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园上的最佳资源 中国通史 第八卷 中古时代·元时期 (上册) 分EeK 内部语料非品
题记 本卷论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到元顺帝退出中原的历史。大蒙古国建 立于1206年,这是蒙古人建国之始,也可说是蒙古人由许多分散的部落转 向统一民族的重要标志。1271年忽必烈又建大元国号,而原来的国号仍未废 弃,全称为“大元大蒙古国”。元顺帝于1368年退出中原。此后,元廷迁 往漠北,继续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但元廷自中原的退出就意味着 它在全国性统治地位的终结,而逐渐成为明代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这将在 本书第九卷加以论述。 本卷的主编是陈得芝同志。得芝同志,1933年出生于福建霞浦县。1956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1960年同校研究生毕业。历任南京大学历史系助 教、讲师、副教授、元史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当选为中 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蒙 元史、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作有《元朝史》(合著),并 参与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蒙古地区部分图幅,发表有《元岭北行省诸驿 道考》、《元察罕脑儿行宫今地考》、《忽必烈与蒙哥的一场斗争》、《十 三世纪前的克烈王国》、《元代乌思藏宣慰司的建置》等论文七十余篇。他 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的第二章第一、二节,第三章,第四章(与丁国范同 志合写),第五章至第七章;乙编综述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第 二节,第四章,第五章,第十二章的第五节,第十三章;丙编典志的第七章 丁编传记的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章第四节,第五章第一、二节,第六章的第 六节,第七章的第一、三、四、七节,第八章第一节,第九章第二节,第十 一章第一、二节,第十二章的第二节,第十五章的第一、三节。 1984年4月23日至28日,元史卷编写会议在南京举行,会上成立了 由陈得芝、黄时鉴、邱树森、丁国范、姚大力五位同志组成的编委会。 黄时鉴同志,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1958年至1979年任教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1979年迄今任教于杭州大学历 史系,曾兼任杭州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为杭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土生导师 兼杭州大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古代中西关系 史。他主持编印《元代史料丛刊》,主编《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代 表性论著有《大元通制》考辨》、《阿剌吉与中国烧酒的起始》、《辽与“大 食”》和《关于茶在北亚和西域的早期传播—兼说马可波罗未有记茶》等。 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传记部分的第四章,第五 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一、二、三、四节,第二十一章第五节,并审定了丙编 的稿件。 邱树森同志,1937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59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 1963年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长期在南京大学任教并从事蒙元史研究,曾任 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现任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副
题 记 本卷论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到元顺帝退出中原的历史。大蒙古国建 立于 1206 年,这是蒙古人建国之始,也可说是蒙古人由许多分散的部落转 向统一民族的重要标志。1271 年忽必烈又建大元国号,而原来的国号仍未废 弃,全称为“大元大蒙古国”。元顺帝于 1368 年退出中原。此后,元廷迁 往漠北,继续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但元廷自中原的退出就意味着 它在全国性统治地位的终结,而逐渐成为明代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这将在 本书第九卷加以论述。 本卷的主编是陈得芝同志。得芝同志, 1933 年出生于福建霞浦县。1956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1960 年同校研究生毕业。历任南京大学历史系助 教、讲师、副教授、元史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当选为中 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蒙 元史、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作有《元朝史》(合著),并 参与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蒙古地区部分图幅,发表有《元岭北行省诸驿 道考》、《元察罕脑儿行宫今地考》、《忽必烈与蒙哥的一场斗争》、《十 三世纪前的克烈王国》、《元代乌思藏宣慰司的建置》等论文七十余篇。他 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的第二章第一、二节,第三章,第四章(与丁国范同 志合写),第五章至第七章;乙编综述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第一、 二节,第四章,第五章,第十二章的第五节,第十三章;丙编典志的第七章; 丁编传记的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章第四节,第五章第一、二节,第六章的第 六节,第七章的第一、三、四、七节,第八章第一节,第九章第二节,第十 一章第一、二节,第十二章的第二节,第十五章的第一、三节。 1984 年 4 月 23 日至 28 日, 元史卷编写会议在南京举行,会上成立了 由陈得芝、黄时鉴、邱树森、丁国范、姚大力五位同志组成的编委会。 黄时鉴同志,1935 年出生于上海, 195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1958 年至 1979 年任教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1979 年迄今任教于杭州大学历 史系,曾兼任杭州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为杭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杭州大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古代中西关系 史。他主持编印《元代史料丛刊》,主编《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代 表性论著有《<大元通制>考辨》、《阿剌吉与中国烧酒的起始》、《辽与“大 食”》和《关于茶在北亚和西域的早期传播——兼说马可波罗未有记茶》等。 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传记部分的第四章,第五 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一、二、三、四节,第二十一章第五节,并审定了丙编 的稿件。 邱树森同志,1937 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59 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 1963 年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长期在南京大学任教并从事蒙元史研究,曾任 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现任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副
会长。著有《元朝史》(合著)、《妥欢贴睦尔传》、《元朝史话》、《回 族文化志》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简史》、《新编中国通史》、《中国历 代职官辞典》、《中国史学家辞典》等。他为本卷综述部分撰写了第九章, 第十一章;传记部分的第八章第二节,第十三章第二、三、四节,第十四章, 第十八章第二、三节。 丁国范同志,1932年出生于江苏武进县。195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 1960年同校研究生毕业。此后历任南京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古代史教研 室主任、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主要著作有《元朝史》(合 著),参与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蒙古地区部分图幅。发表《元末社会诸 矛盾的分析》、《释兀剌赤》、《关于元代的里甲制度》、《镇海族源辨》、 《至元大德年间的赛梁秉政》等学术论文多篇。他为本卷撰写了序说部分第 章,第四章(与陈得芝同志合写);传记部分的第一章第三节,第五章第 四节,第九章第一、三节,第十二章第四节,第十三章第一节 姚大力同志,194年出生于上海。1981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历任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 授、副系主任、系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理事。1993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 学从事学术研究。专长蒙元史、中国北方民族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参加过 《元朝史》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代表性论著有《元代科学的行废及其社会 背景》、《金末元初理学在北方的传播》、《论元代刑法体系的形成》、《从 大断事官制到中书省》等多篇论文,有译著三种(合作)。他为本卷综述部 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三章的第五、六节;典志部分的第八 章;传记部分的第二章第一、二、三节,第三章第二节,第六章第五节,第 七章第二、六节,第二十章第一、二节。 参加本卷编写的同志还有 刘迎胜同志,1947年出生于河南获嘉县。1981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 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 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民族研究所所长兼元史研究室主任,中国元史研 究会秘书长,中国蒙古史学会和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分会理事。他曾于1987 年至1988年获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突厥学和中亚学研究所任 客座研究员,1993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从事研究。曾三次参加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丝绸之路”国际考察。研究领域包括蒙元史、西域史 中亚诸国历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等。主要著作有《西北民族史与察哈台 汗国史研究》,并曾参加《元朝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亚文明史 项目的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他为本卷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三 章第四节,第十章,第十二章的第一至四节;传记部分第一章第二节,第三 章第一、三节,第五章第五节和第十一章第三节。 高荣盛同志,1946年12月出生于江苏金坛市。1970年南京大学历史系 毕业,1981年获同校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从事中
会长。著有《元朝史》(合著)、《妥欢贴睦尔传》、《元朝史话》、《回 族文化志》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简史》、《新编中国通史》、《中国历 代职官辞典》、《中国史学家辞典》等。他为本卷综述部分撰写了第九章, 第十一章;传记部分的第八章第二节,第十三章第二、三、四节,第十四章, 第十八章第二、三节。 丁国范同志,1932 年出生于江苏武进县。1955 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 1960 年同校研究生毕业。此后历任南京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古代史教研 室主任、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主要著作有《元朝史》(合 著),参与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蒙古地区部分图幅。发表《元末社会诸 矛盾的分析》、《释兀剌赤》、《关于元代的里甲制度》、《镇海族源辨》、 《至元大德年间的赛梁秉政》等学术论文多篇。他为本卷撰写了序说部分第 一章,第四章(与陈得芝同志合写);传记部分的第一章第三节,第五章第 四节,第九章第一、三节,第十二章第四节,第十三章第一节。 姚大力同志,1949 年出生于上海。1981 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6 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历任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 授、副系主任、系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理事。 1993 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 学从事学术研究。专长蒙元史、中国北方民族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参加过 《元朝史》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代表性论著有《元代科学的行废及其社会 背景》、《金末元初理学在北方的传播》、《论元代刑法体系的形成》、《从 大断事官制到中书省》等多篇论文,有译著三种(合作)。他为本卷综述部 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三章的第五、六节;典志部分的第八 章;传记部分的第二章第一、二、三节,第三章第二节,第六章第五节,第 七章第二、六节,第二十章第一、二节。 参加本卷编写的同志还有: 刘迎胜同志,1947 年出生于河南获嘉县。1981 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 士学位;1985 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 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民族研究所所长兼元史研究室主任,中国元史研 究会秘书长,中国蒙古史学会和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分会理事。他曾于 1987 年至 1988 年获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突厥学和中亚学研究所任 客座研究员,1993 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从事研究。曾三次参加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丝绸之路”国际考察。研究领域包括蒙元史、西域史、 中亚诸国历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等。主要著作有《西北民族史与察哈台 汗国史研究》,并曾参加《元朝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亚文明史” 项目的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他为本卷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三 章第四节,第十章,第十二章的第一至四节;传记部分第一章第二节,第三 章第一、三节,第五章第五节和第十一章第三节。 高荣盛同志,1946 年 12 月出生于江苏金坛市。1970 年南京大学历史系 毕业,1981 年获同校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从事中
国古代史、元史的研究与教学。发表《元代海运刍议》、《郑和航海图三议》、 《隋唐时代阴山地区的室韦》等多篇论文。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第一章 第一、三四节,第四章第 、三节(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同志合撰) 第五章,第六章;传记部分的第二十章第三、四节,第二十一章的第一、 节 叶新民同志,1938年出生于吉林榆树县。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 史系,留本校蒙古史研究室(今蒙古史研究所)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 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史元史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中国古代 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元大都研究》、《简明古代蒙古史》(合著) 等书,发表蒙元史论文二十多篇。他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了第十章。 史卫民同志,1952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 1984年获中央民族学院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 研究员。1990年11月至1991年12月,在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著 有《大一统——元至元十三年纪事》、《元代军事史》、《元代社会生活史》、 《元上都》(合著)、《元代政治制度史》(合作)等书,并发表有关论文 十余篇。他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九章。 桂栖鹏同志,1957年出生于湖北黄梅县。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 系,1988年获杭州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副 系主任,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博士生、中国元史研究会会员。专长元史、中 国古代文化史。发表有《萨都剌卒年考——兼谈<雁门集序>为伪作》、《蒙 古族状元拜住事迹考略》、《关于标点本<曾巩集>的一则辑佚》、《元代 江南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等多篇论文。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 章,第三章;传记部分的第十八章第一节。 张云同志,1960年出生于陕西周至县。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 1988年获西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曾任西北大学历史系讲师,现任职于中国藏学中心。专长藏族史、西北民族 史,发表有关论文多篇。他为本卷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三章第三节;传记部 分的第十五章第二节。 王颋同志,1952年9月生于上海。1982年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 士学位,1989年获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博士学位。后赴美国西雅图 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论著有《元 代书院考略》、《元湖广行省驿站考》、《蒙古国汉军万户问题管见》、《陈 氏安南国建置考》、《元史地理志资料探源》、《辽史地理志资料探源》等。 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十章第三节(与胡多佳同志合写)、第四节、 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十二章第一节。 胡多佳同志,1950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1985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 士学位。现任江苏古籍出版社副编审。发表有《早期蒙宋关系》等学术论文, 参与编著《中外社会科技大事纵览》。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七章第五
国古代史、元史的研究与教学。发表《元代海运刍议》、《郑和航海图三议》、 《隋唐时代阴山地区的室韦》等多篇论文。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第一章 第一、三四节,第四章第一、二、三节(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同志合撰), 第五章,第六章;传记部分的第二十章第三、四节,第二十一章的第一、二、 三节。 叶新民同志,1938 年出生于吉林榆树县。1964 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 史系,留本校蒙古史研究室(今蒙古史研究所)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 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史元史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中国古代 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元大都研究》、《简明古代蒙古史》(合著) 等书,发表蒙元史论文二十多篇。他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了第十章。 史卫民同志,1952 年出生于北京。1982 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 1984 年获中央民族学院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 研究员。1990 年 11 月至 1991 年 12 月,在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著 有《大一统——元至元十三年纪事》、《元代军事史》、《元代社会生活史》、 《元上都》(合著)、《元代政治制度史》(合作)等书,并发表有关论文 三十余篇。他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九章。 桂栖鹏同志,1957 年出生于湖北黄梅县。1982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 系,1988 年获杭州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副 系主任,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博士生、中国元史研究会会员。专长元史、中 国古代文化史。发表有《萨都剌卒年考——兼谈< 雁门集序>为伪作》、《蒙 古族状元拜住事迹考略》、《关于标点本< 曾巩集>的一则辑佚》、《元代 江南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等多篇论文。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 章,第三章;传记部分的第十八章第一节。 张云同志,1960 年出生于陕西周至县。1983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 1988 年获西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3 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曾任西北大学历史系讲师,现任职于中国藏学中心。专长藏族史、西北民族 史,发表有关论文多篇。他为本卷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三章第三节;传记部 分的第十五章第二节。 王颋同志,1952 年 9 月生于上海。1982 年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 士学位,1989 年获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博士学位。后赴美国西雅图 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论著有《元 代书院考略》、《元湖广行省驿站考》、《蒙古国汉军万户问题管见》、《陈 氏安南国建置考》、《元史地理志资料探源》、《辽史地理志资料探源》等。 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十章第三节(与胡多佳同志合写)、第四节、 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十二章第一节。 胡多佳同志,1950 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1985 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 士学位。现任江苏古籍出版社副编审。发表有《早期蒙宋关系》等学术论文, 参与编著《中外社会科技大事纵览》。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七章第五
节,第十章第一、二、四节。 尚衍斌同志,1958年出生于山东鄄城县。1982年毕业于新疆大学历史 系,1987年获同校历史学硕士学位,后任新疆大学历史系讲师。现为南京 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土生,中国元史研究会会员。研究领域为西域史、元 史。著有《古代西域服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发表《元代畏 兀儿亦都护官号考》、《高昌偰氏与中朝交往》等多篇论文。他为本卷序说 部分撰写了第二章第三节。 沈仁国同志,1963年出生于江苏江都县。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 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江苏教育学院讲师,主要论著有《元代的俸禄 制度》、《中国古代史简编》(合著)等,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八 章第三节,传记部分的第八章第三、四节。 郑忠同志,1968年出生河北唐山。1990年毕业于徐州师院历史系,1993 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他为本卷撰 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章第三节,第七章第六节(与姚大力同志合撰),第 十章第四节。第十二章第三、五节(与王颋同志合作)。 郭英德同志,1954年生于福建晋江。198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 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 研室副教授,著有《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明清文人传 奇研究》、《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优孟衣冠与酒神祭祀一 一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明清传奇综录》等著作。他为本卷传记部分 撰写了第十九章。 蒙元时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本书科技小组撰写的稿件,仍由中国科学 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何绍庚同志总其成。他并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 的第四章第三节中的制盐业、印刷业、造船与航海等部分;传记部分的第 十二章,第二十五章。 范楚玉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她为本卷撰写了典 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二节;传记部分第十七章第一节 华觉明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周卫荣同志,同所 助理研究员。他们共同撰写了本卷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三节中的纺织业(与 高荣盛同志合撰)、矿冶业、机械、建筑、兵器等部分。 张清建同志,四川师范学院讲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三节中的 陶瓷业部分。 杨文衡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分第 四章第三节中的水利部分,传记部分的第二十六章。 凌光、朱大为同志,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他们共同 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三节中石油天然气部分 薄树人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本卷传记部 分的第十六章第一、二节
节,第十章第一、二、四节。 尚衍斌同志,1958 年出生于山东鄄城县。1982 年毕业于新疆大学历史 系, 1987 年获同校历史学硕士学位,后任新疆大学历史系讲师。现为南京 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中国元史研究会会员。研究领域为西域史、元 史。著有《古代西域服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发表《元代畏 兀儿亦都护官号考》、《高昌偰氏与中朝交往》等多篇论文。他为本卷序说 部分撰写了第二章第三节。 沈仁国同志,1963 年出生于江苏江都县。1987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 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江苏教育学院讲师,主要论著有《元代的俸禄 制度》、《中国古代史简编》(合著)等,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八 章第三节,传记部分的第八章第三、四节。 郑忠同志,1968 年出生河北唐山。1990 年毕业于徐州师院历史系,1993 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他为本卷撰 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章第三节,第七章第六节(与姚大力同志合撰),第二 十章第四节。第十二章第三、五节(与王颋同志合作)。 郭英德同志,1954 年生于福建晋江。1988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 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 研室副教授,著有《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明清文人传 奇研究》、《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优孟衣冠与酒神祭祀— —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明清传奇综录》等著作。他为本卷传记部分 撰写了第十九章。 蒙元时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本书科技小组撰写的稿件,仍由中国科学 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何绍庚同志总其成。他并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 的第四章第三节中的制盐业、印刷业、造船与航海等部分;传记部分的第二 十二章,第二十五章。 范楚玉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她为本卷撰写了典 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二节;传记部分第十七章第一节。 华觉明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周卫荣同志,同所 助理研究员。他们共同撰写了本卷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三节中的纺织业(与 高荣盛同志合撰)、矿冶业、机械、建筑、兵器等部分。 张清建同志,四川师范学院讲师,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三节中的 陶瓷业部分。 杨文衡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典志部分第 四章第三节中的水利部分,传记部分的第二十六章。 凌光、朱大为同志,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他们共同 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三节中石油天然气部分。 薄树人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本卷传记部 分的第十六章第一、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