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赦园网上的最佳咨源 中通史第三卷 上古时代(下册) OB++K 内部语料非面品
中国通史 第三卷 上古时代(下册)
中国通史 第三卷 上古时代(下册)
丁编传记(上) 第一章周 第一节周 周的起源及其迁徙 周是继夏、商以后在黄河上游兴起的第三个王国。凡是华夏诸侯(包括 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都是由它分封或得到它的承认的。华夏诸侯也都认它 是“共主”,或者称之为“宗周” 周的始祖后稷是农业的发明者。稷是黄土高原上最先种植的耐旱的农作 物,即今人所吃的小米。据说,后稷发明了农业,后人尊他为农神。关于他 的降生,在《诗·大雅·生民》里有很生动的描写。《史记·周本纪》里把 诗歌演绎为散文,说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 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 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避)不践。徙置之林中, 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 遂收养长之。 这样的降生是受外物感动而生,可以叫做“感生说”,与殷商的祖先因吞鸟 卵而生,可以叫做“卵生说”者不同。但是说有娀氏女为帝喾次妃,倒好象 商和周同出于一个血统似的。 《周本纪》记载周的世系,也很详备。自后稷至古公亶父,都是父子世 袭,从一开始就是实行嫡长子继承。这是不可信的。因为周后稷卒后,子不 帘立,这不帘已相当于夏代末年。《周本纪》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 不窀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至古公亶父时,他们还仍在不断奔窜、迁徙 之中,他们那里还能使父子世袭顺序地继承下来,而不致中断。《周本纪》 的世系可能都是后人所补充或虚构的。 周人原来与夏人杂居在汾水河水之间。汾本作汎。相传公刘迁居于邠 从分从邑,即是汾水附近的邑。邠的古文作豳,从两豕从火。“山”,象火 形,不是山字。有的学者认为古代豳的地方,包括自山西西部到今甘肃陕西 之间。这一带正是草木丰盛、野豕出没的地方,故豳字从火从豕,象以火焚 田,驱逐野豕。 由于戎狄的不断侵扰,公刘时又继续向今陕西邠县栒邑迁徙。《诗·大 雅·公刘》篇记述其迁徙之事。诗虽作于西周以后,但是它描写当时迁徙的 情景以及地理环境,还是真实的。如“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 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描写他们在公刘父家长的领导下,带着干 戈干粮,作武装性的迁徙。又说:“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 言言,于时语语”,描写他们刚到一个高地上,搭下帐篷,住了下来,有说 有笑,甚为愉快。又说:“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 之宗之”,描写他们杀豕庆贺,用匏饮酒。他们共同拥护公刘为父家长。 ①徐中舒说。见其所著《西周史论述》1979年,《四川大学学报》,第3-4期
丁编传记(上) 第一章周 第一节周 周的起源及其迁徙 周是继夏、商以后在黄河上游兴起的第三个王国。凡是华夏诸侯(包括 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都是由它分封或得到它的承认的。华夏诸侯也都认它 是“共主”,或者称之为“宗周”。 周的始祖后稷是农业的发明者。稷是黄土高原上最先种植的耐旱的农作 物,即今人所吃的小米。据说,后稷发明了农业,后人尊他为农神。关于他 的降生,在《诗·大雅·生民》里有很生动的描写。《史记·周本纪》里把 诗歌演绎为散文,说: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 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 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避)不践。徙置之林中, 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 遂收养长之。 这样的降生是受外物感动而生,可以叫做“感生说”,与殷商的祖先因吞鸟 卵而生,可以叫做“卵生说”者不同。但是说有娀氏女为帝喾次妃,倒好象 商和周同出于一个血统似的。 《周本纪》记载周的世系,也很详备。自后稷至古公亶父,都是父子世 袭,从一开始就是实行嫡长子继承。这是不可信的。因为周后稷卒后,子不 窋立,这不窋已相当于夏代末年。《周本纪》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 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至古公亶父时,他们还仍在不断奔窜、迁徙 之中,他们那里还能使父子世袭顺序地继承下来,而不致中断。《周本纪》 的世系可能都是后人所补充或虚构的。 周人原来与夏人杂居在汾水河水之间。汾本作汃。相传公刘迁居于邠, 从分从邑,即是汾水附近的邑。邠的古文作豳,从两豕从火。“山”,象火 形,不是山字。有的学者认为古代豳的地方,包括自山西西部到今甘肃陕西 之间。这一带正是草木丰盛、野豕出没的地方,故豳字从火从豕,象以火焚 田,驱逐野豕①。 由于戎狄的不断侵扰,公刘时又继续向今陕西邠县栒邑迁徙。《诗·大 雅·公刘》篇记述其迁徙之事。诗虽作于西周以后,但是它描写当时迁徙的 情景以及地理环境,还是真实的。如“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 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描写他们在公刘父家长的领导下,带着干 戈干粮,作武装性的迁徙。又说:“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 言言,于时语语”,描写他们刚到一个高地上,搭下帐篷,住了下来,有说 有笑,甚为愉快。又说:“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 之宗之”,描写他们杀豕庆贺,用匏饮酒。他们共同拥护公刘为父家长。 ① 徐中舒说。见其所著《西周史论述》1979 年,《四川大学学报》,第 3—4期
在公刘时,周人的农业得到恢复。但是仍旧无法避免戎狄的侵扰、压迫。 因此,他们在父家长古公亶父的率领下,爬过梁山,沿着漆水沮水到达岐山 周原。这次迁徙,孟子在他的著作里有很生动的描写,这可能是战国时邹鲁 民间所流行的传说。《孟子·梁惠王下》说 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 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 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 无君?我将去之。 大王就是古公亶父。他也只是一位父家长而已。他在离开邠以前,召集 耆老们前来商量。他说 三子何患乎无君?”这“君”字正与《公刘》 诗里所说“君之宗之”一样,“君”只与“宗”同义。他尽管对狄人百般地 忍让,牺牲币帛,珠玉,犬马,都不能避免狄人的侵略,他不得不离开邠而 继续远徙。 周原在今陕西岐山武功之间,地方不大,但土地肥沃,田里的堇荼(野 菜)甜滋滋的。诗里说:“周原瀌瀌,堇荼如饴”,当是写实。1975年,陕 西考古工作者在这里经过挖掘,发现了宫室,更重要的是在这里首次发现周 的甲骨文。这似可证明,周人迁到周原之后的一百余年中农业与手工业的迅 速发展。但是,尽管这样,当时周的社会还只能是氏族社会末期,或刚刚由 野蛮进入文明的门槛°。 周文王“受命”称王,但仍是小心翼翼地服事殷纣王,作为殷商的一个 诸侯。同时周又渐渐向东发展,到达关中的地方,在沣水、渭水之间建立城 邑。当时黄河对岸有虞、芮两个氏族,因为发生土地争夺,相约到周找文王 判断。但一进入周境,他们二人看到周人都很有礼貌,互相“让畔”,感到 十分惭愧,于是不见文王就回去了。这一故事反映周人这时土地还是公有的, 阶级尚只萌芽,所以有如此温文尔雅,和平亲切的现象。 商周关系及周克商 当周人正在东西奔窜的时候,殷商已处于武丁以后的晚期。甲骨文中已 屡见“伐”周的记载,或又称周为“周侯”。但是商周发生关系,决不是从 殷商晚期才开始的。《诗·商颂·殷武》里说:“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 莫敢不来王”。氐羌是活动在今甘肃、青海至陕西境内的两个半农半牧部落。 甲骨文中已屡见殷商诸王伐羌的记录。商人对羌人俘虏非常残酷,常常用于 人殉或用为奴隶。殷商与氐羌可谓世敌,羌人与周人却世通婚姻。后稷的母 亲姜原,就是羌族有邰氏的女子。所以殷商征服了氐羌(当然是部份的氐羌 人),恐怕也把周人包括在内 根据文献材料和甲骨文看来,周与商有战争的一面,又有和平的一面。 周自季历至文王时,他们都曾经联合殷商共同抵抗从北方侵入的鬼方、土方、 ■方等,因而得到商武丁、文丁的赏赐。季历还做了殷的“牧师”。尽管后 来季历仍被文丁所杀,但是和平的关系却是主要的。文王时,周的国力已经 强大,它已征服了周围的密须、阮、共和犬戎等小部落,并且得到他们的拥 护。但就是这样,文王也仍然不改变小心翼翼以服事殷的态度。周这时对殷 ①参看斯维至《早周历史初探》,1979年《历史研究》第5期
在公刘时,周人的农业得到恢复。但是仍旧无法避免戎狄的侵扰、压迫。 因此,他们在父家长古公亶父的率领下,爬过梁山,沿着漆水沮水到达岐山 周原。这次迁徙,孟子在他的著作里有很生动的描写,这可能是战国时邹鲁 民间所流行的传说。《孟子·梁惠王下》说: 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 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 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 无君?我将去之。 大王就是古公亶父。他也只是一位父家长而已。他在离开邠以前,召集 耆老们前来商量。他说:“二三子何患乎无君?”这“君”字正与《公刘》 诗里所说“君之宗之”一样,“君”只与“宗”同义。他尽管对狄人百般地 忍让,牺牲币帛,珠玉,犬马,都不能避免狄人的侵略,他不得不离开邠而 继续远徙。 周原在今陕西岐山武功之间,地方不大,但土地肥沃,田里的堇荼(野 菜)甜滋滋的。诗里说:“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当是写实。1975 年,陕 西考古工作者在这里经过挖掘,发现了宫室,更重要的是在这里首次发现周 的甲骨文。这似可证明,周人迁到周原之后的一百余年中农业与手工业的迅 速发展。但是,尽管这样,当时周的社会还只能是氏族社会末期,或刚刚由 野蛮进入文明的门槛①。 周文王“受命”称王,但仍是小心翼翼地服事殷纣王,作为殷商的一个 诸侯。同时周又渐渐向东发展,到达关中的地方,在沣水、渭水之间建立城 邑。当时黄河对岸有虞、芮两个氏族,因为发生土地争夺,相约到周找文王 判断。但一进入周境,他们二人看到周人都很有礼貌,互相“让畔”,感到 十分惭愧,于是不见文王就回去了。这一故事反映周人这时土地还是公有的, 阶级尚只萌芽,所以有如此温文尔雅,和平亲切的现象。 商周关系及周克商 当周人正在东西奔窜的时候,殷商已处于武丁以后的晚期。甲骨文中已 屡见“伐”周的记载,或又称周为“周侯”。但是商周发生关系,决不是从 殷商晚期才开始的。《诗·商颂·殷武》里说:“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 莫敢不来王”。氐羌是活动在今甘肃、青海至陕西境内的两个半农半牧部落。 甲骨文中已屡见殷商诸王伐羌的记录。商人对羌人俘虏非常残酷,常常用于 人殉或用为奴隶。殷商与氐羌可谓世敌,羌人与周人却世通婚姻。后稷的母 亲姜原,就是羌族有邰氏的女子。所以殷商征服了氐羌(当然是部份的氐羌 人),恐怕也把周人包括在内。 根据文献材料和甲骨文看来,周与商有战争的一面,又有和平的一面。 周自季历至文王时,他们都曾经联合殷商共同抵抗从北方侵入的鬼方、土方、 ■方等,因而得到商武丁、文丁的赏赐。季历还做了殷的“牧师”。尽管后 来季历仍被文丁所杀,但是和平的关系却是主要的。文王时,周的国力已经 强大,它已征服了周围的密须、阮、共和犬戎等小部落,并且得到他们的拥 护。但就是这样,文王也仍然不改变小心翼翼以服事殷的态度。周这时对殷 ① 参看斯维至《早周历史初探》,1979 年《历史研究》第 5 期
商的和平政策,可说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不是一般的屈辱的表示。 周原甲骨文中有一条“彝文武帝乙”之辞。文武帝乙是殷帝乙的异称 他是纣王的父亲。为什么在周原甲骨文中却有帝乙的名号呢?这可能是在周 原有殷商的宗庙。殷纣王曾经到过周原,故有祭祀其父文武帝乙之辞。这反 映了周文王时确已成为殷商的诸侯了。但另一方面,周文王已受命称王。所 谓“受命”就是受上帝之命。《诗·大雅·皇矣》写道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这是说:伟大的上帝从天上往下观看,从四方观察,寻找一个有光明德行的 人,最后找到了季历的儿子文王,这就是接受上帝的命令而称王的意思。他 称王以后,便开始征伐犬戎、密须(在今甘肃安定县),并打败了耆国(耆 一作黎)。耆在今山西黎城,是殷商的门户,故耆被打败之后,殷祖伊感到 畏惧,便去劝谏纣王。纣王漫不经心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他没料 到天命是可以改变的,也没有觉察到周人是在积极地准备改变天命的工作 接着,周文王伐邗、伐崇侯虎。崇侯虎灭后,文王自岐下徙于丰。次年,文 王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武王没有改元,继续用文王的年号,称作九年。他以太公望为师,周公 旦为傅,召公毕公为左右,继续文王的绪业。就在这一年里,武王“东观兵、 至于孟津。”观兵是试探性的示威,并不是准备与殷商直接开战。他出发时, 把文王的木主载在小车上,居于中军,自称太子发,意思是“奉文王以伐”, 不敢自专,这实际上是带着“血亲复仇”的性质。这时,诸侯不期而会孟津 者,据说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纣可伐矣!”武王不可,罢师而归。 过了二年,武王听到情报说,纣愈加昏乱暴虐。殷太师疵、少师强,抱 着乐器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纣有重罪,不可不伐!”遂率戎车三百 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 孟津。武王作《太誓》,指斥殷纣王的罪行,以激励战士。 十二年二月甲子,天朦朦亮,武王的军队到达商郊牧野,他发表《牧誓》, 再次指斥纣王的罪行以激励诸侯和战士的斗志。据新出土的《利■》铭文, 可知武王所以决定甲子这一天与纣开战,是出于右史利观察星象而决定的。 《利■》说: 珷克商,惟甲子朝,岁则克,闻,夙又(有)商。辛未,王在■■ 易(锡)又(右)史利金 这甲子是一个大吉的日子,武王因此获得大胜。其实,这次武王的军队 不战而顺利地进入了朝歌,是因为东夷人不肯为殷纣王卖力,发生哗变,纷 纷倒戈,迎接武王。朝歌在今河南淇县,至今尚有遗迹,距安阳商都还有百 里。据说武乙已迁都于此,故朝歌一失,商已无力抵抗。纣王于是纵火自焚。 这次战争,是关系到商周一兴一亡的关键。虽然并没有经过激烈的战争,殷 商在东方沿海的势力也未彻底消灭,但这是殷商灭亡的开始,是我国古代历 史上的一件转折性的大事。它正与商汤过去灭亡夏朝一样所谓“汤、武革命, 顺天应民”。这就是说,周代替了商,是有天命的,它建立了第三个古代王 国。史书上对于此一事都有记载,地下出土的《利■》,可以与文献互证。 周公东征及封土建国 周公旦,是武王的四弟,成王的叔父。武王即位时已年老,克商以后不
商的和平政策,可说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不是一般的屈辱的表示。 周原甲骨文中有一条“彝文武帝乙”之辞。文武帝乙是殷帝乙的异称, 他是纣王的父亲。为什么在周原甲骨文中却有帝乙的名号呢?这可能是在周 原有殷商的宗庙。殷纣王曾经到过周原,故有祭祀其父文武帝乙之辞。这反 映了周文王时确已成为殷商的诸侯了。但另一方面,周文王已受命称王。所 谓“受命”就是受上帝之命。《诗·大雅·皇矣》写道: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这是说:伟大的上帝从天上往下观看,从四方观察,寻找一个有光明德行的 人,最后找到了季历的儿子文王,这就是接受上帝的命令而称王的意思。他 称王以后,便开始征伐犬戎、密须(在今甘肃安定县),并打败了耆国(耆 一作黎)。耆在今山西黎城,是殷商的门户,故耆被打败之后,殷祖伊感到 畏惧,便去劝谏纣王。纣王漫不经心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他没料 到天命是可以改变的,也没有觉察到周人是在积极地准备改变天命的工作。 接着,周文王伐邘、伐崇侯虎。崇侯虎灭后,文王自岐下徙于丰。次年,文 王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武王没有改元,继续用文王的年号,称作九年。他以太公望为师,周公 旦为傅,召公毕公为左右,继续文王的绪业。就在这一年里,武王“东观兵、 至于孟津。”观兵是试探性的示威,并不是准备与殷商直接开战。他出发时, 把文王的木主载在小车上,居于中军,自称太子发,意思是“奉文王以伐”, 不敢自专,这实际上是带着“血亲复仇”的性质。这时,诸侯不期而会孟津 者,据说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纣可伐矣!”武王不可,罢师而归。 过了二年,武王听到情报说,纣愈加昏乱暴虐。殷太师疵、少师强,抱 着乐器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纣有重罪,不可不伐!”遂率戎车三百 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 孟津。武王作《太誓》,指斥殷纣王的罪行,以激励战士。 十二年二月甲子,天朦朦亮,武王的军队到达商郊牧野,他发表《牧誓》, 再次指斥纣王的罪行以激励诸侯和战士的斗志。据新出土的《利■》铭文, 可知武王所以决定甲子这一天与纣开战,是出于右史利观察星象而决定的。 《利■》说: 珷克商,惟甲子朝,岁则克,闻,夙又(有)商。辛未,王在■■, 易(锡)又(右)史利金。 这甲子是一个大吉的日子,武王因此获得大胜。其实,这次武王的军队 不战而顺利地进入了朝歌,是因为东夷人不肯为殷纣王卖力,发生哗变,纷 纷倒戈,迎接武王。朝歌在今河南淇县,至今尚有遗迹,距安阳商都还有百 里。据说武乙已迁都于此,故朝歌一失,商已无力抵抗。纣王于是纵火自焚。 这次战争,是关系到商周一兴一亡的关键。虽然并没有经过激烈的战争,殷 商在东方沿海的势力也未彻底消灭,但这是殷商灭亡的开始,是我国古代历 史上的一件转折性的大事。它正与商汤过去灭亡夏朝一样所谓“汤、武革命, 顺天应民”。这就是说,周代替了商,是有天命的,它建立了第三个古代王 国。史书上对于此一事都有记载,地下出土的《利■》,可以与文献互证。 周公东征及封土建国 周公旦,是武王的四弟,成王的叔父。武王即位时已年老,克商以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