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赦园网上的最佳咨源 中通史第三卷 上古时代(上册) OB++K 内部语料非面品
题记 这是《中国通史》第三卷,论述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到战国末 年的历史。从历史发展顺序上看,这约略相当于一般历史著述中所说的奴隶 制时代。但在这个时代,奴隶制并不是唯一的社会形态。我们用“上古时代” 的提法,可能更妥当些。 第三卷分上、下二册。上册包含甲、乙、丙三编。甲编序说,论述文献 资料、考古资料、甲骨文和金文,并论述对上古时代的研究概况和本卷的编 写旨趣。乙编综述,论述了商周时期历史发展的概况,并追述到神话和传说 中所反映的一些情况,最后还说到商周时期的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商 周时期的历史,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包含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 面,以期对这一时代的历史勾划出一个比较清楚的轮廓。丙编典志,是对生 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政治上、经济上之制度性历史现象的探索。典志之作, 历来史家引以为难。先秦文献的不足,更加重了这种困难。我们的典志作者 重点探索了农牧林渔蚕桑、手工业、商业、货币、道路、交通及都邑发展的 水平和特点,探索了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鄙和国野,阶级和等级,提出 了独立的见解。 下册是丁编传记。传记,习惯上都用于历史人物。实际上,古人既用以 称人,也用以称事。《史记》的《刺客》、《循吏》、《儒材》、《游侠》 《货殖》都是因事立传。《史记》的《匈奴》、《西南夷》、《大宛》,也 是因事立传,而传主是少数民族。《后汉书》的《文苑》、《独行》、《方 术》、《逸民》、《列女》,也都是因事立传。《后汉书》的《西羌》、《西 域》,则或是以民族,或是以地域立传。我们的传记,分为上、下两编。上 编是以国别立传,下编是以历史人物立传,而一部分是以学术专业为传。传 记中的论述,有与其他各编重复者,则因取材角度之不同,往往是难以避免 的 徐喜辰同志是本卷的主编,也是本卷的主要撰稿人。他于1921年生于 辽宁金县,1944年毕业于日本广岛高等师范学校。解放后,历任东北师范 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多年以来,他专 攻商周史,富有成果。他的主要著作,有《先秦史》、《井田制度研究》 主要论文有《商周奴隶制特征的探讨》、《关于中国国家形成问题》、《“籍 田”即“国”中“公田”说》、《贡助彻论释》、《商周奴隶社会史若干问 题论纲》、《西周公社及其相关问题》、《春秋时代的“室”和“县”》、 《周代兵制初论》、《“开阡陌”辨析》、《论国野、乡里和郡县的出现》 等篇。他在本卷上册甲编里撰写了第一章、第四章、第五章。在乙编里,他 撰写了第一章第二、第三节,第二章至第五章。在丙编里,他撰写了第二章 的前四节、第四章和第五章。 邹衡同志,1927年生于湖南澧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1955 年获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副博士学位。此后,历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助教、讲 师、副教授、教授、考古系新石器时代——一商周教研室主任,先后当选为考 古学会和先秦史学会理事、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他对商周考古工作有开拓之 功。主要著作有《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主要论文有《晋 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僵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西毫与桐官考 辨》、《论菏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文物与考古论文集》等。他
题 记 这是《中国通史》第三卷,论述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到战国末 年的历史。从历史发展顺序上看,这约略相当于一般历史著述中所说的奴隶 制时代。但在这个时代,奴隶制并不是唯一的社会形态。我们用“上古时代” 的提法,可能更妥当些。 第三卷分上、下二册。上册包含甲、乙、丙三编。甲编序说,论述文献 资料、考古资料、甲骨文和金文,并论述对上古时代的研究概况和本卷的编 写旨趣。乙编综述,论述了商周时期历史发展的概况,并追述到神话和传说 中所反映的一些情况,最后还说到商周时期的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商 周时期的历史,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包含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 面,以期对这一时代的历史勾划出一个比较清楚的轮廓。丙编典志,是对生 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政治上、经济上之制度性历史现象的探索。典志之作, 历来史家引以为难。先秦文献的不足,更加重了这种困难。我们的典志作者, 重点探索了农牧林渔蚕桑、手工业、商业、货币、道路、交通及都邑发展的 水平和特点,探索了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鄙和国野,阶级和等级,提出 了独立的见解。 下册是丁编传记。传记,习惯上都用于历史人物。实际上,古人既用以 称人,也用以称事。《史记》的《刺客》、《循吏》、《儒材》、《游侠》、 《货殖》都是因事立传。《史记》的《匈奴》、《西南夷》、《大宛》,也 是因事立传,而传主是少数民族。《后汉书》的《文苑》、《独行》、《方 术》、《逸民》、《列女》,也都是因事立传。《后汉书》的《西羌》、《西 域》,则或是以民族,或是以地域立传。我们的传记,分为上、下两编。上 编是以国别立传,下编是以历史人物立传,而一部分是以学术专业为传。传 记中的论述,有与其他各编重复者,则因取材角度之不同,往往是难以避免 的。 徐喜辰同志是本卷的主编,也是本卷的主要撰稿人。他于 1921 年生于 辽宁金县,1944 年毕业于日本广岛高等师范学校。解放后,历任东北师范 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多年以来,他专 攻商周史,富有成果。他的主要著作,有《先秦史》、《井田制度研究》, 主要论文有《商周奴隶制特征的探讨》、《关于中国国家形成问题》、《“籍 田”即“国”中“公田”说》、《贡助彻论释》、《商周奴隶社会史若干问 题论纲》、《西周公社及其相关问题》、《春秋时代的“室”和“县”》、 《周代兵制初论》、《“开阡陌”辨析》、《论国野、乡里和郡县的出现》 等篇。他在本卷上册甲编里撰写了第一章、第四章、第五章。在乙编里,他 撰写了第一章第二、第三节,第二章至第五章。在丙编里,他撰写了第二章 的前四节、第四章和第五章。 邹衡同志,1927 年生于湖南澧县,195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1955 年获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副博士学位。此后,历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助教、讲 师、副教授、教授、考古系新石器时代——商周教研室主任,先后当选为考 古学会和先秦史学会理事、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他对商周考古工作有开拓之 功。主要著作有《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主要论文有《晋、 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僵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西毫与桐官考 辨》、《论菏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文物与考古论文集》等。他
为本卷甲编写了第二章。 胡厚宣同志,1911年生于河北望都县,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曾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成都齐鲁大学,上海暨南 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及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所研究员、学术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他以古文字研究的 成就蜚声中外。主要著作有《甲骨学商史论丛》、《战后新获甲骨集》、《苏 德美日所见甲骨集》等,并任《甲骨文合集》总编辑,发表了专题论文约 百余篇。他为本卷甲编写了第三章。 万九河同志,1910年生于山东惠民县,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 史系。历任西北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山东师范学院史地系教授兼系主任, 华东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校长助理,吉林省历史 研究所副所长,吉林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曾开设多种历史课程,范围之广,涉及古今中外。近三十年,他致力于中 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原始社会的研究,撰有《中国原始时代人们与自然的斗 争》、《中国原始社会的图腾》、《中国古代的宗教》、《羿的故事辦析》 及《怎样看尧舜禅让与篡夺的关系》等论文。他为本卷乙编撰写了第一章第 节 刘家和同志,1928年生于江苏六合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 史系。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世界古代史教 研室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硏 究所学术委员、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史学会常务理事等。 撰有《古代印度早期佛教的种性制度观》、《论黑劳士制度》、《〈书·梓 材〉人历人宥试释》、《诗·大雅·公刘〉及其所反映的史事宗法辨疑》等 论文、并主编《世界上古史》。他为本卷乙编撰写了第六章。 史念海同志,山西省平陆县人,一九一二年生。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 史系。曾任南京国立编译馆副编审,复旦大学副教授,兰州大学、西北大学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所长、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他以专攻历史地理学蜚声中外,著有《河山集》 二、三、四集,《中国的运河》,《中国疆域沿革史》(合作),《黄 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合作),《方志刍议》(合作)等。他为本卷 丙编撰写了第三章 斯维至同志和杨刽同志,也都是本卷的主编。斯维至,浙江山越人,1916 年生。幼因家贫,只读到初中即被迫辍学。此后,刻苦自学,半工半读。1943 年,以蒙文通、徐中舒荐,任华西大学中文系讲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助理研 究员。1950年任西北大学历史系讲师。1953年调陕西师范大学,先后任讲 师、副教授、教授。曾当选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他关于先秦史的论著甚富, 主要有《西周金文所见职官考》、《关于殷周土地所有制问题》、《论庶人》、 《封建考原》、《说德》、《论召伯虎殴的定名及附庸土田问题》等。杨刽, 河北青县人,1923年生。194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系工作 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担任中国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主任。 嗣调任丰校史学研究所教授,兼副所长。他讲授先秦史近四十年,著有《中 国古代及中世纪史讲义》、《中国通史纲要》中的先秦部分。斯维至撰写了 本卷丙编第六章。在本卷下册丁编中,他撰写了上编的全部稿件和下编的第
为本卷甲编写了第二章。 胡厚宣同志,1911 年生于河北望都县,193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曾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成都齐鲁大学,上海暨南 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及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所研究员、学术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他以古文字研究的 成就蜚声中外。主要著作有《甲骨学商史论丛》、《战后新获甲骨集》、《苏 德美日所见甲骨集》等,并任《甲骨文合集》总编辑,发表了专题论文约一 百余篇。他为本卷甲编写了第三章。 万九河同志,1910 年生于山东惠民县,1934 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 史系。历任西北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山东师范学院史地系教授兼系主任, 华东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校长助理,吉林省历史 研究所副所长,吉林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曾开设多种历史课程,范围之广,涉及古今中外。近三十年,他致力于中 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原始社会的研究,撰有《中国原始时代人们与自然的斗 争》、《中国原始社会的图腾》、《中国古代的宗教》、《羿的故事辨析》 及《怎样看尧舜禅让与篡夺的关系》等论文。他为本卷乙编撰写了第一章第 一节。 刘家和同志,1928 年生于江苏六合县,1952 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 史系。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世界古代史教 研室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 究所学术委员、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史学会常务理事等。 撰有《古代印度早期佛教的种性制度观》、《论黑劳士制度》、《〈书·梓 材〉人历人宥试释》、《<诗·大雅·公刘>及其所反映的史事宗法辨疑》等 论文、并主编《世界上古史》。他为本卷乙编撰写了第六章。 史念海同志,山西省平陆县人,一九一二年生。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 史系。曾任南京国立编译馆副编审,复旦大学副教授,兰州大学、西北大学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所长、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他以专攻历史地理学蜚声中外,著有《河山集》 一、二、三、四集,《中国的运河》,《中国疆域沿革史》(合作),《黄 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合作),《方志刍议》(合作)等。他为本卷 丙编撰写了第三章。 斯维至同志和杨刽同志,也都是本卷的主编。斯维至,浙江山越人,1916 年生。幼因家贫,只读到初中即被迫辍学。此后,刻苦自学,半工半读。1943 年,以蒙文通、徐中舒荐,任华西大学中文系讲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助理研 究员。1950 年任西北大学历史系讲师。1953 年调陕西师范大学,先后任讲 师、副教授、教授。曾当选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他关于先秦史的论著甚富, 主要有《西周金文所见职官考》、《关于殷周土地所有制问题》、《论庶人》、 《封建考原》、《说德》、《论召伯虎殴的定名及附庸土田问题》等。杨刽, 河北青县人,1923 年生。1949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系工作, 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担任中国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主任。 嗣调任丰校史学研究所教授,兼副所长。他讲授先秦史近四十年,著有《中 国古代及中世纪史讲义》、《中国通史纲要》中的先秦部分。斯维至撰写了 本卷丙编第六章。在本卷下册丁编中,他撰写了上编的全部稿件和下编的第
章第二节。杨刽撰写了下编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章第三节至第十四章,第 十八章第三节、第五节、第七节、第十九章第四节。 郭预衡同志,河北青县人,1920年生。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 文系,留校作助教,兼作在职研究生。1949年以后,先后任辅仁大学和北 京师范大学讲师。1960年任副教授,1979年任教授。1955至1957年问, 在匈牙利讲学二年。现担任北京文艺学会副会长,北京作家协会理事,《文 学遗产》、《红楼梦研究》编委等。著作有《中国散文史》(上、中册) 《中国散文简史》、《古代文学探讨集》、《历代散文丛谈》,主编有《中 国历代散文选》(与刘盼遂合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 史长编》、《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他为本卷 下册丁编的下编撰写了第十一章第一节。 科学技术史,是本书撰写的一个重点,由有关各方面的专家执笔。在王 振铎同志的大力主持下,组成了编写组,邀请下列诸位同志参加 薄树人同志,江苏苏州人,1934年生。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 系。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任、博士研究 生导师,《自然科学史研究》编委。撰有《中国天文学史》、《中朝日三国 古代的恒星观测》、《清钦天监档案中的天象记录》等、担任本书备卷中天 文学和气象学部分的撰写 范楚玉同志,江苏证阴人,1932年生。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现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自然科学史研究》编委。撰有《中国科学 技术史稿》、《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等。担任本书各卷中生物学、农学和 农业技术部分的撰写。 何绍庚同志,满族,辽宁沈阳人,1939年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 大学数学系。现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 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自然科学史研究》编委。撰有《中国数学史》、 《项名达对二项展开式研究的贡献》、《椭圆求周术释义》、《〈缉古算经〉 勾股题佚文试补》、《明安图的级数回求法》、《秦九韶传注》等,并审译 李约瑟书第一、二卷。担任本书各卷中数学部分的撰写。 华觉明同志,江苏无锡人,1933年生。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 现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自 然科学史研究》编委。撰有《中国冶铸史论集》、《中国古代金属技术》、 《汉代叠铸》等。与周卫荣、张柏春共同担任本书各卷中技术史部分的撰写。 姜丽蓉同志,湖南长沙人,1939年生。195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四川 分院科技学校。现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副硏究馆员。撰有《中国古代 兽医学》、译有《九章算术的构成与数理》、《李时珍的医学和伦理》、《唐 宋时代潮汐论的特征》等。担任本书有关科技的部分统稿工作。 李经纬同志,陕西成阳人,1929年生。1955年毕业于西北医学院医疗 系。1958年以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中国医学史研究。现任中国 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主任委 员,《中华医史杂志》副主编。着有《中国医学通史》、《中医人物辞典》 《中国古代外科成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诸病源候论病国学 研究》等。担任本书各卷中医学部分及医学家传的撰写。 林文照同志,福建永泰人,1938年生。19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 现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自然科学史研究》主编,《中国科技史料》
一章第二节。杨刽撰写了下编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章第三节至第十四章,第 十八章第三节、第五节、第七节、第十九章第四节。 郭预衡同志,河北青县人,1920 年生。1945 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 文系,留校作助教,兼作在职研究生。1949 年以后,先后任辅仁大学和北 京师范大学讲师。1960 年任副教授,1979 年任教授。1955 至 1957 年问, 在匈牙利讲学二年。现担任北京文艺学会副会长,北京作家协会理事,《文 学遗产》、《红楼梦研究》编委等。著作有《中国散文史》(上、中册)、 《中国散文简史》、《古代文学探讨集》、《历代散文丛谈》,主编有《中 国历代散文选》(与刘盼遂合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 史长编》、《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他为本卷 下册丁编的下编撰写了第十一章第一节。 科学技术史,是本书撰写的一个重点,由有关各方面的专家执笔。在王 振铎同志的大力主持下,组成了编写组,邀请下列诸位同志参加。 薄树人同志,江苏苏州人,1934 年生。1957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 系。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任、博士研究 生导师,《自然科学史研究》编委。撰有《中国天文学史》、《中朝日三国 古代的恒星观测》、《清钦天监档案中的天象记录》等、担任本书备卷中天 文学和气象学部分的撰写。 范楚玉同志,江苏证阴人,1932 年生。195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现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自然科学史研究》编委。撰有《中国科学 技术史稿》、《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等。担任本书各卷中生物学、农学和 农业技术部分的撰写。 何绍庚同志,满族,辽宁沈阳人,1939 年生。1962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 大学数学系。现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 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自然科学史研究》编委。撰有《中国数学史》、 《项名达对二项展开式研究的贡献》、《椭圆求周术释义》、《〈缉古算经〉 勾股题佚文试补》、《明安图的级数回求法》、《秦九韶传注》等,并审译 李约瑟书第一、二卷。担任本书各卷中数学部分的撰写。 华觉明同志,江苏无锡人,1933 年生。1958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 现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自 然科学史研究》编委。撰有《中国冶铸史论集》、《中国古代金属技术》、 《汉代叠铸》等。与周卫荣、张柏春共同担任本书各卷中技术史部分的撰写。 姜丽蓉同志,湖南长沙人,1939 年生。1959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四川 分院科技学校。现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撰有《中国古代 兽医学》、译有《九章算术的构成与数理》、《李时珍的医学和伦理》、《唐 宋时代潮汐论的特征》等。担任本书有关科技的部分统稿工作。 李经纬同志,陕西成阳人,1929 年生。1955 年毕业于西北医学院医疗 系。1958 年以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中国医学史研究。现任中国 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主任委 员,《中华医史杂志》副主编。着有《中国医学通史》、《中医人物辞典》、 《中国古代外科成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诸病源候论病国学 研究》等。担任本书各卷中医学部分及医学家传的撰写。 林文照同志,福建永泰人,1938 年生。1964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 现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自然科学史研究》主编,《中国科技史料》
副主编。撰有《十九世纪我国一部重要的光学著作——〈镜镜冷痴〉》、《天 然磁体司南的定向实验》、《火枪大炮传入中国的历史》、《中国科学社的 建立对中国近代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等。担任本书各卷中物理学、机械、 交通工具等方面的撰写。 刘金沂同志,江苏泰县人,1942年生,1987年去世。1964年毕业于南 京大学天文系。曾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有《天文学及其历史》、 《超新垦遗迹和牛子星研究》、《木星在增亮吗?》、《古代客星记录与超 新星遗迹的关系》、《隋唐历法中入交定日术的几何解释》等。担任本书中 天文学、气象学部分的撰写。 杨文衡同志,湖南城步人,苗族,1937年生。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 地理系。现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有《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合 著)、《徐霞客及其游记硏究》(合著)、《中国科技史话》等。担任本书 各卷中地学、采矿、水利部分的撰写。 张柏春同志,吉林白城人,1960年生。1983年毕业于内蒙古工学院机 械系。1989年,获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撰有《中国近代机械 史概观》、《中国近代机床的引进与仿制》等,与华觉明、周卫荣在本书备 卷中共同撰写技术史部分。 周卫荣同志,江苏丹阳人,1964年生。1984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化 学系。1987年,获北京师范学院硕士学位。现任自 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撰有《明代铜铁化学成分剖析》、《宣德 炉中的金属锌问题》等。与华觉明、张柏春在本书各卷中共同撰写技术史部 分 以上,共有十一位同志。其中,张柏春、周卫荣两位同志在本卷内没有 承担撰写任务。其他九位同志,都按照自己的专业,分别撰写了本卷丙编第 章(第一、第五、第七节除外),第二章第五节、丁编第十五、十六、十 七章。何绍庚同志是科技史组的召集人,在撰稿的同时,还要做大量的组稿 工作。 还有李根幡同志,撰写了丙编第一章第一、第五、第七节,刘雪英同志 撰写了丁编第十八章第一、第二、第四、第六节,第十九章第一、第二、第 三节。李根蟠,广东新会人,1940年生。1963年毕业予中山大学历史系。 此后,他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工作 1980年底,调至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至今。现任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中 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撰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衣业 形态》(与卢晶、黄崇乐合写)和《中国原始社会经济史研究》,发表论文 三十余篇。刘雪英,197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北师大史学 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参与本书各卷的编务工作。 我们的作者都是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进行工作的。喜辰同志在六年前已写 出初稿,经过反复修改才定下来。不少同志的稿件,直到最近还作了增补。 商周史有不少争议不休的问题。我们的同志,对一些争议的问题论述了自己 的看法,也另外提出了一些新材料新论点,这对予有关问题的探索和解决 是有积极意义的。书稿中,在引用资料和论点上难免有错误,尚望读者指正 侯外庐同志对中国上古史研究,有杰出的贡献。他在世时经常关心本书 的编撰工作。他在病榻上还为本书题了字。对他在学术事业上的关怀,我们 谨表诚挚的感谢。徐中舒同志是又一位在古史研究上富有成果的学者。他也
副主编。撰有《十九世纪我国一部重要的光学著作——〈镜镜冷痴〉》、《天 然磁体司南的定向实验》、《火枪大炮传入中国的历史》、《中国科学社的 建立对中国近代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等。担任本书各卷中物理学、机械、 交通工具等方面的撰写。 刘金沂同志,江苏泰县人,1942 年生,1987 年去世。1964 年毕业于南 京大学天文系。曾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有《天文学及其历史》、 《超新垦遗迹和牛子星研究》、《木星在增亮吗?》、《古代客星记录与超 新星遗迹的关系》、《隋唐历法中入交定日术的几何解释》等。担任本书中 天文学、气象学部分的撰写。 杨文衡同志,湖南城步人,苗族,1937 年生。1963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 地理系。现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有《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合 著)、《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合著)、《中国科技史话》等。担任本书 各卷中地学、采矿、水利部分的撰写。 张柏春同志,吉林白城人,1960 年生。1983 年毕业于内蒙古工学院机 械系。1989 年,获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撰有《中国近代机械 史概观》、《中国近代机床的引进与仿制》等,与华觉明、周卫荣在本书备 卷中共同撰写技术史部分。 周卫荣同志,江苏丹阳人,1964 年生。1984 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化 学系。1987 年,获北京师范学院硕士学位。现任自 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撰有《明代铜铁化学成分剖析》、《宣德 炉中的金属锌问题》等。与华觉明、张柏春在本书各卷中共同撰写技术史部 分。 以上,共有十一位同志。其中,张柏春、周卫荣两位同志在本卷内没有 承担撰写任务。其他九位同志,都按照自己的专业,分别撰写了本卷丙编第 一章(第一、第五、第七节除外),第二章第五节、丁编第十五、十六、十 七章。何绍庚同志是科技史组的召集人,在撰稿的同时,还要做大量的组稿 工作。 还有李根幡同志,撰写了丙编第一章第一、第五、第七节,刘雪英同志 撰写了丁编第十八章第一、第二、第四、第六节,第十九章第一、第二、第 三节。李根蟠,广东新会人,1940 年生。1963 年毕业予中山大学历史系。 此后,他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工作。 1980 年底,调至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至今。现任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中 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撰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 形态》(与卢晶、黄崇乐合写)和《中国原始社会经济史研究》,发表论文 三十余篇。刘雪英,1977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北师大史学 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参与本书各卷的编务工作。 我们的作者都是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进行工作的。喜辰同志在六年前已写 出初稿,经过反复修改才定下来。不少同志的稿件,直到最近还作了增补。 商周史有不少争议不休的问题。我们的同志,对一些争议的问题论述了自己 的看法,也另外提出了一些新材料新论点,这对予有关问题的探索和解决, 是有积极意义的。书稿中,在引用资料和论点上难免有错误,尚望读者指正。 侯外庐同志对中国上古史研究,有杰出的贡献。他在世时经常关心本书 的编撰工作。他在病榻上还为本书题了字。对他在学术事业上的关怀,我们 谨表诚挚的感谢。徐中舒同志是又一位在古史研究上富有成果的学者。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