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校园网上的最佳资源 中国通史 第六卷 中古时代·隋时期 上册) OBOOK 内料非卖品
题记 本卷是中国通史的第六卷,论述了隋开皇元年(581)至唐哀帝天祐四年 (907)的历史。这是中国中古时代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后期的历史 本卷上册由史念海同志主编,下册由陈光崇同志主编。史念海同志,山 西省平陆县人,生于191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曾任南京国立编 译馆副编审、复旦大学副教授、兰州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 授兼历史系主任。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所长、中国唐史学会名誉会长。他以专攻历史地理学蜚声中外,著有《河山 集》(1-5)、《中国的运河》、《中国疆域沿革史》(与人合作)、《黄 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与人合作)、《方志刍议》(与人合作)等著 作。他撰写了本卷序说部分的第一章、第四章;综述部分的第二章、第三章、 第十章的第三节;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七章、第八章。 陈光崇同志,1918年生于湖南省安化县。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 系,历任湖南大学、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大学等校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 授,并兼辽宁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等职。著有《中国史学史论丛》、《史学研究辑存》、《资治通鉴选读》、 《象山文丛》、《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部分)、《简明中国古代史》(主 编并撰写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撰写宋 辽金元部分)。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二章的第一节、第四章、 第六章、第七章、第三十七章 本卷的撰稿人依其在卷中首次出现的先后顺序,介绍如下: 齐东方同志,生于1955年,辽宁省昌图县人。1973年毕业于吉林省舒 兰师范学校美术专业。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4 年获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 京大学考古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三国至隋唐考古和中西交通考古的教学与研 究。已发表有关论文数十篇,并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讨论会。主要著作有《中 国古代金银器皿与波斯萨珊王朝》等。他与张静同志为本卷共同撰写了序说 部分的第二章。 张静同志,生于1957年,辽宁省沈阳市人。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 史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肄业。她与齐东方同志为 本卷共同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二章。 赵望秦同志,生于1953年,陕西省临潼县人。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 大学中文系,获中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 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 副教授,主要从事唐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发表有《唐方镇年表辨误》、《释 韩十四》、《独孤及年谱》、《思陵集于支辨误》、《思陵集史料价值述略》、 《陆贽年谱》、《唐文献有关陆贽事迹之考辨六则》等论文多篇,并与人合 作岀版《水经注选译》等多种著作。他为本卷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三章,典 志部分的第九章、第十四章。 牛致功同志,生于1928年,河南省偃师县人。1956年毕业于陕西西 安师范学院史地系。毕业后,先后在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从事中国 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曾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唐史研 究所教授。现为中国唐史学会顾问、陕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西安唐代文化
题 记 本卷是中国通史的第六卷,论述了隋开皇元年(581)至唐哀帝天祐四年 (907)的历史。这是中国中古时代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后期的历史。 本卷上册由史念海同志主编,下册由陈光崇同志主编。史念海同志,山 西省平陆县人,生于 1912 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曾任南京国立编 译馆副编审、复旦大学副教授、兰州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 授兼历史系主任。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所长、中国唐史学会名誉会长。他以专攻历史地理学蜚声中外,著有《河山 集》(1—5)、《中国的运河》、《中国疆域沿革史》(与人合作)、《黄 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与人合作)、《方志刍议》(与人合作)等著 作。他撰写了本卷序说部分的第一章、第四章;综述部分的第二章、第三章、 第十章的第三节;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七章、第八章。 陈光崇同志,1918 年生于湖南省安化县。1944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 系,历任湖南大学、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大学等校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 授,并兼辽宁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等职。著有《中国史学史论丛》、《史学研究辑存》、《资治通鉴选读》、 《象山文丛》、《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部分)、《简明中国古代史》(主 编并撰写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撰写宋 辽金元部分)。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二章的第一节、第四章、 第六章、第七章、第三十七章。 本卷的撰稿人依其在卷中首次出现的先后顺序,介绍如下: 齐东方同志,生于 1955 年,辽宁省昌图县人。1973 年毕业于吉林省舒 兰师范学校美术专业。1982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4 年获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学位。1992 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 京大学考古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三国至隋唐考古和中西交通考古的教学与研 究。已发表有关论文数十篇,并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讨论会。主要著作有《中 国古代金银器皿与波斯萨珊王朝》等。他与张静同志为本卷共同撰写了序说 部分的第二章。 张静同志,生于 1957 年,辽宁省沈阳市人。1982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 史系,获学士学位。1988 年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肄业。她与齐东方同志为 本卷共同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二章。 赵望秦同志,生于 1953 年,陕西省临潼县人。1982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 大学中文系,获中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5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 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 副教授,主要从事唐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发表有《唐方镇年表辨误》、《释 韩十四》、《独孤及年谱》、《思陵集于支辨误》、《思陵集史料价值述略》、 《陆贽年谱》、《唐文献有关陆贽事迹之考辨六则》等论文多篇,并与人合 作出版《水经注选译》等多种著作。他为本卷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三章,典 志部分的第九章、第十四章。 牛致功同志,生于 1928 年,河南省偃师县人。 1956 年毕业于陕西西 安师范学院史地系。毕业后,先后在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从事中国 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曾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唐史研 究所教授。现为中国唐史学会顾问、陕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西安唐代文化
史学会会长、陕西省文史硏究馆馆员。著有《李渊建唐史略》、《唐代的史 学与通鉴》、《隋唐人物述评》(合著)等,并发表有关论文九十余篇。他 为本卷综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第十章的第一节、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和典志部分的第十二章。 马弛同志,生于1941年,河南省鲁山县人。196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 学历史系。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著 有《唐代蕃将》,与人合编藏族史料多种,并发表论文多篇。他为本卷综述 部分撰写了第四章、第十章第二节。 范楚玉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她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 了第二章 崔春华同志,生于1923年,辽宁省昌图县人。194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 文学院历史系。此后,在沈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和辽宁大学历史系担任讲师、 副教授、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辽宁省史学会理事。著有《中国古代史》 (合著)、《简明中国古代史》(合著)、《夷俗记校注》等,发表论文多 篇。他曾参加本书第一卷的撰写工作,并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三章,传 记部分的第十章、第三十五章。 华觉明同志、张柏春同志,分别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副研究员,他们为本卷典志部分共同撰写了第四章的第一、三、五、六、七 九节。 杨文衡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典 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二、四节,传记部分的第三十九章、第四十九章。 张清建同志,四川师范学院讲师。他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了第四章的第 八、十节,传记部分的第五十二章。 何绍庚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典志部分 撰写了第四章第十一节、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七章。 凌光、朱大为同志,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共同撰写 了本卷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十二节。 赵文润同志,生于1936年,辽宁省大连市人,满族。1960年毕业于中 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 教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影视唐文化研 究所研究员等,主编有《中国古代史新编》、《隋唐文化》等书,并发表有 关隋唐经济的论文多篇。他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五章。 谢元鲁同志,生于1949年,四川省成都市人。1978年考入四川西南财 经大学工业经济系,1979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历史地理专业, 1982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硕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 系。1987年在厦门大学获隋唐史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副 教授。著有《唐代中央政权史策研究》、《唐德宗顺宗传》等书,发表有关 唐史论文多篇。他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十章。 廖德清同志,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本书第四卷主编之一,他偕子廖晓 晴同志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了第十一章。他还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 章、第十三章、第十七章、第十九章。廖晓晴同志,1958年生于辽宁省沈阳 市。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90年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 学位。历任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助教、辽宁人民出版社古籍室编辑,现为辽 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撰有《杜佑与通典》等论文多篇
史学会会长、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李渊建唐史略》、《唐代的史 学与通鉴》、《隋唐人物述评》(合著)等,并发表有关论文九十余篇。他 为本卷综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第十章的第一节、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和典志部分的第十二章。 马弛同志,生于 1941 年,河南省鲁山县人。1963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 学历史系。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著 有《唐代蕃将》,与人合编藏族史料多种,并发表论文多篇。他为本卷综述 部分撰写了第四章、第十章第二节。 范楚玉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她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 了第二章。 崔春华同志,生于 1923 年,辽宁省昌图县人。1949 年毕业于东北大学 文学院历史系。此后,在沈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和辽宁大学历史系担任讲师、 副教授、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辽宁省史学会理事。著有《中国古代史》 (合著)、《简明中国古代史》(合著)、《夷俗记校注》等,发表论文多 篇。他曾参加本书第一卷的撰写工作,并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三章,传 记部分的第十章、第三十五章。 华觉明同志、张柏春同志,分别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副研究员,他们为本卷典志部分共同撰写了第四章的第一、三、五、六、七、 九节。 杨文衡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典 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二、四节,传记部分的第三十九章、第四十九章。 张清建同志,四川师范学院讲师。他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了第四章的第 八、十节,传记部分的第五十二章。 何绍庚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典志部分 撰写了第四章第十一节、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七章。 凌光、朱大为同志,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共同撰写 了本卷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十二节。 赵文润同志,生于 1936 年,辽宁省大连市人,满族。1960 年毕业于中 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 教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影视唐文化研 究所研究员等,主编有《中国古代史新编》、《隋唐文化》等书,并发表有 关隋唐经济的论文多篇。他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五章。 谢元鲁同志,生于 1949 年,四川省成都市人。1978 年考入四川西南财 经大学工业经济系,1979 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历史地理专业, 1982 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硕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 系。1987 年在厦门大学获隋唐史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副 教授。著有《唐代中央政权史策研究》、《唐德宗顺宗传》等书,发表有关 唐史论文多篇。他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十章。 廖德清同志,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本书第四卷主编之一,他偕子廖晓 晴同志为本卷典志部分撰写了第十一章。他还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一 章、第十三章、第十七章、第十九章。廖晓晴同志,1958 年生于辽宁省沈阳 市。1983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90 年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 学位。历任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助教、辽宁人民出版社古籍室编辑,现为辽 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撰有《杜佑与通典》等论文多篇
阴法鲁同志,生于1915年,山东省肥城市人。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 文系,1939年毕业于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又考入设立于昆明的北京大学 文科研究所,1942年研究生毕业。历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助教、华中大学(武 昌迁滇)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教授。现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他与汪绍楹先后两 次校点《隋书》,主编有《古文观止译注》、《中国古代文化史》(合作) 并撰有《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和舞蹈》、《我们有优越的音乐传统》 《孔子论音乐》、《古代诗歌中的“反唱和”形式》、《试论<乐记>》、《我 国历史上民族迁徙活动与乐舞文化交流》等论文多篇。他为本卷典志部分撰 写了第十三章 金秋鹏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技通史研究 室主任。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章第一节。 田廷柱同志,生于1943年,河南省范县人。196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 史系。1981年获辽宁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现为历史系教 授,主要从事隋唐史的研究。著有《唐明皇》、《隋唐士族》、《东观奏记》 (校点)及论文多篇。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五章、第八章、第九章、 第十六章、第二十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 五章、第四十六章。 曾贻芬同志,1941年生于北京。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 专业,198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助 教、讲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历史文献学教研室主任,著 有《文史英华·典志选》,并撰有《论<通典>自注》、《唐人注释名著三种》 等论文多篇。她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一章第二节。 赵俊同志,1955年生,辽宁省铁岭市人。1981年辽宁大学历史系本科毕 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8年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 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 十二章、第二十三章。 张新清同志,生于1941年,辽宁省营口市人。1966年毕业于辽宁大学 历史系。现为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著有《中国 教育名人志》(合著),撰有《中国历史名人结局研究》、《唐代马球场》 等论文多篇。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四章。 纪志纲同志,江苏徐州师范学院师资工作办公室副教授、理学博士。他 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五章第一节。 郑怀林同志,陕西中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理学博士。他为本卷传记部 分撰写了第十五章第二节。 李春光同志,1944年生于山东省海阳县。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 系,1981年获辽宁大学硕士学位。现为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古代史教 研室主任。著有《古籍丛书论述》、《评译通鉴纪事本末》及论文多篇。他 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八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 三十三章第二节、第三十四章。 王荣彬同志,西北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理学博士。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 写了第二十二章。 郭预衡同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
阴法鲁同志,生于 1915 年,山东省肥城市人。1935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 文系,1939 年毕业于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又考入设立于昆明的北京大学 文科研究所,1942 年研究生毕业。历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助教、华中大学(武 昌迁滇)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教授。现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他与汪绍楹先后两 次校点《隋书》,主编有《古文观止译注》、《中国古代文化史》(合作), 并撰有《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和舞蹈》、《我们有优越的音乐传统》、 《孔子论音乐》、《古代诗歌中的“反唱和”形式》、《试论<乐记>》、《我 国历史上民族迁徙活动与乐舞文化交流》等论文多篇。他为本卷典志部分撰 写了第十三章。 金秋鹏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技通史研究 室主任。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章第一节。 田廷柱同志,生于 1943 年,河南省范县人。1969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 史系。1981 年获辽宁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现为历史系教 授,主要从事隋唐史的研究。著有《唐明皇》、《隋唐士族》、《东观奏记》 (校点)及论文多篇。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五章、第八章、第九章、 第十六章、第二十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 五章、第四十六章。 曾贻芬同志,1941 年生于北京。196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 专业,1981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助 教、讲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历史文献学教研室主任,著 有《文史英华·典志选》,并撰有《论<通典>自注》、《唐人注释名著三种》 等论文多篇。她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一章第二节。 赵俊同志,1955 年生,辽宁省铁岭市人。1981 年辽宁大学历史系本科毕 业,获学士学位。1984 年获硕士学位。1988 年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 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 十二章、第二十三章。 张新清同志,生于 1941 年,辽宁省营口市人。1966 年毕业于辽宁大学 历史系。现为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著有《中国 教育名人志》(合著),撰有《中国历史名人结局研究》、《唐代马球场》 等论文多篇。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四章。 纪志纲同志,江苏徐州师范学院师资工作办公室副教授、理学博士。他 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五章第一节。 郑怀林同志,陕西中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理学博士。他为本卷传记部 分撰写了第十五章第二节。 李春光同志,1944 年生于山东省海阳县。196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 系,1981 年获辽宁大学硕士学位。现为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古代史教 研室主任。著有《古籍丛书论述》、《评译通鉴纪事本末》及论文多篇。他 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八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 三十三章第二节、第三十四章。 王荣彬同志,西北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理学博士。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 写了第二十二章。 郭预衡同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
十五章第一节、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 廖仲安同志,1925年生于四川西昌。1944年至1948年就读于云南昆明 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文史专修科、北京大学中文系。解放初任北京市文教机关 干部。1956年后在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主讲中国文学史。现为中文系 教授。著有《陶渊明》、《反刍集》等。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五 章第二节。 刘曼春同志,1935年生于辽宁省锦州市。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 史系。后任教于兰州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 代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发表隋唐史论文多篇。她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 了第三十六章、第四十章 杜昇云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和科学史中心副教授,他为本卷传记 部分撰写了第四十八章。 刘昌芝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为本卷传记部 分撰写了第五十章。 王冰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为本卷传记部分 撰写了第五十一章。 李经纬同志,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 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五十三章。 刘雪英同志撰写了本卷传记部分的第五十四章。 以上撰稿人共38位。此外,何绍庚同志主持了有关科技部分的集稿、定 稿工作。刘雪英同志在本卷中做了校对、选图、标目、编目和部分定稿工作。 曹尔琴同志参与了撰写工作。宫伟同志、栾敬同志参与了摄图工作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田制、税制、 官制、军制、法制、选举制度、行政区域的划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民族的重新组合、社会阶级、阶层所发生的新的变化, 都是应当予以阐明的历史性重点。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政治 家如高颎、唐太宗、魏徵、长孙无忌等,军事家如李靖、郭子仪等,史学家 如刘知幾,吴兢、杜佑等,经学家如孔颖达、颜师古、陆德明等,散文家 如韩愈、柳宗元等,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僧如玄奘等,还有书 法家、画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医药学家等。这样的盛况,在 其他历史时期是很难见到的。我们要写好一部唐史,必须有深厚的功底、高 屋建瓴的历史见识、简练生动的表述。当然,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 是长期不断积累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要求这些条件都具备于一人之身,而 是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的。在本卷的编写中,有名家的精品,也有水平 一般的作品,这是现阶段的正常现象,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才能有 所改变。 本卷所重视的是,我们写的隋唐史,要写成中国通史的隋唐史。认识到 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这一点更不容易,这也还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们老一辈的文学家陈寅恪、岑仲勉、吕思勉、向达、贺昌群、唐长孺,还 有其他同志,都在隋唐史研究上做出贡献,对于这一点也都有认识,都在起 步或准备起步阶段。本书其他卷也多有类似的情形,就不一一再说了。 本卷的编撰前后经历十二年,赖各位同志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全稿。 我和念海、光崇都是八十岁上下的高龄了,这次学术上的合作,十分珍贵 我和念海相识六十年,更别有一番历史上的意义
十五章第一节、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 廖仲安同志,1925 年生于四川西昌。1944 年至 1948 年就读于云南昆明 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文史专修科、北京大学中文系。解放初任北京市文教机关 干部。1956 年后在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主讲中国文学史。现为中文系 教授。著有《陶渊明》、《反刍集》等。他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五 章第二节。 刘曼春同志,1935 年生于辽宁省锦州市。1958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 史系。后任教于兰州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 代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发表隋唐史论文多篇。她为本卷传记部分撰写 了第三十六章、第四十章。 杜昇云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和科学史中心副教授,他为本卷传记 部分撰写了第四十八章。 刘昌芝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为本卷传记部 分撰写了第五十章。 王冰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为本卷传记部分 撰写了第五十一章。 李经纬同志,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 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五十三章。 刘雪英同志撰写了本卷传记部分的第五十四章。 以上撰稿人共 38 位。此外,何绍庚同志主持了有关科技部分的集稿、定 稿工作。刘雪英同志在本卷中做了校对、选图、标目、编目和部分定稿工作。 曹尔琴同志参与了撰写工作。宫伟同志、栾敬同志参与了摄图工作。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田制、税制、 官制、军制、法制、选举制度、行政区域的划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民族的重新组合、社会阶级、阶层所发生的新的变化, 都是应当予以阐明的历史性重点。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政治 家如高颎、唐太宗、魏徵、长孙无忌等,军事家如李靖、郭子仪等,史学家 如刘知幾, 吴兢、杜佑等,经学家如孔颖达、颜师古、陆德明等,散文家 如韩愈、柳宗元等,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僧如玄奘等,还有书 法家、画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医药学家等。这样的盛况,在 其他历史时期是很难见到的。我们要写好一部唐史,必须有深厚的功底、高 屋建瓴的历史见识、简练生动的表述。当然,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 是长期不断积累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要求这些条件都具备于一人之身,而 是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的。在本卷的编写中,有名家的精品,也有水平 一般的作品,这是现阶段的正常现象,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才能有 所改变。 本卷所重视的是,我们写的隋唐史,要写成中国通史的隋唐史。认识到 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这一点更不容易,这也还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们老一辈的文学家陈寅恪、岑仲勉、吕思勉、向达、贺昌群、唐长孺,还 有其他同志,都在隋唐史研究上做出贡献,对于这一点也都有认识,都在起 步或准备起步阶段。本书其他卷也多有类似的情形,就不一一再说了。 本卷的编撰前后经历十二年,赖各位同志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全稿。 我和念海、光崇都是八十岁上下的高龄了,这次学术上的合作,十分珍贵。 我和念海相识六十年,更别有一番历史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