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校园网上的最佳资源 中通史第二卷 远古时代 OB
序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思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 本卷是多卷本《中国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它从考古安料探索有 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状况。上起人类的原始,下与夏商周对接,涉及 中国史前考古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对象的各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诸课 题 近代考古学从十九世纪后半算起,迄今不过一百几十年;我国近代考古 学的兴起,刚半个多世纪。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是当代考古学者的重大 使命。记得本世纪初年有的学者曾发出过要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一书写续篇的豪言壮语,使后学很受鼓舞。说实在的,按照当时的 主客观条件,学科刚刚起步,缺乏资料的积累,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理想原是 不现实的。现在不同了,我国考古学和相关的学科都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已 经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皮前考古和原始社会历史的一批成果,积累了 些经验。相信不需要多久,将会有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智慧和勇气,来 弥补恩格斯在《起源》一书末尾所感到的遗憾,真正完成一部中国的续篇 作者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实现这一理想的一块铺路石。 中国的远古历史涉及到两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一是从猿到人,二是从民 族到国家。二者虽都是世界范围的课题,但都与中国远古历史密切相关。 自从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明确提出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 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话;1884年恩格斯发表《劳动在从猿到入转变过程中的 作用》,科学地论证了猿之所以能变成人的根本机制。从那以后,古人类学 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包括中国境内一系列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研究成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了著名的北京猿人。魏敦瑞在仔细地 研究了大量北京猿人的化石后指出,其体质特征至少有十二项与蒙古人种有 联系,铲形门齿就是最显著的一项。现在中国境年发现的人类化石,无论是 比北京猿人更早的元谋猿人(距今约175万年)和蓝田猿人,还是大体同时 乃至更晚的早期智人与晚期智人化石,无一例外都是铲形门齿。在新石器时 代和现代中国人的标本中,铲形门齿占有极高的比率,高于其它任何种族。 其它许多体征也有类似的现象。吴汝康在概括地比较了这些体征上的相似性 以后写道: “上述这些在现代蒙古人种中出现率特高的性状,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 ①恩格斯写道:“我最初打算引用散见干沙尔·傅立叶著作中的对文明时代的卓越批判,同摩尔根和我自 己对文明时代的批判并列,可惜我没有时间来做这个工作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4页注, 人民出版社
序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思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 年 3 月 17 日。 一 本卷是多卷本《中国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它从考古安料探索有 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状况。上起人类的原始,下与夏商周对接,涉及 中国史前考古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对象的各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诸课 题。 近代考古学从十九世纪后半算起,迄今不过一百几十年;我国近代考古 学的兴起,刚半个多世纪。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是当代考古学者的重大 使命。记得本世纪初年有的学者曾发出过要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一书写续篇的豪言壮语,使后学很受鼓舞。说实在的,按照当时的 主客观条件,学科刚刚起步,缺乏资料的积累,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理想原是 不现实的。现在不同了,我国考古学和相关的学科都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已 经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皮前考古和原始社会历史的一批成果,积累了一 些经验。相信不需要多久,将会有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智慧和勇气,来 弥补恩格斯在《起源》一书末尾所感到的遗憾①,真正完成一部中国的续篇! 作者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实现这一理想的一块铺路石。 二 中国的远古历史涉及到两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一是从猿到人,二是从民 族到国家。二者虽都是世界范围的课题,但都与中国远古历史密切相关。 自从 1859 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明确提出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 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话;1884 年恩格斯发表《劳动在从猿到入转变过程中的 作用》,科学地论证了猿之所以能变成人的根本机制。从那以后,古人类学 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包括中国境内一系列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研究成 果。 1929 年在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了著名的北京猿人。魏敦瑞在仔细地 研究了大量北京猿人的化石后指出,其体质特征至少有十二项与蒙古人种有 联系,铲形门齿就是最显著的一项。现在中国境年发现的人类化石,无论是 比北京猿人更早的元谋猿人(距今约 175 万年)和蓝田猿人,还是大体同时 乃至更晚的早期智人与晚期智人化石,无一例外都是铲形门齿。在新石器时 代和现代中国人的标本中,铲形门齿占有极高的比率,高于其它任何种族。 其它许多体征也有类似的现象。吴汝康在概括地比较了这些体征上的相似性 以后写道: “上述这些在现代蒙古人种中出现率特高的性状,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 ① 恩格斯写道:“我最初打算引用散见干沙尔·傅立叶著作中的对文明时代的卓越批判,同摩尔根和我自 己对文明时代的批判并列,可惜我没有时间来做这个工作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174 页注, 人民出版社
直到晚期智人中都经常出现。显示它们与黄种人和现代中国人之间存在着连 续性,有着亲缘上的继承关系。自然,在这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然也 与其邻近地区不断有基因的交流。”① 所谓发展的连续性或亲缘的继承关系,换一个说法就是中国和邻近地区 在人类发展史上存在着一个独特的体系,不像是从其它地方的某种远古人类 派生出来的。这一体系能不能再往前追溯呢?人们注意到在印度、巴基斯坦 和我国云南发现过一种较接近人类的腊玛古猿,但欧洲西南部和东非也发现 过。最近云南又发现禄丰古猿,吴汝康认为它“可能是接近子非洲大猿和人 科成员的共同祖先的类型”。既然中国存在着接近于人类的古猿化石,又有 很早的直立人化石发现,以后的发展更是自成体系,可见中国在人类起源及 其发展的问题的研究方面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是要彻底究明这个问题还 需要做许多工作罢了。 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人类的文化。正如中国的远古人类化石有其自成 体系的特征一样,中国的旧石器文化也有其自成体系的特征,而且表现得更 为鲜明一些。为纪念北京猿人发现六十周年商编的一部综合性著作《中国远 古人类》的前言中有如下的一段话 “多年积累的旧石器材料,已使我们认识到,虽然在不同时期存在反映 区域特点的文化,但以向背面加工的小石器为主的组群,分布于我国南北方 的各个文化发展阶段,成为我国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主体,使华北 是否存在两个平行发展的文化传统、我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异同的趋势等 问题的讨论成为可能 这些话很好地表述了中国六十余年来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成果。一是 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以向背面加工的小石器为主的组群”, 二是“华北地区两个平行发展的文化传统”现象,表明中国旧石器文化传统 问题的研究与古人类化石传统问题的研究相互照应。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并且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既有明显的阶段性,又 有不平衡的现象。拿人类化石来说,从早到晚,属直立人的有元谋人、蓝田 人、北京人、和县人、郧县人、郧西人等,属早期智人的有马坝人、大荔人、 长阳人、许家窑人、丁村人等,属晚期智人的有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 河套人等。可以说我国人类化石代表了人类体质发展的所有阶段和全过程 而且还有一些过渡形态。辽宁营口金年山人的地质年代应为更新世中期,此 时一般是直立人生活的年代,而金牛山人虽有一些直立人特征,大部分却与 早期智人相象,应是体质特征进化最快的一个代表。 中国的旧石器文化大体可分早中晚三期,分别与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 期智人相照应,但各地发展具体道路有所不同。华北的所谓周口店第一地点 峙峪系是出现小石器最旱的。辽宁海城小孤山有很好的骨器,其中有带 鼻的骨针,可与北京山顶洞人的骨针媲美,而年代却比山顶洞早许多,说明 当时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活动范围有限。但由于时间长,有 些文化因素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例如四川一般不出细石 汝康:《古人类学》,第206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山版社,1989年
直到晚期智人中都经常出现。显示它们与黄种人和现代中国人之间存在着连 续性,有着亲缘上的继承关系。自然,在这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然也 与其邻近地区不断有基因的交流。”① 所谓发展的连续性或亲缘的继承关系,换一个说法就是中国和邻近地区 在人类发展史上存在着一个独特的体系,不像是从其它地方的某种远古人类 派生出来的。这一体系能不能再往前追溯呢?人们注意到在印度、巴基斯坦 和我国云南发现过一种较接近人类的腊玛古猿,但欧洲西南部和东非也发现 过。最近云南又发现禄丰古猿,吴汝康认为它“可能是接近子非洲大猿和人 科成员的共同祖先的类型”。既然中国存在着接近于人类的古猿化石,又有 很早的直立人化石发现,以后的发展更是自成体系,可见中国在人类起源及 其发展的问题的研究方面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是要彻底究明这个问题还 需要做许多工作罢了。 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人类的文化。正如中国的远古人类化石有其自成 体系的特征一样,中国的旧石器文化也有其自成体系的特征,而且表现得更 为鲜明一些。为纪念北京猿人发现六十周年商编的一部综合性著作《中国远 古人类》的前言中有如下的一段话: “多年积累的旧石器材料,已使我们认识到,虽然在不同时期存在反映 区域特点的文化,但以向背面加工的小石器为主的组群,分布于我国南北方 的各个文化发展阶段,成为我国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主体,使华北 是否存在两个平行发展的文化传统、我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异同的趋势等 问题的讨论成为可能。”① 这些话很好地表述了中国六十余年来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成果。一是 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以向背面加工的小石器为主的组群”, 二是“华北地区两个平行发展的文化传统”现象,表明中国旧石器文化传统 问题的研究与古人类化石传统问题的研究相互照应。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并且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既有明显的阶段性,又 有不平衡的现象。拿人类化石来说,从早到晚,属直立人的有元谋人、蓝田 人、北京人、和县人、郧县人、郧西人等,属早期智人的有马坝人、大荔人、 长阳人、许家窑人、丁村人等,属晚期智人的有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 河套人等。可以说我国人类化石代表了人类体质发展的所有阶段和全过程, 而且还有一些过渡形态。辽宁营口金年山人的地质年代应为更新世中期,此 时一般是直立人生活的年代,而金牛山人虽有一些直立人特征,大部分却与 早期智人相象,应是体质特征进化最快的一个代表。 中国的旧石器文化大体可分早中晚三期,分别与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 期智人相照应,但各地发展具体道路有所不同。华北的所谓周口店第一地点 ——峙峪系是出现小石器最旱的。辽宁海城小孤山有很好的骨器,其中有带 鼻的骨针,可与北京山顶洞人的骨针媲美,而年代却比山顶洞早许多,说明 当时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活动范围有限。但由于时间长,有 些文化因素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例如四川一般不出细石 ① 吴汝康:《古人类学》,第 206 页,文物出版社,1989 年。 ① 《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山版社,1989 年
器,而那里的富林文化却有大量北方风格的细石器,这显然是文化传播的结 果。由于中国东北的旧石器文化有时表现得比较先进(如金牛山人和小孤山 文化),对周围的影响自然会比较大些,例如朝鲜和日本的旧石器文化就曾 受到中国东北旧石器文化的影响,甚至有人类迁移过去。 中国的新石器文化是从中国的旧石器文化发展而来的。如果说中国旧石 器文化富有特色,自成体系,那么中国新石器文化也是这样,只不过内容更 加丰富,谱系更加繁复罢了。 整个新石器时代及以后的铜石并用时代的历史,都涉及到前述的第二个 重大理论问题,即在中国境内是如何从民族发展到国家的。在此我们想从四 个方面略述当前的研究成果,即农业的发生与发展,社会的分工与分化,区 系的组合与重组,以及历史的传说与真实,它们也是本卷有关章节的梗概。 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当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 大事件。在全世界少数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居其二。中国的农业以 精耕细作为其特色,这在远古时代便已露其端倪。 我国古藉中有不少关于农业起源的传说,有的说是神农发明了农业,有 的说是烈山氏(或厉山氏)或炎帝之子名柱的发明了农业,周人相信是他们 的祖先弃发明了农业,《史记·五帝本纪》则说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 鸟兽虫蛾”,看来黄帝又成了农业的发明者。说法虽不一致,总之都是中国 人自己的祖先发明了农业,而不是从外界学习来的。 研究栽培作物起源的先驱德康多尔和瓦维诺夫都认为中国北方是粟和黍 的起源地,何炳棣更系统地论证了中原是粟、黍等旱地作物起源的核心地区 近年来的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这些学者是很有见地的。 大约在公元前6500年至前5000年,中国北方已出现一系列发达的新石 器文化,其中有不少遗址发现了栽培谷物的遗存。如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有许 多窖穴中发现粮食朽灰,经灰象鉴定是栗;河南新郑裴李岗和甘肃秦安大地 湾都发现了炭化的黍,后一处还发现了油菜籽。这些过址所属的新石器文化, 都有比较发达的农业工具,其中又以磁山文化所在的中原地区最为发达。由 此可见中国北方农业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而中原应是旱地农业 起源的核心地区。 广义的中原大体相当于黄河中下游,这里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 雨量约500—800毫米,集中于夏季高温的七八月份。春秋冬三季都很干旱, 且冬季严寒,一月平均气温比地球上同纬度的其它地区低10℃以上。这个地 区普遍存在的黄土持水和保肥能力都比较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这两个 条件制约了农业起源过程中选择驯化作物品种的方向,即对肥、水要求不高, 在幼苗期特别能耐旱而在速生期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黍正是符合这些 条件的作物,它们在中原又有大量的野生祖本。在当地史前文化发展到一定 阶段时,人们自然选择了这两种作物进行培植。而且在整个史前时期,二者 都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许多人认为中国南方应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但具体范围说法不 有的主张起源于南岭以南的两广地区,有的主张起源于云南和印度支那北部 山地或云南——阿萨姆地区,有的则主张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越来越多的考
器,而那里的富林文化却有大量北方风格的细石器,这显然是文化传播的结 果。由于中国东北的旧石器文化有时表现得比较先进(如金牛山人和小孤山 文化),对周围的影响自然会比较大些,例如朝鲜和日本的旧石器文化就曾 受到中国东北旧石器文化的影响,甚至有人类迁移过去。 三 中国的新石器文化是从中国的旧石器文化发展而来的。如果说中国旧石 器文化富有特色,自成体系,那么中国新石器文化也是这样,只不过内容更 加丰富,谱系更加繁复罢了。 整个新石器时代及以后的铜石并用时代的历史,都涉及到前述的第二个 重大理论问题,即在中国境内是如何从民族发展到国家的。在此我们想从四 个方面略述当前的研究成果,即农业的发生与发展,社会的分工与分化,区 系的组合与重组,以及历史的传说与真实,它们也是本卷有关章节的梗概。 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当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 大事件。在全世界少数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居其二。中国的农业以 精耕细作为其特色,这在远古时代便已露其端倪。 我国古藉中有不少关于农业起源的传说,有的说是神农发明了农业,有 的说是烈山氏(或厉山氏)或炎帝之子名柱的发明了农业,周人相信是他们 的祖先弃发明了农业,《史记·五帝本纪》则说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 鸟兽虫蛾”,看来黄帝又成了农业的发明者。说法虽不一致,总之都是中国 人自己的祖先发明了农业,而不是从外界学习来的。 研究栽培作物起源的先驱德康多尔和瓦维诺夫都认为中国北方是粟和黍 的起源地,何炳棣更系统地论证了中原是粟、黍等旱地作物起源的核心地区。 近年来的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这些学者是很有见地的。 大约在公元前 6500 年至前 5000 年,中国北方已出现一系列发达的新石 器文化,其中有不少遗址发现了栽培谷物的遗存。如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有许 多窖穴中发现粮食朽灰,经灰象鉴定是栗;河南新郑裴李岗和甘肃秦安大地 湾都发现了炭化的黍,后一处还发现了油菜籽。这些过址所属的新石器文化, 都有比较发达的农业工具,其中又以磁山文化所在的中原地区最为发达。由 此可见中国北方农业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而中原应是旱地农业 起源的核心地区。 广义的中原大体相当于黄河中下游,这里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 雨量约 500—800 毫米,集中于夏季高温的七八月份。春秋冬三季都很干旱, 且冬季严寒,一月平均气温比地球上同纬度的其它地区低 10℃以上。这个地 区普遍存在的黄土持水和保肥能力都比较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这两个 条件制约了农业起源过程中选择驯化作物品种的方向,即对肥、水要求不高, 在幼苗期特别能耐旱而在速生期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黍正是符合这些 条件的作物,它们在中原又有大量的野生祖本。在当地史前文化发展到一定 阶段时,人们自然选择了这两种作物进行培植。而且在整个史前时期,二者 都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许多人认为中国南方应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但具体范围说法不一。 有的主张起源于南岭以南的两广地区,有的主张起源于云南和印度支那北部 山地或云南——阿萨姆地区,有的则主张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越来越多的考
古发现证明后一种说法是最接近历史实际的。 近年来在长江中游发现了一系列大约相当子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分 别称为城背溪文化和彭头山文化,其年代约当公元前7000年至前5000年。 在这两个文化的遗址中,已不止一次地发现了稻谷遗存,有的是用稻壳掺在 泥土中抹墙壁,有的是用稻壳碎末掺在泥土中做陶器。往后在长江中游的大 溪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中,这种做法更为普遍,已成 为当地的一种文化传统。同属于长江水系的陕西汉中盆地亦发现有较早的稻 餐遗存,分别出于西乡李家村和何家湾遗址,属老官台文化,年代约为公元 前6000年至前5000年。所有这些稻谷遗存的年代都远远早于中国其它地区 发现的稻谷遗存,也早于一般认为可能是稻作农业发源地的印度恒河流域和 东南亚山地所发现的稻谷遗存,所以长江中下游应是稻作农业起源的一个重 要的中心 稻米有两个基本亚种,一个是籼稻,或称印度稻;一个是粳稻,或称日 本稻。现己查明粳稻起源于中国,日本的稻谷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所以有 的学者建议将日本稻改称为中国稻。一般认为,粳稻是从釉稻演化出来的, 而籼稻的野生祖本是普通野生稻。我国普通野生稻最集中的分布区在广东、 广西和海南岛,长江流域只发现少数几处。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在稻作农业的 起源和早期发展中的地位反而比华南重要得多呢?因为华南大部分处于北回 归线以南,气候炎热,几乎全年无冬,雨量充足,天然食物资源十分丰富。 尽管野生稻到处都有,但因为收获和加工都很麻烦,比起其它食物来也不见 得特别好吃,所以人们不一定采集它。即使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因为到处 都可以采集到,就不一定考虑进行人工栽培。即使偶尔种植了一些,也没有 迫切的需要把它发展成一种继续不断的稻作农业。长江流域就不同了,那里 有较长而寒冷的冬季,迫切需要有能够长期储藏以备冬天之需的食物。人们 旦发现野生稻的食用价值和能够长期储藏的优点,自然会加意培植并设法 扩大再生产。何况长江流域史前文化比较发达,人口较多而野生稻资源又少, 就更有进行人工栽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恰巧在长江中下 游发现最古老和最发达的稻谷遗存而不是在别的地方,从而为稻作农业起源 于长江中下游找到了事实的根据和理论上的说明。 由于在我国有两个而不是一个农业起源中心,往后的发展又都各具特 ’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华北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一直是以粟作农业为主 从而在史前时期就形成了南北而大农业经济文化区和两种农业体系 的,那里首先培育了栗和黍,可能还有大豆,园艺菜蔬有油菜、芥菜或白菜, 经济作物有大麻等。养育业是以与农业紧密结合的形式出现的。先后饲养的 家吉有猪、狗、黄牛、山羊、绵羊、猫等,家禽有鸡。以猪的数量为最多, 其它几类都很少。本区的农具主要有翻地的石铲,收割用的镰和爪镰以及谷 物加工月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本区农业大体经历了以下儿个阶段 、磁山文化时期:已有一系列农村,但规模较小;种植谷物有粟和黍, 饲养家畜家禽有猪、狗、鸡,翻地用农具主要是舌形石铲,收割用农具主要 是石镰,其中不少是有齿石镰;谷物加工工具主要是大型石磨盘和石磨棒, 磁山文化中有乳状足的鞋底形石磨盘,是这个阶段的代表性器物 二、仰韶文化时期:农业村落遗址显著增多,规模扩大。种植谷物除栗、 黍外,还从南方引进了水稻。饲养家畜中增加了少量绵羊、山羊和黄牛。翻
古发现证明后一种说法是最接近历史实际的。 近年来在长江中游发现了一系列大约相当子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分 别称为城背溪文化和彭头山文化,其年代约当公元前 7000 年至前 5000 年。 在这两个文化的遗址中,已不止一次地发现了稻谷遗存,有的是用稻壳掺在 泥土中抹墙壁,有的是用稻壳碎末掺在泥土中做陶器。往后在长江中游的大 溪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中,这种做法更为普遍,已成 为当地的一种文化传统。同属于长江水系的陕西汉中盆地亦发现有较早的稻 餐遗存,分别出于西乡李家村和何家湾遗址,属老官台文化,年代约为公元 前 6000 年至前 5000 年。所有这些稻谷遗存的年代都远远早于中国其它地区 发现的稻谷遗存,也早于一般认为可能是稻作农业发源地的印度恒河流域和 东南亚山地所发现的稻谷遗存,所以长江中下游应是稻作农业起源的一个重 要的中心。 稻米有两个基本亚种,一个是籼稻,或称印度稻;一个是粳稻,或称日 本稻。现己查明粳稻起源于中国,日本的稻谷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所以有 的学者建议将日本稻改称为中国稻。一般认为,粳稻是从釉稻演化出来的, 而籼稻的野生祖本是普通野生稻。我国普通野生稻最集中的分布区在广东、 广西和海南岛,长江流域只发现少数几处。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在稻作农业的 起源和早期发展中的地位反而比华南重要得多呢?因为华南大部分处于北回 归线以南,气候炎热,几乎全年无冬,雨量充足,天然食物资源十分丰富。 尽管野生稻到处都有,但因为收获和加工都很麻烦,比起其它食物来也不见 得特别好吃,所以人们不一定采集它。即使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因为到处 都可以采集到,就不一定考虑进行人工栽培。即使偶尔种植了一些,也没有 迫切的需要把它发展成一种继续不断的稻作农业。长江流域就不同了,那里 有较长而寒冷的冬季,迫切需要有能够长期储藏以备冬天之需的食物。人们 一旦发现野生稻的食用价值和能够长期储藏的优点,自然会加意培植并设法 扩大再生产。何况长江流域史前文化比较发达,人口较多而野生稻资源又少, 就更有进行人工栽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恰巧在长江中下 游发现最古老和最发达的稻谷遗存而不是在别的地方,从而为稻作农业起源 于长江中下游找到了事实的根据和理论上的说明。 由于在我国有两个而不是一个农业起源中心,往后的发展又都各具特 色,从而在史前时期就形成了南北而大农业经济文化区和两种农业体系。 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华北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一直是以粟作农业为主 的,那里首先培育了栗和黍,可能还有大豆,园艺菜蔬有油菜、芥菜或白菜, 经济作物有大麻等。养育业是以与农业紧密结合的形式出现的。先后饲养的 家吉有猪、狗、黄牛、山羊、绵羊、猫等,家禽有鸡。以猪的数量为最多, 其它几类都很少。本区的农具主要有翻地的石铲,收割用的镰和爪镰以及谷 物加工月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本区农业大体经历了以下儿个阶段: 一、磁山文化时期:已有一系列农村,但规模较小;种植谷物有粟和黍, 饲养家畜家禽有猪、狗、鸡,翻地用农具主要是舌形石铲,收割用农具主要 是石镰,其中不少是有齿石镰;谷物加工工具主要是大型石磨盘和石磨棒, 磁山文化中有乳状足的鞋底形石磨盘,是这个阶段的代表性器物。 二、仰韶文化时期:农业村落遗址显著增多,规模扩大。种植谷物除栗、 黍外,还从南方引进了水稻。饲养家畜中增加了少量绵羊、山羊和黄牛。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