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西高中教学联盟2016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巧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语中国的自我塑造与出场 建构中国话语,其终极目标在于“话语中国”的出场。所谓话语中国,指的是由话 语塑造的“中国形象”,或者说,隐匿在话语中的“中国图像”。话语中国是相对于 地理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而言的,它所表征的是当代中国的意义世界,是 标识中国“身份自我”的文化符号。 话语中国依赖中国话语塑造自己、成就自己,为自己的合法性提供辩护和论证。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大都不是用双脚丈量出来的,也不是用眼睛观察得来 的,而是由西方话语塑造的。最新的调查显示,当代国际受众借助于西方媒体了 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髙达68%,仅有22%的受众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这表明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主要源于“他塑而非“自塑〃,中国失去了自我显现的能 力。西方话语描绘的“中国图像”从材料的选择到叙事的结构,从分析的框架到思 维的逻辑,从概念的选取到观点的安排,无不充斥着西方观念、标准和立场。以 空间性代替了历史时间上的深度,以平面性代替了立体性,以想象和臆测代替了 细致的考察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一个“被拼凑”的虚拟形象。这都已经成为世界 理解中国的巨大障碍 话语中国是一个宏大的建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客观地说,作为一个在时间 上和空间上都无与伦比的大国,离开了“中国话语”的中介,要准确地勾勒出“中 国形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西方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最大的问题是“中 国性”的缺席和“西方性”的附着。 话语中国的出场,构成当代中国“最硬″的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过硬的“软实力”其实更为根本。当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中国话 语就能够左右主导世界性问题的讨论,能够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给出中国的方 案。事实上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发展优势必然会走向话语优势,各国在世界性问 题的讨论中将会越来越注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在解决人类共同性问题的过程 中将会越来越关注来自中国的建议,在破解世界性发展难题的困境中将会越来越 尊重中国给出的方案 话语中国的出场,意味着我们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独立、自强与自信 个民族国家对“自我”身份的体认,主要是通过其独特的话语塑造的“民族形象”, 这才是表征“我是谁”的身份密码。一个缺乏话语支撑的国家充其量只是一个“失 魂落魄〃的空心国家。“中国图像〃如果不是由中国自身的话语所塑造,那么,这 个图像就是模糊的,中国就无法在貌似趋同化的世界大背景下清晰地界定“我是 谁”,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就无法坚守“自我″的独特特性 因此,话语中国的实质性出场,深层意义在于,它是中华民族保特“精神基因” 纯正性的关键一招,是中国确立精神自我、界定身份密码的不二选择,是中国立
安徽皖西高中教学联盟 2016 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巧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话语中国的自我塑造与出场 建构中国话语,其终极目标在于“话语中国”的出场。所谓话语中国,指的是由话 语塑造的“中国形象”,或者说,隐匿在话语中的“中国图像”。话语中国是相对于 地理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而言的,它所表征的是当代中国的意义世界,是 标识中国“身份自我”的文化符号。 话语中国依赖中国话语塑造自己、成就自己,为自己的合法性提供辩护和论证。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大都不是用双脚丈量出来的,也不是用眼睛观察得来 的,而是由西方话语塑造的。最新的调查显示,当代国际受众借助于西方媒体了 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高达 68%,仅有 22%的受众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这表明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主要源于“他塑”而非“自塑”,中国失去了自我显现的能 力。西方话语描绘的“中国图像”从材料的选择到叙事的结构,从分析的框架到思 维的逻辑,从概念的选取到观点的安排,无不充斥着西方观念、标准和立场。以 空间性代替了历史时间上的深度,以平面性代替了立体性,以想象和臆测代替了 细致的考察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一个“被拼凑”的虚拟形象。这都已经成为世界 理解中国的巨大障碍, 话语中国是一个宏大的建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客观地说,作为一个在时间 上和空间上都无与伦比的大国,离开了“中国话语”的中介,要准确地勾勒出“中 国形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西方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最大的问题是“中 国性”的缺席和“西方性”的附着。 话语中国的出场,构成当代中国“最硬”的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过硬的“软实力”其实更为根本。当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中国话 语就能够左右主导世界性问题的讨论,能够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给出中国的方 案。事实上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发展优势必然会走向话语优势,各国在世界性问 题的讨论中将会越来越注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在解决人类共同性问题的过程 中将会越来越关注来自中国的建议,在破解世界性发展难题的困境中将会越来越 尊重中国给出的方案。 话语中国的出场,意味着我们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独立、自强与自信。一 个民族国家对“自我”身份的体认,主要是通过其独特的话语塑造的“民族形象”, 这才是表征“我是谁”的身份密码。一个缺乏话语支撑的国家充其量只是一个“失 魂落魄”的空心国家。“中国图像”如果不是由中国自身的话语所塑造,那么,这 个图像就是模糊的,中国就无法在貌似趋同化的世界大背景下清晰地界定“我是 谁”,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就无法坚守“自我”的独特特性。 因此,话语中国的实质性出场,深层意义在于,它是中华民族保特“精神基因” 纯正性的关键一招,是中国确立精神自我、界定身份密码的不二选择,是中国立
于世界并在道德制高点上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法宝。客观地说,中国的现代化貌 似“很西方”,实际上却“非常中国”,因为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独 特的理论和话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现代性 当然,话语中国的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许我们的目标 德仍然在这处,但至少我们已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1.下列关于“话语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话语中国,是隐匿在话语中的“中国图像”,也就是由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 它依赖中国话语塑造自己、成就自己 B.话语中国是相比较于地理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而言,是标志中国身份 自我的文化符号,它表征着当代中国的意义世界。 C.话语中国是指中国在周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借助中国话语给世界呈现 个真实的全面的中国图像。 D.话语中国的建构这个目标或许依然遥远,因为在时间上非一朝一日的事情, 在内容上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图像上必然是模糊的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大都是由西方话语塑造的,主要源于“他塑”, “他塑”的“中国形象”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性”的缺席和“西方性”的附着 B.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大国,如果用西方话语塑造中国形象,就 会形成时空的替代,立面与平面的错位 C.话语中国的出场,意味着中国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独立、自强与自信, 其意义之一于中华民族保持“精神基因”的纯正性。 D.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是通过其独特的话语来塑造民族形象,来体现国家民族 的精神内核,话语中国的出场,构成当代中国“最硬”的软实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的话语框架,分析范式和思维逻辑,充斥着西方的观念、标准和立场, 这种“他塑”式话语模式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大障碍。 B.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话语,因此我们书写了只 属于自己的现代化,从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C.在当代,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靠西方媒体获得信息,中国性缺席,导致 当代大多国际受众眼中的中国成为一个“被拼凑”的虚拟形象。 D.中国若有话语优势,中国在有关世界性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中发出的声音、提 议的建议和方案将会得到世界的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汝训,字古师。隆庆五年进士。除元城知县,累迁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 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爵门生,又附申时行,恣甚。汝训抗疏数其罪,言:“与 郊今日荐巡抚,明日荐监司。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 荒徼。吏部尚书杨巍亦尝语侍郎赵焕,谓为小人。乞速罢谴旦科道以言为职乃默 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窅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 剑此何为也?天下惟公足以服人。今言者不论是非,被言者不论邪正,模棱两可, 曲事调停,而曰务存大体。是惩议论之纷纭,而反致政体之决裂也。乞特敕吏部, 自后迁转科道,毋恶异喜同,毋好谀丑正。″是时,巍以政府故,方厚与郊。闻
于世界并在道德制高点上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法宝。客观地说,中国的现代化貌 似“很西方”,实际上却“非常中国”,因为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独 特的理论和话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现代性。 当然,话语中国的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许我们的目标 德仍然在这处,但至少我们已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1.下列关于“话语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话语中国,是隐匿在话语中的“中国图像”,也就是由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 它依赖中国话语塑造自己、成就自己。 B.话语中国是相比较于地理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而言,是标志中国身份 自我的文化符号,它表征着当代中国的意义世界。 C.话语中国是指中国在周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借助中国话语给世界呈现 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中国图像。 D.话语中国的建构这个目标或许依然遥远,因为在时间上非一朝一日的事情, 在内容上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图像上必然是模糊的。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大都是由西方话语塑造的,主要源于“他塑”, “他塑”的“中国形象”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性”的缺席和“西方性”的附着。 B.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大国,如果用西方话语塑造中国形象,就 会形成时空的替代,立面与平面的错位。 C.话语中国的出场,意味着中国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独立、自强与自信, 其意义之一于中华民族保持“精神基因”的纯正性。 D.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是通过其独特的话语来塑造民族形象,来体现国家民族 的精神内核,话语中国的出场,构成当代中国“最硬”的软实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西方的话语框架,分析范式和思维逻辑,充斥着西方的观念、标准和立场, 这种“他塑”式话语模式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大障碍。 B.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话语,因此我们书写了只 属于自己的现代化,从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C.在当代,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靠西方媒体获得信息,中国性缺席,导致 当代大多国际受众眼中的中国成为一个“被拼凑”的虚拟形象。 D.中国若有话语优势,中国在有关世界性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中发出的声音、提 议的建议和方案将会得到世界的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汝训,字古师。隆庆五年进士。除元城知县,累迁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 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爵门生,又附申时行,恣甚。汝训抗疏数其罪,言:“与 郊今日荐巡抚,明日荐监司。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 荒徼。吏部尚书杨巍亦尝语侍郎赵焕,谓为小人。乞速罢谴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 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 剑此何为也?天下惟公足以服人。今言者不论是非,被言者不论邪正,模棱两可, 曲事调停,而曰务存大体。是惩议论之纷纭,而反致政体之决裂也。乞特敕吏部, 自后迁转科道,毋恶异喜同,毋好谀丑正。”是时,巍以政府故,方厚与郊。闻
汝训言引己且刺之,大恚,言:“臣未尝诋与郊。汝训以寺臣攻言路,正决裂政 体之大者。"乃调汝训南京。未几,其子杀人论死,与郊悒悒卒。 汝训入为太常少卿。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 之罪也。寻进太仆卿,调光禄。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 有奇。汝训据《会典》,请尽裁内府冗食,不许。 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 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 之。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 之。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 汝训家居十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署部事。初,矿税兴,以助大 工为名。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而四方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訾。汝训 屡请发帑佐工,皆不报。在部岁余,力清夙弊。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节冗费 数万。卒,赠工部尚书,谥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 旋遭摈斥/言官不难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B.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 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C.且科道以占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 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D.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 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 如“迁客骚人”“迁谪”。 B.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白露、 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寒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C.豪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 右”表示蔺相如位列廉顿之上:“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 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汝训正直果敢。他直言列举陈与郊的罪行,提出科道应当坚持,然而当权 者是陈与郊好友的缘故,王汝训被调往南京 B.王汝训为公节俭。他做少卿时,请求朝廷将内府的冗食全部减去;在工部理 事时,坚决不予宦官经费,从而节省费用数万 C.王汝训嫉恶如仇。董份、范应期行为不轨,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 操之过急,导致范应期自杀身亡,王汝训被革去职务。 D.王汝训勇于担当。修建大殿需要很多经费,在工部为官的他多次请求发放钱 财补助,并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琉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奷,身投荒徼。(5分)
汝训言引己且刺之,大恚,言:“臣未尝诋与郊。汝训以寺臣攻言路,正决裂政 体之大者。”乃调汝训南京。未几,其子杀人论死,与郊悒悒卒。 汝训入为太常少卿。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 之罪也。寻进太仆卿,调光禄。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 有奇。汝训据《会典》,请尽裁内府冗食,不许。 二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 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 之。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 之。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 汝训家居十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署部事。初,矿税兴,以助大 工为名。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而四方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訾。汝训 屡请发帑佐工,皆不报。在部岁余,力清夙弊。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节冗费 数万。卒,赠工部尚书,谥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 /旋遭摈斥/言官不难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B.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 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C.且科道以占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 /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D.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 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 如“迁客骚人”“迁谪”。 B.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白露、 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寒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C.豪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 右”表示蔺相如位列廉顿之上;“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 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汝训正直果敢。他直言列举陈与郊的罪行,提出科道应当坚持,然而当权 者是陈与郊好友的缘故,王汝训被调往南京。 B.王汝训为公节俭。他做少卿时,请求朝廷将内府的冗食全部减去;在工部理 事时,坚决不予宦官经费,从而节省费用数万。 C.王汝训嫉恶如仇。董份、范应期行为不轨,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 操之过急,导致范应期自杀身亡,王汝训被革去职务。 D.王汝训勇于担当。修建大殿需要很多经费,在工部为官的他多次请求发放钱 财补助,并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每琉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5 分)
(2)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8~9题 灵隐寺月夜 [清]厉鹗°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注】①厉鹗:清代文学家。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②香界: 指佛寺。③灯:指佛殿中长明灯。 8.本诗写景主要运用丁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在《永遏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 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 (2)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士大夫之类因地位尊卑耻于从师的句子:“,”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美哥的句子:“ 乙选考题 请从11、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目对 应的题右侧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 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 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 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 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 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2)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 8~9 题。 灵隐寺月夜 [清]厉鹗① 夜寒香界②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③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注】①厉鹗:清代文学家。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②香界: 指佛寺。③灯:指佛殿中长明灯。 8.本诗写景主要运用丁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 分)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5 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辛弃疾在《永遏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 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 , ”。 (2)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士大夫之类因地位尊卑耻于从师的句子:“ , ”。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美哥的句子:“ ,”。 乙 选考题 请从 11、12 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目对 应的题右侧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 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 让进一位 20 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 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 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 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 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 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 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 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 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 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 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 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 孩子抱出来 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0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 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 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 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 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 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 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 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 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 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 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 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一一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 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 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 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 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 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 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 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 30 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 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 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 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 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 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 孩子抱出来……” 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 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 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 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 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 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 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 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 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 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 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 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 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 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 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