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园上的最佳资源 中国通史 第五卷 中齿时代·三国两晋南此朝时期 (上册) OB++K 内部语科非品
图版目次 莫高窟259窟佛北魏敦煌 莫高窟248窟菩萨北魏敦煌 三、莫高窟432窟菩萨北魏敦煌 四、洛神赋图卷(部分)晋顾恺之故宫博物院藏 宋摹本 五、梁武帝修陵石刻天禄南朝丹阳 六、墓砖画狩猎耕作魏晋嘉峪失 七、《荐季直表》魏钟繇唐摹本传刻 八、《丧乱帖》晋王羲之日本藏唐摹本 九、《兰亭序》晋王羲之故宫博物院藏唐摹本 十、墓砖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南壁)南朝南京 西善桥 十一、墓砖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北壁) 十二、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全景南朝句容 十三、云岗石窟20窟主佛及东立佛北魏大同 十四、云岗石窟6窟后室东壁北魏大同 十五、云岗石窟13窟南壁门拱上部七立佛北魏 大同 十六、龙门石窟中洞北壁全景北魏洛阳 十七、麦积山石窟千佛廊北魏天水 图版共十七幅。图版十三至十七,是关于石窟艺术的,分别选自《云岗 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图版一至三,选自《敦煌彩绘》, 均系文物岀版社岀版。图版四至十二,选题较宽,涉及书法、绘画、雕刻等 方百。图版七,选自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三希堂法帖》。图版八、图版九, 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通史》。图版五、图版六,选自中国 历史博物馆收藏相片。图版四,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岀版的《中国历代绘画 宫博物院藏画集》。图版十至十二,选自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南朝艺术》
图版目次 一、莫高窟 259 窟佛 北魏 敦煌 二、莫高窟 248 窟菩萨 北魏 敦煌 三、莫高窟 432 窟菩萨 北魏 敦煌 四、洛神赋图卷(部分) 晋 顾恺之 故宫博物院藏 宋摹本 五、梁武帝修陵石刻 天禄 南朝 丹阳 六、墓砖画 狩猎耕作 魏晋 嘉峪失 七、《荐季直表》魏 钟繇 唐摹 本传刻 八、《丧乱帖》 晋 王羲之 日本藏唐摹本 九、《兰亭序》 晋 王羲之 故宫博物院藏唐摹本 十、墓砖画 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南壁) 南朝 南京 西善桥 十一、墓砖画 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北壁) 十二、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全景 南朝 句容 十三、云岗石窟 20 窟主佛及东立佛 北魏 大同 十四、云岗石窟 6 窟后室东壁 北魏 大同 十五、云岗石窟 13 窟南壁门拱上部七立佛 北魏 大同 十六、龙门石窟中洞北壁全景 北魏 洛阳 十七、麦积山石窟 千佛廊 北魏 天水 图版共十七幅。图版十三至十七,是关于石窟艺术的,分别选自《云岗 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图版一至三,选自《敦煌彩绘》, 均系文物出版社出版。图版四至十二,选题较宽,涉及书法、绘画、雕刻等 方百。图版七,选自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三希堂法帖》。图版八、图版九, 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通史》。图版五、图版六,选自中国 历史博物馆收藏相片。图版四,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故 宫博物院藏画集》Ⅰ。图版十至十二,选自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南朝艺术》
题记 本卷和下卷(第六卷)都是论述中国中古时代发展时期历史的。这是 个全国性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在这时期的前期,民族重新组合现象在展开。 这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时期的后期,民族重新组合的现象逐渐告 一阶段。这是在隋唐时期。三国而晋南北朝时期给一些人的印象,好像只是 团混乱,其实这段历史也自有它的行程可以稽考的。大致说来,这个时期 相当于公元196年至589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三国的鼎立。第二 西晋短暂的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第三,南北朝的对峙。第四,从北魏 的分裂到隋的统一。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上看,这个时期历史形成的脉络还 是相当清楚的。本卷的综述对这种情况有更具体的论述。这种划分是从历史 发展的全局上看,而不是简单的作为割据的历史来处理的。 本卷的撰写者整整有42位,其中有: 何兹金同志,是本卷主编,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一、二、三、四、五章 和第六章的一至五节。兹全,1911年生于山东菏泽,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史学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读史集》、《中国古 代社会》、《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 周一良同志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一章和第三章。他1913年生于安徽东 至,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历史语言研 究所助理员、哈佛大学日文教员、燕京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兼历史系 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88年离休。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 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礼记》,并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与吴于廑 同志共同主编《世界通史》等。 黄展岳同志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二章 陈连庆同志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六章第六节和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二章第 三节。他1913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明治大学学习法 律,后转攻中国史。先后任长春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著作有《秦汉魏晋南北朝姓氏研究》、《西域南海古地志辑佚》、《岭 南大地志辑佚》、《诸家异物志辑佚》。所写论文已收录在《中国古代史研 究》中。1989年去世 黎虎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一节,他于1936年生于广东兴农 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留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 授、教授,现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发表有《略论曹魏屯田的历 史作用与地位》、《三国时期的自耕农经济》、《论西晋占田制的历史渊源》、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早田作物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粮作物品种的 增加》、《六朝时期江沔地区的屯田和农业》、《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 等论文多篇。 范楚玉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二至第六节。 华觉明、周卫荣、杨文衡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一节至第八节 和第十节。杨文衡同志并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二章第三节、第十五章第三 节和第二十六章。 张清健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九节。 凌光、朱大为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十一节。 祝总斌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三章。他1930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为北
题 记 本卷和下卷(第六卷)都是论述中国中古时代发展时期历史的。这是一 个全国性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在这时期的前期,民族重新组合现象在展开。 这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时期的后期,民族重新组合的现象逐渐告 一阶段。这是在隋唐时期。三国而晋南北朝时期给一些人的印象,好像只是 一团混乱,其实这段历史也自有它的行程可以稽考的。大致说来,这个时期 相当于公元 196 年至 589 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三国的鼎立。第二, 西晋短暂的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第三,南北朝的对峙。第四,从北魏 的分裂到隋的统一。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上看,这个时期历史形成的脉络还 是相当清楚的。本卷的综述对这种情况有更具体的论述。这种划分是从历史 发展的全局上看,而不是简单的作为割据的历史来处理的。 本卷的撰写者整整有 42 位,其中有: 何兹金同志,是本卷主编,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一、二、三、四、五章 和第六章的一至五节。兹全,1911 年生于山东菏泽,193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史学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读史集》、《中国古 代社会》、《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 周一良同志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一章和第三章。他 1913 年生于安徽东 至,1935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4 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历史语言研 究所助理员、哈佛大学日文教员、燕京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兼历史系 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88 年离休。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 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礼记》,并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与吴于廑 同志共同主编《世界通史》等。 黄展岳同志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二章。 陈连庆同志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六章第六节和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二章第 三节。他 1913 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明治大学学习法 律,后转攻中国史。先后任长春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著作有《秦汉魏晋南北朝姓氏研究》、《西域南海古地志辑佚》、《岭 南大地志辑佚》、《诸家异物志辑佚》。所写论文已收录在《中国古代史研 究》中。1989 年去世。 黎虎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一节,他于 1936 年生于广东兴农。 1969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留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 授、教授,现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发表有《略论曹魏屯田的历 史作用与地位》、《三国时期的自耕农经济》、《论西晋占田制的历史渊源》、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早田作物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粮作物品种的 增加》、《六朝时期江沔地区的屯田和农业》、《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 等论文多篇。 范楚玉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二至第六节。 华觉明、周卫荣、杨文衡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一节至第八节 和第十节。杨文衡同志并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二章第三节、第十五章第三 节和第二十六章。 张清健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九节。 凌光、朱大为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十一节。 祝总斌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三章。他 1930 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为北
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万绳楠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四章。他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 授。 郑佩欣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五章,传记部分的第三章第一节、第四 章第一节。他1933年生于河南省温县。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现 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全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著有《魏晋南 北朝史探索》,并发表有关魏晋南北朝史论多篇 胡守为、叶妙娜同志合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胡守为同志并为传记部 分撰写了第八章第三节。他1929年生于广东东芜。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 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 事、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副校长。 主要论文有:《汉魏的浮华士风》、《黄巾起义口号试释》、《大般涅经在 河西的传释》、《山越与宗部》、《张昭与孙吴的立国方针》、《暨艳案试 释》、《陈寅恪的史学成就与治学方法》。 陈玉屏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七章。 陈琳国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一节、第三章第三节、第四章第 二节、第七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二节、第十七章第四节, 与周兆望同志合写第二十一章第一节。他1943年生于福建龙海。1990年获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发表有《魏 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和《庶族、素族和寒门》、《论两晋九品中正制与 选官制度》、《论南朝襄阳的晩渡士族》等论文。 曹文柱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章第一节、 第三节、第四节,第八章第一节,第十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十三章第· 节、第二节,第十六章第三节,第十七章第一节,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二十 章第一节、第二节。他于1945年生于北京,198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 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著有《略论魏初年都址的选择》、 《六朝时期江南社会风气的变迁》、《西晋前期的党争与武帝的对策》、《治 乱嬗替》、《胡汉分治》等。 张文强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二节和第十章第三节 余桂元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章。 杨光辉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五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一节,第九章第 一节,第十一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一节,第十八章第二节。他1981年毕业 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5年、1988年先后获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 学位。1989年至1991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社科部主任、副编审,主要论著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封爵制度》、 《西晋分封与八王之乱》等。 郭豫衡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一节。 韩国磐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二节。他1919 年生于江苏海安。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 学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福建省历史学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史纲》、《魏晋南北朝史纲》、《隋唐五代史论集》、 《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北朝经济试探》、《南朝经济试探》、《南北 朝经济史略》、《隋朝史略》等,并发表论文多篇。 于天池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三节,第二十章第四节。他194
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万绳楠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四章。他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 授。 郑佩欣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五章,传记部分的第三章第一节、第四 章第一节。他 1933 年生于河南省温县。1958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现 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全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著有《魏晋南 北朝史探索》,并发表有关魏晋南北朝史论多篇。 胡守为、叶妙娜同志合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胡守为同志并为传记部 分撰写了第八章第三节。他 1929 年生于广东东芜。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 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 事、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副校长。 主要论文有:《汉魏的浮华士风》、《黄巾起义口号试释》、《大般涅经在 河西的传释》、《山越与宗部》、《张昭与孙吴的立国方针》、《暨艳案试 释》、《陈寅恪的史学成就与治学方法》。 陈玉屏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七章。 陈琳国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一节、第三章第三节、第四章第 二节 、第七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二节、第十七章第四节, 与周兆望同志合写第二十一章第一节。他 1943 年生于福建龙海。1990 年获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发表有《魏 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和《庶族、素族和寒门》、《论两晋九品中正制与 选官制度》、《论南朝襄阳的晚渡士族》等论文。 曹文柱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章第一节、 第三节、第四节,第八章第一节,第十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十三章第一 节、第二节,第十六章第三节,第十七章第一节,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二十 章第一节、第二节。他于 1945 年生于北京,1981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 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著有《略论魏初年都址的选择》、 《六朝时期江南社会风气的变迁》、《西晋前期的党争与武帝的对策》、《治 乱嬗替》、《胡汉分治》等。 张文强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二节和第十章第三节。 余桂元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章。 杨光辉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五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一节,第九章第 一节,第十一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一节,第十八章第二节。他 1981 年毕业 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5 年、1988 年先后获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 学位。1989 年至 1991 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社科部主任、副编审,主要论著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封爵制度》、 《西晋分封与八王之乱》等。 郭豫衡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一节。 韩国磐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二节。他 1919 年生于江苏海安。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 学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福建省历史学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史纲》、《魏晋南北朝史纲》、《隋唐五代史论集》、 《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北朝经济试探》、《南朝经济试探》、《南北 朝经济史略》、《隋朝史略》等,并发表论文多篇。 于天池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三节,第二十章第四节。他 1945
年生于山东烟台。197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北京师范大 学中文系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至1990年赴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 金日成综合大学任专家,讲授汉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他编印了馆藏多种书刊,发表了研究蒲松龄的 论文多篇。 周兆望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八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第十一章 第三节、第十七章第三节、与陈琳国同志合写第二十一章第一节。他1944 年生于湖南。198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现为江西南昌大学历 史系副教授。 薛军力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九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 郭良玉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二章第三节。她1915年生于山东巨 野,曾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学校教师,北京三十九中语文教员。1974年退休。 著有《唐太宗演义》、《朱元璋外传》、《唐明皇》、《女皇武则天》等历 史小说。 曾敬民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四章第一节。 李经纬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四章第二节、第二十八章。 何绍庚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五章第一节、第二十三章,并负责第 二十三至二十八章的统稿工作。 施光明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七章第二节、第十九章第二节 夏露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八章第一节、第十九章第三节。她还在 综述部分协助何兹全同志写了几节初稿 邓奕琦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八章第三节。 瞿林东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章第三节、第二十一章第二节。他 1937年生于安徽肥东。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7年获硕士 学位。曾任內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讲师、副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史 学研究所教授。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 学批评纵横》、《史学导论》(合作)。 郭朋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二章第一节。他1920年生于河南唐 县,现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已经离休)。先后出版了《隋 唐佛教》、《汉魏而晋南北朝佛教》等九部书,在同时期内,还先后发表了 有关中国佛教思想史方面的学术论文多篇。 季羡林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二章第二节。他1911年生于山东省 请平县。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 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78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 所长。1984年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译著甚富,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 探》、《季羡林选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大唐西域记校注》 《论印度》、《沙恭达罗》、《罗摩衍那》(1-7)等。 杜升云同志、刘金沂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四章。 林文照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五章 汪子春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七章。 刘雪英同志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九章
年生于山东烟台。1972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 年获北京师范大 学中文系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 年至 1990 年赴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 金日成综合大学任专家,讲授汉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他编印了馆藏多种书刊,发表了研究蒲松龄的 论文多篇。 周兆望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八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第十一章 第三节、第十七章第三节、与陈琳国同志合写第二十一章第一节。他 1944 年生于湖南。1981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现为江西南昌大学历 史系副教授。 薛军力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九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 郭良玉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二章第三节。她 1915 年生于山东巨 野,曾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学校教师,北京三十九中语文教员。1974 年退休。 著有《唐太宗演义》、《朱元璋外传》、《唐明皇》、《女皇武则天》等历 史小说。 曾敬民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四章第一节。 李经纬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四章第二节、第二十八章。 何绍庚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五章第一节、第二十三章,并负责第 二十三至二十八章的统稿工作。 施光明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七章第二节、第十九章第二节。 夏露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八章第一节、第十九章第三节。她还在 综述部分协助何兹全同志写了几节初稿。 邓奕琦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八章第三节。 瞿林东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章第三节、第二十一章第二节。他 1937 年生于安徽肥东。1964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7 年获硕士 学位。曾任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讲师、副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史 学研究所教授。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 学批评纵横》、《史学导论》(合作)。 郭朋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二章第一节。他 1920 年生于河南唐 县,现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已经离休)。先后出版了《隋 唐佛教》、《汉魏而晋南北朝佛教》等九部书,在同时期内,还先后发表了 有关中国佛教思想史方面的学术论文多篇。 季羡林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二章第二节。他 1911 年生于山东省 请平县。1934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 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 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 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78 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 所长。1984 年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译著甚富,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 探》、《季羡林选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大唐西域记校注》、 《论印度》、《沙恭达罗》、《罗摩衍那》(1—7)等。 杜升云同志、刘金沂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四章。 林文照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五章。 汪子春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七章。 刘雪英同志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