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17年届高三联考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知学问都从活人做出,学问之背后则必然有其人之存在。但人不易知,各人有 各人的天赋不同,智慧不同,境界不同,性格不同。如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同是 北宋大史学家,因其人之不同,而史学上之造诣与精神亦不同。诸位治史学,不 懂得所谓史学家其人,试问如何做得一史学家? 读古人书,须能如面对亲觌,心知其人。懂得了古人,像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 才能走进此学术园地。此所谓“把臂入林”,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也只 有如此,才能了解到古人之血脉精神,以及他们间学问之传统源流。自己才能参 加进此队伍,随着向前。否则读书虽多,所得仅为一堆材料,只增长了自己一些 意见。古人是古人,传统是传统,与我全不相干。如此般做学问,尔为尔,我为 我,各自拿到一堆材料,各自发挥一套意见,在人与人间,则绝无关糸,绝无内 在精神之传递与贯彻,交流与影响。此种学问,其实全是假的,并非真学问。诸 位今日治学,多蹈此弊,在学术传统上尚无知识可言,而尽忙着找材料,创意见, 想自己出锋头。那实在要不得! 讲学问则必讲其源流承接,此中有人之与人之精神血脉,务要臻于“意气相投” 境,此是学问入门后之事。徒知读书,只如听说话。听人说话,却不知那说话的 人。读人所著书,却不知那著书的人,如此则仅成为死学问,死知识,只是一堆 材料。如欧阳永叔与王荆公,其文皆学自韩昌黎,但欧、王两家文字精神意趣各 不同。我们读韩、欧、王三家文,应能分别出此三家之异在何处、同在何处。欧 王两家之学韩,各由何处入,又各由何处出。应能从此三家文字“想见其为人 应使韩、欧、王三家之精神笑貌、意兴情趣,历历如在目前。虽在我口里说不出, 却要在我心里深深确有此想象。又如读晚明三大儒著作,也须从其著作透过去了 解其为人。于此三家之面目精神各不同处,须能活泼如呈现在我目前。当知学术 有血脉,人物有个性,一家是一家,一人是一人。若不能明白分辨出,即证对彼 无所知。学问到此境界,始能与古人神交于千载之上。否则交臂失之,当面不相 识,只听人闲说话,哪里是学问! 我们的先一步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此即上面所讲“从前人之功力来启 发我之智慧”之一项。现在所讲则是要以自己之心来证发前人之心,即是“以自 己之功力来体会前人之智慧”之一步。此一步工夫较难,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 寻。诸位当知,一本书之背后,有此一个人。一门学问之背后,有此一位专门名 家之学者。学问倘至此步,始可谓懂得了做学问。到此已是“升堂”境界,已能 神交古人,恰如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那是何等的 欢乐愉快呀!上述第一步是“从师治学”,现在第二步是“升堂”了,乃是“从 学得师”。如此,才能说有了师承,才不是跟着前人走,而是与前人同道而行。 诸位今日一心只是要创造,却不在想从师受学,从学得师。也不是要与人同道 只是想前无古人,别创一格。如此用心,则决非所谓学问之道 (摘编自钱穆《关于学问的智慧与功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学问,既要研究学问,又要研究做学问的人,如果对做学问的人缺乏应有 的认识,缺乏心灵上的对接,便不是真学问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 2017 年届高三联考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知学问都从活人做出,学问之背后则必然有其人之存在。但人不易知,各人有 各人的天赋不同,智慧不同,境界不同,性格不同。如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同是 北宋大史学家,因其人之不同,而史学上之造诣与精神亦不同。诸位治史学,不 懂得所谓史学家其人,试问如何做得一史学家? 读古人书,须能如面对亲觌,心知其人。懂得了古人,像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 才能走进此学术园地。此所谓“把臂入林”,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也只 有如此,才能了解到古人之血脉精神,以及他们间学问之传统源流。自己才能参 加进此队伍,随着向前。否则读书虽多,所得仅为一堆材料,只增长了自己一些 意见。古人是古人,传统是传统,与我全不相干。如此般做学问,尔为尔,我为 我,各自拿到一堆材料,各自发挥一套意见,在人与人间,则绝无关糸,绝无内 在精神之传递与贯彻,交流与影响。此种学问,其实全是假的,并非真学问。诸 位今日治学,多蹈此弊,在学术传统上尚无知识可言,而尽忙着找材料,创意见, 想自己出锋头。那实在要不得! 讲学问则必讲其源流承接,此中有人之与人之精神血脉,务要臻于“意气相投” 境,此是学问入门后之事。徒知读书,只如听说话。听人说话,却不知那说话的 人。读人所著书,却不知那著书的人,如此则仅成为死学问,死知识,只是一堆 材料。如欧阳永叔与王荆公,其文皆学自韩昌黎,但欧、王两家文字精神意趣各 不同。我们读韩、欧、王三家文,应能分别出此三家之异在何处、同在何处。欧、 王两家之学韩,各由何处入,又各由何处出。应能从此三家文字“想见其为人”o 应使韩、欧、王三家之精神笑貌、意兴情趣,历历如在目前。虽在我口里说不出, 却要在我心里深深确有此想象。又如读晚明三大儒著作,也须从其著作透过去了 解其为人。于此三家之面目精神各不同处,须能活泼如呈现在我目前。当知学术 有血脉,人物有个性,一家是一家,一人是一人。若不能明白分辨出,即证对彼 无所知。学问到此境界,始能与古人神交于千载之上。否则交臂失之,当面不相 识,只听人闲说话,哪里是学问! 我们的先一步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此即上面所讲“从前人之功力来启 发我之智慧”之一项。现在所讲则是要以自己之心来证发前人之心,即是“以自 己之功力来体会前人之智慧”之一步。此一步工夫较难,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 寻。诸位当知,一本书之背后,有此一个人。一门学问之背后,有此一位专门名 家之学者。学问倘至此步,始可谓懂得了做学问。到此已是“升堂”境界,已能 神交古人,恰如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那是何等的 欢乐愉快呀!上述第一步是“从师治学”,现在第二步是“升堂”了,乃是“从 学得师”。如此,才能说有了师承,才不是跟着前人走,而是与前人同道而行。 诸位今日一心只是要创造,却不在想从师受学,从学得师。也不是要与人同道, 只是想前无古人,别创一格。如此用心,则决非所谓学问之道。 (摘编自钱穆《关于学问的智慧与功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学问,既要研究学问,又要研究做学问的人,如果对做学问的人缺乏应有 的认识,缺乏心灵上的对接,便不是真学问
B.“把臂人林”是说阅读他人学问之书,犹如面对写书人,真切感受其人。唯 其如此,方能领略其掌问的真谛 C.单纯阅读书籍只会获得一堆材料,增加一些见识,难以让自己与他人的学问 融汇,因此做学问时阅读的作用并不大。 D.作者认为如果治学者不关注做学问的人,就会对古人的血脉精神了解不足, 缺乏内在精神上的传递与交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以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的比较为例,证明做学问的人在智慧、境界和性 格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其所做学问的差异。 B.“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作者如此言说的目的是要启示读者重视“把 臂人林”精神的践行,最起码自身要感到心知其人。 C.欧阳修、王安石都学习韩愈,但三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作者以此 例意在证明讲学问既讲源流承接,也应研究做学问人的不同 D.做学问达到“升堂”境界,就像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 意相接,作者以此来阐释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有血脉,不单指学问的相连相成,也指人与人精神上意气相投,阅读古 人治学之著作,要真切感受治学者的面目精神。 B.所谓“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就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 要想有此工夫,则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 C.做学问到达“从学得师”这一步,便能与古人神交,有了师承,与前人同道 而行。这也是做学问需要追求的境界。 D.在学术传统上无知识,就忙着找材料,一心要创造,要出锋头,只想显示个 性,不想从师,作者认为这绝非做学问之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树对泥土的情谊 卢晓琳 917年,牟善初出生在山东日照一个农耕家庭。1943年,牟善初从国立中央大 学医学院毕业,当时毕业生有“军用”和“民用”两个去向,自己抓阄决定选择 哪一个。牟善初抓到了“民用”,这让立下“奔赴战场,驱赶日寇,还我河山” 志向的牟善初非常失望,恰好一位抓到“军用”的同学因种种原因不能从军,于 是二人私下进行了调换。第二年,牟善初如愿奔赴云南腾冲抗日前线,当上了手 术队上尉军医,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和战友们抢救了一个又一个抗日军人的 生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74年,牟善初调入解放军总医院工作。该院老年心内科名誉主任叶平深感牟 老为祖国医学事业培育人才的赤诚之心,“牟老指导过无数学生的论文,无论多 忙都对论文仔细修改和把关,但从不在文章中署名第一作者,他说要多把机会让 给年轻人。”健康管理硏究院主任曾强这样描述牟善初对学生的指导:“实验数 据若有不准确,必须重算;实验动物缺失一只,必得补齐;论文中的每一个英文 单词他都细心校正 95岁前,每天8点准时上班一—“病人有事,随时叫我
B.“把臂人林”是说阅读他人学问之书,犹如面对写书人,真切感受其人。唯 其如此,方能领略其掌问的真谛。 C.单纯阅读书籍只会获得一堆材料,增加一些见识,难以让自己与他人的学问 融汇,因此做学问时阅读的作用并不大。 D.作者认为如果治学者不关注做学问的人,就会对古人的血脉精神了解不足, 缺乏内在精神上的传递与交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以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的比较为例,证明做学问的人在智慧、境界和性 格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其所做学问的差异。 B.“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作者如此言说的目的是要启示读者重视“把 臂人林”精神的践行,最起码自身要感到心知其人。 C.欧阳修、王安石都学习韩愈,但三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作者以此 例意在证明讲学问既讲源流承接,也应研究做学问人的不同。 D.做学问达到“升堂”境界,就像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 意相接,作者以此来阐释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有血脉,不单指学问的相连相成,也指人与人精神上意气相投,阅读古 人治学之著作,要真切感受治学者的面目精神。 B.所谓“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就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 要想有此工夫,则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 C.做学问到达“从学得师”这一步,便能与古人神交,有了师承,与前人同道 而行。这也是做学问需要追求的境界。 D.在学术传统上无知识,就忙着找材料,一心要创造,要出锋头,只想显示个 性,不想从师,作者认为这绝非做学问之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大树对泥土的情谊 卢晓琳 1917 年,牟善初出生在山东日照一个农耕家庭。1943 年,牟善初从国立中央大 学医学院毕业,当时毕业生有“军用”和“民用”两个去向,自己抓阄决定选择 哪一个。牟善初抓到了“民用”,这让立下“奔赴战场,驱赶日寇,还我河山” 志向的牟善初非常失望,恰好一位抓到“军用”的同学因种种原因不能从军,于 是二人私下进行了调换。第二年,牟善初如愿奔赴云南腾冲抗日前线,当上了手 术队上尉军医,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和战友们抢救了一个又一个抗日军人的 生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74 年,牟善初调入解放军总医院工作。该院老年心内科名誉主任叶平深感牟 老为祖国医学事业培育人才的赤诚之心,“牟老指导过无数学生的论文,无论多 忙都对论文仔细修改和把关,但从不在文章中署名第一作者,他说要多把机会让 给年轻人。”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强这样描述牟善初对学生的指导:“实验数 据若有不准确,必须重算;实验动物缺失一只,必得补齐;论文中的每一个英文 单词他都细心校正。” 95 岁前,每天 8 点准时上班——“病人有事,随时叫我
我国隋唐名医孙思邈曾云:“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牟 善初的学生、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小鹰永远忘不了1992年春节 前的一次抢救。患者因肺心病心力衰竭,憋喘明显,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仍无明 显起色。血生化和动脉血气报告提示,复杂的酸碱平衡紊乱可能是重要诱因。心 中没有把握的李小鹰拨通了牟善初家的电话,时已深夜两点钟,窗外大风卷着漫 天雪花肆虐。“我马上就来。”牟善初在电话里说。当病区的电梯门打开时, 小鹰仿佛看到了“圣诞老人”:75岁的牟善初大步跨出电梯,羽绒服上落了 层厚厚的雪花,急切出门都没来得及换上棉鞋的牟善初,脚上的一双布鞋已然湿 透。“老师见我第一句话是,‘病人怎么样了?’他仔细检査究病人后就指导我 们抢救,直到病情稳定下来,就这样在病房守了一夜。 令老年肾内科护士长张瑞芹非常震撼的是,牟善初一直到95岁,每天8点准时 上班,每周三、五去病区查房、会诊,每次在病房里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每两 周还去一次药房了解新药 “我和患者就像大树对泥土的情谊。”在牟善初90岁生日上,老人说的这句话 让秘书周桂芳感慨不已。 在临床,时间全给病人 “治病救人不是索取,更不是交易,知识和技能是人民培养的,解除病人的痛苦 是我应尽的责侄。”百岁老军医牟善初在回忆文章《暮年忆旧》里的话语铿锵有 力,“我的座右铭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 在牟善初的二女儿牟小芬眼里,双休日里爸爸极少在家,更别提工作日下班后的 时间了,她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爸爸被急救电话叫到病房抢救病患。当记者想看 看近期的“全家福”照片时,牟小芬有些无奈地笑着拿出唯一一张20世纪60 年代初期拍下的“全家福”。面对记者的不解,牟小芬说:“爸爸除了忙临床的 事,还要带研究生,好不容易有点空闲,也都用在了图书馆和他的书房。记得有 次我生病了,希望爸爸带我到医院看病,他说病房冈巧刚收治了一位病危患者, 要去抢救,让我自己到门诊找某巢医生 生活上极尽简朴的牟善初至今还穿着带补丁的衬衣扣袜子,但他对待群众从不吝 啬。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牟善初就拿出5万元钱为家乡建希望小学。中国工 程院颁发给牟善初15万元的奖金,他分文未取,全部捐给医院设立了“牟善初 医疗保健科研奖励基金”,为年轻人的成长进步铺路架桥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40余年,牟善初成绩斐然,多次获得国家和军队级科技 进步奖,4次获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但他对此看得很淡,不 仅“支持”家人当旧物处理掉自己多年获得的荣誉证书,就连评院士的机会也不 在意,至今仍是“医院院士墙上唯一不是院士的专家”。不过,在总医院人的心 目中,牟善初不是院士,胜似院士。 (李师荀《百岁军医牟善初:“改写”老人寿命的医学泰斗》) ②20世纪70年代末,牟善初高瞻远瞩,组建了全军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如 今已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学科,成果一批又一批,享誉军内外、国内外。他主编了 《现代老年急症学》《现代老年肾脏病学》《新编内科学》,参编著作10余部 发表论文百余篇,涉及的老年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痛、兔心痛、、骨质疏松
我国隋唐名医孙思邈曾云:“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牟 善初的学生、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小鹰永远忘不了 1992 年春节 前的一次抢救。患者因肺心病心力衰竭,憋喘明显,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仍无明 显起色。血生化和动脉血气报告提示,复杂的酸碱平衡紊乱可能是重要诱因。心 中没有把握的李小鹰拨通了牟善初家的电话,时已深夜两点钟,窗外大风卷着漫 天雪花肆虐。“我马上就来。”牟善初在电话里说。当病区的电梯门打开时,李 小鹰仿佛看到了“圣诞老人”:75 岁的牟善初大步跨出电梯,羽绒服上落了一 层厚厚的雪花,急切出门都没来得及换上棉鞋的牟善初,脚上的一双布鞋已然湿 透。“老师见我第一句话是,‘病人怎么样了?’他仔细检查究病人后就指导我 们抢救,直到病情稳定下来,就这样在病房守了一夜。” 令老年肾内科护士长张瑞芹非常震撼的是,牟善初一直到 95 岁,每天 8 点准时 上班,每周三、五去病区查房、会诊,每次在病房里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每两 周还去一次药房了解新药。 “我和患者就像大树对泥土的情谊。”在牟善初 90 岁生日上,老人说的这句话 让秘书周桂芳感慨不已。 在临床,时间全给病人 “治病救人不是索取,更不是交易,知识和技能是人民培养的,解除病人的痛苦 是我应尽的责侄。”百岁老军医牟善初在回忆文章《暮年忆旧》里的话语铿锵有 力,“我的座右铭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 去’。” 在牟善初的二女儿牟小芬眼里,双休日里爸爸极少在家,更别提工作日下班后的 时间了,她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爸爸被急救电话叫到病房抢救病患。当记者想看 看近期的“全家福”照片时,牟小芬有些无奈地笑着拿出唯一一张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拍下的“全家福”。面对记者的不解,牟小芬说:“爸爸除了忙临床的 事,还要带研究生,好不容易有点空闲,也都用在了图书馆和他的书房。记得有 次我生病了,希望爸爸带我到医院看病,他说病房冈巧刚收治了一位病危患者, 要去抢救,让我自己到门诊找某巢医生。” 生活上极尽简朴的牟善初至今还穿着带补丁的衬衣扣袜子,但他对待群众从不吝 啬。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牟善初就拿出 5 万元钱为家乡建希望小学。中国工 程院颁发给牟善初 1 5 万元的奖金,他分文未取,全部捐给医院设立了“牟善初 医疗保健科研奖励基金”,为年轻人的成长进步铺路架桥……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 40 余年,牟善初成绩斐然,多次获得国家和军队级科技 进步奖,4 次获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但他对此看得很淡,不 仅“支持”家人当旧物处理掉自己多年获得的荣誉证书,就连评院士的机会也不 在意,至今仍是“医院院士墙上唯一不是院士的专家”。不过,在总医院人的心 目中,牟善初不是院士,胜似院士。 (李师荀《百岁军医牟善初:“改写”老人寿命的医学泰斗》) ②20 世纪 70 年代末,牟善初高瞻远瞩,组建了全军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如 今已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学科,成果一批又一批,享誉军内外、国内外。他主编了 《现代老年急症学》《现代老年肾脏病学》《新编内科学》,参编著作 10 余部, 发表论文百余篇,涉及的老年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痛、兔心痛、、骨质疏松
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几十种。这些著作和论文,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有很 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姜天骄《百年淬炼“医中大将”》)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牟善初早就立下“奔赴战场,驱赶日寇,还我河山”的志向,后如愿以偿赶 赴抗日前线,抢救军人生命,他不仅是一名医者,也是一位军人。 B.牟善初对学生论文的修改和把关从不马虎,具体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 动物数量的完整,甚至细心到每个英文单词的正误。 C.牟善初75岁那年,在接到医院的求助电话后,不顾深夜漫天飘雪,鞋都来不 及换,连忙赶到医院,仔细检査病人情况,指导抢救 D.牟善初一心扑在工作上,多在医院,极少在家,更别提陪家人了,“全家福” 也只有一张早年拍下的,面对家人的埋怨他毫不在意。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牟善初有着赤诚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医者本色,也有大爱精神,他生活极尽简 朴,却拿出资金建希望小学,设立基金鼓励年轻人。 B.牟善初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组 建了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成果累累,享誉国内外。 C.牟善初编写医学著作,发表沦文,涉及几十种老年疾病,这对预防和治疗老 年疾病有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 D.牟善初花心思指导学生论文,但从不在文章中署名,连多年的荣誉证书也当 旧物处理掉,甚至也不在意评院士的机会,可见他淡泊名利。 E.这则通讯介绍了牟善初的崇高人格和大情怀,激励着当代人,有较强的针对 性和时代性,同时又通过牟善初周边人和亲人对他的描叙,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6.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树对泥土的情谊”的内涵的理解。(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査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 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 岸髙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 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 里是虚幻的。 査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 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 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 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 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 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 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几十种。这些著作和论文,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有很 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姜天骄《百年淬炼“医中大将”》)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牟善初早就立下“奔赴战场,驱赶日寇,还我河山”的志向,后如愿以偿赶 赴抗日前线,抢救军人生命,他不仅是一名医者,也是一位军人。 B.牟善初对学生论文的修改和把关从不马虎,具体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 动物数量的完整,甚至细心到每个英文单词的正误。 C.牟善初 75 岁那年,在接到医院的求助电话后,不顾深夜漫天飘雪,鞋都来不 及换,连忙赶到医院,仔细检查病人情况,指导抢救。 D.牟善初一心扑在工作上,多在医院,极少在家,更别提陪家人了,“全家福” 也只有一张早年拍下的,面对家人的埋怨他毫不在意。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牟善初有着赤诚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医者本色,也有大爱精神,他生活极尽简 朴,却拿出资金建希望小学,设立基金鼓励年轻人。 B.牟善初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20 世纪 70 年代末,组 建了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成果累累,享誉国内外。 C.牟善初编写医学著作,发表沦文,涉及几十种老年疾病,这对预防和治疗老 年疾病有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 D.牟善初花心思指导学生论文,但从不在文章中署名,连多年的荣誉证书也当 旧物处理掉,甚至也不在意评院士的机会,可见他淡泊名利。 E.这则通讯介绍了牟善初的崇高人格和大情怀,激励着当代人,有较强的针对 性和时代性,同时又通过牟善初周边人和亲人对他的描叙,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6.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树对泥土的情谊”的内涵的理解。(5 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 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 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 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 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 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 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 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 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 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 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査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 棒却透岀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 可以燃上几介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 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 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 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 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湖上结冰时,这 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 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 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 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 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 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 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 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 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8月底到10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 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乌,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 颇有硏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 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 颈鸭等20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 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 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天到 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 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 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 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 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 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100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鱼 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 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 的热浪。 秋天的査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 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 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 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 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 7.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第一段主要写秋天査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 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对 人生美妤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止是湖中美景,还有人生过往的回忆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 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 可以燃上几介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 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一 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 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 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湖上结冰时,这 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 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 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 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 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 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 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 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 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 8 月底到 10 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 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乌,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 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 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 颈鸭等 20 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 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 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天到 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 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 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 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 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 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 1 00 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鱼、 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 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 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 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 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 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 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2011 年中国散文精选》) 7.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第一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 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对 人生美妤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止是湖中美景,还有人生过往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