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高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66分) (9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 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 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 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 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 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 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 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 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 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 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 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 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 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 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 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 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 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 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 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 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 “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 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 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 “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 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 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 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 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
安徽省示范高中 2012 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阅读题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3 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 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 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 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 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 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 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 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 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 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 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 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 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 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 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 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 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 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 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 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 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 “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 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 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 “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 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 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 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 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
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 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 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 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 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 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 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 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 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 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0年6月12日《文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 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 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 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 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 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 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 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 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 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 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 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 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 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 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 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 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 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 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 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 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 2010 年 6 月 12 日《文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 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 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 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 分)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 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 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 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 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 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 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 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 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日:“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 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 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 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 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日:“臣 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 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 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 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 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 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 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 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 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 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 功德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 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 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 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的罪过,遭到窦宪的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 做了济南王的太傅。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 不察。(3分) 译文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日:“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 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 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 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 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日:“臣 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 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 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 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 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 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 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 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 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 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 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 功德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 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 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 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的罪过,遭到窦宪的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 做了济南王的太傅。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 不察。(3 分) 译文:____
(2)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 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4分) 译文 (3)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3分) 译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水亭 蔡确(宋)①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①这是蔡确夏曰游车盖亭时所作的十首绝句中的一首,又题为《夏日登车盖 亭》。车盖亭,位于北宋时安陆境内,蔡确在哲宗元祜年间被贬到此地。 ②蔡确,北宋人,神宗年间做了宰相。晢宗元祜二年(1087年)被罢,出知陈 州,徙安州、邓州,又因《游车盖亭》诗语涉讥讪朝廷而被追贬英州别驾、新州 安置,后卒于贬所 8.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请做具体分析。(4分) 答 9.《楚辞·渔父》中道:“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言。”此诗中用到了其中 两个典故,请指出并说说用典的艺术效果。(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原《离骚》) (3),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4)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李密《陈情表》) (5),天涯霜雪霁寒宵。 (杜甫《阁夜》) (6)嗟乎!一人之心, (杜牧《阿房宫赋》 (7)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国亭怀古》) (8)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三、(25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1~14题 水汪汪的眼 朱以撒 对于深度的认识,我不是从书本开始的一一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很难领会数字 给予的启蒙,譬如我们身处海平面多少米。家园中曾经有过的三眼汪汪的古井 如同三枚饱满滋润的水印子,钤盖在我敏感的皮肤上 井的出现使我对于深度有了抚摸的可能。间接地通过井绳,与深井接触。平静的 水面,随着邻里结伴汲水,三四个小木桶此落彼起,烂银子似地荡漾波光。甚至 在早睡的梦里,还能听到大人们借着洁白的夜色浇灌、木桶击水或者桶帮与井壁 磕碰的声响。一眼古井,经过漫长时日的打磨,已经泰然与人亲和,不需要后人 特意花费心机护理。轻松地享用,减少了人们对古井的牵挂一一人的本性通常如
(2)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 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4 分) 译文:____ (3)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3 分) 译文:____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8~9 题。 水 亭 蔡确(宋)①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①这是蔡确夏曰游车盖亭时所作的十首绝句中的一首,又题为《夏日登车盖 亭》。车盖亭,位于北宋时安陆境内,蔡确在哲宗元祜年间被贬到此地。 ②蔡确,北宋人,神宗年间做了宰相。哲宗元祜二年(1087 年)被罢,出知陈 州,徙安州、邓州,又因《游车盖亭》诗语涉讥讪朝廷而被追贬英州别驾、新州 安置,后卒于贬所。 8.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请做具体分析。(4 分) 答: 9.《楚辞•渔父》中道:“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言。”此诗中用到了其中 两个典故,请指出并说说用典的艺术效果。(4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 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 (荀子《劝学》) (2)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 。 (屈原《离骚》) (3)____,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4)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____ (李密《陈情表》) (5)____,天涯霜雪霁寒宵。 (杜甫《阁夜》) (6)嗟乎!一人之心,____ 。 (杜牧《阿房宫赋》) (7)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国亭怀古》) (8) ________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三、(25 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 11~14 题。 水汪汪的眼 朱以撒 对于深度的认识,我不是从书本开始的——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很难领会数字 给予的启蒙,譬如我们身处海平面多少米。家园中曾经有过的三眼汪汪的古井, 如同三枚饱满滋润的水印子,钤盖在我敏感的皮肤上。 井的出现使我对于深度有了抚摸的可能。间接地通过井绳,与深井接触。平静的 水面,随着邻里结伴汲水,三四个小木桶此落彼起,烂银子似地荡漾波光。甚至 在早睡的梦里,还能听到大人们借着洁白的夜色浇灌、木桶击水或者桶帮与井壁 磕碰的声响。一眼古井,经过漫长时日的打磨,已经泰然与人亲和,不需要后人 特意花费心机护理。轻松地享用,减少了人们对古井的牵挂——人的本性通常如
此,譬如那些会讨会要咋呼不休的人,往往得到满足;而斯文缄默者总是被人淡 忘。“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贬低的口吻里,分明涉及了井的固有状态, 它狭窄如眼,缺乏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气派。只有与古井为邻的人才知道,古井 的周围远比其他地方翠绿和润泽,有一缕草浆汁水的生生气息在井栏边无声漾 开。没有人去追问井的来源,对于清亮照人的水和井内黑暗下去的视线,即便不 联想纷起,却没有一个人表示贪欲一一共同拥有,人们的心态都平静得如同井内 的水。 时日在井底下流逝。当年的锋棱锐利已经成为钝拙,曾经崭新的色泽变得泛黄, 些黧黑的苔藓,星星点点地附在井壁上,让人一眼望去发出井已老矣的感叹。 冬温夏凉,井水在浑然无声的节候里默契转换。这样的井是苍天幽深的眼神,水 汪汪地参透一切天机世相。 不能如愿的井让人难堪。当初那位手执罗盘看风水的人已经走远,掘到底才知道 问题来了。有的井水量涓滴;有的则过于充沛,溢出不止;还有的不可食用 眼井让人失望了,必然果断填埋。掘出来的土才见到阳光,又匆匆返回潮湿的 地下,堆挤压实。这时主人庆幸的是,好似一个出了瓶子的魔鬼,又被计谋引回 个生命在瞬间夭折。这样一来,直到现在仍然使用的井,它的生命质量令 我们感佩莫名。 如果不是有意填埋,一眼井的年龄要远远超过一个人、一个时代。深邃的井让人 想起同样长久的大树,一个向下延伸,一个朝上生长。巨大的树干让人联想起浑 圆的井口和向下延伸的黑幽幽的井道。如果不是雨水落入井内,或者风掀动树枝, 安静是它们的共同语言。干枯的井令人想起干枯的树,意味着生命已经走远,只 是残骸遗留。古井的命运比古树更为悲怆,它甚至就成了垃圾倾倒的场地,远远 不如枯树在烈焰中焚化快慰。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的髙楼越来越多,古井必然越 来越少。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即使是幸存的井, 井沿上已很少汲水的印记,人们只需两个手指头轻轻捻动精致的水龙头,水便喷 涌而出,一种姿势从此消失 曾经水井密集的村庄,大片大片地迁移走了。时代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不安地移动。 整个村庄搬得彻底干净,车运马驮,手提肩扛,甚至一些破烂用具也因为车厢尚 有空隙登上了旅程。在搬不动的物品里,井是最典型的,没有谁能把它移走。是 人遗弃了井,还是井背离了人?当人们在新的居所,品着茶,觉出口味不对,才 会想起丢在荒村中的井如何甘美,想起曾经过往的日子,想起井沿边的许多故事。 不必设置悬念,一口与自己童年、少年每日相伴的古井,那种清新,连同水汪汪 的神秘,已经沁入体内,纵使远走高飞,怀乡的主题如新月一般静静升起,也就 是从不变的古井开始的吧。爱迁徙的人与移不动的井,如长风之于古树,不能互 相厮守是一种必然。只能这么去面对了,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 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那些对于古井,不,就是对于一般的井也一无所知的少年,和那些曾经享受着绠 汲之乐的少年相比,体验中肯定缺失了一个空间。一定会有些人在拨弄着便利的 水龙头时,会在自己回眸的角度里,看到地下的潜流正在深处发出渴望的冲动, 期待着涌出,重新成为生活的甘霖—一我们所说的美感,一口井也足够赐予我们 的了 (选自《2002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有删改) 11.第二自然段写到井,其中写到人们对井的淡忘和“坐井观天”等对井“贬低 的口吻”,这样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塑造井的形象有什么好处?(6分)
此,譬如那些会讨会要咋呼不休的人,往往得到满足;而斯文缄默者总是被人淡 忘。“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贬低的口吻里,分明涉及了井的固有状态, 它狭窄如眼,缺乏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气派。只有与古井为邻的人才知道,古井 的周围远比其他地方翠绿和润泽,有一缕草浆汁水的生生气息在井栏边无声漾 开。没有人去追问井的来源,对于清亮照人的水和井内黑暗下去的视线,即便不 联想纷起,却没有一个人表示贪欲——共同拥有,人们的心态都平静得如同井内 的水。 时日在井底下流逝。当年的锋棱锐利已经成为钝拙,曾经崭新的色泽变得泛黄, 一些黧黑的苔藓,星星点点地附在井壁上,让人一眼望去发出井已老矣的感叹。 冬温夏凉,井水在浑然无声的节候里默契转换。这样的井是苍天幽深的眼神,水 汪汪地参透一切天机世相。 不能如愿的井让人难堪。当初那位手执罗盘看风水的人已经走远,掘到底才知道 ——问题来了。有的井水量涓滴;有的则过于充沛,溢出不止;还有的不可食用。 一眼井让人失望了,必然果断填埋。掘出来的土才见到阳光,又匆匆返回潮湿的 地下,堆挤压实。这时主人庆幸的是,好似一个出了瓶子的魔鬼,又被计谋引回 ——一个生命在瞬间夭折。这样一来,直到现在仍然使用的井,它的生命质量令 我们感佩莫名。 如果不是有意填埋,一眼井的年龄要远远超过一个人、一个时代。深邃的井让人 想起同样长久的大树,一个向下延伸,一个朝上生长。巨大的树干让人联想起浑 圆的井口和向下延伸的黑幽幽的井道。如果不是雨水落入井内,或者风掀动树枝, 安静是它们的共同语言。干枯的井令人想起干枯的树,意味着生命已经走远,只 是残骸遗留。古井的命运比古树更为悲怆,它甚至就成了垃圾倾倒的场地,远远 不如枯树在烈焰中焚化快慰。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古井必然越 来越少。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即使是幸存的井, 井沿上已很少汲水的印记,人们只需两个手指头轻轻捻动精致的水龙头,水便喷 涌而出,一种姿势从此消失。 曾经水井密集的村庄,大片大片地迁移走了。时代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不安地移动。 整个村庄搬得彻底干净,车运马驮,手提肩扛,甚至一些破烂用具也因为车厢尚 有空隙登上了旅程。在搬不动的物品里,井是最典型的,没有谁能把它移走。是 人遗弃了井,还是井背离了人?当人们在新的居所,品着茶,觉出口味不对,才 会想起丢在荒村中的井如何甘美,想起曾经过往的日子,想起井沿边的许多故事。 不必设置悬念,一口与自己童年、少年每日相伴的古井,那种清新,连同水汪汪 的神秘,已经沁入体内,纵使远走高飞,怀乡的主题如新月一般静静升起,也就 是从不变的古井开始的吧。爱迁徙的人与移不动的井,如长风之于古树,不能互 相厮守是一种必然。只能这么去面对了,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 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那些对于古井,不,就是对于一般的井也一无所知的少年,和那些曾经享受着绠 汲之乐的少年相比,体验中肯定缺失了一个空间。一定会有些人在拨弄着便利的 水龙头时,会在自己回眸的角度里,看到地下的潜流正在深处发出渴望的冲动, 期待着涌出,重新成为生活的甘霖——我们所说的美感,一口井也足够赐予我们 的了。 (选自《2002 年中国精短美文 100 篇》,有删改) 11.第二自然段写到井,其中写到人们对井的淡忘和“坐井观天”等对井“贬低 的口吻”,这样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塑造井的形象有什么好处?(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