十八万多人,散居在天津 市、山东省、河南省、贵州省的有一万人以至二万三、四千人,还有散居在 上海市、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多到八千多人,少则不满一百人。满族 人主要经营农业,有一部分人以采集人参、蘑菇、木耳等产品为副业。近几 年,参加工业生产的人逐渐多起来。满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 族·满语支。满族的文字是拼音文字。近几十年,满族的语言文字已为汉语 汉文所逐渐代替,在民族內部现已很少使用。满族曾普遍信仰萨满教,汉译
词的构造上,基本上是单音节词根,没有什么附加成份。在语法上,主要是 以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虚词来表达语意。在汉语分布的广大地区,也有方言 上的分歧。最近几十年,逐渐形成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 通话,经过逐步推广,成为普遍使用的汉语。 汉文,从起源的时候说起,有三千几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象形文字和 记事的符号,经过长时期的变化,形成了现在的样子,但一直还不能摆脱这 种古老的文字构造的格局。汉文在发展全国文化、交流各地情况、增强全国 统一等方面,发挥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汉文的每一个字有一个形体,在辨 认、书写和印刷上,都比拼音文字要困难得多。因此,国务院有文字改革委 员会的设置,研究并试行改革的步骤。 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上,总的说来,汉族都居于前列。在政治上,汉 族的先民建立了夏、商、周三个王朝和许多侯国、王国。在汉族形成过程及 形成以后,汉族的统治阶级建立了秦、汉、隋、唐、宋、明等几个皇朝,并 且帮助蒙古贵族、满族贵族建立了元朝和清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都以汉族 人民为主力。近代的民主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汉族人民都作出了重要的贡 献。 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分布于北方和南方各地,因需要论述的篇幅较多, 以下分别加以论述。 北方民族 北方民族,包括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满族和锡伯族、朝鲜族、赫哲族,居 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和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居住在宁夏 回族自治区的回族和居住在甘肃省的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居住在青海 省的土族和撒拉族,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柯尔 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他们主要居住的地 方,大都在我国北部的边疆地带。他们使用的语言,除朝鲜族的语族未定、 回族使用汉语、塔吉克族和俄罗斯族语言属印度欧罗巴语系外,其余都属于 阿尔泰语系。 东北地区,很早就有肃慎人在活动。春秋时,相传周武王克商,肃慎献 楛矢、石砮,这在本章第一节已说到。在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 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并在唐玄宗时受封号,建立了渤海国。五代以后, 靺鞨改称女真,建立了金朝。明末,又改称为满洲,建立了清朝。肃慎原来 活动于今松花江、黑龙江一带,后来向南发展。金时的女真遍于中国北部。 清时的满洲遍于全国各地。满洲族现简称为满族。 满族有四百二十九万九千人,其中居住在辽宁省的人数近二百万,居住 在吉林省的有五十一万多人,居住在黑龙江省的近九十万零九千人。其余, 散居在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有十一万多人到三十八万多人,散居在天津 市、山东省、河南省、贵州省的有一万人以至二万三、四千人,还有散居在 上海市、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多到八千多人,少则不满一百人。满族 人主要经营农业,有一部分人以采集人参、蘑菇、木耳等产品为副业。近几 年,参加工业生产的人逐渐多起来。满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 族·满语支。满族的文字是拼音文字。近几十年,满族的语言文字已为汉语 汉文所逐渐代替,在民族内部现已很少使用。满族曾普遍信仰萨满教,汉译
为巫教。近几十年,这种信仰已逐渐衰落。 锡伯族,有八万三千六百多人,居住在辽宁省的有四万九千多人,居住 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别有一千多人或两千多人,居住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有二万七千多人。新疆设有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是 当地锡伯人聚居较为集中的地方。 锡伯人,自称是鲜卑的后裔。在二百多年前,他们是居住在松花江中游 和辽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后经清廷多次强迫迁徙,他们遂分散在东北各地, 逐渐以农耕为生。乾隆二十五年(1764),锡伯人被抽调到伊犁一带驻防, 就定居下来开荒修渠,逐渐转变为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在新疆的锡伯人保持 的民族特点,比起东北的锡伯人来,还要多些。锡伯族原有的语言,属阿尔 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在新疆仍旧使用,在东北就很少使用 了 朝鲜族跟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友谊。明代晩期以来,朝鲜人从朝鲜迁居中 国,遂为我国的朝鲜族。现在朝鲜族有一百七十六万三千多人。其中,居住 在吉林省的最多,有一百一十万三千多人。其次,居住在黑龙江省的有四十 三万一千多人,居住在辽宁省的有十九万八千多人。其余,散居在内地的 些城市。朝鲜族在吉林省建置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延 边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还盛产各种药材和山货。所产人参、貂皮和鹿茸, 有三宝之称。朝鲜族善于经营水稻,所在地区以“水稻之乡”著称。解放以 来,朝鲜族的工人数量有很大的发展。朝鲜族的语言,有人认为属阿尔泰语 系,但还不是定论。朝鲜族的文字是用字母拼写,写成方块形。朝鲜族的文 化水平相当高,歌舞更为出色。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的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的沿江一带,以 捕鱼为主要生产,其次是狩猎,也有少量的农业。赫哲族,因过去以鱼皮为 衣,用犬拉雪橇,在汉文史书上有“鱼皮部”和“使犬部”之称。赫哲族在 解放前生活困苦,濒于民族灭绝的边缘。解放时,赫哲族只剩下三百多人 解放后,赫哲族的生活和生产设备都得到改善,并于抚远县下八岔建置了民 族乡。据一九六四年人口普查赫哲族人口是七百一十八人。一九八二年普查 是一千四百二十六人,比一九六四年人口加倍地增长,但还是全国内人口最 少的一个民族。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内蒙古自治区曾先后出现过几个以强悍著称的民族。秦汉时期有匈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鲜卑。隋唐时期有突厥和回纥。五代以至北宋时期有 契丹。成吉思汘崛起后,蒙古族的威力凌驾宇内。成吉思汗的后裔建立了元 朝。元亡后,蒙古族在蒙古地区仍继续有所发展 九四五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这是在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一个自 治地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还早四年。这里,有辽阔丰美的呼伦贝尔 草原,有沃野千里的黄河灌区,有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煤、铁、铬、锰、 钴、锌、金、银、锡等矿藏,有甘草、大黄、知母和鹿茸、熊胆、麝香等药 材。蒙古族久以游牧著称。近几十年,已由游牧向定牧转化,而且也发展了 农业。随着工业的发展,蒙古族中也出现了不少工人,但蒙古族还是以畜牧 业为主。在畜牧业中,又以牛羊为主,马、骆驼次之,并有著名的优良品种。 蒙古族能歌善舞,喜欢摔跤、赛马,这也都跟长期的游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蒙古族一般信仰喇嘛教。蒙古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它在
为巫教。近几十年,这种信仰已逐渐衰落。 锡伯族,有八万三千六百多人,居住在辽宁省的有四万九千多人,居住 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别有一千多人或两千多人,居住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有二万七千多人。新疆设有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是 当地锡伯人聚居较为集中的地方。 锡伯人,自称是鲜卑的后裔。在二百多年前,他们是居住在松花江中游 和辽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后经清廷多次强迫迁徙,他们遂分散在东北各地, 逐渐以农耕为生。乾隆二十五年(1764),锡伯人被抽调到伊犁一带驻防, 就定居下来开荒修渠,逐渐转变为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在新疆的锡伯人保持 的民族特点,比起东北的锡伯人来,还要多些。锡伯族原有的语言,属阿尔 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在新疆仍旧使用,在东北就很少使用 了。 朝鲜族跟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友谊。明代晚期以来,朝鲜人从朝鲜迁居中 国,遂为我国的朝鲜族。现在朝鲜族有一百七十六万三千多人。其中,居住 在吉林省的最多,有一百一十万三千多人。其次,居住在黑龙江省的有四十 三万一千多人,居住在辽宁省的有十九万八千多人。其余,散居在内地的一 些城市。朝鲜族在吉林省建置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延 边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还盛产各种药材和山货。所产人参、貂皮和鹿茸, 有三宝之称。朝鲜族善于经营水稻,所在地区以“水稻之乡”著称。解放以 来,朝鲜族的工人数量有很大的发展。朝鲜族的语言,有人认为属阿尔泰语 系,但还不是定论。朝鲜族的文字是用字母拼写,写成方块形。朝鲜族的文 化水平相当高,歌舞更为出色。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的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的沿江一带,以 捕鱼为主要生产,其次是狩猎,也有少量的农业。赫哲族,因过去以鱼皮为 衣,用犬拉雪橇,在汉文史书上有“鱼皮部”和“使犬部”之称。赫哲族在 解放前生活困苦,濒于民族灭绝的边缘。解放时,赫哲族只剩下三百多人。 解放后,赫哲族的生活和生产设备都得到改善,并于抚远县下八岔建置了民 族乡。据一九六四年人口普查赫哲族人口是七百一十八人。一九八二年普查, 是一千四百二十六人,比一九六四年人口加倍地增长,但还是全国内人口最 少的一个民族。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内蒙古自治区曾先后出现过几个以强悍著称的民族。秦汉时期有匈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鲜卑。隋唐时期有突厥和回纥。五代以至北宋时期有 契丹。成吉思汗崛起后,蒙古族的威力凌驾宇内。成吉思汗的后裔建立了元 朝。元亡后,蒙古族在蒙古地区仍继续有所发展。 一九四五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这是在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一个自 治地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还早四年。这里,有辽阔丰美的呼伦贝尔 草原,有沃野千里的黄河灌区,有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煤、铁、铬、锰、 钴、锌、金、银、锡等矿藏,有甘草、大黄、知母和鹿茸、熊胆、麝香等药 材。蒙古族久以游牧著称。近几十年,已由游牧向定牧转化,而且也发展了 农业。随着工业的发展,蒙古族中也出现了不少工人,但蒙古族还是以畜牧 业为主。在畜牧业中,又以牛羊为主,马、骆驼次之,并有著名的优良品种。 蒙古族能歌善舞,喜欢摔跤、赛马,这也都跟长期的游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蒙古族一般信仰喇嘛教。蒙古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它在
史学、文学和医学上,都有长期的积累,表现了民族的特色。 蒙古族现有三百四十一万一千多人,主要聚居在自治区,有二百四十八 万九千多人;其次,住在辽宁省的有四十二万八千多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的有十一万七千多人。此外,还有一部分蒙古人居住在辽宁、吉林 黑龙江、甘肃、青海、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和宁夏回族自 治区。蒙古族还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分别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 有人推测它是辽代契丹的后裔,但还没有确证。它现有九万一千多人,在嫩 江左岸建置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人还分布在内蒙古的其它地 方和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地区。他们兼营农牧,也从事渔 猎、采集。他们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文字。鄂温克族,现 有一万九千多人。它的族源,与南北朝时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上、中游的室韦, 特别是北室韦,有密切的关系。鄂温克人以驯鹿著名,明清时被称为“乘鹿 或“使鹿”的人。现在,鄂温克族有比较多的人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其 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和黑龙江省。这个民族内部在经济发展上很不平 衡,有的人务农,有的人狩猎,有的人半农半狩,也有一些人还保持着驯鹿 的传统。鄂伦春族,现有四千一百多人,以狩猎为生,比较集中地居住在鄂 伦春自治旗,其余居住在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州以及黑龙江省 呼玛、爱辉等县。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 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 宁夏回族自治区,原为党项人所建立的西夏的故地。这里沟渠纵横,形 成相当完整的灌溉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有“天下黄河 富宁夏”之称。枸杞、发菜、滩羊毛皮和池盐是这里著名的特产 回族”的“回”,是“回回”的简称,现在有七百二十一万九千多人, 居住在自治区的有一百二十二万五千多人,居住在甘肃省的有九十五万多 人,居住在河南省的有七十二万七千多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有 五十七万多人,居住在云南省的有四十三万八千多人。在全国的每一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都有相当数量的回族人居住。回族人口分布得如此广泛, 这在少数民族中是少有的。回族在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青 海省、云南省、贵州省,建立了自治州、县。其中,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 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昌吉回族自治州,河北省的孟 村自治县,都是有名的回族聚居地区。 回族主要经营农业。自元代以来,回族在各地开垦,逐渐形成村落。现 在回族所在农村,或称“回回屯”、“回回营”,或某家村,这还保留着当 年的遗迹。回族还兼营手工业和商业。制香、制药、制革、皮毛加工、矿产、 采冶、交通运输以及饮食业,也都是在回族经济活动中常见的 回族是从元代开始逐渐形成的,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伊斯兰教是 起过作用的。回族能把多种民族成员联结为一个民族,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 是原因之一。我国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共有十个,在回族以外,还有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撒拉、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保安和东 乡等民族。 回族使用汉语和汉文。在回族的宗教用语和生活用语中,还保留一些阿 拉伯语词汇和波斯语词汇,但为数不多。在回族的宗教职业者中,曾用阿拉
史学、文学和医学上,都有长期的积累,表现了民族的特色。 蒙古族现有三百四十一万一千多人,主要聚居在自治区,有二百四十八 万九千多人;其次,住在辽宁省的有四十二万八千多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的有十一万七千多人。此外,还有一部分蒙古人居住在辽宁、吉林、 黑龙江、甘肃、青海、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和宁夏回族自 治区。蒙古族还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分别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 有人推测它是辽代契丹的后裔,但还没有确证。它现有九万一千多人,在嫩 江左岸建置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人还分布在内蒙古的其它地 方和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地区。他们兼营农牧,也从事渔、 猎、采集。他们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文字。鄂温克族,现 有一万九千多人。它的族源,与南北朝时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上、中游的室韦, 特别是北室韦,有密切的关系。鄂温克人以驯鹿著名,明清时被称为“乘鹿” 或“使鹿”的人。现在,鄂温克族有比较多的人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其 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和黑龙江省。这个民族内部在经济发展上很不平 衡,有的人务农,有的人狩猎,有的人半农半狩,也有一些人还保持着驯鹿 的传统。鄂伦春族,现有四千一百多人,以狩猎为生,比较集中地居住在鄂 伦春自治旗,其余居住在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州以及黑龙江省 呼玛、爱辉等县。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 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 宁夏回族自治区,原为党项人所建立的西夏的故地。这里沟渠纵横,形 成相当完整的灌溉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有“天下黄河 富宁夏”之称。枸杞、发菜、滩羊毛皮和池盐是这里著名的特产。 “回族”的“回”,是“回回”的简称,现在有七百二十一万九千多人, 居住在自治区的有一百二十二万五千多人,居住在甘肃省的有九十五万多 人,居住在河南省的有七十二万七千多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有 五十七万多人,居住在云南省的有四十三万八千多人。在全国的每一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都有相当数量的回族人居住。回族人口分布得如此广泛, 这在少数民族中是少有的。回族在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青 海省、云南省、贵州省,建立了自治州、县。其中,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 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昌吉回族自治州,河北省的孟 村自治县,都是有名的回族聚居地区。 回族主要经营农业。自元代以来,回族在各地开垦,逐渐形成村落。现 在回族所在农村,或称“回回屯”、“回回营”,或某家村,这还保留着当 年的遗迹。回族还兼营手工业和商业。制香、制药、制革、皮毛加工、矿产、 采冶、交通运输以及饮食业,也都是在回族经济活动中常见的。 回族是从元代开始逐渐形成的,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伊斯兰教是 起过作用的。回族能把多种民族成员联结为一个民族,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 是原因之一。我国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共有十个,在回族以外,还有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撒拉、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保安和东 乡等民族。 回族使用汉语和汉文。在回族的宗教用语和生活用语中,还保留一些阿 拉伯语词汇和波斯语词汇,但为数不多。在回族的宗教职业者中,曾用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