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校园网上的最佳资源 中国通史 第六卷 中古时代隋时期 (下册) OBOOK 内料非卖品
中国通史(10)
中国通史(10)
丁编传记 第一章隋文帝 第一节谋取北周政权 隋文帝(541—604)姓杨,名坚,弘农郡华县(今属陕西)人。父亲 杨忠是帮助宇文泰开创北周基业的功臣,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母 亲吕苦桃,西魏大统七年(541)六月十三日生坚于冯翊般若寺。及长,“性 严重,有威容,外质木而内明敏,有大略”。凭借父亲的地位和自己的才能 由成纪县公、大兴郡公而继承了随国公的爵位。建德五年(576),杨坚为右 三军总管,从北周武帝伐齐,破邺城,进位柱国。又与宇文宪击灭了北齐最 后的反抗势力任城王高湝,以功除定州总管。 宣政元年(578),北周宣帝继位,立杨坚的长女丽华为皇后。以坚为上 柱国,大司马,不久又迁升为大前疑。宣帝每次出巡,常命外戚杨坚留守京 城,因此位望日隆 北周宣帝是一个荒淫无耻的暴君。他恣情声乐,“多聚美女,以实后宫”。 立了五个皇后。颁布《刑经圣制》,用法苛刻,外自群臣,内至宫女,被杖 打、诛杀的人很多,以致“内外恐惧,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 这种情况对杨坚夺取政权自然极为有利。 本来鲜卑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汉族士人的力量。 杨坚系出弘农杨氏,是士族中的高门,拥有宗兵(杨氏私兵)多至三千人。 他在政治上是有一番打算的,曾经对密友郭荣说过“吾仰观天象,俯察人事, 周历已尽,我其代之”的话。他做定州总管的时候,庞晃就曾向他建议:“燕 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杨坚觉得这样的时机虽然还没有 到,但所结纳的人自然是越来越多,形成一个有力的政治集团。刘昉、郑译、 高颎、李德林等便是其中的重要人物。大象二年(580),周宣帝死了,八岁 的儿子宇文阐做了皇帝。于是以杨坚为首的这个政治集团便乘机进行夺取政 权的活动。在内史上大夫郑译等的策划下,矫诏引杨坚入总朝政,都督内外 诸军事。同时,以赵王宇文招将嫁女于突厥为名,把北周在外的藩王都征召 到京城来,防止他们反抗。这样,杨坚便以左大丞相迅速掌握了北周的军政 大权。 但这时反对杨坚集团的地方势力,以相州总管尉迟迥为首,立即发动了 武装对抗。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相继起兵响应。尉迟迥以北周 重臣,据形胜之地,众至数十万。“又北结高宝宁以通突厥,南连陈人许割 江淮之地”,声势至为浩大。杨坚派韦孝宽率重兵进攻相州,并以王谊、梁 睿分别进击郧、益两地。这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但久已厌乱的人 民群众都希望出现一个‘好皇帝”。尉迟迥“昏耄已甚,消难、王谦常人之 ①《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①《周书》卷七《宣帝纪》 ②《隋书》卷五O《郭荣传》 《隋书》卷五O《庞晃传》 ①《周书》卷二一《尉迟迥传》
丁编 传 记 第一章 隋文帝 第一节 谋取北周政权 隋文帝(541—604)姓杨,名坚,弘农郡华阴县(今属陕西)人。父亲 杨忠是帮助宇文泰开创北周基业的功臣,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母 亲吕苦桃,西魏大统七年(541)六月十三日生坚于冯翊般若寺。及长,“性 严重,有威容,外质木而内明敏,有大略”①。凭借父亲的地位和自己的才能, 由成纪县公、大兴郡公而继承了随国公的爵位。建德五年(576),杨坚为右 三军总管,从北周武帝伐齐,破邺城,进位柱国。又与宇文宪击灭了北齐最 后的反抗势力任城王高湝,以功除定州总管。 宣政元年(578),北周宣帝继位,立杨坚的长女丽华为皇后。以坚为上 柱国,大司马,不久又迁升为大前疑。宣帝每次出巡,常命外戚杨坚留守京 城,因此位望日隆。 北周宣帝是一个荒淫无耻的暴君。他恣情声乐,“多聚美女,以实后宫”。 立了五个皇后。颁布《刑经圣制》,用法苛刻,外自群臣,内至宫女,被杖 打、诛杀的人很多,以致“内外恐惧,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①。 这种情况对杨坚夺取政权自然极为有利。 本来鲜卑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汉族士人的力量。 杨坚系出弘农杨氏,是士族中的高门,拥有宗兵(杨氏私兵)多至三千人。 他在政治上是有一番打算的,曾经对密友郭荣说过“吾仰观天象,俯察人事, 周历已尽,我其代之”②的话。他做定州总管的时候,庞晃就曾向他建议:“燕 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③杨坚觉得这样的时机虽然还没有 到,但所结纳的人自然是越来越多,形成一个有力的政治集团。刘昉、郑译、 高颎、李德林等便是其中的重要人物。大象二年(580),周宣帝死了,八岁 的儿子宇文阐做了皇帝。于是以杨坚为首的这个政治集团便乘机进行夺取政 权的活动。在内史上大夫郑译等的策划下,矫诏引杨坚入总朝政,都督内外 诸军事。同时,以赵王宇文招将嫁女于突厥为名,把北周在外的藩王都征召 到京城来,防止他们反抗。这样,杨坚便以左大丞相迅速掌握了北周的军政 大权。 但这时反对杨坚集团的地方势力,以相州总管尉迟迥为首,立即发动了 武装对抗。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相继起兵响应。尉迟迥以北周 重臣,据形胜之地,众至数十万。“又北结高宝宁以通突厥,南连陈人许割 江淮之地”①,声势至为浩大。杨坚派韦孝宽率重兵进攻相州,并以王谊、梁 睿分别进击郧、益两地。这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但久已厌乱的人 民群众都希望出现一个‘好皇帝”。尉迟迥“昏耄已甚,消难、王谦常人之 ① 《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① 《周书》卷七《宣帝纪》。 ② 《隋书》卷五○《郭荣传》。 ③ 《隋书》卷五○《庞晃传》。 ① 《周书》卷二一《尉迟迥传》
下者,非有匡合之才”,而“在朝将相,多为身计,竞效节于杨氏”2,这就 可以看出当时人心的向背。加以在军事上的措置得宜,三处的反抗武装,很 快就被击破。尉迟迥兵败自杀,司马消难南逃于陈朝,王谦也被杀死。杨坚 的这一胜利,稳定了内部的统治秩序。接着便以谋反的罪名,先后杀掉了北 周宗室毕王宇文贤、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 滕王宇文遖等、清除了鲜卑族中的反对力量。同时又拉拢元谐、元胄、宇文 忻等部分鲜卑贵族。这样就使杨坚集团改朝换代的计划,不再受到任何阻碍。 大定元年(581)二月,由随国公晋封随王,“位在诸侯王上”的杨坚 经过一番“禅让”之后,便正式做了皇帝,国号隋°,改元开皇,定都长安。 历史上称他为隋文帝。从此,隋文帝便以汉人天子取代了长期统治北中国的 胡人政权。 ②《隋书》卷六六《柳庄传》 隋文帝建国后,恶随字带辶,辶训为走,故去辶为隋。其建国以前所称随公、随王,仍应作随。说见殿 本《隋书目录考证》
下者,非有匡合之才”,而“在朝将相,多为身计,竞效节于杨氏”②,这就 可以看出当时人心的向背。加以在军事上的措置得宜,三处的反抗武装,很 快就被击破。尉迟迥兵败自杀,司马消难南逃于陈朝,王谦也被杀死。杨坚 的这一胜利,稳定了内部的统治秩序。接着便以谋反的罪名,先后杀掉了北 周宗室毕王宇文贤、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 滕王宇文逌等、清除了鲜卑族中的反对力量。同时又拉拢元谐、元胄、宇文 忻等部分鲜卑贵族。这样就使杨坚集团改朝换代的计划,不再受到任何阻碍。 大定元年(581)二月,由随国公晋封随王,“位在诸侯王上”的杨坚, 经过一番“禅让”之后,便正式做了皇帝,国号隋③,改元开皇,定都长安。 历史上称他为隋文帝。从此,隋文帝便以汉人天子取代了长期统治北中国的 胡人政权。 ② 《隋书》卷六六《柳庄传》。 ③ 隋文帝建国后,恶随字带辶,辶训为走,故去辶为隋。其建国以前所称随公、随王,仍应作随。说见殿 本《隋书目录考证》
第二节改革政治制度 隋文帝在开始掌握北周政权的时候,就一反周宣帝所为,“大崇惠政, 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他做了皇帝以后,更是“勤于为治,每 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a。在这样励精图治 的情况下,为了整顿制度,开创规模,在政治、经济方面釆取了许多革新措 施,以巩固和发展新建立的隋政权。 首先改革行政制度,以加强朝廷的权力。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 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命苏威等综合汉魏以来历朝的 官制,制定新的制度。在朝廷分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御 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禄、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 将作十一寺,左右卫、左右领军等十二府。朝廷的五省中,秘书省职掌较闲, 内侍省全是宦官,并不重要。政权所寄,全在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尚书 省事无不总,是一个执行各种政令的机构。置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 统领吏、礼、兵、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民部)、工六部。六部各 设尚书一人,分统三十六侍郎,执行部务。门下省置纳言二人。内史省置内 史令二人。三省长官共同定令立法,参决军国大政,担任宰相的职务。三省 六部制度便从此确立起来了。 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 郡、县,“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因而造成“民 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杨尚希等的建议,废除郡 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不仅节省了国家开支,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所谓“大小之官,悉由吏 部”①。这样就使“执政参吏部之职,吏部总州郡之权”2,加强了朝廷对地 方的控制。 在整顿吏治方面,隋文帝“妙简良能,岀为牧宰”。擢“仁明著称”的 广汉太守柳俭为蓬州刺史,以“奉国尽心”的驾部侍郎辛公义为岷州刺史 擢“治术尤异”的临颍令刘旷为莒州刺史,“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任 “达于从政”的房恭懿为新丰令,“政为三辅之最”。文帝还经常遣使考察 地方官吏,褒奖良能,惩处贪污。治书侍御史柳彧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 贪污不称职的长吏二百余人。库狄士文为贝州刺史,对官吏尺布升粟之赃, 无所宽贷,检举了一千多人,隋文帝都把他们发配到岭南去了。文帝又以“典 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下令“诸州县佐史(《高祖纪》作“吏”)三年 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5。这些措施对澄清吏治,减轻人民痛苦,起了 定的作用。 ①《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四年。 《隋书》卷四六《杨尚希传》 ①《隋书》卷七五《刘炫传》 ②《通典》卷十八《选举》六“杂议论”下 《隋书》卷七三《柳俭传》 《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隋书》卷二五《刑法志》
第二节 改革政治制度 隋文帝在开始掌握北周政权的时候,就一反周宣帝所为,“大崇惠政, 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①。他做了皇帝以后,更是“勤于为治,每 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②。在这样励精图治 的情况下,为了整顿制度,开创规模,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许多革新措 施,以巩固和发展新建立的隋政权。 首先改革行政制度,以加强朝廷的权力。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 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命苏威等综合汉魏以来历朝的 官制,制定新的制度。在朝廷分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御 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禄、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 将作十一寺,左右卫、左右领军等十二府。朝廷的五省中,秘书省职掌较闲, 内侍省全是宦官,并不重要。政权所寄,全在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尚书 省事无不总,是一个执行各种政令的机构。置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 统领吏、礼、兵、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民部)、工六部。六部各 设尚书一人,分统三十六侍郎,执行部务。门下省置纳言二人。内史省置内 史令二人。三省长官共同定令立法,参决军国大政,担任宰相的职务。三省 六部制度便从此确立起来了。 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 郡、县,“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因而造成“民 少官多,十羊九牧”③的情形。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杨尚希等的建议,废除郡 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不仅节省了国家开支,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所谓“大小之官,悉由吏 部”①。这样就使“执政参吏部之职,吏部总州郡之权”②,加强了朝廷对地 方的控制。 在整顿吏治方面,隋文帝“妙简良能,出为牧宰”。擢“仁明著称”的 广汉太守柳俭为蓬州刺史③,以“奉国尽心”的驾部侍郎辛公义为岷州刺史, 擢“治术尤异”的临颍令刘旷为莒州刺史④,“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任 “达于从政”的房恭懿为新丰令,“政为三辅之最”。文帝还经常遣使考察 地方官吏,褒奖良能,惩处贪污。治书侍御史柳彧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 贪污不称职的长吏二百余人。库狄士文为贝州刺史,对官吏尺布升粟之赃, 无所宽贷,检举了一千多人,隋文帝都把他们发配到岭南去了。文帝又以“典 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下令“诸州县佐史(《高祖纪》作“吏”)三年 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⑤。这些措施对澄清吏治,减轻人民痛苦,起了一 定的作用。 ① 《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②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四年。 ③ 《隋书》卷四六《杨尚希传》。 ① 《隋书》卷七五《刘炫传》。 ② 《通典》卷十八《选举》六“杂议论”下。 ③ 《隋书》卷七三《柳俭传》。 ④ 《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⑤ 《隋书》卷二五《刑法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