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校园网上的最佳资源 中国通史第四卷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册) OBOK 内科品
题记 这是《中国通史》第四卷。本卷所要论述的是中国中古时代成长时期, 约略相当于秦汉皇朝统治时期的历史。所谓中古时代,是指以封建制生产方 式占支配地位、同时还有别种生产方式存在的时代。秦汉皇朝统治时期,上 限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下限到公元196年汉迁都许昌。迁都许 昌后,汉仍保持着它作为一个朝代的称号,但实际上大权已归曹操掌握,历 史已进入另外一个时期了 依照第三卷体例,本卷设序说、综述、典志、传记等四编,分上、下两 册。前三编为上册,由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主编;第四编为下册,由白寿 彝、廖德清、施丁主编。 序说,由周天游同志撰写第一章;黄展岳同志撰写第二章;唐赞功同志 撰写第三章。周天游同志,1944年生于浙江省诸暨县。1967年毕业于天津南 开大学历史系。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由陈直先生指导攻读中国古代 史专业秦汉史方向硕士学位。1981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在西北大 学历史系秦汉史研究室任职。现任西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兼文博学 院古籍整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 中国社会史研究会、陕西省历史学会等理事。主要撰述有《八家后汉书辑注》 《史略校笺》、《七家后汉书》、《后汉纪校注》、《秦汉史研究概要》及 秦汉史论文多篇。黄展岳同志,1926年生于福建省南安县。1954年毕业于北 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7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夏鼐 先生指导下从事秦汉考古研究。从1954-1983年,先后参加了洛阳中州路东 周墓、洛阳汉河南县城、陕县七里铺遗址、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 广州南越王墓的发掘和黄河水库渭南段考古调查、西安汉长安城的勘查等项 重要的田野考古工作,并多次担任发掘队队长或副队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报》副主编,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兼职教授,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 理事。参加集体撰写的重要编著有《洛阳沟汉墓》、《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西汉南越王墓》 和《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专著)及有关论文多篇。唐赞功同志,1934年 生于江苏铜山县。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留系任教, 现为教授,兼历史系主任,并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北京史学会理事。对秦 汉史和秦简及汉代封国史有较深入的研究,主要撰述有《汉初“布衣将相” 浅论》、《云梦秦简官私奴婢问题试探》、《吴楚七国之乱与汉初封国》等 多篇论文。 综述,由吕名中同志撰写第一章、第七章、第八章;邹贤俊同志撰写第 章、第三章;陈其泰同志撰写第四章、第五章;许殿才同志撰写第六章; 刘家和同志撰写第九章。吕名中同志,1932年岀生于湖南省城步县儒林镇。 195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长期在中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工作。现为历史 系教授,研究生指导教师。在学术研究上,侧重于秦汉至隋的阶级关系和民 族关系史,特别是南方民族关系史。主要论著有《试论汉魏西晋时期北方各 族的内迁》、《汉代奴婢的阶级地位问题》、《汉族南迁与岭南百越地区的 早期开发》、《百越民族对祖国经济文化的重要贡献》等。主编《南方民族
题记 这是《中国通史》第四卷。本卷所要论述的是中国中古时代成长时期, 约略相当于秦汉皇朝统治时期的历史。所谓中古时代,是指以封建制生产方 式占支配地位、同时还有别种生产方式存在的时代。秦汉皇朝统治时期,上 限起自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灭六国,下限到公元 196 年汉迁都许昌。迁都许 昌后,汉仍保持着它作为一个朝代的称号,但实际上大权已归曹操掌握,历 史已进入另外一个时期了。 依照第三卷体例,本卷设序说、综述、典志、传记等四编,分上、下两 册。前三编为上册,由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主编;第四编为下册,由白寿 彝、廖德清、施丁主编。 序说,由周天游同志撰写第一章;黄展岳同志撰写第二章;唐赞功同志 撰写第三章。周天游同志,1944 年生于浙江省诸暨县。1967 年毕业于天津南 开大学历史系。1978 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由陈直先生指导攻读中国古代 史专业秦汉史方向硕士学位。1981 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在西北大 学历史系秦汉史研究室任职。现任西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兼文博学 院古籍整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 中国社会史研究会、陕西省历史学会等理事。主要撰述有《八家后汉书辑注》、 《史略校笺》、《七家后汉书》、《后汉纪校注》、《秦汉史研究概要》及 秦汉史论文多篇。黄展岳同志,1926 年生于福建省南安县。1954 年毕业于北 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7 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夏鼐 先生指导下从事秦汉考古研究。从 1954—1983 年,先后参加了洛阳中州路东 周墓、洛阳汉河南县城、陕县七里铺遗址、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 广州南越王墓的发掘和黄河水库渭南段考古调查、西安汉长安城的勘查等项 重要的田野考古工作,并多次担任发掘队队长或副队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报》副主编,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兼职教授,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 理事。参加集体撰写的重要编著有《洛阳 沟汉墓》、《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西汉南越王墓》 和《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专著)及有关论文多篇。唐赞功同志,1934 年 生于江苏铜山县。1961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留系任教, 现为教授,兼历史系主任,并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北京史学会理事。对秦 汉史和秦简及汉代封国史有较深入的研究,主要撰述有《汉初“布衣将相” 浅论》、《云梦秦简官私奴婢问题试探》、《吴楚七国之乱与汉初封国》等 多篇论文。 综述,由吕名中同志撰写第一章、第七章、第八章;邹贤俊同志撰写第 二章、第三章;陈其泰同志撰写第四章、第五章;许殿才同志撰写第六章; 刘家和同志撰写第九章。吕名中同志,1932 年出生于湖南省城步县儒林镇。 1957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长期在中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工作。现为历史 系教授,研究生指导教师。在学术研究上,侧重于秦汉至隋的阶级关系和民 族关系史,特别是南方民族关系史。主要论著有《试论汉魏西晋时期北方各 族的内迁》、《汉代奴婢的阶级地位问题》、《汉族南迁与岭南百越地区的 早期开发》、《百越民族对祖国经济文化的重要贡献》等。主编《南方民族
古史书录》。邹贤俊同志,1932年生于湖北天门。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及副秘书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中国 郭沬若研究会、湖北省中国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史学史与秦汉史研究 主要编著有《中国古代史学史纲》、《中国古代史提要》、《中国史学史论 稿》等,并撰有《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军功地主的统治与秦末农民起 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汉之际的地主阶级》等秦汉史论文。陈其泰同志, 1939年生于广东丰顺县。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78年考入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史学史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 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参加白寿彝教授主编《史学概论》和本书第一 卷的编写工作。主要著作有《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近代史学的历 程》,并发表论文多篇。许殿才同志,1953年生于辽宁省绥中县。1982年毕 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 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撰有《汉书的成就》等多 篇论文。 典志,由本书科技史组撰写第一章和第四章;高敏、安作璋、廖德清和 我撰写了第二章;高敏同志撰写了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 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安作璋同志撰写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 十四章、第十五章。高敏同志,1927年生于湖南桃江县。1958年武汉大学研 究生毕业,导师唐长孺教授。以后,历任郑州师院、郑州大学历史系教职。 现任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史学 会副会长等职。著有《云梦秦简初探》、《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秦 汉史论集》、《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研究》、《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探讨》等书,先后发表有关秦汉史论文多篇。安作璋同志,1928年生于山东 曹县。1951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历史系。现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山东师范 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编著有《汉史初探》、《两汉 与西域关系史》、《班固与汉书》、《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 制史稿》、《中国史简编》、《刘邦评传》等书及论文多篇。廖德清同志, 1923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解放前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解放后毕业于中 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部。历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助教,沈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员, 辽宁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兼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著有《中国 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地图集》、《二十六史述略》等书及论文多篇。另, 典志第二章《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章有一部分原稿“地主阶级的构成及其 演变”、第十二章《朝廷、郡县和封国》、第十三章《官吏的选用、考核及 其他制度》、第十四章《兵制》、第十五瘴《刑法》以及附录《礼俗》,分 別由逢振镐、张汉东、庄春波、陈乃华、刘德增等同志执笔,安作璋同志修 改定稿。 传记,由吉书时、施丁、廖德清、刘雪英、孙开泰、季镇淮、许殿才、 安作璋及科技史组等同志分头撰写。其中,有季镇淮同志与薄树人同志合写 的《司马迁传》、《张衡传》,季镇淮同志与施丁同志合写的《班固传》; 有廖德清同志撰写的《汉光武帝传》及中兴二十八将中的邓禹等十人传;有 施丁同志撰写的《党锢传》和《宦者传》;有科技史组同志撰写的数学、天 文学等七个学科的传记。施丁同志做了大量的修改工作。施丁同志,1933年 生于江苏丹阳县。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是后,曾先后在辽宁大学 历史系任教,《历史研究》编辑部任编辑。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古史书录》。邹贤俊同志,1932 年生于湖北天门。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及副秘书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中国 郭沫若研究会、湖北省中国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史学史与秦汉史研究, 主要编著有《中国古代史学史纲》、《中国古代史提要》、《中国史学史论 稿》等,并撰有《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军功地主的统治与秦末农民起 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汉之际的地主阶级》等秦汉史论文。陈其泰同志, 1939 年生于广东丰顺县。1963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78 年考入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史学史专业。1981 年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 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参加白寿彝教授主编《史学概论》和本书第一 卷的编写工作。主要著作有《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近代史学的历 程》,并发表论文多篇。许殿才同志,1953 年生于辽宁省绥中县。1982 年毕 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1987 年获硕士学位,1990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 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撰有《汉书的成就》等多 篇论文。 典志,由本书科技史组撰写第一章和第四章;高敏、安作璋、廖德清和 我撰写了第二章;高敏同志撰写了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 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安作璋同志撰写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 十四章、第十五章。高敏同志,1927 年生于湖南桃江县。1958 年武汉大学研 究生毕业,导师唐长孺教授。以后,历任郑州师院、郑州大学历史系教职。 现任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史学 会副会长等职。著有《云梦秦简初探》、《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秦 汉史论集》、《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研究》、《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探讨》等书,先后发表有关秦汉史论文多篇。安作璋同志,1928 年生于山东 曹县。1951 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历史系。现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山东师范 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编著有《汉史初探》、《两汉 与西域关系史》、《班固与汉书》、《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 制史稿》、《中国史简编》、《刘邦评传》等书及论文多篇。廖德清同志, 1923 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解放前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解放后毕业于中 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部。历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助教,沈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员, 辽宁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兼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著有《中国 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地图集》、《二十六史述略》等书及论文多篇。另, 典志第二章《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章有一部分原稿“地主阶级的构成及其 演变”、第十二章《朝廷、郡县和封国》、第十三章《官吏的选用、考核及 其他制度》、第十四章《兵制》、第十五瘴《刑法》以及附录《礼俗》,分 别由逢振镐、张汉东、庄春波、陈乃华、刘德增等同志执笔,安作璋同志修 改定稿。 传记,由吉书时、施丁、廖德清、刘雪英、孙开泰、季镇淮、许殿才、 安作璋及科技史组等同志分头撰写。其中,有季镇淮同志与薄树人同志合写 的《司马迁传》、《张衡传》,季镇淮同志与施丁同志合写的《班固传》; 有廖德清同志撰写的《汉光武帝传》及中兴二十八将中的邓禹等十人传;有 施丁同志撰写的《党锢传》和《宦者传》;有科技史组同志撰写的数学、天 文学等七个学科的传记。施丁同志做了大量的修改工作。施丁同志,1933 年 生于江苏丹阳县。1958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是后,曾先后在辽宁大学 历史系任教,《历史研究》编辑部任编辑。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著有《司马迁研究新论》(合著)、《中国史学简史》、《资治通 鉴译注(战争卷)》等书及论文多篇。季镇淮同志,1913年生于江苏淮安市 1941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年肄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历任清华 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系主任、教授。五十年 代,曾赴捷克斯洛伐克查理大学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研究所作研究 工作。主编《近代诗选》、《中国文学史》、《历代诗歌选》、《中国近代 文学史》等,并著有《司马迁》、《闻朱年谱》、《来之文录》等书。吉书 时同志,1932年生于河北巨鹿,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成果有《稽古录》点 校和秦汉史论文多篇。 本卷的编写组织工作开始于1981年。这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 究所举行了秦汉卷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提出了编写的初步计划。1983年4 月举行了第二次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经济、政治制度的十六个篇目,总称 为“别录”,后来改为“典志”,十六个篇目后来也不断有所调整。1987年 9月举行第三次工作会议,明确了本卷的一些问题,促进了工作的进度。同 年12月底,典志编预定各章全部完成,于1988年4月30日初步定稿。序说、 综述和传记工作因多种主客观原因进展很慢。1992年3月上册完成,1993 年8月7日下册完成。至此,全卷全部脱稿,距离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已 经十二年了。 序说编论述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内容翔实,对秦汉史研究概况也能举 其大端。综述编勾划了秦汉时期历史进程的轮廓。典志编论述秦汉时期的生 产力、生产状况、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当广泛和深入,为通史撰述中所 仅见。《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和《朝廷、郡县和封国》是其中很重要的两 章,前者是关系秦汉时期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的问题,也是史学界争论相 当多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的看 法和阶级中也有等级的看法。这种说法,对土地国有说和土地私有说的内容 都可以概括进来,而对于秦汉阶级关系的分析也可以有进一步的深化。当然, 这都还不能作为定论,提出来是希望大家讨论的。这一章原来是三篇文章。 一篇是高敏同志的《土地制度》;一篇是安作璋同志的《地主阶级的形成及 其发展》;一篇是廖德清同志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这三篇文章所论述 的问题,相互间的关系特别密切,论述的内容有相当多的重复。经过商量, 对这三篇进行了一些增删和局部的改写,把三篇合为一章。在这一章里,有 的论点如同原作者平日所持见解不尽相同,并不等于对平日见解的放弃,这 是应当说明的。传记编所收人物见于标目者有近百人,写出的稿子也都有他 们的特点,但还不甚理想。撰写历史人物的传记,是我们史学工作中很薄弱 的一环,还需要投入很大力量来改变这种情况。在本书中,我们很注意科技 史方面的研究,在本卷的典制编和传记编中,都有相当精彩的作品发表,这 都是有关各方面的专家的力作。何绍庚同志在组稿和稿件加工上出了很大的 我们对于编撰这样的大型史书没有经验。我们的史学水平和表述水平都 有限,因而书中不免有许多不足和缺点。就本卷来说,我们已发现的不足和 缺点有很重要的三点:一是表述的方式多属于论文式的,还缺乏史书撰述特 点的自觉;二是没有能够充分吸收国内外学者有关的研究成果;三是我们希 望写出多民族的历史,但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写得很不够。这些问题的由来
研究员。著有《司马迁研究新论》(合著)、《中国史学简史》、《资治通 鉴译注(战争卷)》等书及论文多篇。季镇淮同志,1913 年生于江苏淮安市。 1941 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4 年肄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历任清华 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系主任、教授。五十年 代,曾赴捷克斯洛伐克查理大学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研究所作研究 工作。主编《近代诗选》、《中国文学史》、《历代诗歌选》、《中国近代 文学史》等,并著有《司马迁》、《闻朱年谱》、《来之文录》等书。吉书 时同志,1932 年生于河北巨鹿,1962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成果有《稽古录》点 校和秦汉史论文多篇。 本卷的编写组织工作开始于 1981 年。这年 6 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 究所举行了秦汉卷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提出了编写的初步计划。1983 年 4 月举行了第二次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经济、政治制度的十六个篇目,总称 为“别录”,后来改为“典志”,十六个篇目后来也不断有所调整。1987 年 9 月举行第三次工作会议,明确了本卷的一些问题,促进了工作的进度。同 年 12 月底,典志编预定各章全部完成,于 1988 年 4 月 30 日初步定稿。序说、 综述和传记工作因多种主客观原因进展很慢。1992 年 3 月上册完成,1993 年 8 月 7 日下册完成。至此,全卷全部脱稿,距离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已 经十二年了。 序说编论述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内容翔实,对秦汉史研究概况也能举 其大端。综述编勾划了秦汉时期历史进程的轮廓。典志编论述秦汉时期的生 产力、生产状况、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当广泛和深入,为通史撰述中所 仅见。《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和《朝廷、郡县和封国》是其中很重要的两 章,前者是关系秦汉时期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的问题,也是史学界争论相 当多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的看 法和阶级中也有等级的看法。这种说法,对土地国有说和土地私有说的内容 都可以概括进来,而对于秦汉阶级关系的分析也可以有进一步的深化。当然, 这都还不能作为定论,提出来是希望大家讨论的。这一章原来是三篇文章。 一篇是高敏同志的《土地制度》;一篇是安作璋同志的《地主阶级的形成及 其发展》;一篇是廖德清同志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这三篇文章所论述 的问题,相互间的关系特别密切,论述的内容有相当多的重复。经过商量, 对这三篇进行了一些增删和局部的改写,把三篇合为一章。在这一章里,有 的论点如同原作者平日所持见解不尽相同,并不等于对平日见解的放弃,这 是应当说明的。传记编所收人物见于标目者有近百人,写出的稿子也都有他 们的特点,但还不甚理想。撰写历史人物的传记,是我们史学工作中很薄弱 的一环,还需要投入很大力量来改变这种情况。在本书中,我们很注意科技 史方面的研究,在本卷的典制编和传记编中,都有相当精彩的作品发表,这 都是有关各方面的专家的力作。何绍庚同志在组稿和稿件加工上出了很大的 力气。 我们对于编撰这样的大型史书没有经验。我们的史学水平和表述水平都 有限,因而书中不免有许多不足和缺点。就本卷来说,我们已发现的不足和 缺点有很重要的三点:一是表述的方式多属于论文式的,还缺乏史书撰述特 点的自觉;二是没有能够充分吸收国内外学者有关的研究成果;三是我们希 望写出多民族的历史,但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写得很不够。这些问题的由来
非一朝一夕之故。要改变这些状况,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所能解决,但我 们只要去努力,还是可以不断取得进展的 为了全卷在观点上、体例上的一致,在表达上要求更可能的明确,我对 些稿件做了必要的修改、改写、补写和调整。这样的做法,有时也可能会 不符作者的原意,有时也可能出现新的失误,尚请同志们指教。在全卷的结 构上,虽有第三卷的成例可循,但在具体安排上,还有不少的困难,往往会 遇见复杂的情况,处理未必得当,这是需要读者帮助解决的。 佟冬同志为本卷上册题字,杨向奎同志为本卷下册题字,增加了本卷的 光彩,我们很感谢。 白寿彝 1993年8月25日于北京
非一朝一夕之故。要改变这些状况,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所能解决,但我 们只要去努力,还是可以不断取得进展的。 为了全卷在观点上、体例上的一致,在表达上要求更可能的明确,我对 一些稿件做了必要的修改、改写、补写和调整。这样的做法,有时也可能会 不符作者的原意,有时也可能出现新的失误,尚请同志们指教。在全卷的结 构上,虽有第三卷的成例可循,但在具体安排上,还有不少的困难,往往会 遇见复杂的情况,处理未必得当,这是需要读者帮助解决的。 佟冬同志为本卷上册题字,杨向奎同志为本卷下册题字,增加了本卷的 光彩,我们很感谢。 白寿彝 1993 年 8 月 25 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