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园上的最佳资源 中国通 第十卷 中卡时代·蒲时期 (上册 E 内部语科非品
题记 本卷论述清皇朝统治时期的历史 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在年代上,如从入关时算起,是 在顺治元年(164);如从努尔哈赤建国时算起,则为天命元年(1616) 本卷上溯至努尔哈赤的建国,下限到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开始。 清的先人原来是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在努尔哈赤时期发展成为民族。 这是一个新兴的、生气勃勃的民族。在历史发展阶段上,本来是明属于前列, 而清为后进,但由于政治上的腐败,明被清所取代了 清入关后,吸收前代,特别是元、明两代进行统治的经验和教训,相对 地说是励精图治、与民休息的。也重视学术文化的发扬,因而出现了康熙、 乾隆之治。这是清代在历史上的成就。清在政治上有成就,但也不可估计太 高,这毕竟已处在封建社会的衰老阶段 清代的民族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时民族多,差异大,发展 不平衡。满汉关系、满蒙关系、满汉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各少数民族 之间的关系,各有特点,清廷、官府,也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对待。本卷不能 提供充分的篇幅来论述这些问题,但重视了民族关系的主流,力求贯彻民族 平等的原则,防止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偏向 清代,中外关系逐渐重要起来。对于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变化,这是 个关键时期。本卷对此试图作适当的论述。 清代的人物很多,可选而不必选者也多。本卷对人物的选择是严格的, 限于篇幅,可能某些人所熟知者也未选入。对此希望读者谅解。 本卷是1988年完成初稿。其后,由于出版计划的原因,稿本又适当压 缩为一百万字,变动较大。1994年,又对稿本进行了统一体例和编辑加工, 调整部分章节,增补科技方面的内容。 在本卷撰写之初,因组稿的需要,曾组成编辑委员会,主任是周远廉、 孙文良两位同志。他们也是本卷的主编。 周远廉同志,1930年生于四川省资中县。195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 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特约兼职研 究员、辽宁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部分,乙编综述部 分的第一章至第三章,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五节、第三章第一节、第七 章第二节、第八章第一节和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一章、第六章、第八章,并与 赵世瑜同志合撰了丁编的第三章和第十章。 孙文良同志,1933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53年毕业于辽宁省沈 阳师范学院历史系,1959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班毕业,现为辽 宁大学历史系教授、辽宁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他为本卷丙编典志部分撰写 了第七章第一节、第九章第二节和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二章、第二十二章
题 记 本卷论述清皇朝统治时期的历史。 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在年代上,如从入关时算起,是 在顺治元年(1644);如从努尔哈赤建国时算起,则为天命元年(1616)。 本卷上溯至努尔哈赤的建国,下限到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开始。 清的先人原来是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在努尔哈赤时期发展成为民族。 这是一个新兴的、生气勃勃的民族。在历史发展阶段上,本来是明属于前列, 而清为后进,但由于政治上的腐败,明被清所取代了。 清入关后,吸收前代,特别是元、明两代进行统治的经验和教训,相对 地说是励精图治、与民休息的。也重视学术文化的发扬,因而出现了康熙、 乾隆之治。这是清代在历史上的成就。清在政治上有成就,但也不可估计太 高,这毕竟已处在封建社会的衰老阶段。 清代的民族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时民族多,差异大,发展 不平衡。满汉关系、满蒙关系、满汉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各少数民族 之间的关系,各有特点,清廷、官府,也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对待。本卷不能 提供充分的篇幅来论述这些问题,但重视了民族关系的主流,力求贯彻民族 平等的原则,防止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偏向。 清代,中外关系逐渐重要起来。对于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变化,这是一 个关键时期。本卷对此试图作适当的论述。 清代的人物很多,可选而不必选者也多。本卷对人物的选择是严格的, 限于篇幅,可能某些人所熟知者也未选入。对此希望读者谅解。 本卷是 1988 年完成初稿。其后,由于出版计划的原因,稿本又适当压 缩为一百万字,变动较大。1994 年,又对稿本进行了统一体例和编辑加工, 调整部分章节,增补科技方面的内容。 在本卷撰写之初,因组稿的需要,曾组成编辑委员会,主任是周远廉、 孙文良两位同志。他们也是本卷的主编。 周远廉同志,1930 年生于四川省资中县。1955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 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特约兼职研 究员、辽宁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部分,乙编综述部 分的第一章至第三章,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五节、第三章第一节、第七 章第二节、第八章第一节和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一章、第六章、第八章,并与 赵世瑜同志合撰了丁编的第三章和第十章。 孙文良同志, 1933 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53 年毕业于辽宁省沈 阳师范学院历史系, 1959 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班毕业,现为辽 宁大学历史系教授、辽宁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他为本卷丙编典志部分撰写 了第七章第一节、第九章第二节和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二章、第二十二章
当时,本卷编委的组成人员是 黄冕堂同志,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为丙编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二章第 二节和第六章第五节。 冯尔康同志,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为本卷丁编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 十七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六章和第四十三章。 南炳文同志,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李龙潜同志,暨南大学教授。 李治亭同志,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院务委员。他为本卷丁编传记 部分撰写了第五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 谢肇华同志,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他和李治亭同志为本 卷编辑、审阅典志、传记部分的稿件做了很多的工作。 宋元强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他为本卷 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七章第五节和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二章 朱诚如同志,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他为本卷综述部分撰写了第 四章、第五章。 除上列编委外,还有以下各位同志分别撰稿(按本卷章节次序排列) 刘如仲同志,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写综述部分第一章第十一节。 李尚英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杂志社副编审,为本卷乙编 综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七章;丁编传记部分第三十三章和第四十六章。 高文德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 八章第一节。 王辅仁同志,中央民族大学(原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撰写了综述部分 的第八章第二节。 胡庆钧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 八章第三节。 马寿千同志,中央民族大学(原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撰写了 综述部分的第八章第四节 任一飞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 八章第五节。 吕尧夭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 八章第六节。(已去世) 汪茂和同志,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九章 和传记部分的第九章。 单素玉同志,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十章。 范楚玉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她为本卷丙编典志 部分撰写了第一章。 宫美堞同志,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一节和 第三章第二节
当时,本卷编委的组成人员是: 黄冕堂同志,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为丙编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二章第 二节和第六章第五节。 冯尔康同志,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为本卷丁编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 十七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六章和第四十三章。 南炳文同志,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李龙潜同志,暨南大学教授。 李治亭同志,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院务委员。他为本卷丁编传记 部分撰写了第五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 谢肇华同志,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他和李治亭同志为本 卷编辑、审阅典志、传记部分的稿件做了很多的工作。 宋元强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他为本卷 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七章第五节和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二章。 朱诚如同志,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他为本卷综述部分撰写了第 四章、第五章。 除上列编委外,还有以下各位同志分别撰稿(按本卷章节次序排列): 刘如仲同志,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写综述部分第一章第十一节。 李尚英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杂志社副编审,为本卷乙编 综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七章;丁编传记部分第三十三章和第四十六章。 高文德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 八章第一节。 王辅仁同志,中央民族大学(原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撰写了综述部分 的第八章第二节。 胡庆钧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 八章第三节。 马寿千同志,中央民族大学(原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撰写了 综述部分的第八章第四节。 任一飞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 八章第五节。 吕尧天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 八章第六节。(已去世) 汪茂和同志,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九章 和传记部分的第九章。 单素玉同志,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十章。 范楚玉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她为本卷丙编典志 部分撰写了第一章。 宫美堞同志,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一节和 第三章第二节
景甦同志,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三节。 周力农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澳大利亚拉特布大学经济学 博士,澳大利亚德肯大学教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四节。 常建华同志,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三章第三节 和第九章第一节。 华觉明、张柏春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副研究员, 共同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一节、第三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和 第十节。 杨文衡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分的 第四章第二节、第四节和传记部分的第五十章。 何绍庚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分的 第四章第八节、第九节和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七章、第五十一章,并承担了科 学技术部分的统稿工作。 张清建同志,四川师范学院化学系讲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十 节 凌光、朱大为同志,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勘探开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撰 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十二节。 林成西同志,成都社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五章 第一节 冉光荣同志,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五章第二节。 柯建中同志,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第一节。 罗一星同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第 二节 戴和同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第三 节。 冯志强同志,广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分第六章第四 节 郑川水同志,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第七章第三节。 周绍祚同志,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第七章第四节。 彭云鹤同志,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七章第六 节 阎崇年同志,北京社会科学院满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 分的第八章第二节 王处辉同志,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十章。 赵世瑜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他与周远廉同志合撰了本卷 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章和第十章。 张玉兴同志,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 第四章、第十二章、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
景甦同志,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三节。 周力农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澳大利亚拉特布大学经济学 博士,澳大利亚德肯大学教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四节。 常建华同志,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三章第三节 和第九章第一节。 华觉明、张柏春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副研究员, 共同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一节、第三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和 第十节。 杨文衡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分的 第四章第二节、第四节和传记部分的第五十章。 何绍庚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分的 第四章第八节、第九节和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七章、第五十一章,并承担了科 学技术部分的统稿工作。 张清建同志,四川师范学院化学系讲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十 一节。 凌光、朱大为同志,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勘探开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撰 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十二节。 林成西同志,成都社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五章 第一节。 冉光荣同志,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五章第二节。 柯建中同志,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第一节。 罗一星同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第 二节。 戴和同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第三 节。 冯志强同志,广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分第六章第四 节。 郑川水同志,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第七章第三节。 周绍祚同志,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第七章第四节。 彭云鹤同志,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七章第六 节。 阎崇年同志,北京社会科学院满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 分的第八章第二节。 王处辉同志,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十章。 赵世瑜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他与周远廉同志合撰了本卷 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章和第十章。 张玉兴同志,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 第四章、第十二章、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
宋守中同志,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七章。 白新良同志,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十 章、第二十八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 李林同志,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十三章、第十 四章。 吴光同志,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 十五章。 李存山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撰写了传记部 分的第十六章 邓潭洲同志,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十七章。 刘钝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 第二十四章。 胡铁珠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 分的第二十五章。 宁宗一同志,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十 六章、第三十五章。 林延清同志,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三 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 高洪钧同志,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三十 四章。 冒怀辛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 三十七章。 乔治忠同志,天津南开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 四十章。 张玉芬同志,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一 章、第四十二章。 杜昇云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和科学史中心副教授,撰写了传记部 分的第四十八章。 王冰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 第四十九章。 刘昌芝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 的第五十二章。 李经纬同志,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为本卷丁编 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五十三章。 以上各位撰稿同志都有自己的著作,因为参加人员较多,变动大,有关 资料不全,在这里便不再列举了。 对于本卷目录编制、章节和文字上的调整,刘雪英同志花费了不少力
宋守中同志,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七章。 白新良同志,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十一 章、第二十八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 李林同志,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十三章、第十 四章。 吴光同志,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 十五章。 李存山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撰写了传记部 分的第十六章。 邓潭洲同志,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十七章。 刘钝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 第二十四章。 胡铁珠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 分的第二十五章。 宁宗一同志,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十 六章、第三十五章。 林延清同志,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三 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 高洪钧同志,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三十 四章。 冒怀辛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 三十七章。 乔治忠同志,天津南开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 四十章。 张玉芬同志,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一 章、第四十二章。 杜昇云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和科学史中心副教授,撰写了传记部 分的第四十八章。 王冰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 第四十九章。 刘昌芝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 的第五十二章。 李经纬同志,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为本卷丁编 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五十三章。 以上各位撰稿同志都有自己的著作,因为参加人员较多,变动大,有关 资料不全,在这里便不再列举了。 对于本卷目录编制、章节和文字上的调整,刘雪英同志花费了不少力 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