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本是诗书礼仪之邦t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用朝,国家就设有 图书馆,当时称“藏室”,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名闻古今中外的古代 哲学家老子就是看守藏室的史官。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特别是孔子办学、编书 的事迹尤其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 人们每每谈到阅读,往往立刻会想到个人的学习和修养。古往今来,我们民族关 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俯拾皆是,最为深入人心的还是那些关于“读 书改变命运”一类的名言,譬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 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等。一周恩来青年时代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位中国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使 命感 阅读目的的崇高价值决定了读者将付出艰辛努力。于是就有了“三更灯火五更 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一不知勤学旱,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类劝读诗,以及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勤学苦读故事,这些故事称得上启人心智 鼓舞精神。至于做硏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清未大学者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 做学问的“三境界’’说有真切同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 路”,“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庹,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刻苦钻硏的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诚然, 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并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也不都要“望断天涯路”,不少人 是作为道德传承而读书,更有不少人为个人修养而读书,还有的只是以读书为人 生乐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读书而读书。 上述关于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分威两类,一为学以致用,二为学以修为;前者 强调实际效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取的动力,后者注重审美愉悦,是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的需要。这两类阅读的目的建构了我们民族的主要传统。其实,从阅读的 发生发展过程采看,这两大传统并非泾渭分明,阅读可以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 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在-春秋时期,社会阅读、教育 就同时体现了阅读的两大传统。孔子在教育上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 书、数)和学术上的“六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 非常显然是实用与修养功能并存。直到汉代被尊儒术,官员进阶需要对儒术有所 硏读,这时候功利性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到了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为官场人 才选拔设计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的制度,学以致用阅读、专业性阅读、功利性阅 读、应试性阅读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学习赶考成了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 内容。尽管其间也有居于科举“官学”、“私学”之外的书院
安徽省示范高中 2016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 文 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分第 1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 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民族本是诗书礼仪之邦 t 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用朝,国家就设有 图书馆,当时称“藏室”,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名闻古今中外的古代 哲学家老子就是看守藏室的史官。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特别是孔子办学、编书 的事迹尤其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 人们每每谈到阅读,往往立刻会想到个人的学习和修养。古往今来,我们民族关 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俯拾皆是,最为深入人心的还是那些关于“读 书改变命运”一类的名言,譬如“学而优则 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 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等。一周恩来青年时代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位中国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使 命感。… 阅读目的的崇高价值决定了读者将付出艰辛努力。于是就有了“三更灯火五更 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一不知勤学旱,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类劝读诗,以及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勤学苦读故事,这些故事称得上启人心智、 鼓舞精神。至于做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清未大学者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 做学问的“三境界’’说有真切同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 路”,“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庹,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诚然, 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并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也不都要“望断天涯路”,不少人 是作为道德传承而读书,更有不少人为个人修养而读书,还有的只是以读书为人 生乐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读书而读书。 上述关于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分威两类,一为学以致用,二为学以修为;前者 强调实际效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取的动力,后者注重审美愉悦,是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的需要。这两类阅读的目的建构了我们民族的主要传统。其实,从阅读的 发生发展过程采看,这两大传统并非泾渭分明,阅读可以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 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在~-春秋时期,社会阅读、教育 就同时体现了阅读的两大传统。孔子在教育上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 书、数)和学术上的“六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 非常显然是实用与修养功能并存。直到汉代被尊儒术,官员进阶需要对儒术有所 研读,这时候功利性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到了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为官场人 才选拔设计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的制度,学以致用阅读、专业性阅读、功利性阅 读、应试性阅读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学习赶考成了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 内容。尽管其间也有居于科举“官学”、“私学”之外的书院
教育,主张以德为先、格物致知,但学以修为的阅读传统始终未能成为大多数学 子读书学习的主流。直到当代,应试教育仍然是其最终归宿。此外,社会的价值 取向,也过分地强调功利实效、精英目标。功利性阅读的教育目的,加上相对呆 板的阅读教育方法设计,应试与成功就变成了阅读者、受教育者的唯一任务,他 们是否在学习、考试的同时达到修身的目的,通常不在考量范围,因而许多时候 这种阅读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摘自《新华文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重视读书的历史很悠久,我们的祖先在周朝的时候,就设有收藏三 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的“藏室”,老子还担任过看守藏室的史官。 B.中华民族是诗书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时期,那时诸子百家争鸣,尤其孔子办 学、编书的事迹更是我国很早就有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的有力证明。 C.中华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虽然从古至今一直很多,但人 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学而优则仕”这一类关于“读书改变命运”的名言 D.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其中既有执着追求和刻 苦钻研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这些引起做研究的专业人士的同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与一般读书人“十年寒窟无人问, 朝成名天下知”之类的想法不同,他的这句名言说出了他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 B.虽然阅读或许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其过程是艰辛的,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类的故事就具有启人心智、鼓舞精神的激励作用。 C.不少人选择读书,不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也不是为了刻苦钻研去搞学 术研究,而是为了道德传承或个人修养而读书,当然还有人只是为读书而读书 D.阅读的目的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可以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强调实际效用 的学以致用,二是注重审美愉悦的学以修为,两者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主要传 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读的目的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不相同。在先秦春秋时期,社会阅读和教 育就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 B.孔子的“六艺之教”和“六艺之学”说明阅读的学以致用和学以修为这两大 目的并不矛盾,相反,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人的提高和社会进步。 C.功利性阅读并非与生俱来,随着汉代官员晋升官阶对儒术提出要求,功利性 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学习赶考成为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 的和内容。 D.当代的应试教育注重功利性阅读,在这种教育体系中,阅读者、受教育者的 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应试与成功,他们的阅读许多时候也几乎与精神、灵魂无 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节帅髙继 冲欲召至帐下,汉不往。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 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
教育,主张以德为先、格物致知,但学以修为的阅读传统始终未能成为大多数学 子读书学习的主流。直到当代,应试教育仍然是其最终归宿。此外,社会的价值 取向,也过分地强调功利实效、精英目标。功利性阅读的教育目的,加上相对呆 板的阅读教育方法设计,应试与成功就变成了阅读者、受教育者的唯一任务,他 们是否在学习、考试的同时达到修身的目的,通常不在考量范围,因而许多时候 这种阅读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摘自《新华文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华民族重视读书的历史很悠久,我们的祖先在周朝的时候,就设有收藏三 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的“藏室”,老子还担任过看守藏室的史官。 B.中华民族是诗书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时期,那时诸子百家争鸣,尤其孔子办 学、编书的事迹更是我国很早就有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的有力证明。 c.中华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虽然从古至今一直很多,但人 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学而优则仕”这一类关于“读书改变命运”的名言。 D.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其中既有执着追求和刻 苦钻研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这些引起做研究的专业人士的同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与一般读书人“十年寒窟无人问,一 朝成名天下知”之类的想法不同,他的这句名言说出了他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 B.虽然阅读或许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其过程是艰辛的,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类的故事就具有启人心智、鼓舞精神的激励作用。 C.不少人选择读书,不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也不是为了刻苦钻研去搞学 术研究,而是为了道德传承或个人修养而读书,当然还有人只是为读书而读书。 D.阅读的目的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可以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强调实际效用 的学以致用,二是注重审美愉悦的学以修为,两者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主要传 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阅读的目的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不相同。在先秦春秋时期,社会阅读和教 育就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 B.孔子的“六艺之教”和“六艺之学”说明阅读的学以致用和学以修为这两大 目的并不矛盾,相反,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人的提高和社会进步。 C.功利性阅读并非与生俱来,随着汉代官员晋升官阶对儒术提出要求,功利性 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学习赶考成为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 的和内容。 D.当代的应试教育注重功利性阅读,在这种教育体系中,阅读者、受教育者的 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应试与成功,他们的阅读许多时候也几乎与精神、灵魂无 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节帅高继 冲欲召至帐下,汉不往。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 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
直都知。丛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刘继 元降,以所部安抚城中。师还,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三迁右班都虞候、领涿州刺 史。雍熙中,改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出为宾州团练使,历冀、贝二州部署, 徙天雄军。二年,入为侍卫马军都虞候、领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 南侵,汉忠合诸军击败之,斩馘甚众。真宗即位,自中山召归。俄复出为高阳关 都部署,进领威塞军节度。成平三年,又为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迁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改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契丹掠中山,汉 忠率诸将阵于野,契丹遁,追斩甚众,获其贵将。加殿前副都指挥使,改领保静 军节度。五年,罢西面经略使,命汉忠为邻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 为钤辖,领戍兵二万五千人,委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召还,坐违诏无功,责为左 屯卫上将军、出知襄州,常奉外增岁给钱二百万。未上道,暴得疾卒。赠太尉, 以其长子内殿崇班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从政、从益为左右侍禁。汉忠有识略 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日:“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 故所部无益。性刚果,不务小节,轻财乐施。好读书,颇能诗,喜儒士,待宾佐 有礼,名称甚茂,以是自矜尚,群帅不悦。 (节选自《宋史·王汉忠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 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B.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 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C.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 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D.园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 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汉忠身材出众,年少豪放不羁。他膂力甚强,身形魁梧高大,面对高继冲 的征召,他却不肯前往应召,最后因为斗殴杀人而跑到京城。 B.王汉忠作战勇敢,得到皇帝赏识。他在攻打太原的战斗中,受伤不下火线, 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皇上将其由内殿直都知升为东西班指挥使。 C.王汉忠受到重任,英勇抗击契丹。他在两次抗击契丹入侵的战斗中,表现出 色,杀敌甚多,并在第二次战斗中,活捉了契丹地位显要的将领。 D.王汉忠爱好读书,军队纪律严明,他爱好读书,喜欢读书人,并且还能作诗, 但是因为对待将士们要求严格,所以将领们都不太喜欢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 (2)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日:“愿军民无犯吾令, 违者一毫不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直都知。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刘继 元降,以所部安抚城中。师还,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三迁右班都虞候、领涿州刺 史。雍熙中,改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出为宾州团练使,历冀、贝二州部署, 徙天雄军。二年,入为侍卫马军都虞候、领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 南侵,汉忠合诸军击败之,斩馘甚众。真宗即位,自中山召归。俄复出为高阳关 都部署,进领威塞军节度。成平三年,又为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迁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改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契丹掠中山,汉 忠率诸将阵于野,契丹遁,追斩甚众,获其贵将。加殿前副都指挥使,改领保静 军节度。五年,罢西面经略使,命汉忠为邻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 为钤辖,领戍兵二万五千人,委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召还,坐违诏无功,责为左 屯卫上将军、出知襄州,常奉外增岁给钱二百万。未上道,暴得疾卒。赠太尉, 以其长子内殿崇班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从政、从益为左右侍禁。汉忠有识略, 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日:“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 故所部无益。性刚果,不务小节,轻财乐施。好读书,颇能诗,喜儒士,待宾佐 有礼,名称甚茂,以是自矜尚,群帅不悦。 (节选自《宋史·王汉忠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 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B.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 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C.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 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D.园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 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汉忠身材出众,年少豪放不羁。他膂力甚强,身形魁梧高大,面对高继冲 的征召,他却不肯前往应召,最后因为斗殴杀人而跑到京城。 B.王汉忠作战勇敢,得到皇帝赏识。他在攻打太原的战斗中,受伤不下火线, 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皇上将其由内殿直都知升为东西班指挥使。 C.王汉忠受到重任,英勇抗击契丹。他在两次抗击契丹入侵的战斗中,表现出 色,杀敌甚多,并在第二次战斗中,活捉了契丹地位显要的将领。 D.王汉忠爱好读书,军队纪律严明,他爱好读书,喜欢读书人,并且还能作诗, 但是因为对待将士们要求严格,所以将领们都不太喜欢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 (2)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日:“愿军民无犯吾令, 违者一毫不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水边偶题罗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 召公。③浆邑先生:庄子。 8.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常常会导致一个国家灭亡的两句是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正面描写琵琶士在我们的再三邀请 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3)辛弃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两句,将英雄刘裕 成长地方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 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 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老鲁汪曾棋 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想,大 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 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 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芰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 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 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有一位至夸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莱 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采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 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 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 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 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 在枝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 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 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水边偶题 罗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 召公。③浆邑先生:庄子。 8.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 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常常会导致一个国家灭亡的两句是 “ , ___ ”。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____ ”两句,正面描写琵琶士在我们的再三邀请 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3)辛弃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 __,__ __”两句,将英雄刘裕 成长地方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 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 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老鲁 汪曾棋 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想,大 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 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 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芰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 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 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有一位至夸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莱 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采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 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 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 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 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 在枝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 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 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
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 发痒。是水的关系。这村子叫观音寺。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 沙很大。黄土坡尤其厉害。我们穿的衣服,在家里看看还过得去。一进城就觉得 脏得一塌糊涂。你即使新换了衣服进城,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 头发总是黄的!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 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龙潭,那 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在龙泉边坐一坐 便觉得水气沁人,眼目明爽。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 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所潴积, 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 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革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 跃。向学校抗议呀!是的。找事务主任。主任说:“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Ⅹ 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友 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 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击。实在的,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也难怪, 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水乎?教员们呢,不到 眼缸肚泻时也想不起这码事。等想起来,则已经红都红了,泻都泻了。自从老鲁 采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 的 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 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 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 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 天送三次。 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 “老鲁,你累不累?” “累什幺,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采!” 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 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采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 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 就是枣树! 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 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远的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 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 边,方便!” 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 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 九四五年写,在昆明白马庙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与摘菜内行的老鲁相比,我们之中的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完菜后总 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 B.在老鲁来之前,我们也就水向事务主任抗议,事务主任尽管三番两次地跟工 友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
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 发痒。是水的关系。这村子叫观音寺。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 沙很大。黄土坡尤其厉害。我们穿的衣服,在家里看看还过得去。一进城就觉得 脏得一塌糊涂。你即使新换了衣服进城,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 头发总是黄的!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 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龙潭,那 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在龙泉边坐一坐, 便觉得水气沁人,眼目明爽。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 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所潴积, 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 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革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 跃。向学校抗议呀!是的。找事务主任。主任说:“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 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友 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 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击。实在的,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也难怪, 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水乎?教员们呢,不到 眼缸肚泻时也想不起这码事。等想起来,则已经红都红了,泻都泻了。自从老鲁 采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 的”。——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 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 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 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 一天送三次。 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 “老鲁,你累不累?” “累什幺,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采!” 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 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采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 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 就是枣树! 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 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远的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 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 边,方便!” 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 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 一九四五年写,在昆明白马庙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与摘菜内行的老鲁相比,我们之中的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完菜后总 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 B.在老鲁来之前,我们也就水向事务主任抗议,事务主任尽管三番两次地跟工 友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